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命题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题预测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18年高考命题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题预测(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8年高考命题预测】(一)2017年高考考查特点:本考点作为高考的试验田,是拟题人改革创新的重点,几乎每年都有新形式问世,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句式考查中,拟题人不再拘泥于“仿用”独领风骚,“一花独放”,而是类型多变,考查多样。1.选用句式一直与语言连贯放在一起拟题。2.仿写句式与修辞或语言得体组合命题
试题预览
【2018年高考命题预测】
(一)2017年高考考查特点:

本考点作为高考的试验田,是拟题人改革创新的重点,几乎每年都有新形式问世,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句式考查中,拟题人不再拘泥于“仿用”独领风骚,“一花独放”,而是类型多变,考查多样。
1.选用句式一直与语言连贯放在一起拟题。
2.仿写句式与修辞或语言得体组合命题。
仿写句式组合能力非常强,它可以在句式上要求与例句保持统一的前提下,又要求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对偶等,修辞方面的要求可隐可显。
仿写句式又可与语言得体横向联合,除要求仿写内容、句式上保持一致外,又要求语言合乎情景、身份、场合、文体等需要。
常见修辞手法考查一般不单独命题,而是将其融于其他考点进行综合检测,这样就往往给考生造成一种假象:高考命题不注重对修辞的考查。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命题方式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重能力、重运用、重主观、重综合的大趋势,近几年高考全国卷及地方卷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修辞类试题的考查力度。
3.变换句式虽很少与其它考点联系,但它的考查形式也是灵活多样,如长句与短句的交互变换、整合散句为一个单句解释某一概念、变散句为整句、更换开头理顺语序等。
总之,本考点多以主观题为主,位置在试卷的第Ⅱ卷,分值一般为3-5分。联系生活,关注社会,尤其是各省自主命题时倾向于从地域、民俗方向设题,应是一种新兴的趋势。
(二)2018年命题预测及备考措施:
2018重点注意修辞的考核。

【2017年高考考点定位】
2017年《考试大纲》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能力层级是E级(表达应用)。
(一)“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是重要的语言表达技能,主要考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用恰当的句式的能力、仿照给定句子写出句式相同的句子的能力和根据语境,灵活自如地变换句式的能力。近几年高考常是把对选用和仿用的考查同对语法、修辞的考查结合起来,同扩展和变换句式结合起来,既注重形式的一致,也注意内容选择的灵活。
“选用、仿用、变换”都是指操作,是重要的语言表达技能。其知识依托为句式的基本特征知识、语法知识与修辞知识等。
要点1:选用句式【要点解说】
选用句式就是根据具体的语境条件去选择一定的句式来表达语意。因此,选择句式的根据大体有三:一是不同句式本身表意的鲜明程度,二是不同的语境,特别是上下文的需要,三是上下文句子主语的异同。由于选用句式的关键在于“用”而不是简单地区别一个不同的句子类型,所以大多是提供了一个语境,然后根据境的需要来选择恰当句式。
高考试题中涉及这一知识点的题型主要为客观选择题。一般从陈述对象一致、推序照应、时空连贯的角度来考查。除此之外,还有句式一致、风格情调一致、语意连贯、肯定与否定的照应等,通常采用衔接类型题来训练选用句式的能力。  
要点2:仿用句式【要点解说】
仿用句式的基本类型有:
1.续写式。续写式特点是在所供材料的末尾留出一个空位,要求考生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使之与上文构成一段语意完整的文字。
2.嵌入式。在所提供材料中间空出一句或几句,要求仿照上句或下句的句式再造句子嵌人空缺处,且要与上下文衔接。
3.命题式。这种题型是提供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新的内容,仿照例句的句式造句。
4.开放式。开放式的仿写是近年来的仿写重点形式。方式有两种:一是提供一个旬干作为例句,不限定仿写的内容;二是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
5.对联式。对联知识虽然在中学阶段没有系统讲解,但是对联艺术毕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的我们应读继承和发扬这一艺术传统。更重要的是,对联题直接指向的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随着考查的深入,对联题型定会趋向多样化。
要点3:变换句式【要点解说】
变换句式的基本题型
(1)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
在动词性谓语句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的发出者,这种句子是主动句;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的接受者,这种句子是被动句。一个主谓句,既有施动者,又有受动者,可以按照表达的需要,或者选用主动句,或者选用被动句。下面情况常用被动句:①为了强调被动者,而主动者不需要或不愿或无从说出;②为了使句式整齐;③表示特定的感情。
互换的主要思考点是主语和宾语的变换:主动句变被动句,将主动句的宾语变成被动句的主语,主动句的主语放在“被”之后构成介宾短语作被动句的状语;被动句变为主动句,将被动句的主语变为宾语,将“被”所带的对象变为主语,去掉“被”宇。
(2)长句和短句的变换
长句和短句各有其修辞效果。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短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简洁、明快•有力。长句主要用于书面语。议论描写中,短句主要用于口语场合、演讲词等。长短句变换时要注意两个问题:①意思不能变,②内容不能省略。
(3)常式句和变式句的变换
单句常见的变式句有主渭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变式句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单句的常式句与变式句可以互相变换。如:
他匆匆忙忙地走了。(常式句)
他走了,匆匆忙忙地。(变式句)
(4)整句和散句的变换
整句和散句互换的思考点主要是重复性用词。整句改为散句则将整句中重复使用的提示词去掉,使相关内容变为细小成分;散句改为整句则要加上重复使用的词语,使相关内容构成整齐句式;或将句中不太整齐的并列部分修整,分别组合,变为排比句或对偶句。
(5)单句和复句的变换
单句与复句的转换主要是根据意义关系改变语法结构。
单句变复句的主要方法是:如果是几个简单的单句,便可加上适当的关联词语组成复句,即通过关联词语来勾联分句的意义,使之成为一个有整体意义的表意单位。如果是结构复杂的单句,便把复杂的成分分解出来,构成具有儿个主谓结构的表意单位。单句变为复句后,表意更有整体性,更有逻辑联系,更加严密。复句变单句的主要方法是:将分句抽出来变为只有一套主渭结构的一个一个细小的表意单位,但要根据意义加上恰当的主语等,也要注意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复句变单句后,取消了表意的整体性。
(6)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的变换
经常出现在口语中的句式叫口语旬式,它句子较短,结构简单,少用关联词语•通俗易懂,活泼自然。经常出现在书面语中的句式叫书面语句式,它多用长句,结构较复杂,关联词语使用较多,严谨周密,庄重典雅。
口语句式变为书面语句式或书面语句式变为口语句式,主要在于句子结构的长短转换以及词语运用的变化,还要受到人物的身份、职业、文化水准、性格等方面的制约,文体、交际场合等方面也有一定的限制。
(7)句子重组
变换语序式语句重组。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弄清作为重组句子开头的词语在原句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弄清原句内部的逻辑关系。重组后各个成分结构关系及句子叙述角度发生变化,但原句逻辑关系及语境不能改变。
强调局部式语句重组。开头和结尾在句子中位置特殊,如果把本来不在首尾的词语放在首尾•往往就有强调突出该词语的作用。这种题题干要求强调突出某种意思•学生应据此改造所供句子,将能表示该意思的词语放在句子的开头或结尾。
此外,还有下定义式的语句重组,在此不再赘述。
要点4:运用常见修辞【要点解说】
(1)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方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
★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何其芳《秋海棠》) 
②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中间不用比喻词语,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于”等联结。例如: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徐志摩《曼殊斐儿》)
③借喻: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直接叙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徐志摩《再剖》)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①同类比较: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④表示列举: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动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例如:下面溪水大概是干涸了,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的白色石块,懒懒散散睡了一溪沟。(沈从文《遥夜》)
②拟物: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甲物)当彼物(乙物)来描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运用比拟应注意的问题
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性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不符星星的特征。
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比拟和比喻的异同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其不同点在于:
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即“比作、当作”),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不分主从,浑然一体;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即“比方”), 即以乙事物(喻体)来说明甲事物(本体),甲乙两事物有主有从。
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③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与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人或事物。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符合“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
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做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面人物。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反面人物。
③借代不当常表现为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不明确。
★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但是也有不同之处:
①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而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
②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而借喻的作用是“比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
③借代是“代而不喻”,没有可比物,不能改为比喻;借喻是“喻中有代”,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改为明喻或暗喻。
④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4)夸张:为了追求某种表达效果,故意言过其实,对原有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要求使用时合乎情理,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③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平原上整天都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人们就在这大风中刨地耕地……”风既然那么大,人们怎么还能刨地种田?自相矛盾。又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
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
⑤如果夸张脱离了现实基础,或与思想感情不协调等,易造成夸张不当。
★比喻、比拟和夸张的区别
因为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所以,二者的区别主要看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如果有夸张的成分,尽管使用了比喻或者比拟的修辞格,也应当归于夸张。
(5)对偶:将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似、用词互相对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放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
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相当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就可以了。
★对偶的种类
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①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田园居》)
②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③串对: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
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①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①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②句子对偶。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王勃《滕王阁序》)
★运用对偶应注意的问题
①对偶与排比在结构和作用上有明显的区别:第一,对偶项只能是两个,排比句却至少有三个;第二,对偶在字句上的要求比排比严格;第三,对偶的目的是使上下联互相映衬或补充,排比的目的是要加强语气。
②现代人写的对偶有时上下联对得并不很工整,上下句字数相等(个别时候还会差一个字),结构只是基本相同,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三种:如果上下句意思相近,是从两个角度说明同一个内容,前后互补,就是“正对”。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如果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互相映衬,以更好地揭示事物本质,就是“反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如果上下句之间包含因果、承接、条件之类的关系,就是“串对”。例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①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②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③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来说是对比,就形式来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方法的兼类现象。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排比的种类
从结构上,排比分四类:
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余秋雨《上海人》)
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单句排比。例如: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季羡林《八十述怀》)
④复句排比。如: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使用排比应注意的问题
排比和反复的运用,都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失之于滥。如:“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的表率。”这句中几个词语意义相同,生硬地排列,显得重复,无病呻吟。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①排比必须由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
②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
③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
④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7)反复(重现):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这种住辞方法叫反复。例如: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遗体的灵车,碾过我的心;等待着,等待着,把一个前方战士的崇敬,献给你。四次反复使用“等待着”,表达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悲痛之情。
★反复的种类
①接连反复。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再沉默中爆发,就是沉默中灭亡。
②间隔反复。例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拒绝赔款,强占钓鱼岛,他们不惊诧;美帝国主义轰炸大使馆,死伤中国人命,他们不惊诧。印尼治下的混战,屠杀华人,抢劫财产,先奸后杀,秘密杀戮,放火烧人,他们也不惊诧。在上访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层递、排比、反复的区别
①从语言单位的数量看,层递、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才能构成这两种修辞方式,而反复这种修辞方式只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反复,即可构成。例如下面的前一例不是层递,后一例不是排比: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工作起来才能克服困难,才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②从语言单位间的关系看,排比是并列的意思,递进在形式上特别像排比,但在意思上一层比一层向深(浅)发展;反复虽然也可以有两处以上,但反复部分的语句是相同的,意思自然是一样的。
③从语言单位的文字看,排比和层递的各语句之间有时只有个别字相同,但反复必须是语句中所有的字都相同。例如: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哪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排比)
工作需要你们,人们需要你们,新的中国需要你们,新的时代需要你们。(层进)
一幅漫画画着一位厂长,有人告诉他车间停工待料了,他无动于衷;一会又告诉他产品大量积压了,他无动于衷;又有人告诉他厂房着火了,他无动于衷;来人又告诉他局长来检查了,他便立即活动起来。(反复)
(8)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主宰戏剧的是什么人?一般以为是剧作家,认定剧本为一剧之本。(柯灵《戏外看戏》)
★设问的作用
①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
③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承上后下的过渡作用。
(9)反问:反问也是“无疑而问”,往往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
★反问的种类
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它有两种形式: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你可以说他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在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余秋雨《上海人》)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郭沫若《习习谷风》)
★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在于:设问句的特点是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例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反问句的特点是有问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肯定,突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例如:“虽然天山这里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繁花无边的天山呢?”
总之,学习和研究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和表达,高考的命题也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和练习,都要从理解运用着手,要能分清这八种修辞手法,能分析其作用,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
【考点pk】名师考点透析
【名师点睛】
(一)选用句式的应对策略:
1.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审清题目要求,弄清题目是要求保持上下文的连贯,还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个意思,以便思考时更有针对性。
2.根据题目要求认真分析所供材料。如要求保持上下文的连贯,则要注意分析话题、句式;如要求强调某一意思,就要从句首、句末及分句在句中的位置上去分析。
3.比较各选项的异同,结合语境要求的要点寻找适合要求答案,把选中的答案代入原文检验效果,确定选项。
(二)仿用句式的应对策略:
(1)句式一致。试题往往给出范例句式,或要求与某一画线句句式相同。这样,新造语句是否合乎要求、句式是否一致就成了关键。如果要求仿写的是一个短语,那也要考虑短语结构的一致。句式一致是仿写句子最基本的要求。
(2)内容一致。仿造语句在内容上要与上下文衔接自然,连贯统一,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叙述层次或论述结构。它往往要求仿句与所给语境一致,内容贯通,往往还涉及到感情、风格的一致等,如所给例句文采飞扬,充满褒奖之情,那么所仿写句子也应与之一致,否则就会显得很不协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2018年高考名句默写命题预测』  下一个『2018年高考补写句子命题预测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