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寨里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山东省莱芜市寨里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九年级总复习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初三语文试卷1.下面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提防(tí)憎恶(è)庶祖母(zhé)B.文绉绉(zōu)干涸(hé)不逊(xùn)C.黝黑(yǒu)畸形(jí)匿名(nì)D.解剖(pōu)诘责(jié)绯红(fēi)【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
试题预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初三语文试卷
1. 下面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防(tí)     憎恶(è)     庶祖母(zhé)
B. 文绉绉(zōu)  干涸(hé)    不逊(xùn)
C. 黝黑(yǒu)    畸形(jí)    匿名(nì)
D. 解剖(pōu)    诘责(jié)   绯红(fēi)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A提防(dī);憎恶(wù);庶祖母(shù)。B文绉绉(zhōu)。C畸形(jī)。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涕泗横流   自之知明    无与论比   怒不可竭
B. 一杯黄土   化为无有    忑忐       凄惨
C. 深恶痛疾   油光可鉴    落第       磨磨蹭蹭
D. 晗首低眉   广懋        城惶城恐   暗然失色
【答案】C
 学3.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明上课总是精力不集中,几乎每节课都心无旁骛,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B. 不要一听到别人谈论自己的缺点就气冲斗牛,应该首先检讨自己是不是真的做得不够。
C. 她向来做事果断,我就喜欢她这种斩钉截铁的作风。
D.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要人人都墨守成规,我们的校园就会更加和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心无旁骛:形容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心中没有另外的杂念。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这是个褒义词。B项,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语境运用错误。C项,斩钉截铁:意思是砍断钉子切断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D项,墨守成规:意思是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此处运用明显语境错误。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1999年10月1日是祖国成立50周年的生日。
B. 因为去年我国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洪灾,可是中国人民齐心协力战胜了它。
C. 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是二十世纪科学研究领域里的一项重大突破。
D. 通过国家严格考核,使南京市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句句式杂糅。“生日”一词改为“日子”,因有“1999年”,又有“成立50周年”;B句关联词语“因为”改为“尽管”,两个分句间并无因果关系;D句缺乏主语,删去“使”。
 
5. 对《渔家傲•秋思》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 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 “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 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 这首诗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D项“表明了反战厌战的情绪”说法有误。这首词是咏叹边防将士的内心抑郁。抑郁是由于不曾击破敌人为国立功,而不是消沉,更没有表露出厌战情绪。
6. 名著导读
(1)贝多芬在致艾尔多迪夫人的信中有两句话成为今天一切勇敢人的座右铭,它们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座先知雕像,草图很早就画出来,但一直无人敢接手,米开朗琪罗成功的完成了这伟大的作品,它是__________。米开朗琪罗至死还留在佛罗伦萨画室里的唯一作品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惟其痛苦,才有欢乐,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2). (2)《大卫》,    (3). 《胜利者》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对名著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以考促读。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贝多芬在致艾尔多迪夫人的信中的两句话是“惟其痛苦,才有欢乐,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2)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米开朗琪罗成功的完成了这伟大的作品是《大卫》;米开朗琪罗至死还留在佛罗伦萨画室里的唯一作品是《胜利者》。
7. 综合性学习
2012年4月 2日是第五个联合国“世界自闭症关爱日”,某校学生会准备走上街头,进行一次宣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同学们搜集到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这两则材料提供的共同信息,说出自闭症儿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综合两则材料,用一句话概括我国自闭症事业的发展现状。
【材料一】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自闭症儿童视力、听力正常,但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喜欢独自玩耍,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他们在行为方面也有异常,如不断重复一些动作、对某些声音或图像有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自闭症需要社会的关注。2006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立自闭症儿童早期诊断和康复训练的体系;2009年,中国残联为3至6岁家庭经济困难的自闭症儿童提供康复费用补助;截至2010年,我国已建立了34个省级训练机构。
【材料二】
我们周围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不聋,却对声响充耳不闻;他们不盲,却对周围视而不见;他们不哑,却不知该如何开口说话;他们重则生活不能自理,却在部分领域能力超常……以前,人们叫他们“被魔鬼偷走灵魂的人”,精神病或傻子,直到70年前,医学界才把他们确定为自闭症或孤独症患者。自闭症一般三岁前发病,没有特效药,要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我国自闭症儿童的人数超过160万,目前有一半患儿需要排队等候才能进入机构接受训练,近20%的患儿直到6岁才开始接受康复训练。
①主要特征: 
②发展现状: 
(2)为了调查人们对自闭症的认识,同学们在街头进行了问卷和采访。请你结合上面搜集的材料,根据问卷结果和采访记录,写出调查的结论。
(一)人们对自闭症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
 
(二)街头采访记录
市民甲:我邻居的孩子是自闭症。他从来不理人,把你看成空气,有时不知为什么就在街上大喊大叫的,样子挺可怕。这自闭症的小孩,就是傻子加疯子!
市民乙:自闭症孩子就是智力超常儿童啊。听说他们比一般人都聪明,在数学、物理方面有很高的天赋,美国有个12岁的自闭症男孩还在大学学天体物理呢。
调查结论:
【答案】(1)示例:①主要特征:有正常的视力和听力,但在社交方面存在障碍,难以与他人沟通。
②发展现状:我国政府对自闭症儿童越来越重视,但由于人数较多,仍有许多患儿得不到及时治疗。
(2)示例一:①大部分人对自闭症不太了解,②甚至存在着错误(片面)的认识。
示例二:①部分市民对自闭症有一些了解,②但认识上存在着误差。
【解析】试题分析:(1)用一句话概括我国自闭症事业的发展现状。要仔细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根据题干要求提取关键信息即可。如主要特征可提取“自闭症儿童视力、听力正常,但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喜欢独自玩耍,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发展现状从“2006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立自闭症儿童早期诊断和康复训练的体系;2009年,中国残联为3至6岁家庭经济困难的自闭症儿童提供康复费用补助;截至2010年,我国已建立了34个省级训练机构”一句,可分析出我国政府对自闭症儿童越来越重视,但由于人数较多,仍有许多患儿得不到及时治疗的结论。
(2)根据问卷结果和采访记录,写出调查的结论。图表可抓住本题中心议题“人们对自闭症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看清表中各项内容,根据数字的变化分析其反映的问题,从对自闭症的了解比率来概括并得出结论。街头采访记录要从市民的话语中分析整理答案。结论可以从大部分人对自闭症不太了解,甚至存在着错误的认识方角度,从部分市民对自闭症有一些了解,但认识上存在着误差的角度作答。
8. 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对影成三人。
(2)胡马依北风,___________________。
(3)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清照的《武陵春》中用夸张手法表现自己内心愁苦之深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大河,___________________。
(6)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举杯邀明月    (2). (2)越鸟巢南枝    (3). (3)雪拥蓝关马不前    (4). (4)只恐双溪舴艋舟,    (5). 载不动许多愁。    (6). (5)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    (7). (6)不胜凉风的娇羞。
【解析】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邀”“蓝”“舴艋”“娇”等字词的书写。
文言文阅读。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9. 解释加点词
(1)蹴尔而与之
(2)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3)其不知丘也亦甚矣
(4)令弟子趣驾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 相与步于中庭
B. 相于材人远矣
C. 奉命于危难之间
D. 管夷吾举于士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12. 【甲】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3. 如果我们想要使【甲】文的论证更有力,引用【乙】段文字是否可以?为什么?
【答案】9. (1)踢
(2)通“德”,感激
(3)了解
(4)通“驱”,驾驶    10. B    
11. (1)从前即使死去也不会接受,现在为了居室的华丽而接受了。
(2)我听说君子应该以功劳来接受好处。    
12. 对比论证。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13. 可以,因为它可以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一观点。
【解析】
9. 试题分析:(1)句意为:用脚踢着施舍给他。蹴:踢。(2)句意为:(是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感激。(3)句意为:他太不了解我了。知:了解。(4)句意为:让弟子驾车。趣:通“驱”,驾驶。
10. 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于”是“比”的意思。A项是“在”;B项是“比”;C项是“在”;D项是“从”。
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11. 试题分析: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句意为:从前即使死去也不会接受,现在为了居室的华丽而接受了。乡:通“向”,从前。受:接受。(2)句意为:我听说君子应该以功劳来接受好处。闻:听说。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断与分析能力。解答时,应结合全文内容准确找出其使用的论证方法,并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作用。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画线句子处,用之前“宁死也不接受”与现在“为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而接受”相互对比,强调作者接下来的观点“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用之前的坚持本心的行为对比现在失其本心的行为,更加有力地论证了人不能失去“本心”的观点。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解答时,在把握两文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甲】文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之前坚持本心的行为与现在失其本心的行为进行对比,强调做人不能为了俸禄而失去本心,进而论证“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一观点。【乙】文讲述的是孔子拒绝了齐景公的赠地,认为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无功不受禄。孔子的行为体现的就是不为俸禄失其本心,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来增强【甲】文的说服力。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一)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二)译文:(无)。
现代文阅读.
孤独的老乡
夏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⑪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⑰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⑱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⑲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⑳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
14. 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
 
15. 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怀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同
16. 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2)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17. 第⑰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18. 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答案】14. (1)小吴找到了邻县人,但不认为是老乡。
(2)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    
15.     (1). 理解    (2). 关心    
16. (1)“汪“极言小吴眼中蓄满了泪水,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小吴因“我”的理解而深受感动的情态。
(2)“黯然”写出了小吴情绪低落的神情,表现出他没找到老乡时的极度失望。    
17. 运用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表现了小吴惊愕、尴尬、痛苦、绝望等心理。    
18. 收到出人意料、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以小吴为代表的孤独者们面对孤独、不甘孤独的积极人生态度。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整体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阅读全文,可知讲述了主人公“小吴”在北京“找老乡”的故事,以在天安门找老乡被“我”盘问开始,接着他找到了一个邻县的人,但认为不是自己的老乡;后来终于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但却遭到了辱骂,故事至此达到高潮;最后以认东北的聋哑夫妇作老乡结尾,令人动容。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点睛:解答此类题时,需要认真阅读全文,对文章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做到全面把握,结合题干要求进行分析,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即可。本文为小说类文章,小说一般是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反映某种社会现象,其行文结构可分为四个部分,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时,需要在通读全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字句,结合题干提示,进行分析总结即可。通过阅读文章,发现随着故事情节大发展,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逐渐在变化,从一开始的盘问怀疑,到知道他“到处转悠”其实是在找老乡之后的理解,从文中⑩段“我鼻子一酸”“叮嘱”等词可以看出,再到后来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时的挂念,从文中⑱段“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可以看出,直至最后的认同,从文章最后“我”也加入小吴和东北聋哑夫妇成为老乡可以得出。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整体内容的把握及字词的应用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分析即可。(1)“汪”出现在文中第⑩段,在受到“我”的安慰后“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一个“汪”字极言小吴眼中蓄满了泪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吴深受感动的情态。(2)“黯然”出现在文中第⑬段,当“我”巡逻时碰到“小吴”问他是否找到老乡时,他总是一脸“黯然”,在此处传神地写出了“小吴”情绪低落的神情,表现出他没找到老乡时的失望。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及人物描写手法的应用能力。解答时,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第⑰段的故事情节,结合题干概括即可。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动作描写: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做出的动作反应。文中画线句“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是在认出自己的老乡却遭到拒绝和辱骂之后,这是应用了细节/动作描写,形象地描写出了“小吴”心理上深受打击、难过而站立不稳的情态,表现了小吴惊愕、尴尬、痛苦、绝望等心理。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解答时,通读全文,了解本文结尾与主题的关系以及结尾通常在结构上的作用,联系小说主旨内容进行解答。结尾中写道“我”也加入“小吴”,和东北聋哑夫妇成为老乡,在内容上,与前文中“小吴”在经过了多次找老乡不顺利的经历后终于找到“老乡”相衔接,使得故事主题得到了升华,从一个人的孤独上升为一群流落在外的人的孤独者们互相给予温暖的主题。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郁孤台笑了
彭世强
①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于赣州市西北角的贺兰山下。仰望着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它,默默无语,似蹙眉凝神,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
②我是在岳武穆的《满江红》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贺兰山缺”,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
③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跨进门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赫然在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
④我自然惦记着辛公当年的登临处,惦记着诗中的清江水。于是,急忙上楼,更上一层,推窗而望,远山隐约,近水潺潺。忽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竞有一块开阔地,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他,一定就是辛弃疾!于是,我匆忙下楼,来到辛公塑像脚下,豁然明了:这就是辛公当年的登临处,就是感慨愤激的辛弃疾喷发一腔热血、成就千古名作的地方!
⑤仰视眼前的稼轩公,右臂撩斗篷于身后,左手握龙泉②于胯部。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短须似乎微颤,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多痛楚,几多愤懑,几多无奈!
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我不禁轻吟起这样两句。放眼望去:山下正是章江、贡水两道江水交汇处的赣江。溯洄望去,两水茫茫而来;溯游望去,一江默默流去。虽说那天江水不盈,可是辛公的诗句,依然让人想见当年的血泪之江。大敌当前,国势艰危,腐败的南宋朝廷却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③缺,让奸佞当道,为丧权辱国之事,走苟且偷安之路!结果,王室南渡,甚至太后逃生,金兵追至造口,太后不得不弃舟登陆而去,百姓的颠沛流离,更是不堪回首!这样的历史耻辱,岂容忘记!江水、泪水,就这样融而为一了。
⑦我步出郁孤台,踱步在与台相连、沿江而伸的古城墙上。城墙很宽,俨然是一位经风历雨、昂首挺胸的壮汉!它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胸脯,挡住滚滚的江浪,抵御敌寇的刀箭火炮。古城墙,它曾经的斑斑驳驳,它满身的伤痕累累,天地可鉴!然而,它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辛公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此情此景,城墙能够作证,城墙得以共鸣!
⑧我侧过身子,回眸郁孤台的侧影,想起先前楼内的楹联“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是的,楼台、城墙都在警示我们:莫忘历史。它们也在教导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如今的郁孤台,修葺一新,绝无当年的伤痕;如今的古城墙,也无历史的霉点,然而,民族之魂犹在!
⑨眼下,我没有听到当年凄凄楚楚的鹧鸪声,也没有见到“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美景,倒是辛公在这里留下的名句激发起我情思连绵,剪之难断……
⑩如今我们生逢盛世,不乏莺歌燕舞,面对郁孤台的沉吟,清江水的抽泣,焉能置若罔闻?此时,我的身边不乏热情的游者,但其中无视楹联的却非个别,楼内文人墨客的诗作,吸引不了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显然不是他们的热衷。他们登临楼台的脚步,轻快迅疾,徜徉城墙的心情,轻松愉悦,而“楼以诗显,诗以楼传”的道理,他们丝毫不想深究……我默然了。默诵着八百年前辛公以刀剑刻成、蘸血泪写就的名诗,我决心把它谱曲吟唱,自己吟,教我的学生吟,让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融入我们师生的心中,融入更多后人的心中!   
⑾如今,我如愿了,当我一次次吟唱时,当我在郁孤台上吟唱时,我感到:郁孤台笑了,笑得很欣慰,笑得很深沉……
19. 这是一篇以游踪为线索的游记散文。阅读全文,从文中找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期中试卷


上一个『甘肃省临泽县第二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下一个『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中心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一轮复习验收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