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新题型通关演练12 人物传记阅读(A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18高考语文新题型通关演练12 人物传记阅读(A卷)(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教。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
试题预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傅璇琮:他这辈子只干了三件事
傅璇琮1955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浦江清先生主讲的“宋元明清文学史”课的助教。原以为就此走上学术坦途,未料两年后被打为右派,从北京大学“贬谪”到商务印书馆。
从北大来到商务印书馆四合院,二十五六岁的傅璇琮感觉自己“心情其实过中年”。他被安排校读、重编云龙旧编的《越缦堂读书记》,索性沉潜文章,以读书为业。傅璇琮在《<学林漫录>忆旧及其他》一文里回忆初拾编 辑行当:“一下班,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月季之类,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
在商务印书馆悠闲的生涯很快结束,几个月后,傅璇琮被调到中华书局,开始了纷乱繁重的编书生涯。傅璇琮白天审读、加工稿件,夜里读书。每逢星期天,他就到北京图书馆看一天书,中午把早晨带去的馒头就着开水当一顿午饭。
20世纪80年代学界尚且冷清,傅璇琮先生接二连三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其中,对学界最有启示作用的无疑是《唐代诗人丛考》。当时学人通常只关注大作家,傅璇琮则把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通过对二 三流诗人境况的考订,勾勒出当时诗坛的样貌。这部书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
除了个 人著书立言,傅璇琮也常常“为人作嫁”,在傅璇琮经手编辑的书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美籍历史学 家黄仁宇的《万历十 五年》。当时国内对出版外籍华人的作品还极其慎重。傅璇琮接到稿件通读后,立即写出审稿意见。《万历十五年》原稿由英文写成,作者自己译成中文,因此译稿里有不少诘屈聱牙之处。傅璇琮请他在北大的同窗好友沈玉成对原书做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稿。当时传递文稿只能用跨洋信函,书稿来回修改、寄递,直到1981年6月才大致定稿。《万历十五年》首版中华书局初印27500册,几乎顷刻售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料峭春风乍起还寒”学术背景下,傅 璇琮以史学家的识见和出版人的胆识推进了《万历十五年》的问世。中华书局的出版物是国内外古典学界的“高天风筝”,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
傅璇琮先后主编了《全宋诗》、《唐才子传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煌煌巨制。但对他而言,最为惬意的却是一套小书《学林漫录》。这套丛书收集了文史学界的一些轻松漫谈的文章,所讲不过是“书人书事”。“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傅璇琮以为,只有像老杜那样经历半生戎马战乱,又磨砺了诗艺,集聚了知识,才当得起这信手拈来,漫不经心。这里发表过启功、俞平伯、钱仲联、吴小如等学人的文章,篇篇“如朋友之间,促膝交谈”,亲切可喜。
傅璇琮先生一生都乐于扶植、支持后辈学者。1981年6月,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陈尚君专程到中华书局拜访傅璇琮。傅璇琮读到了他的文章《<全唐诗>误收诗考》,主动邀请他参加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2005年起,傅璇琮先后被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中文系聘为博导,再度回归大学讲坛。傅璇琮在清华开设“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课程,除了文史哲三系的研究生,中文系教授也悉数到场,还有北大、社科院、外地赶来听课的同学,盛况空前。[来 源: Z#X#X#K]
30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受到了傅先生成果的影响。他这一辈子,就是在看书、写书、审阅书稿中度过的。他 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2016年2月4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走了。然而可以置信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集出版家、学者于一身的傅先生曾经成为一座丰碑,永远被仰视,永远受崇敬。
(罗时进《傅璇琮:一座永远被仰视的学术丰碑》)
②他喜欢到学生宿舍和我们小坐谈学,亲自帮我们借论文资抖,他同学生谈论问题时态度和蔼,总是乐呵呵,从不发怒。                                                     (清华学生追忆傅璇琮)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是(    )
A.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不落学人关注大作家的窠臼,将研究目光投向中小作家群体,这说明独辟蹊径在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
B.作者说傅璇琮“手上曾牵过多少‘风筝线’”,意在赞美傅璇琮无私地帮助了无数学术后辈,引领他们在学术的天空中高飞、远行。
C.傅璇琮编辑的《学林漫录》丛书虽然被称为“漫录”,但却能记述学人的创作经历,反映学人创作经验,富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D.傅璇琮虽然学术成就卓越,但他没有大师的架子,为人平易谦和,能够深入到大学生中去,表现出了一个学术大家的修养和风范。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傅璇琮参加工作不久就被打成右派,这给他的内心带来沉重打击,但来到商务印书馆,也让傅璇琮获得了静心读书的机会。
B.在学术界冷清的情况下,傅璇琮能够不断发表重要著作,得益于他勤奋、肯吃苦的研究态度,他几乎牺牲所有假日休息时间。
C.傅璇琮请好友沈玉成对《万历十五年》译稿加以润色加工,但黄仁宇却坚持自我修改,书稿历经了多次跨洋寄递,才得以定稿。
D. 《学林漫录》中“漫录”的“漫”字,来自杜甫诗句“老去诗篇浑漫与”,意在表现所选文章都是作者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的。
E.傅璇琮主动邀请尚未研究 生毕业的陈尚君参加学术会议,因为这位年轻人专程拜访学术前辈的态度、主动求学的精神打动了傅璇琮。
3.为什么说傅璇琮是“几十年来对中国的文史学术推进最有力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
王大珩
我的小名叫膺东,生于1915年。那年的大事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独占中国的秘密条款——“二十一条”。5月7日日本提出最后通牒。25日袁世凯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关于山东之条约》。当时激起全国人民大规模的反日爱国运动,把5月7日称为“国耻纪念日”。父亲因此给我起了“膺东”这个小名,寓意是满腔义愤打击东洋——日本帝国主义。
我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上世纪初曾留学日本,是早期的地球物理和气象学家。母亲极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军阀混战的时代,欠发工资,家里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父亲看我有点灵气,从小就引导我学科学,激发我爱科学的兴趣。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当 看到筷子半截斜插入水杯中,出现挠折现象时,父亲就指出,这叫折光现象;在小学时,父亲就带我去看他亲自做地磁观测;在初中时,带我进行气象观测实习。在父亲的教育辅导下,我超前学完了中学数学和微积分。
1932年,我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名师的教育熏陶下,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而且学会了从事科学工作的思想方法,更重 要的是长辈们的道德为人、爱国思想、对事业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进取精神 。
在留学英国期间,我有很长一段时间过着几乎是工人和被雇佣者的 生活,有机会洞察资本主义世界的形形色色。交往过德高望重的学者教授,也见到过市侩气十足的学术人物。同时还体会到一些处世之道,即只有通过自己的钻研实践,才能成为知识里手;只有做出贡献,并争取出人头地,才能被同行看得起,才能交上朋友,并在学问知识上得到互益。同时也理解到,在解决问题时,如何分清主次,洞察现象,发现分析问题而不受陈规约束,这也是科学发展和前进所必行的。这些思想上的认识和收获,对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所从事的各项工作,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1948年,我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正值国民党政权即将垮台的时候,经济上通货膨胀到天文数字。当时,英国的公司曾打电报来,欢迎我再回公司任职。与此同时,吴有训老师通过地下党组织,引导我到解放区去创办大连大学。在这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上,我选择了到解放区的道路,我的路子走对了。
在党的培养下,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认识,更加理解了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和生产实践相适应的道理;人民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人,要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世界;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并深感由于专业决定,个人的知识能力是有限的,事业要靠群策群力来完成,一切要服从祖国的需要。
这些思想引导我努力做到先公后私,不计个人名利,爱惜人才,培养后进,团结协作,以及顺应实际情况,因势利导等,同时也要敢于向错误做斗争。在多年的实践中,我认为一个人的机遇,是靠主观和客观多方面条件促成的,除了上述因素外,说到底,还有一个和谐的家庭因素。1994年,我荣获何梁何利科学成就首届大奖,在颁奖大会上致辞中曾谈到,我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同志们集体智慧的体现,同时还因为我的夫人在生活上和健康上对我的精心照顾,以及在教育、培养子女方面承担了主要家庭责任,使我得以全心致力工作。
现在我已年逾八旬,身体还算健康,愿以喜看祖国日益昌盛,迎接21世纪的欣喜心情继续贡献我的微薄之力。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 
                   (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大珩很小的时候就有灵气,因此他的父亲才激发他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给他指出折光现象,让他看地磁观 测并带他进行气象观测实习。
B.王大珩从父亲那里学到了科学知识,又从清华名师 那里学会了从事科学工作的思想方法、道德为人和爱国思想,这为后来成为光学专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C.王大珩在英国留学期间,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使他在思想认识方面收获很大,作者突出地表述这一点,说明这些对于他的成长和后来建立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D.作者在自述中以时间为顺序,运用朴实的语言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很少涉及自己在科学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表现出一名科学家的崇高境界与风范。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出生于1915年,那一年日本侵略中国,他的小名叫膺东,寓意是满腔义愤打击东洋——日本帝国主义,由此可见他的爱国情怀。
B.作 者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有一个作为科学家的父亲,能从小受到他的影响并得到正确引导与辅导,母亲也极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可见家庭是作者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C.作者在清华、英国学习期间,得到名师的教育熏陶,收获颇丰,既学到了科学知识,又懂得了处世之道,同时又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D.1948年,面对国民政府的邀请、英国公司的欢迎,但作者还是在吴有训老师的引导下去创办大连大学,最后取得较大的成绩,可见一个 人的选择对一个人的成就会有一定的影响。
E.作者把成就归功于集体智慧、夫人在生活上和健康上的精心照顾,同时年逾八旬喜看祖国日益昌盛,仍愿贡献自己的力量,可见作者虚怀若谷和乐观的情怀。 
6.王大珩说:“一个人的机遇,是靠主观和客观多方面条件促成的。” 你认为王大珩在主观方面的条件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科学怪才达•芬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这个500多年来如雷贯耳的名字,最初只是和绘画大师的身份连在一起。直到19世纪,随着他的手稿被陆续发现,达•芬奇在画家之外的多重身份——建筑师、科学家、发明家才日渐凸显。
在达•芬奇看来,“科学是军官,实践是士兵”,而“只懂实践不懂科学的人就如没有舵和罗盘的舵手,永不知道他的船要开往何方”。为此,他绘制各种地图,通过考察岩石裂缝与河流沉积物洞悉了地球的板块运动;他沉浸于对树干、树枝与枝丫的研究,发现了“达•芬奇公式”——树干的粗度等于同一高度树枝的总粗度;他关注水的运动,热心从事水闸和桥梁的研究,构想了一系列整治河流的水力工具;他在对光线和阴影的研究中,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渐隐法”与“烟状”风格,而这正是蒙娜丽莎神秘微笑背后的科学基础。
凭借一些简陋的工具,达•芬奇在大自然的实验室里探索世界。从目前已知的资料来看,他很可能在牛顿之前就预知了引力定律,在居维埃之前就了解了侵蚀力,在开普勒之前就能解释星星发光的原因,在哈雷之前就知道了信风……尽管他的研究缺乏学理性的说明,但在这些庞杂的观察笔记中,却潜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萌芽。
1482年,达•芬奇离开佛罗 伦萨,前往米兰,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达•芬奇开始系统记录自己的思想,并将其写进随身携带的本子里。在这些丰厚驳杂的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达•芬奇近似百科全书式的研究兴趣:他对建筑学颇有研究。设计了古典的旋转楼梯,如今已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取景胜地;他在纸上画出一座“未来新城”,上层是步行区域和高档住宅,下层是人工水道和商铺仓库,甚至构想出通风良好的公厕,展现了惊人的现代化理念。
他醉心于解剖工作,为此不惜去墓地偷尸体。他毫不顾及传统的禁忌,用解剖刀一层一层打开尸体:他切开老人的内脏,最 早发现了动脉硬化的病症;他切开孕妇的子宫,了解胎儿的存在状态;他切开眼球,研究人的视觉组织;他的解剖素描为揭示人体器官的功能特性提供了全新的视图。
他对机械制造充满了热情,尤其着迷于“自动化”的设计。自动演奏的机械鼓、自动行走的小车,以及那些纺织机与印刷机,预 示着未来工业革命的目标与方向。他的头脑中充满古怪的狂想,他想像鸟类一样飞到空中,于是观察鸟类的飞行,制作了各种版本的飞行器,还周全地设计出降落伞以备着陆之需;他也想像鱼一样潜入水底,于是构思出潜水服,上面连着芦苇秆制成的通气管和漂浮在海面上的浮钟,甚至还带有供潜水者小便的口袋。
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达•芬奇仍然继续着他的研究计划,却越发感到迷惘困惑。他埋头研究的数学和几何学一直没有突破,试图战胜重力的飞行试验又一次失败,关于呼吸系统和发声器官的研究进展迟缓……他试图重新整 理笔记内容,却发现自己所有的不过是一些文章的提纲和分散的草图。他苦恼地承认:“一切都好像分裂的王国在奔向毁灭。致力于太广泛的研究,会令神智混乱衰弱。”
与之相反,此一时期达•芬奇的绘画创作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科学研究的停滞,引发了他对灵魂皈依与生命起源的追索,他重新回到美的领域,《圣母子与圣安娜》《蒙娜丽莎》《丽达》《施洗者圣约翰》里面人物神秘的微笑,庄重的气氛,画面中多种元素之间的对比与张力,流露出难以表达的复杂情绪,就像作为学者的达•芬奇,在那些无法解答的难题与无法触及的真理面前的无奈和渴望。
或许,只有在这些数量巨大、内容庞杂的手稿笔记中,我们才能重新捕获这颗放飞的心灵,重新发现一个画家之外的旷世天才达•芬奇。 
(摘自2016年第27期《 环球人物 》,有删节)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达•芬奇这个名字500多年来如雷贯耳,最初是因为他是绘画大师,到19世纪是因为他是建筑师、科学家、发 明家。
B.达•芬奇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为他的绘画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因此达•芬奇认为科学为实践掌握方向。
C.达•芬奇对科 学的研究十分宽泛,涉及到地质、植物、水利和光等领域,并且在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现或创造。
D.达•芬奇运用的工具虽然简陋,但成果斐然,如在“牛顿之前就预知了引力定律”“在居维埃之前就了解了侵蚀力”等。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们只能说在达•芬奇的观察笔记中,潜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萌芽,是因为他的研究缺乏学理性的说明。
B.达•芬奇在米兰时期开始对建筑学进行研究,设计了古典的旋转楼梯,画出一座“未来新城”等,展现了惊人的现代化理念。
C.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达•芬奇仍然继续着他的研究计划,但没有什么可喜的成果,以至于他认为“致力于太广泛的研究,会令神智混乱衰弱”。
D.达•芬奇最 后的十几年,在绘画创作上取 得了非凡的成就,这得益于他对科学研究的停滞,拿出大量的时间投入到美术领域。
E.《蒙娜丽莎》等里面人物流露出难以表达的复杂情绪,和达•芬奇在那些无法解答的难题与无法触及的真理面前的无奈和渴望有某种程度上 的吻合。
9.文章的标题为“科学怪才达•芬奇”,请结合全文分析达•芬奇作为“科学怪才”的具体体现。
                                                                                              
                                                                                               
 
一、
1.B
【解析】 B项,应为意在赞美傅璇琮主编了大量书籍,引领了出版业的发展,为出版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AB
【解析】 C项,黄仁宇是“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的修改润色 稿”;D项,“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分析错误;E项,原因不全面,陈尚君有学术才华、傅璇琮有提携青年的情怀,也是其中的原因。
3.①著书立言,发表数部重要著作,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②编辑书籍,主编许多煌煌巨制,编辑《学林漫录》,推进学术发展。③扶植后辈,提携、帮助青年学者,促其学术成长。④热心教育,回归大学讲坛,开设课程,传授文化知识。⑤凭识见和胆识,拓宽出版渠道,引领出版业发展。
 
二、
4.B 
【解析】 B项,王大珩只是在父亲的辅导下超前学完了中学数学和微积分,而从清华名师那里既学到了科学知识,又学会了思想方法和道德为人等,而不只是后者。
5.BE
【解析】 A项,作者的名字是他父亲给取的,不能反映传主的爱国情怀;C项,“英国学习期间”得 到名师的熏陶文中没有依据;D项,“国民政府的邀请”文中没有依据。
6.王大珩的主 观条件主要有:①从小有灵气,天赋高,对科学感兴趣;②善于向前辈学习,既善于学习他们的知识和思想方法,更善于学习他们的道德为人、热爱祖国等优秀品质;③善于观察研究,留学英国期间,通过交往与观察,了解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形形色色,明白了一些处世之道,体悟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思想认识上大有收获;④有不断探索的动力,逐步懂得了一些马克思主义道理,树立了 革命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境界开阔,认真研究工作方法,敢于向错误做斗争。⑤知足常乐,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解析】 王大珩的主观条件,要从他的表现中去分析总结,用关键词语概括出来,并分条列出。
三、
7.C 
【解析】 A项,原文是“19世纪”“建筑师、科学家、发明家才日渐凸显”,里面也有“画家”的原因;B项,因果倒置,应为“达•芬奇认为科学为实践掌握方向”,所以才“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D项,原文前面有“他很可能”。学@科网
8.CE
【解析】 A项,强拉因果,原文“尽管他的研究缺乏学理性的说明”;B项, 原文是在米兰时期,“达•芬奇开始系统记录自己的思想”“对建筑学颇有研究”,选项“达•芬奇在米兰时期开始对建筑学进行研究”无中生有;D项,原文“科学研究的停滞,引发了他对灵魂皈依与生命起源的追索”,选项“拿出大量的时间投入到美术领域”文中没有依据。
9.①达•芬奇对科学的研究十分的宽泛,涉及到地质、植物、水利和光等领域,在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现或创造;②进行大量的科学的研究,取得斐然的成果,其中潜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萌芽;③在米兰时期 ,他对建筑学颇有研究;④他醉心于解剖工作;⑤他对机械制造充满了热情,尤其着迷于“自动化”的设计。 (122.240.200.1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2018高考语文新题型通关演练09散文阅读 (B卷)』  下一个『2018高考语文新题型通关演练14 新闻、访谈文本阅读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