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学前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学前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高二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学前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教师:廖生武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子不是美学家,《老子》中也很少谈文学艺术,但其中某些用语如“妙”“朴”“虚实”“有无”,某些命题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知白守黑”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
试题预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学前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教师:廖生武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不是美学家,《老子》中也很少谈文学艺术,但其中某些用语如“妙”“朴”“虚实”“有无”,某些命题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知白守黑”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而其中最具根本性、最广为人知的则非“道法自然”莫属。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对老子所说的“自然”,今人容易产生两个误解:一是将“自然”理解为一个比道更高级、更抽象的存在物;二是将“自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但事实上,老子所说“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因此,“道法自然”的意思其实就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它的另一种表述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顺其自然也,因其本然也。唯其如此,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老子所说的“自然”非客观之物,但“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地万物无疑是人取法的对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法者并非物之表象,并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显现于其中的某种意蕴。老子有关道的认识,来自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正是从对草木由盛而衰的生长周期,对水流冲击、侵蚀岩石过程的观察中,老子意识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和“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进而总结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规律。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道、地道、天道莫不如是,而皆以自然为依归。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把隐含在老子哲学中的潜在美学思想充分地展开了。在《庄子》一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寓言的形式得到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如通过“东施效颦”“混沌开窍”等故事说明自然为美的道理,通过“伯乐治马”“鲁侯养鸟”等故事批评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固然,“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便能巧夺天工、妙造自然,臻于“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境界。较之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
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与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不同,中国古人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而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相应地,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观察事物,进行创作时,其目的也不止于对物象外部形态的把握和描摹,而更着意于传达物象背后的理趣。进而言之,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重神贵虚,如书法讲究神采为上,绘画追求气韵生动,诗歌推崇意在言外等,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1. 下列关于“道法自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老子不是美学家,但《老子》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有深远影响。
B. “道法自然”是《老子》中的一个命题,它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
C. “道法自然”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强调效法显现于天地万物中的某种意蕴,而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
D. “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与中国古典艺术重神贵虚的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第一段谈及了《老子》中的某些用语和命题隐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其中“道法自然”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B. 文章第二段对中国美学中最广为人知的“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作了详细的阐释,进而让人明白“道法自然”的意思。
C. 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老子获得了有关“道”的认识。他认为,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但都以自然为依归。
D. 《庄子》一书善于借助寓言生动阐述“道法自然”的思想,并举例认证,然后得出结论,与老子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更加具体生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道法自然”还可以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有做到了“无为”,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B. 同为说明“道法自然”,“东施效颦”强调自然为美,而“鲁侯养鸟”则强调不能人为改变事物的自然本性。
C. 庄子虽然提倡“道法自然”,但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学。
D. 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故重在逼真;中国古人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故重在有理趣。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道法自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但《老子》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有误,一言一句“《老子》中的某些用语或某些命题”范围扩大;C项,“‘道法自然’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曲解文意;D项,“‘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错误,原文是“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以偏概全。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与老子的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美学的贡献更大”的说法于文无据。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学”错误,文中没有说庄子的思想中“自然与人为并重”。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二、文化常识(每小题3分,共6分)
4. 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B. 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C. 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D. 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识记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C项,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D项,“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
5. 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B. 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
C.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
D.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识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搞反了。正确应是: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外艰”,母亲去世曰 “内艰”。B项,汉武帝是谥号,唐太宗是庙号,康熙是年号。C项,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东坡是苏轼的号。
三、小说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国  宝
吴承墨刚走下站台,梅城就用一场裹着梅花气息的温润小雨款待了他。让他感到温润的,还有王老板的那双手。见面握手是一种常见礼节,可王老板握着他的手时,掌心竟有些发热发潮。
下榻,洗漱,吃早茶。吴承墨迫不及待地问:“东西在哪里?”“不急不急。”王老板说,“您老刚下车,先在这里养养神。”
“那是,养好了精神,看东西才不会走眼。”吴师母说。
午饭后,王老板就拉着吴承墨和师母直奔梅园。吴承墨的童年是在这里度过的,江南小城的梅花,曾给他带来多少灵感与熏陶。进了梅园,他一看到满园盛开的梅花,竟高兴得孩子似的手舞足蹈,当场吟就一首咏梅诗:
不为浮华动,月下独自开。吟吟低浅唱,一枝报春来。
刚刚吟完,王老板就拍手赞叹。吴承墨诗兴大发,又接连吟了好几首。
第二天早餐桌上,吴承墨又问起东西在哪里。王老板还是说:“不急不急。我听收藏圈里的人说,您是国宝级的大师,您只要闭着眼在书画前走一走,用鼻子闻一闻,就能鉴定出是真品还是赝品。”“那都是人家瞎吹的。”吴承墨说。
早餐后,王老板租了一条观光船,沿着古运河一路游览,还请来了两位评弹演员。老两口品着时鲜,喝着美酒,听着琵琶的伴奏和美女的清唱。吴承墨真的有些醉了,是被乡情陶醉了。陶醉之余,竟自言自语道:“看来,老了还是回江南来定居,江南的山水养人。”
“这是古今常理,落叶归根嘛,大师!”王老板附和。
闲谈中,王老板终于提起了那件东西。竟是一代国画宗师八大山人的一帧山水长卷。吴承墨下意识地发出一声叹息:“哦!”这些年,他过目的书画不少,但能鉴定如此有分量的国宝,还是头一回。
第三天早茶后,王老板带吴承墨夫妇驱车驶入一个新建小区。一幢幢别墅在湖光山色中隐现,路边,一株株春梅正含苞欲放。王老板领着两人走向湖边的一幢独体小别墅——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仿古建筑,门前就是鹤湖。转到三楼露天阳台,王老板朝湖面一指,道:“大师,您作首诗吧。”此刻,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群白鹤正飞上飞下,盘旋起落。吴承墨顿时诗兴大发,脱口吟道:
岸边梅花湖中鹤,哪是青来哪是白?天上嫦娥楼上客,哪是人来哪是仙?
王老板又是拍手赞叹:“好诗好诗!吴师母,喜欢这里吗?”
“岂止是喜欢,我都不想走了!”吴师母笑道。“如果师母喜欢,我就送给你们!”王老板说。
话音刚落,吴承墨就说:“这么贵的小楼,你就是敢送,我也不敢收啊!”吴师母看了他一眼。
下午,王老板将二老接到了拍卖公司,从保险柜里拿出一个用黄缎装裱的轴盒,从里面取出一个装裱精致的卷轴,缓缓将其打开。吴承墨就像一个上手术台的主刀大夫,穿上白大褂,戴上白手套,围着长案缓缓转了一周,然后走近,俯身向展放在案上的墨宝。画面上有江南的群山、曲水、春梅,依山临水傍梅的,是一间小小的草寮。八大山人画草寮,只是草草数笔,淡墨上漂一层赭石,极其传神,似乎住在草寮里的人,都不食人间烟火。
吴承墨特别喜欢八大山人的画,只要一看到八大山人的作品,浑身就会似过电一般。可这回,这种感觉却没有。他拿起放大镜细细审读起来,用笔,用墨,包括题款,都没有任何破绽。他将放大镜瞄准了题款下面的那方印章。这是鉴定书画的最后一道关口。那是一方八大山人常用的印章,只是印泥稍稍淡了一些,略显浅薄。他又站到了画前,将鼻子凑近画面,做着一次次深呼吸。目光又在那方印章上停留了足有数分钟,随后轻轻点了点头,呆立在那里。
晚上吴师母就跟他吵了一架。吴师母道:“你今天吃错药了?你头都点了,怎么就不肯落笔?”“我还是有点吃不准。”他说,“那方印章看上去没问题,只是印泥按说不应该那么淡。而且八大山人早年用的墨里都混有冰片和麝香,可是这张画上,一丝气味也闻不到。”
“你这是鸡蛋里挑骨头!”吴师母道。
“看来,还得再看一遍。”吴承墨小声说。
三天后,他又将画面上的笔墨以及题款、印章细细看了一遍,再将鼻子一次次凑近画面。起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是看到后来,山也是山,水也是水,只是山水间的草寮,却变成了小别墅。里面传出一个声音:“就你清高?就你圣洁?就你不食人间烟火?”
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紧挨着他的吴师母说:“承墨,你随便写,就当平时练字。”这么一说,他的手就不抖了。
刚在鉴定书上签了字,吴师母已将揿了印泥的那方大章递了过来。他接过后,手似乎有点不听话,微微发颤。吴师母就捏住他的手腕,朝下按去。
第二天,吴承墨夫妇就要返京了,王老板掏出一串钥匙:“师母,这是一点小小心意。”
回到北京,吴承墨就住院了。医生说他是因为太劳累,再加上心理压力太大。一个多月后,吴承墨才出了院。早晨,他从刚送来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梅城市博物馆花重金从私人手中购得的一件国宝——八大山人山水长卷,经鉴定竟然是赝品。
吴承墨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眼前一黑……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设置了悬念:当天王老板接到吴承墨夫妇后一直没有急于交代事情,就在第二天早餐之时也没有说出来。直到第二天在观光船上才提到要做的事情。
B. 小说的故事情节紧紧围绕在梅城很集中的几个地点,时间也显得很紧凑,人物也主要是吴承墨夫妇和王老板三人,这些都是微型小说的特点。
C. 吴承墨鉴赏作品时还没有“过电的感觉”,所以作者又用“细细审读”“瞄准”“凑近”“停留”等动作刻画了吴承墨的严谨。
D. 吴承墨回到北京后住了院,可见他对鉴定“很有分量”的八大山人的山水长卷承受着过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此次鉴定结论失准。
7. 文中划线处写到“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到“他的手就不抖了”,你能看到什么?请简要分析运用的手法及作用。
8. 请结合故事情节来简要分析王老板这一人物的性格。
【答案】6. D    7. ①能看出吴承墨此时正犹豫不决。
②抖,是因为吴承墨犹豫是否要做出不真实的鉴定结论;
③不抖,是吴承墨在夫人的引导下下定了决心作不真实的鉴定结论;
④这两处动作描写形象地再现了吴承墨在利益诱惑下(在夫人的逼迫下)内心的矛盾。(动作或细节,均可,答不答出来描写的种类都可以)    
8. 王老板很有心计:在不急不火中让吴承墨夫妇感受到梅城的美好,然后才说出此次的鉴定物品;或者说:王老板是个很虚伪的商人--表面上的客套恭维,都是为了让吴承墨做出假的鉴定结果,让自己获利。很会察言观色,发现并利用了吴承墨的夫人对别墅的羡慕,促使吴承墨做出了不真实的鉴定结论。
(两条即可;其它符合文本的评价,也可以认可)
【解析】
6.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小说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D项,错加因果。鉴定结论失准的原因不是心理压力过大。
7.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划线处写到‘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到‘他的手就不抖了’,你能看到什么?请简要分析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及作用。首先要判定这两句运用的艺术手法,然后再结合小说的内容分析该手法的作用。本题中,这两句对吴承墨的描写运用了动作或细节。小说中说吴承墨进行了两次鉴定时。第一次他的鉴定感觉是这样:“吴承墨没有浑身似过电一般的感觉;题款下面的那方印章,只是印泥稍稍淡了一些,略显浅薄,当他又站到画前,将鼻子凑近画面,却没有闻到一丝气味。这些交代足已证明吴承墨心中已怀疑这不是八大山人的真迹。第二次还是没有闻到气味。这一次的鉴定已让吴承墨认定这是一幅赝品。他明知是赝品,却要做出这幅画是八大山人的真迹的鉴定。所以,当“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抖”的原因是吴承墨不能确定是否要做出不真实的鉴定结论,此处的描写能看出他心中的犹豫不决。但是当吴师母说就当平时练字时,“他的手就不抖了。”“不抖”是吴承墨在夫人的引导下下定了决心作不真实的鉴定结论。所以,这两处动作描写形象地再现了吴承墨在利益诱惑下的矛盾心理。
8.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结合故事情节来简要分析王老板这一人物的性格。”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王老板这一人物的性格,必须结合故事情节来分析。首先要关注王老板的言谈举止在概括其性格特征。王老板把吴承墨夫妻街道梅城后,并不急于让吴承墨进行鉴定,而是安排好旅店,接着逛梅园,再沿着古运河一路游览,最后还带他们到一小楼看湖景。他的这些安排,在不急不火中让吴承墨夫妇感受到梅城的美好,然后才说出此次的鉴定物品。足见王老板是个很有心计的人。吴承墨每做一诗,他都说好,这是作为一个商人的虚伪,善于恭维的本性。他表面上的客套,都是为了让吴承墨做出假的鉴定结果,让自己获利。他还善于观察到吴师母的神情变化,从吴师母的身上下功夫,利用了吴承墨的夫人对别墅的羡慕。走夫人路线,让吴师母逼迫吴承墨做出了不真实的鉴定结论。回答该题时,结合小说的情节,分点有条理地回答王老板的效果特征。,
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一、要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二、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三、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五、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王老板自己的表现来分析其特点。 
四、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张祐,字天祐,广州人。幼好学能文。弘治中袭世职为广州右卫指挥使。年十九,从总督潘蕃征南海寇,先登有功。正德二年,擢署都指挥佥事,守备德庆、泷水。瑶、僮负险者闻其威信,稍稍遁去。总督林廷选引为中军,事无大小咨焉。守备惠、潮,捣盗魁刘文安、李通宝穴,平之。迁广西右参将,分守柳、庆。总督陈金讨府江贼,命祐进沈沙口,大破之。增俸一等,擢副总兵,镇守广西。寻进署都督佥事。古田诸瑶、僮乱。祐言:“先年征讨,率倚两江土兵,赏不酬劳。今调多失期,乞定议优赉。”从之。督都指挥沈希仪等讨临桂、灌阳诸瑶,斩首五百余级,玺书奖劳。又连破古田贼,俘斩四千七百,进署都督同知。
已,复讨平肇庆诸蛮。增俸一等,荫子,世百户。嘉靖改元,母丧,哀毁骨立。寻以疾乞休,还卫。初,上思州土目黄镠作乱,祐购其党黄廷宝缚献之。总督张嵿恶祐不白己,至劾祐怀奸避难,逮系德庆狱。数上书讼冤,释令闲住。卢苏、王受乱田州。总督姚镆召至军中,待以宾礼,多所裨赞。后王守仁代镆,询抚剿之宜,祐曰:“以夷治夷,可不烦兵而下。”守仁纳之,苏、受果效顺。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守仁言田州初定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破封川贼盘古子,又剿广东会宁剧贼丘区长等,斩首一千二百,勒铭大隆山。十一年,杨春贼赵林花陷高州,总督陶谐檄祐讨。深入,多所斩获。忽中危疾卒,军中为哀恸。祐身长八尺,智识绝人。驭军有节制,与下同甘苦,不营私产。性好书,每载以自随,军暇即延儒生讲论。尝过乌蛮滩,谒马伏波祠,太息曰:“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题诗而去。后田州人立祠横山祀之。
(选自《宋史•张祐传》)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守仁言/田州初定/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破封川贼盘古子。
B. 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守仁言/田州初定/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破封川贼盘古子。
C. 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守仁言/田州初定/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破封川贼盘古子。
D. 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守仁言/田州初定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破封川贼盘古子。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袭世职,“袭”指帝位、爵位、领地等世代承袭,“世职”指世代承袭的职位。
B. 瑶、僮,主要生活在两广和云南、贵州、湖南等省的少数民族,僮族即壮族。
C. 勒铭,意思是镌刻铭文,即在金属、石头等坚固东西上镌刻记录功绩的文字。
D. 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表示尊重之情的两类食物,后指祭祀用的各种礼器。
11.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张祐喜好读书,终身学习。张祐少年时期就特别喜好读书,并擅长写文章,后来在军旅生活中也不忘读书,每每用车装着书跟随行军,闲暇时间就请儒生们谈论书中内容。
B. 张祐熟悉蛮夷,谋略得当。张祐对蛮夷的有关事情比较熟悉,总督林廷选、王守仁等人都向他咨询过剿灭或安抚蛮夷的事情,张祐的谋略十分符合当时形势,效果很好。
C. 张祐骁勇善战,战功显著。张祐在守备惠、潮时平定了贼寇刘文安、李通宝,在总督陈金讨府江贼时攻陷沈沙口,督都指挥沈希仪等讨临桂、灌阳诸瑶时连破古田贼寇。
D. 张祐治军有方,甚得人心。张祐智谋才识超过常人,与部下同甘共苦,不谋求私人财产;拜谒马伏波祠题诗后,当地百姓也建祠祭祀他;得重病去世后,军中为之哀恸。
12. 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年征讨,率倚两江土兵,赏不酬劳。今调多失期,乞定议优赉。
②祐购其党黄廷宝缚献之。总督张嵿恶祐不白己,至劾祐怀奸避难。
【答案】9. A    10. D    11. D    
12. (1)以前征讨,大都依靠两江土兵,赏赐不够酬谢功劳。如今调兵多错过期限,请求商议确定重赏。
(2)张祐收买他的同党黄廷宝把他捆绑了进献给朝廷。总督张嵿怨恨张祐没有告诉他,以致弹劾张祐心怀奸诈逃避困难。
【解析】
9.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捕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注意分析四个选项中不同停顿点的正误。比如“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从“命祐部分”中的动词“命”“部分”分析,“众”后要停顿;从动词“宁”分析,“事”前要停顿。据此可排除 B项、D 两项。再如“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从动词“设”“镇”分析,“之”后要停顿;从动词“请”和“命”分析,“祐”后要停顿;从动词“可”分析,“报”前要停顿等。据此可排除C 项。综上,本题选A项。
10.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D项,“表示尊重之情的两类食物”错误,“俎豆”指祭祀、宴飨时用来盛祭品的两种礼器。
1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拜谒马伏波祠题诗后,当地百姓也建祠祭祀他”错误,原文有“后田州人立祠横山祀之。”,意思是张祐死后田州人在横山建立祠堂祭祀他。所以选D项。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下一个『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