(摘编自胡德才《论<雷雨>故事与结构的经典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大人在戏剧和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进行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探索和实验,但这不符合文学史和戏剧史的基本规律。 B. 小说和戏剧都是讲故事的艺术,离不开情节,中外戏剧史上的著名作品,每一部都达到了情节精彩、故事感人的境界。 C. 亚里士多德说“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把情节安排在悲剧艺术“六个成分”的首位,这表明了情节的重要性。 D. 《诗学》用了不短的篇幅讨论“情节”并得出一些结论,虽然讨论的对象是悲剧,但其结论的适用性却不限于悲剧。 2. 下列作品的特征不符合画线句意思且无法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 A. 王实甫的《西厢记》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B.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和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C. 吴承恩的《西游记》和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D. 陆蠡的《囚绿记》和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过布局安排后的故事情节,实际上包含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这是今人研究《诗学》所得出的结论。 B. 故事情节是剧作家在戏剧中所呈现的现实或历史的人生状态,蕴含着剧作家的思考和发现,折射出他们的创作智慧。 C. 故事情节对戏剧这一舞台艺术来说,具有基本骨架的重要意义,否则将难以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会缺乏生命活力。 D. 故事情节是一种载体媒介,剧作家借助它反映生活、思考人生、拷问人性、探寻心灵,观众则被它引发多种情感体验。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据的相关分析。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作品的特征不符合画线句意思且无法作为论据,D项,《囚绿记》不属于小说和戏剧,也不符合画线句子对核心概念“情节”所做的解释。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否则将难以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会缺乏生命活力”错,原文能起到这样的作用的是“精彩的故事情节”而非“故事情节”,偷换概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那坎井位于村子西头,我家的东南角,是我一直魂牵梦萦的地方! 井的直径不过十五米,水深约十五尺,开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服务于大寨田。到我上小学的时候,它已经“退伍”了。井台因不堪风雨的蚀剥,已七零八落。东北角塌陷约四五米,成了涨水的溢流处,流向是村内一条干涸的河道。正是这坎饱尝失意之苦的时代产物,成了农村孩子的乐园,丰富了我带有浓重乡土特色的童年。 田畦里玉米高过了头,桃杏涨红了脸,谷子正挺直腰板的时候,井台边就会围满了脸上流着泥道、赤着黑红的上身、留着狗啃似头型的像我一样的野孩子。 村里的小学铃声一响,这些土生土长的乡里娃就会挥舞着刚褪下的上衣,高喊着,风也似的钻进通向那坎井的地里。临近井边,早已经成了一丝不挂的小泥鳅,管你禾苗的叶子拉疼了稚嫩的肌体。山里的孩子不娇气,等一猛子扎进井里,有的就只剩下欢乐了。 扭动着狗刨一样的躯体,扬起一弧碧水来一小仗儿,用力将伙伴的头压进水里,一撅屁股到水底挖把淤泥,甩给水上孩子画个满身地图,之后在残缺的台上晾个太阳浴,哪怕老师在身上划出了白道,被罚立半天,我们还会雀跃着来到井里嬉戏。 井里有村里人放生的鲫鱼。十多年未掏干过井水,鱼儿长得膘肥体壮,所以对我很有诱惑力。由于水深,捞捕是希望太小。于是就盼下雨,下大暴雨,下到井水涨满了哗哗往外流。那时我会不等雨停,披上一个塑料袋,到井口水道边守着。 透不出气来的鱼会游出深水,跑到水道里来,我总会有不小的收获。洗脸盆里会有半盆战利品,有鲫鱼,有泥鳅,有草鱼,还有白鱼条子。有时雨下得太大了,把水冲到了周边的田里,我就能在田里拾到不少的鱼。问起大人鱼怎么会在田里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天上下的鱼。 后来上学后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天上是能下鱼,但那是一种极少见的气流将水和鱼一同卷到天上,从另外一个地方降落的自然现象。 后来雨水少了,在井边捞鱼捡鱼的机会也没有了,但我有了新的兴趣。找出一根绣花针,用火烧弯,穿上一根线,挂上一条蚯蚓,可以在井边卧钩垂钓。看着五彩的云霞映在水里,感受着蜻蜓点水的飘逸,顺着水面泛起的涟漪伸展思绪,听着风儿穿过苗尖的声音,真正能钓上鱼来那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自制的土钩往往让上钩的鱼又及时跑掉了,虽然我的耐性足够有余。 有一次竟然也钓到了鱼,巧的是我正要起钩回家时,鱼儿咬着钩正跑呢。我一扬手,一条好大的鱼破水而出,鱼身伴着落下的水花透着火红的夕阳,景美心更美。我举着钩,鱼也不摘,顺着村子跑了一圈,羡煞了伙伴,当真是得意了一番。 北方的冬日,催降了雪花,凋落了绿叶,撕裂了地皮,啸黄了天地,也冰封了那坎井。冰下是一个世界,冰上又是一个世界。劈开几块木板,嵌上两根铁丝,钉出一方冰车;或锯一橛圆木,削制一陀螺,镶上一废弃钢珠,就又有了新的乐趣。划出的冰痕里印满了痴痴的笑声,旋转的陀影里舞动着无尽的快意。 至今,村里的古松又增多了一圈圈年轮,那坎老井再次遭遇削体的命运。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那坎井因为水源持久,被村里人改装成食水井,盖了盖儿,只留一门洞大小的口在井东北角。 我每次回家都会到井边看上一看,寻找我对它不变的依恋。然而形与影都已远去,感受的只有人是物非。好在井周围的田比井高出一圈,每到夏季,这里也能出现那坎井往昔的模样。虽然是井中有井,但我坐在田畦上,还能回溯一下和那坎井一样逝去的童年。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讲述了故乡一口老井的变化:起初它带着使命服务于大寨田,东北角塌陷后它成为了农村孩子的乐园,最后它再次遭遇削体的命运,被村里人改装成食水井。 B. 文章回忆了作者的童年趣事:田中疯跑,井里嬉戏,井边捞鱼捡鱼、卧钩垂钓,冰面上划冰车、转陀螺,表现了儿童的纯真,也展现了老井给他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C. 文章第8段看似闲笔,实则隐晦地表达了对环境闭塞的故乡和缺乏科学知识的“大人们”的不满,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对故乡落后的忧患,从而有力地支撑了文章的主旨。 D. 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记叙事件脉络清晰,描写人物生动鲜活,抒发感情细腻动人。“井”在文中不仅是故乡风物,更是记忆的符号、情感寄托。 5. 文章围绕“故乡的井”来谋篇布局,这样安排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有评论家认为姚秦川的散文兼具“乡土”“诗意”的特色,请结合这篇作品从选材、主旨、语言中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C 5. ①笔力集中,内容丰富:文章围绕“故乡的井”展开,既写出了老井的命运变迁,又写出了作者井边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②结构完整,首尾圆合:文章起笔与收束都写到了“故乡的井”,中间部分的童年生活的追忆也围绕“井”展开,“故乡的井”是线索,贯穿全篇。③凝结情感,表现主旨:“井”象征着故乡,表现了时光的流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对童年的追忆,对时光流逝的伤感,对世事变迁的失落。 6. ①选材上,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饱尝失意的时代产物——村中老井”“土生土长的乡里娃”“浓重乡土特色”;又富诗情画意,如“五彩的云霞”“点水的蜻蜓”“水面的涟漪”等景物描写。②主旨方面:文章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眷念,对富有乡土特色的童年生活的怀念等乡土情结;又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对理想乐园消逝的无限怅惘等诗意情怀。③语言方面:遣词造句口语化,如“一撅屁股”“一猛子扎进水里”“来一小仗”等极富乡土气息;句式整散结合,如“催降了雪花,凋落了绿叶,撕裂了地皮,啸黄了天地,也冰封了那坎井”等充满诗情画意。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项,结合文本内容“后来上学后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天上是能下鱼,但那是一种极少见的气流将水和鱼一同卷到天上,从另外一个地方降落的自然现象”分析可知,曲解文意,原文确实隐晦表现故乡环境闭塞和人们知识匮乏,但并没有不满和忧患。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分析。围绕“故乡的井”来谋篇布局的好处分析,主要结合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主旨分析。结合文本内容“正是这坎饱尝失意之苦的时代产物,成了农村孩子的乐园,丰富了我带有浓重乡土特色的童年”“山里的孩子不娇气,等一猛子扎进井里,有的就只剩下欢乐了”“我们还会雀跃着来到井里嬉戏”等分析,文章围绕“故乡的井”展开,既写出了老井的命运变迁,又写出了作者井边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那坎井位于村子西头”“我每次回家都会到井边看上一看”,结构完整,首尾圆合。“寻找我对它不变的依恋”“感受的只有人是物非”“还能回溯一下和那坎井一样逝去的童年”,凝结情感,表现主旨:“井”象征着故乡,表现了时光的流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对童年的追忆等。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赏析特色可分三步走:概括内容、分析语言形式、用形容词表达。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整散句、长短句、修辞格、叠音词的运用上,有的用整句,有的多用散句;有的多用长句,有的多用短句,有的长(句)短(句)结合;还有的运用修辞格等等,都是语言的表现形式。从选材、主旨、语言中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乡土”“诗意”的特色。作答时候需要明确所选的角度,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如选材上,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饱尝失意的时代产物——村中老井”“土生土长的乡里娃”“浓重乡土特色”;又富诗情画意,如“五彩的云霞”“点水的蜻蜓”“水面的涟漪”等景物描写。也可以从语言等角度分析。如“一撅屁股”“一猛子扎进水里”“来一小仗”“催降了雪花,凋落了绿叶,撕裂了地皮,啸黄了天地,也冰封了那坎井”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5.6亿部,未来几年更新量可能达到4亿至5亿部,而此前就已经沉积了约10部废旧手机,但目前却只有2%左右的回收率。 手机属于电子产品,在蕴含众多贵金属的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处理不当,这些资源反而会成为环境污染的“帮凶”。即使手机闲置在家也终将会老化,面临被丢弃的结果。随意丢弃这类电子产品很容易将其中的汞、铅、水银、镉、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以及其他放射性物质挥发到水、土壤和大气中。 再者,由于我国垃圾分类制度刚刚起步,废旧手机随意丢弃之后难免混入其他生活垃圾之中,进入填埋场或者垃圾焚烧厂。无论是手机塑料外壳,还是锂电池,燃烧所释放的有毒气体直接造成污染,甚至有一部分易致癌。 (摘编自中国环保在线网《废旧手机回收之路遇阻 沉默的千亿市场何时爆发》) 材料二: 手机含有多种贵金属。有业内人士的透露,以一批5-10年前的废旧手机为例,每吨可以提炼出200-300g黄金,1000-3000g白银,100kg左右铜,以及几克到十几克不等的钯、铂金。而传统的矿山金矿开采,一吨金矿石的黄金含量大概也就只有15-20g。相比之下,一吨废旧手机的黄金含量要高得多。 废旧手机拆解“洗金”,这是“暴富”的生意。但同时,在“洗金”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拆解后废弃的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如何培养消费者的回收习惯,也是一个难题。一来,消费者缺乏对回收产品的信任,担心信息、财产、隐私等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对回收手机的的价格问题经常会和回收商产生分歧。 (摘编自天津日报《废旧手机都去了哪儿了》) 材料三: 中国人民大学对北京废旧手机的回收再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显示,有33.48%的废旧手机用户将其送给没有手机的亲友,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再利用,但是仍有27.04%的废旧手机被闲置在家中,且有9.01%的手机被非正规小商贩回收,仅仅有7.30%的废旧手机被送往正规回收处处理。 消费者自行将废旧手机送入手机回收商设立的固定回收箱 消费者自行将废旧手机送入手机回收商设立的固定网点 手机回收商或收集小贩上门收取消费者手中的废物 拾荒者或义务者从生活垃圾或其他渠道将使用者抛弃的废旧手机收集起来,并送入回收渠道。 调查还显示,废旧手机的回收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回收渠道不正规甚至非法。目前北京市废旧手机回收是以个体收集小贩为主体。这些具有分散性和趋利性的收集小贩以极低价格回收废旧手机,致使那些尚未失去使用功能的废旧手机进入了不正规的二手手机市场。一台旧手机被二手贩子收购后,流向手机翻新集散地,小商贩把批发的外壳换到那些外壳有严重破损的二手机上,而对于那些外壳有七八成新的手机,则采取直接美容喷漆的修复措施,使旧手机从外形看与新机几乎没有差异,之后卖家就会将这些翻新过的旧手机通过自由渠道发往全国各地销售。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失去使用功能的旧手机,收集小贩将这些手机回收后将其玻璃、塑料等器件拆下卖钱,其余当垃圾扔掉,这些垃圾是环境污染的隐患。 第二,正规回收渠道没有充分发挥回收的作用。手机用户对正规回收处的了解程度很低,这成为了阻碍手机得到正规回收的主要因素。虽然目前有一些先进的手机制造商已经开始向手机购买者提供废旧手机回收服务,但是其普及力度远远不足。这严重阻碍了手机回收渠道的畅通,使消费者手中的废旧手机不能充分的送往制造商设置的回收网点。 (摘编自《关于废旧手机回收再利用的调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材料四: 完善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体系,以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和合理利用,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坚决取缔、严格查办非法手工拆解翻新作坊。 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只有进行高效的无害化处置,才能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拆解、处理废旧手机需要走规范化、产业化的道路。 谁生产谁收购,构建环保回收产业链。鼓励手机生产商完善回收体系,在运营商的营业网点和手机专营商店设置回收箱,筹建网上旧手机回收站等,增加废旧手机的回收途径。 规范管理回收市场,让用户维权时有法可依。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废旧手机回收企业的监督管理,在保证企业获取利润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回收价格,保障用户权益。还要加大对手机信息彻底清除的研究应用,消除用户对信息安全的顾虑。 打造全程可追溯的管理体系。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手机生产商可以通过一定方式,实现手机生产、销售、使用、回收整个使用周期的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知晓回收手机的价值、流向和处理方式;同时,明确手机生产回收责任,将生产、回收数量作为企业测评的重要指标,鼓励企业把回收业务做大做强。 (摘编自光明日报《废旧手机回收须完善体系》) 7.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废旧手机回收率很低,且存在回收渠道不正规甚至非法现象,如何进行废旧手机的有效回收处理,是一个不容回避和忽视的问题。 B. 消费者手中的废旧手机,可有消费者直接送入回收箱或送往固定网点,也可有手机小贩上门收取,然后送入正规手机回收商手中。 C. 有些消费者会将手中的废旧手机丢弃,其中一部分会被拾荒者或义务者从生活垃圾中收集起来,然后送入正规手机回收商手中。 D. 那些由个体收集小贩低价收购来的废旧手机,被非法的手工作坊和二手手机市场加工翻新后,通过自由渠道发往全国各地销售。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废旧手机蕴含黄金、白银、铜、钯、铂金等贵金属,这些贵金属在废旧手机中的含量远高于在金矿石中的含量,这是较有开发价值的项目。 B. 随意丢弃、非法手工拆解或者焚烧废旧手机,会将有毒物质和放射性物质释放到水、土壤和大气中,还将释放有毒气体,造成污染甚至致癌。 C. 回收旧手机必须保证用户的安全,要彻底清除旧手机的信息,确保手机数据不可恢复,以消除用户对信息、财产、隐私等安全问题的担心。 D. 前三则材料用过翔实的数据,介绍了我国手机出货量、更新量、回收率、贵金属的含量和北京废旧手机回收等情况,显示废旧手机回收市场之大。 E. 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与合理利用,必须完善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体系,即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走正规划和产业化的道路。 9. 废旧手机回收难,难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D 8. CD 9. ①消费者对废旧手机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②消费者没有将废旧手机回收的习惯;③消费者对正规回收渠道的了解程度低;④废旧手机回收体系不完善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D项,结合文本内容“这些具有分散性和趋利性的收集小贩以极低价格回收废旧手机,致使那些尚未失去使用功能的废旧手机进入了不正规的二手手机市场”分析,是“尚未失去使用功能”的废旧手机才会被翻新加工。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A项,原文说“一吨废旧手机的黄金含量”要比同等重量的“金矿石的黄金含量”高得多,并没有说其他贵金属的含量都高得多。B项,材料一种说的不是“会释放到水、土壤和大气中”而是“很容易挥发到水、土壤和大气中”。E项,以偏概全,“依靠先进技术、工艺和专门的技术人员,走规范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只是方法之一。 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分析、筛选、概括。废旧手机回收难的体现,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可知,消费者对废旧手机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结合材料三第一节内容分析可知,消费者没有将废旧手机回收的习惯;“回收渠道不正规甚至非法”“正规回收渠道没有充分发挥回收的作用。手机用户对正规回收处的了解程度很低,这成为了阻碍手机得到正规回收的主要因素”,消费者对正规回收渠道的了解程度低;“完善废旧手机回收处理体系,以保证废旧手机的高效回收和合理利用”,废旧手机回收体系不完善。 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高桢,辽阳渤海人。五世祖牟翰仕辽,官至太师。桢少好学,尝业进士。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是时祯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授猛安。天会六年,迁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太子太傅。在镇八年,政令清肃,吏畏而人安之。十五年,加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路钱帛事。 天眷初,同签会宁牧。及熙宗幸燕,兼同知留守,封戴国公,改同知燕京留守。魏王道济出守中京,以桢为同判,俄改行台平章政事,为西京留守,封任国公。是时,奚、霤军民皆南徒,谋克别术者因之啸聚为盗。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赪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迁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莒王。策拜司空,进封代王,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如故。 桢久在台,弹劾无所避,每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荐张忠辅、马讽为中丞,二人皆险玻深刻,欲令以事中桢。正隆例封冀国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及疾革,书空独语曰:“某事未决,某事未奏,死有余恨。”薨,年六十九。海陵悼惜之,遣使致奠,赙赠加等。 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节选自《金史•高桢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授猛安/ B. 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授猛安/ C. 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授猛安 D. 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授猛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判,在古代可用于表示官员以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文中的“判”就表示,天会六年高桢以尚书左仆射的身份兼任广宁尹。 B. 公,古代爵位的一种。古代的爵位通常有五等,按地位高低分为“公侯伯子男”。文中的“戴国公”就是指当时给高桢的封爵。 C. 台,即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中央的行政监察、司法机关,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D. 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汉代开始太后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官员的死也都叫“薨”。高桢身居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