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理清结构、分析句段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理清结构、分析句段练习(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三部分第二章专题二第二节 理清结构、分析句段[限时提升练][限时45分钟]一、(2014•武汉四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静贾平凹①去年秋季,我去兴庆宫公园划了一次船。去的那天,天阴,没有太阳,但也没有下雨,游人少极少极的。我却觉得这时节最好了,少了那人的吵闹,也少了那风声雨声;天灰灰的,略见些
试题预览
第三部分 第二章 专题二 第二节 理清结构、分析句段
[限时提升练]
[限时45分钟]
一、(2014•武汉四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贾平凹
①去年秋季,我去兴庆宫公园划了一次船。去的那天,天阴,没有太阳,但也没有下雨,游人少极少极的。我却觉得这时节最好了,少了那人的吵闹,也少了那风声雨声;天灰灰的,略见些明朗,好像一位端庄的少妇,退了少女的欢悦,也没上了年纪的人的烦躁,恰是到了显着本色的好 处。
②同游的是我的妻,她最是懂得我的;新近学着作画,是东山魁夷①的崇拜者。我们租得一只小船,她坐船首,我坐船尾,这船就是我们的,盛满了脉脉的情味。桨在岸上一点,船便无声地去了,我们蓦地一惊,平日脚踏实地的一颗心,顿时提了起来,一时觉得像飞出了地球的吸引层,失去了重量,也失去了控制,一任飘飘然去了。
③船箭一般地飞去了四五米,突然一个后退,一瞬间地停止了,像一个迷丽丽的梦,突然醒了,觉得凭一只木船,自己在了水上。心倒妥妥地落下来,默默看着对方,都脸色苍白,脖颈上的筋努力地用劲,便无声地笑了。妻说:古人讲羽化而登仙,其实大致如此,并不会轻松的。这话倒也极是。
④倏忽间,船就打旋起来,像一片落下的树叶,便见光滑的水面有了波纹,像放射了电波,一个弧圈连着一个弧圈,密密的、细细的,传到湖心。以前只认为水是无生命的,现在却是有了神经;神经碰在了岸上,又折回来,波纹就不再是光洁的弧线,成了跳跃的曲线,像书写的外文,同时有一股麻酥酥的滋味袭上心头了。桨继续划动着,起落没有声息,无数的漩涡儿悠悠地向四边溜去,柔得可爱,腻得可爱,妻用手去捉拿,但一次也没有成功。
⑤我们调正了方向,向湖心划去,妻终是力小,船老向一边弯,未了就兜着圈儿。她坐到船尾来,我们紧挨着,一起落桨,一起用力,船首翘起来,船尾似乎就要沉了。但水终没有涌进后舱。我们身子深深往下落,正好可以平视那湖面。水和天并没有相接,隔着的是一痕长堤,堤边密密地长了灌木,叫不上名儿,什么藤蔓缠得黏黏糊糊。堤上是枫树和垂柳,枫叶成三角模样,把天变成像撒开的小纸片儿,垂柳却一直垂到树下,像是齐齐站了美人,转身过去,披了秀发,使你万般思绪儿,去猜想她的眉眼。湖面上,远处的水纹迅速地过来了、过来了,看了好久,那水纹依然离得我们很远,像美人的眨着的脉脉的眼,又像是嘴边的绽着的羞涩涩的笑。我们终于明白那柳之所以背过去,原来将眉眼留在了水里。
⑥船到湖心,我们便不再划,将桨双双收在舱里,任船儿自在。妻便作起画来。我仰躺在船里,头枕在船帮上,兀自看着天。天也是少妇的脸,我突然觉得天和这水,端庄者对端庄者,默默地相视;它们是友好的,又是相离着,因此它们不像月亮绕太阳太紧,出现月圆月缺,它们永远的天是天,水是水,千年万年。我还要再想下去,突然一时万念俱灰,空白得如这天,如这水一般的了。
⑦划了两个钟头,湖面上依然没 有第二只船,一切都是水,灰灰的白白的。我一时想作些诗,来形容这水的境界,却无论如何想不出来。我去过革命公园的湖,那水里有了绒绒的绿藻,绿得有些艳了;也去过莲湖公园的湖,那里生了锈红的浮萍,红得有些俗了,全没有兴庆宫公园的湖来得单纯,来得朴素。我只好说,兴庆宫公园湖里的水,单纯得像水一样,朴素得像水一样。
⑧诗没有作成,我起身去看妻的画,她却画了一痕土岸,岸上一株垂柳,一动不动的一株垂柳,柳条自上而下,像一条条拉直的线,柳的下方,是一只船,孤零零的一只船。除此都空白了,我没必要再作诗了, 她真是东山魁夷的弟子,是最深知这兴庆宫公园的湖水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集《爱的踪迹》,有删改)
[注] ①东山魁夷,日本画家,其画善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再现自然,融“我”于自然,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如第④段的描写,船像树叶,水纹像电波,波纹又似“书写的外文”,在蕴藉中隐匿的情感音符跳动不止。
B.文章第②③段描写“我”和妻子湖中泛舟的景象,主要抓住人物细致生动的动作和感受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在平淡之外隐含着深沉和力度。
C.文中第⑤段的景物描写十分柔美,从垂柳到水纹,广泛设喻,化静为动,妙不可言。文章正是倚赖细腻的观察,借助贴近的比喻,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宁静美好的情怀。
D.随着视角的变换,全文移步换景。一路行船,“我”见所见,抒所感,在这样一个宁静安适的环境里,“我”的思绪也很平静。
E.全文在从容不迫、朴实无华的述说中,融贯着深情,在自由自在、信笔点醒的抒情中,阐发着精辟的议论和深邃的哲理,于丰厚隽美中透出些禅意。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原文描写并没有化静为动;D.“我”的思绪不“平静”,作者一直在浮想,只在文章第⑥段结束时才“万念俱灰”。
答案 CD
2.文章开头第①段详细交代了游园的时令和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①段的“时令和情景”,其实就是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可以从其与内容、情感、人物、主题、情节等方面的关系去考虑。本文这部分描写文字,极力渲染了宁静的氛围;由于其处于文章的开头部分,显然有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答案 突出游园环境的宁静安适,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为文章主旨的表达作铺垫。
3.文章最后一段写到妻子作出的画,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思考文章末尾写“妻子作出的画”的意图,就是考虑文章这样构思安排的作用。 从妻子所作的画的内容可以看出,它与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兴庆宫公园湖水的意境是十分吻合的,因此,交代其画的内容,其实正是对文章的主旨加以点缀,侧面烘托;另外,要注意注释中对“东山魁夷”的介绍,结合文章内容,就不难理解其用意了。
答案 妻子学画,学的是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的东山魁夷,她画的是“一动不动的一株垂柳”“孤零零的一只船”,既写出了她的娴静之心,也侧面描写出了湖的静。将画的内容放在文末,热爱大自然、追求和谐宁静生活的情怀毕露,升华全文主旨。
4.文章标题为“静”,全文却无一“静”字。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可换一个角度理解题意,即文章是如何表现“静”的?本题考查的是作品的构思技巧。本文虽未出现“静”字,但所描写的环境,营造的氛围,表现的 心境,传达的主旨无不透露出“静”的特点,整体上运用的是融情于景,借景传情的手法。局部运用了反衬、对比等手法。
答案 (1)通过意象和环境的描写烘托“静”。如文章第①段,还有第⑤⑥段写垂柳娇羞地立 着,天和水“默默地相视”,都渲染了一种空灵寂静的意境。
(2)以动衬静。如文章第④段,船打旋,像落叶般轻盈,桨“起落没有声息”“漩涡儿悠悠地向四边溜去”,一派柔和娴静;船到湖心,任船儿自在,悠闲而宁静。
(3)对比写静。文中第⑦段,将兴庆宫公园的湖水同革命公园的湖水、莲湖公园的湖水作比较,与一“艳”一“俗”作对比,反衬了兴庆宫公园湖水的清静。
(4)以妻子作画的内容侧面写静。她画的是土岸、垂柳、一只船,从“一动不动”“孤零零”的描摹来看,一股“静”气扑面而来。
二、(2014•江南十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梭罗木屋
张 炜
多少人向我推荐梭罗的《瓦尔登湖》。几年前我看了。我得承认这是一本不会消失的书。不是因为它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主题和思想,也不是耸人听闻的事件和故事,更不是令人沉迷炫目的才华。它的不可磨灭,是因为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出的那种怪谲异常的思路,那种执拗的不愿苟同性,那种认真而非矫情的实验精神。
他在林中生活了一年左右,而且那片林子离人烟稠密的康科德镇很近,在当年步行也不过三十分钟;现在步行大概二十 分钟即可。据许多人回忆,那一阵的梭罗时不时地到爱默生家饱餐一顿,并在回去时带走大量吃物。再说那里有一个美丽的湖泊,湖里有鱼,梭罗常常垂钓。总之在那里住一年两载不是想象的那么困难。瓦尔登湖边也绝非蛮荒老林。我见过真正的苦难,瓦尔登湖边的苦太不算什么了。这是一个书生之苦,多少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
他的动人,在于精神。一个没有出路的大学生,一个被人嘲讽的年轻人,采取了近乎极端的方式,给眼前的文明世界来了一家伙。这需要勇气、勇敢,需要敢为人先的那么一种倔气和拗气。这才不容易。在一个文明世界敢于放弃,自我流放,敢于自愿地走向所谓的落魄,这绝没有什么好事在等着他。
梭罗一去不回头。不是不从林子中回头,他很快就返回了;而是他在已经选择的人生道路上再不回头了。从林中,从瓦尔登湖边回来的人,已经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地做个好孩子了。他也从不打算去做。他因不纳税而遭捕,还在里面写了《论公民的不服从》,准备在放他的那一刻宣读,对抗他认为的坏政府。人的自由,包括对坏政府的不服从,在他看来是一个人的基本尊严。一篇《论公民的不服从》,即可概括梭罗的全部精神。不服从,就是不服从,不服从既成的一 切陈规旧习与偏见。人生需要许许多多的探索和实验,勇于投身进去的,就一定是真正的人,大写的人,堂堂正正的人。
梭罗去瓦尔登一场,其实不过是一次行动的宣言,这宣言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大地上,写在了瓦尔登湖上。
人们都愿意用诗人式的偏激来原谅梭罗式的言行。这其实是一种对探索者的侮辱。原谅者摆出一副宽容的样子,只是不知道自己的平庸与恶劣。
我来到了瓦尔登湖。
我不想夸张,而是实实在在地说,我极少看到过这么美丽的湖。它看上去既不过大又不过小,而是正好。在视野里,它正好。碧绿碧绿,无一丝污染,四周都是高山,山上被绿色全部覆盖。湖的南面就是那片有名的林子了,梭罗就在那里亲自动手盖了一幢小木屋。这座小屋吸引了多少人的注意,引出多少意趣,已经是人人皆知了。当年梭罗费尽心思搭起的屋子早已坍塌。而且我还怀疑是被好事之人给拆毁了的。中国、外国在这点上差不多,那就是都太愿意破坏了,而不太愿意建设。不过这个世界上的多情者,懂得事物价值者,也大有人在。所以后来林子里又建起了一幢小木屋,并且与当年的一丝不差。不仅如此,而且里面的陈设也一一依 照原样。
现在与过去的不同处,除了人去屋空之外,再就是小屋前面添了一尊梭罗 雕像。他在那儿伸着手,好像在继续向人们诉说倔犟的理由,不服从的理由。棕黑色的木屋和雕像,简朴得就像梭罗自己。从小窗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屋内的摆设:一床,一椅,一桌。这些都在他的书中写得明白。
这屋子太小了,屋里的设备也过于简单了。这是因为一切都服从了主人回归自然、一切从简的理念。他反复阐述道:一个人的生活其实所需甚少,而按照所需来向这个世界索取,不仅对我们置身的大自然有好处,而且对我们的心灵有最大的好处。一切的症结都出在人类自身的愚蠢和贪婪上。人的一切最美好的创造,无不来自简单和淳朴。他的理念是美的,因为饱受现代病摧残的当代人,越来越明白过分地消耗资源所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恶果,明白我们自身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因此我得说,我在瓦尔登湖畔看到的小木屋,是人世间最美的建筑之一。它非常真实,就像梭罗那么真实。而我们知道,时下的世界上,有诸多东西都是谎言堆积 起来的。
作为一个作家和诗人,梭罗并没有留下很多的创作;但是他却可以比那些写下了“皇皇巨著”的人更能够不朽。因为他整个的人都是一部作品,这才显其大,这才是不朽的根源。
一个用行动在大地上写诗的人,我们要评价他,也就必得展读大地。
他是一个如此放松的人,亲近自然,与周围的一切和善相处。他在当年出门时几乎从不锁门。他发现来光顾这间小屋的人也大致友好,他们既不破坏也不拿走 这里的东西。他觉得一切既是大地所赐,那么他也就没有理由将这些东西据为己有。他把木屋向着世界开放。
而今我看到的却是一个锁闭的小屋。他离我们远去了,于是后人就把他的小屋禁锢起来。
(选自《张炜散文》,有删节)
5.文章以“梭罗木屋”为题,但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花了大量笔墨写自己阅读《瓦尔登湖》引发的思考,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从内容、结构等不同角度分析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关系,结合作者阅读《瓦尔登湖》的思考和对梭罗的精神的解读分条概述。
答案 ①《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在湖边木屋的生活和思考,由阅读体验引出实地寻访,行文自然且真实可信。②《瓦尔登湖》 所表现出的怪谲异常的思路、执拗的不愿苟同性、认真而非矫情的实验精神给予作者动人的体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③为后文通过梭罗木屋来诠释梭罗的精神世界做铺垫。
6.结合作品,理解下面语句的含意。
(1)这是一个书生之苦,多少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用行动在大地上写诗的人,我们要评价他,也就必得展读大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应主要结合前三段的内容,重点从精神层面准确解读“书生之苦”的含义。(2)可重点结合第四段、第五段、第十段、第十四段相关内容,从理解作者对梭罗精神的评价的角度准确解读该句的含 意。
答案 (1)梭罗搭建小木屋,在瓦尔登湖畔生活,这并没有多少物质的艰苦;他的苦更多的是一个知识分子自愿对文明世界叛逆的精神之苦。
(2)梭罗以一种勇敢的实践精神深入自然,来到瓦尔登湖畔生活和探索;我们要评价梭罗,也就必须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走进自然,去了解和感受他。
7.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末“他离我们远去了,于是后人就把他的小屋禁锢起来”所蕴含的作者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结合第六段“人们都愿意用诗人式的偏激来原谅梭罗式的言行。这其实是一种对探索者的侮辱。原谅者摆出一副宽容的样子,只是不知道自己的平庸与恶劣”、第八段“我还怀疑是被好事之人给拆毁了的。……都太愿意破坏了,而不太愿意建设”、第十段“一切的症结都出在人类自身的愚蠢和贪婪上。……饱受现代病摧残的当代人,越来越明白过分地消耗资源所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恶果,明白我们自身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第十一段“时下的世界上,有诸多东西都是谎言堆积起来的”等语句,准确解读末段“后人就把他的小屋禁锢起来”的含意,进而准确表述作者的观点。
答案 表达了作者对梭罗的思想精神在后世渐渐消失的忧虑和痛心;体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人们精神世界一种深沉的反思和批判。
8.为什么说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是人世间最美的建筑之一”?请联系全文,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解析 可结合第八段“这么美丽的湖。它看上去……梭罗就在那里亲自动手盖了一幢小木屋”、第十段“这屋子太小了,屋里的设备也过于简单了。这是因为一切都服从了主人回归自然、一切从简的理念。他反复阐述道……”、第十一段“它非常真实,就像梭罗那么真实”、第十四段“他是一个如此放松的人,亲近自然,与周围的一切和善相处。他在当年出门时几乎从不锁门。……他把木屋向着世界开放”等语句,从小屋周围的环境,主人的理念、精神,小木屋对后人的启发等角度分条概括原因。
答案 ①小木屋临近瓦尔登湖,环境优美,亲近自然,具有自然之美。②小木屋简单朴素,体现了主人回归自然、一切从简的理念之美。③小木屋是真实本色,也是梭罗探索真理之地,呈现一种精神之美。④小木屋曾向着世界开放,启发了无数人,展示着一种价值之美。 (122.240.217.14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练习』  下一个『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散文个性解读、探究意蕴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