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新疆乌鲁木齐市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乌鲁木齐地区2018年高三年级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试卷(问卷)(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由问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答案务必写或涂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科别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试题预览
乌鲁木齐地区2018年高三年级高考适应性训练
语文试卷(问卷)
(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由问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答案务必写或涂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科别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戒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诚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训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延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在这里,作者强调了 家风引导和家庭中尊者、长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摘自胡申生《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其源头是“周公训子”,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 
B.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有“庭训”“趋庭”“鲤对”“庭对”等,这些词语典出《论语•季氏》,讲述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的故事。 
C.中国家训的体现形式不断更替,从口头训诫到通过书信、训词等传递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 
D.中国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采用例证法,采用周公戒伯禽的事例,论证了“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这一观点。 
B.第四段从家庭外在的社会控制谈到家庭的内在控制和自我控制,指出自我控制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家训来体现的。 
C.文章在讲述中国家训文化内容指向的时候,采用的是“总一分”式的论证结构,论述了中国家训的丰富内涵。 
D.文章先论述了中国家训文化的源头,接着论述中国家训的丰富形式和内容指向,中国家训的内容指向是论述的重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不管是在中国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还是发展期、成熟期,乃至衰败期和蜕变期。 
B.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想要稳定并得以延续,必须接受社会多方面的控制,同时也必须要有内部的自我控制。 
C.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规守矩,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便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 
D.近现代的江南钱姓家族之所以人才辈出,是因为有先祖制定的《钱氏家训》,后世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了良好的家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火车上的故事
尤今
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搭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四人同室的软卧票。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其他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 
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浅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体地配以铁灰色的西式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地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框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 
攀谈之下,知道她是广州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几天前专程到湛江去约稿,现在,大功告成,启程回家。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就在这时,火车站的扩音器突然响起:“各位注意,软卧的车票还有几张,有意购买的人赶快去买!”妇人转头对我说道:“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我一听,便笑了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 
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 
她身材高大,穿了一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妤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颔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倏地僵了,冷了。 
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 
火车开动不久,查票员进来了。依据惯例,他要求每一位乘客出示证件。我交出了国际护照,老编辑交出了身份证。然而,那位中年妇女把自个儿大大的皮包翻遍了,就是找不到证件。查票员要她说出证件的号码,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啊,我记不清啦!”好脾气的查票员并没有坚持,便走了出去。 
我和老编辑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一颗瘤。想起层出不穷的火车偷窃案与抢劫案,又想到我背包里的几千美元,我坐立不安。过了约莫一盏荼工夫,老编辑终于憋不住了,她站起来,快步走了出去。刚好稽查员就在过道不远处,她毫不客气地向他投诉:“我要换房!我房里那个迟来的女人,没带证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现在世道很坏,我不想冒这个险!”稽查员说:“别的房间都满了呀,换不了。不会有问题的啦,购买火车票时,都要出示证件的,她大约是用了家眷的证件买的票,出了事情,一定追查得到,你放心吧!”“出了事,再来追查,不是太迟了吗!”老编辑生气地说。“不会出事的,您就请放心吧!”稽查员淡定地回应。当时,四周很静,老编辑和稽查员的对话,每一句都清清楚楚地传进我们那间寝室里。我觉得很不好意思,看那妇女的表情,她竟若无其事,好像外面谈论的事情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半夜里,老编辑哮喘病发作,嘶嘶嘶地喘气,好不辛苦。那女人二话不说,从自己的皮包里取出一个喷雾器,要老编辑张开口,帮她喷;接着又为她搓药油,从自己的热水瓶里倒热水,喂她喝。忙了老半天,终于把她安顿好,再妥妥帖帖地替她盖好被子,才返回自己的床铺。老编辑内心感激,连声道谢。睡在上铺的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既感动,又感慨,啊,有许多时候,真的不可“以貌相人”呀! 
早上,有人敲门,通知我们起身,还有半个小时便到广州了。老编辑揉着浮肿的双眼坐起来时,女人立刻对她说道:“我昨晚听了新闻,知道北部寒流今天南下,气温降得很低,大约只有七八度,你有哮喘病,最好披上我的大衣再出去。我的家人会开车来接我,就让我送你回家吧!”老编辑涨红了脸,愧疚地说:“昨晚我对你有些误会,真是对不起!”女人微笑着说:“没有关系,我从来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因为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双眼湿润,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 
(作品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描述了发生在火车上的一段故事,这里没有投缘只有投诉,有两人对中年妇女的不满,也有中年妇女对犯病老编辑的悉心照顾,耐人寻味。
B.第二段画线句子对老编辑穿着打扮的描写,刻画了老编辑的文人气质和书卷味道,旨在表现“我”对老编辑的欣赏之情。
C..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味,如第六段“扭扭捏捏”“猥猥琐琐”这两个词,直接鲜明地表现了“我”和老编辑对中年妇女的不满。 
D.作品欲扬先抑,开篇极力写“我”和老编辑对中年妇女的嫌恶、猜疑,后文却写两人对她态度上的巨大变化,使叙述充满了波澜。 
5.文中的中年妇女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6.作品结尾说“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我”所悟出的道理是什么?请简要概括。(5分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林风眠:一卷20世纪艺术百科全书
郭珊
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19岁赴欧游学,曾担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校长,也是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首任校长。他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家,如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苏天赐、席德进等。 
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突进,抗战的滔天洪流,“文革”的牢狱之灾,远走香江的韬光晦迹,作为20世纪的同龄人,林风眠见证了百年来民族文化所遭受的困厄与磨难、“中西融合”所历经的波折与流衍。诚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所言:“林风眠是一卷世纪性的艺术百科全书。”从林风眠独特的个案身上,“能看到百年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忠诚和激情,也能从他和时代的关系中去领会艺术家的责任,重新捡回那些被忽视的价值”。 
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阁公岭村一个石匠家庭。同乡挚友林文铮曾用“痛苦”一词来概括林风眠毕生创作的基调。林风眠的艺术具有一种“罕见的苦味”(许江语),发源于命运开篇一抹寒凉的底色——幼年时,母亲犯了家法,险被宗法私刑处死,后被卖到他乡,再无音讯。他因此大病一场,卧床半年,变得沉默寡言。 
1919年底,林风眠赴法勤工俭学。在欧6年,林风眠游学于法、德,曾先后投师于法国第戎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柯罗蒙工作室。 
1924年5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上,林风眠的作品引起轰动,尤其是高2米、长4.5米的油画巨作《摸索》。当时中国《艺术评论》的报道称,“全幅布满古今伟人”,从荷马、耶稣到托尔斯泰、歌德,“个个相貌不特毕肖而描绘其精神,品性人格皆隐露于笔底”“皆有摸索奥秘之深意”。这幅笔法粗犷、写意,色调灰黑沉郁的作品,据说只用一天时间一气呵成,他因此深得学界泰斗蔡元培的器重。 
1926年,在蔡元培的提携之下,未满26岁的他被聘为北京艺专校长。两年后,又赴杭州出任我国第一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的首任校长。执掌中国南北两大美术阵营的十年时间里,林风眠在中国艺坛一举成为众所仰望的风云人物,一度被称作“艺术界的胡适之”。在主持校政上,他抱定“为中国艺术界打开一条血路”的决心,投身“改造艺术院校”的事业。在北京,他力排众议,邀请当时被正统国画家讥为“野狐禅”的齐白石来校讲学,又大胆将裸体艺术引入教学;在杭州,他尝试将西画系与国画系合并,毫不避讳地延请与己观点针锋相对、强调国画独立性的潘天寿任教,颇具蔡元培兼容并包、唯才是举的风范。在社会活动中,他更矢志以“我入地狱”之精神,将美术作为开启民智、移风易俗的利器。他撰文、作画怒斥政治腐败,在白色恐怖下掩护进步学生;他发起、组织了以“艺术社会化”为宗旨的北京艺术大会,主办西湖博览会艺术馆;1928年,他在杭州牵头组建了“艺术运动社”,发出了“集中全国艺术界之新力量”“促成新时代艺术之实现”的豪迈新声。 
抗战爆发后,经历迁徙、并校、学潮和辞职等一系列风波,林风眠将妻儿安置于上海,辗转浙、赣、湘、云、贵及香港、越南,避居重庆,从少年得志、才彦环绕的艺专校长猝然跌入残山剩水、乡野民丛,由此迎来了一生由显转隐的分水岭。林风眠坚持艺术的非功利主义态度,拒绝转投写实主义,不喜欢“照相式刻板与平俗”,理由是“在艺术的价值上是微细的”。他将精力集中于宣纸彩墨创作,偏爱风景、花鸟、仕女、苗疆与戏曲人物等“小众”题材;在技法与材质上,他打破油画、水粉、国画等边界,探索方形构图、瓷绘笔线、空间糅合、光线透视、色墨层叠等形式构成,将西方的写实与东方的写意进行挪移、错置、嫁接和重组。 
1977年,林风眠在叶剑英家族帮助下被批准出国探亲,赴巴西探望阔别20年的妻女,此后移居香港。客居香港的10多年间,林风眠先后在日本、法国、香港、台湾成功举办个展。1991年7月,林风眠突发心脏病入院,绝笔之作是应邀为“傅雷纪念音乐会”题字。一个月之后,一代宗师长眠香江。 
(节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链接一: 
在香港,林风眠听闻有爱国华侨愿意捐款在其杭州故居建纪念馆,他婉言谢绝,表示愿将资助之经费,用于培养青年深造。有人建议将款项命名为“林风眠奖学金”,他说:“那就应该从我自己的口袋里拿出钱来,不能占个空名。” 
链接二: 
许江用细腻的文字为林风眠描绘了一幅“永恒的肖像”:“鼻梁之上立着圆拱顶一般的隆光引着你潜入他的内心。”“这眼中有火,而双唇却又似冰一样的沉默。”林风眠仿佛知道“那悲惨而恢弘的命运的意义”,“他从孤寂中产生对孤寂的爱,并把这种爱化作艺术的烈焰,温暖着他的时代和人间”。 
7.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阁公岭村一个石匠家庭。因为幼年时家中的一段痛苦经历,他的艺术创作从早期就带有一种“痛苦”的基调。 
B.林风眠的作品笔法粗犷、写意,色调灰黑沉郁,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上引起轰动,他也因此深得蔡元培的器重。 
C.未满26岁的林风眠担任北京艺专校长,两年后又前往杭州出任国立艺术院的首任校长,因而,他拥有了“艺术界的胡适之”的美誉。 
D.林风眠抱定决心,投身“改造艺术院校”的事业:组建了“艺术运动社”,将西方的写实与东方的写意进行挪移、错置、嫁接和重组。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林风眠是一卷世纪性的艺术百科全书”,这既是对林凤眠的高度赞扬,又暗含林风眠的命途多舛和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艰辛。 
B.林风眠深受蔡元培兼容并包、唯才是举办学思想的影响,邀请当时被正统国画家讥为“野狐禅”的齐白石来校讲学,后来又尝试将西画系与国画系合并。 
C.林风眠一生由显转隐的分水岭是抗战的爆发。他坚持艺术的非功利主义态度,拒绝转投写实主义,认为写实主义在艺术上没有价值。 
D.林风眠婉言谢绝爱国华侨捐款在杭州故居为他建纪念馆,拒绝将所捐款项命名为“林风眠奖学金”。可见他不图虚名,朴实坦荡。 
E.林凤眠命运悲惨而恢弘,人生孤寂,但他却从孤寂中产生对孤寂的爱,并把这种爱化作艺术的烈焰,温暖着他所处的时代与人间。 
9.林风眠不平凡的人生境遇造就了他优秀的艺术品质。他的经历与其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有何关系?请简要概括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杜夷字行齐,庐江灊人也。世以儒学称,为郡著姓。夷少而恬泊,操尚贞素,居甚贫窘,不营产业,博览经籍百家之书,算历图纬靡不毕究。寓居汝颍之间,十载足不出门。年四十余, 始还乡里,闭门教授,生徒千人。 
永嘉初,公车征拜博士,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辟,并不就。怀帝诏王公举贤良方正, 刺史王敦以夷为方正,乃上疏曰:“伏见处士卢江杜夷履道弥高,清操绝俗,思学融通,才经王务。夷清虛冲淡,与俗异轨。盖经国之良宝,聘命之所急。若得待诏公车,必有忠谠良谟,弘益政道矣。”敦于是逼夷赴洛。夷遁于寿阳。镇东将军周馥,倾心礼接,引为参军, 夷辞之以疾。馥知不可屈,乃自诣夷,为起宅宇,供其医药。馥败,夷归旧居,道遇兵寇,刺史刘陶告庐江郡曰:“征士杜君德懋行洁,高尚其志,顷流离道路,闻其顿踬,刺史忝任,不能崇饰有道,而使高操之士有此艰屯。今遣吏宣慰,郡可遣一吏,县五吏,恒营恤之,常以市租供给家人粮廪,勿令阙乏。”元帝为丞相,教曰:“今大义颓替,礼典无宗,朝廷滞义莫能攸正,宜特立儒林祭酒官,以弘其事。处士杜夷栖情遗远,确然绝俗,才学精博,道行优备,其以夷为祭酒。”夷辞疾,未尝朝会。帝常欲诣夷,夷陈万乘之主不宜往庶人之家。 帝乃与夷书曰:“吾与足下虽情在忘言,然虚心历载。正以足下羸疾,故欲相省,宁论常仪也!”又除国子祭酒。建武中,令曰圆子祭酒杜夷安贫乐道静志衡门日不暇给虽原宪无以加也其赐谷二百斛皇太子三至夷第执经问义。夷虽逼时命,亦未尝朝谒,国有大政,恒就夷谘访焉。明帝即位,夷自表请退。 
太宁元年卒,年六十六。夷临终,遗命子晏曰:“吾少不出身,顷虽见羁录,冠舄①之饰,未尝加体,其角巾素衣,敛以时服,殡葬之事,务从简俭,亦不须苟取矫异也。”夷所著《幽求子》二十篇行于世。 
(选自《晋书卷九十一》,有删节)
【注】①冠舄:即帽子和鞋子,这里借指官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曰/国子祭酒杜夷安贫乐道/静志衡门日/不暇给/虽原宪无以加也/其赐谷二百斛/皇太子三至/夷第执经问义/ 
B.令曰/国子祭酒杜夷安贫乐道/静志衡门/日不暇给/虽原宪无以加也/其赐谷二百斛/皇太子三至夷第/执经问义/ 
C.令曰/国子祭酒杜夷安贫乐道/静志衡门日/不暇给/虽原宪无以加也/其赐谷二百斛/皇太子三至夷第/执经问义/ 
D.令曰/国子祭酒杜夷安贫乐道/静志衡门/日不暇给/虽原宪无以加也/其赐谷二百斛/皇太子三至/夷第执经问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车,指古时政府用来征召或任命官员的专用车辆。文中即为此义。 
B.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C.万乘,即万辆兵车。周制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 
D.出身,科举日时代为考中录选者所规定的身份、资格,也指取得学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夷博览群书,为人恬静淡泊。他对经史百家都进行深入研究,不经营产业,客居汝州颍州时,十年没有迈出家门,闭门教书。 
B.杜夷不愿为官,多次谢绝任命。官府征召他为博士,东海王司马越起用他做官,他都没上任;晋元帝任命他为祭酒,他也没上朝。 
C..杜夷品德高尚,很受看重。皇太子多次手持经书上门请教,晋元帝经常希望到他家拜访,并表示和他心交已久,一心向往已有多年。 
D.杜夷穿着朴素,崇尚节俭。他虽然不得已做了官,但始终没穿过官服。临终前还嘱咐儿子一定要节俭办丧事,不要刻意与众不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夷清虚冲淡,与俗异轨。盖经国之良宝,聘命之所急。(6分) 
(2)正以足下羸疾,故欲相省,宁论常仪也!(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4-15题。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昭君怨
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4.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严词咏桃花,但开始并未点出花名,发端二句只说像梨花、杏花但又不是,叫人玩味猜测,直到最后一句才用“武陵人”的典故明示出此花之名。
B.郑词咏梅花却不点破,两个“道是”句从开花的时间和花的色香等方面加以比较,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花色洁白、花香高雅,不言梅而梅自在。 
C.严词“白白与红红”句,点明桃花之为红、白二色。连下两组状色的叠字,极简炼传神地写出繁花似锦、二色并妍的风采,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D.“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写出了梅花的孤独寂寞。它虽然傲雪凌霜,暗香袭人,却独处僻乡,无人欣赏,自然而然地让诗人想到所有怀才不遇者。 
E.这两首咏物词,虽然所咏之花不同,但都是以物况人之作。发端两句都表现出观景者的心理感受,极富生活气息,虽明白如话,但绝非一览无味。
15.这两首词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作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 “       ,       ”两句表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的情景,展示了他们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描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是“       ,       ” 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亮从东山之上升起后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形。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的快递公司对电暖气、饮水机、加湿器、电纸书等半大不小的物件有一些特殊的收费标准,许多顾客认为这种做法十分不合理。 
B.近年,弘扬传统文化的“国学热”蓬勃兴起,热衷国学的人越来越多,如过江之鲫,纷纷涌向研习传统文化的课堂,读起了经典。 
C.将先进技术传授给邻国,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这种富了却不忘友邻的金针度人之举令世界折服,更令有些国家感到羞愧。 
D.停暖之后,又赶上乌鲁木齐市这几天的倒春寒,气温下降很明显,室外寒冷,即便在室内待半天,大家仍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针对养老金缴费多少年更“划算”,人社部给出回应:我国正在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会妥善处理好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的问题。 
B.《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记录了真实的珍贵文物的修复过程,讲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 
C.南山观景、绿谷徒步、水磨听泉、盐湖漂浮……乌鲁木齐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就如同一串珍珠项链,让整座城市倍添风采有加。 
D.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要深刻理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要求,时时刻刻不忘初心,要以赶考的精神和状态投入到事业之中。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我特地请假来参加今天这个交流会,就是为了聆听在座诸位先贤的高论。
B.她走上台阶时不小心绊了个趔趄,差点摔倒,忙连声说:“献丑,献丑!”
C.在老张的再三邀请下,我朗笑出声,说道:“那在下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D.导游和游客因误会发生了激烈争执,幸好有民警积极斡旋,解决了矛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产品,    ①   ;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最近,当“王者荣耀”在一波波圈粉,又一次次被质疑时,该如何解“游戏之毒”,令人深思 疑,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而面向社会,    ②    。从数据来看,每7个中国人就有1人在玩,其中“00后”用户占比竟超过20%,而在此可观的用户基础上,悲剧却在不断上演:11岁学生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 我们不禁要问,    ③   ,还是“陷害”了人生,恐怕游戏在赚钱与伤人并生时,更值得我们警惕。 
21.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四川省乐山市2018届高考三模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四川省南充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