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高一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成都七中2017—2018学年下期高2020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第Ⅱ卷均答在答题卷上。第Ⅰ卷 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诗
试题预览
成都七中 2017 —2018 学年下期 高 20 20 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 钟。第Ⅰ卷、第Ⅱ 卷均 答在 答题卷 上。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 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本题共 3 小题,9 分)
《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 化的重要一环。《诗经》中直接出现“和”一词地方共 12 处,其内涵较为丰富,几乎涵盖 了西 周至春秋时期 言“和”的几 种主要涵义。 但其“和”的意义不仅仅 从在语词方面 有体 现,还蕴含在其整体 艺术形象中的,表现在其所确立的人 生态度和审美方式上。
徐复观先生说 ,中国文化“走 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这种人与自然 的亲和倾 向,最早在《诗经》中得到最 集中、最完整的体现。睹桃花灼灼,即感女之青春 和美艳(《桃
夭》 );观梅花盛 开而衰,即悲 青春和爱情之 流逝(《摽有 梅》);见风 雨鸡鸣,则有 亲人 之盼(《风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均成为诗人情感心灵的写照。《诗经》 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已非常成熟,这正是《诗》“和”之审 美的重要意蕴所在,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理想和方式的形成,无疑也有重要意义。刘勰 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 基本的审美原型。
言《诗经》之“和”,我们还必须看到,《诗经》中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和关系把
握,实与它所表现的人伦亲情和关爱是深刻统一的。《诗经》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这不 仅是 一个人与自然的感情,心灵对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那种 本源于周代礼乐文 化的对家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 关系的关爱,均在《诗经》 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小雅•  常棣》是最早歌唱兄弟友爱的诗;《大雅•  灵台》则把君 臣之乐渲染得无比温馨和谐;而《王风• 葛藟 》,表达一个孤儿 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母, 皆得不到帮助 、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 ,又不忍卒读。显然 ,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
诚恻怛、和睦关爱的 情感,是不能写出的。 这种人伦亲情之“和”的表现,亦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晏婴、子产等人都曾言“和”,
但均未进入人伦亲情这一领域。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应
该说,这种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不然,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
对《关雎》的评价上,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不少人认为,是孔子等提出的
“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若没有《诗经》
这一类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由孔子提出的儒家“中和”理论,就很可能还是一个较为空 洞、抽象的理论原则,难以化成一种深醇、亲心相通的现实感受,也很难真正成为中国古代 艺术审美的重要方式 和原则。
(毛宣国《<诗经>美学论》,有删改)
1. 下列有关原文内 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要了解《诗经》“和”的意义,既要考虑语词涵义,又要考虑其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
审美方式。
B. 诗经 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已 非常成熟的以鸟兽草木等 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 生命 共感意识。
C.刘勰所言的人 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 ,其基础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 审美方式。
D.《诗经》中包 含深刻社会人伦内涵的根源是因为其 诗歌具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 和睦关爱的情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 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多个方 面论证了《诗经》之“和”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
意义。
B.文章通过多以 鸟兽草木起兴论证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与人伦亲情是深刻统
一的。
C.文章写《小雅•常棣》《大雅•灵台》等篇目,为《诗经》包含着深 刻的社会人伦内涵提
供了例证。
D.文章写晏婴、子产等人事例是为了论证孔子“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
和标准。
3.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经》中歌唱兄弟友爱,渲染温馨和谐的君臣之乐的诗篇,正是《诗经》具有深刻的
社会人伦内涵的体现 。
B.孔子提出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恰恰反映了《诗经》“中和”思
想对孔子的影响。
C.《氓》一文中以“桑葚”起兴,鲜明地体现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更包含
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 涵。
D.正是因为《诗经》等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使得“中和”理论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
的重要原则成为可能 。
(二)文学类文本阅 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4~6 题。
⑴古老的家乡有了新的神话,小河里多了几口水井。最初我是不信的,等回乡看了以后,
我黯然失语了。
⑵我想不通。想不通 心就痛着,蜷缩成一种悲凉。
⑶河里的水井 ,是村里几位放羊的老人挖下的。过去的羊群在河滩上啃草,渴了到河边
饮水,现在河水干涸了,无水可饮,放羊的老人就在河中心挖了几眼水井。几十步就有一个,
似一汪汪晶亮的眼睛,对天而望。水井不深,却清澈,白羊把脖颈伸进去,便能饮水止渴。
⑷几只白羊跑过来,簇拥井口,头对头的形状,极似摆放的一片硕大花瓣,又像凝固在 河里的一片云朵。我蹲在河里的水井旁,痛心地看着,就像 看到了母亲身上的伤口。我的心 里在流泪……
⑸我在宽阔裸露的河床上,茫然地来回游 走,像小时候在河里洗澡,游来游去 。荒草覆 盖的角落,依稀 可见黯黑色的粒粒羊粪,与精致的 鹅卵石和多彩的贝壳混杂,犹如曾经 的欢 乐与现在的失落交织 ,心底泛起隐约的灼痛。
⑹我满怀忧伤地踟蹰游走,不知道在寻找什么。走累了,我躺在河里的草滩上,遥望着 深邃的天空,静静地倾听小河边花开花落的声音…… 清爽的河水漫过来,溢满全身,我在河 水里静躺。河水柔软地冲刷着身心 的疲惫,鱼儿嬉闹,叨舔着身上的污垢。我宿醉在河水里, 享受着曼妙的惬意。
⑺轻风吹过,吹散了 我的幻觉,蜻蜓和飞虫的袭扰,清醒 了眼前的苍凉现实。
⑻近几年 ,我常回故乡,望着 日渐瘦弱多疾的小河,在心底无数次默默祈祷,千万别在
某一个时辰,断了那一丝喘息。有你在,季节轮回的光阴里,就寄托着无限的欢乐,村人的
希望和梦想,就会延 绵不止,所有的憧憬就会永不熄灭。
⑼可谁也想不到,河水在我日夜的忧虑担心中 ,悄然走完了千年的流淌,流完 了最后一
滴泪,似一位慈祥一生的母亲,撇下她滋养数载的两岸儿女,静静地躺在了物欲横流的尘世。
⑽我明白,小河熬过经年忍辱负重的无情日子 ,再也难以承受强欲的侮辱,在一个夜深
人静的晚上,望着天上银河的繁星,绝望无助,向尘世留下临终的一瞥,屈辱而又无奈 地停 止呼吸。
⑾河水带着怆然的悲痛,像一枚搁浅在季节里的梦,从我们的意念中飘向远方,留给子 孙后代一地的干裂和沉重的启示。我想,河水最终痛彻心扉的凝视和离弃,是不忍心的,甚 至还带着难以割舍的深深眷恋。那几眼水井,绝不是为了几只羊的存活,而是她用一生微薄 的积蓄,留给村民的 最后遗产。那是她不放心的惦念,临 终的一缕牵挂和慰藉。
⑿河水是有灵性的。河水的滋润,赋予我们无穷的智慧。河水带着遗恨和痛伤走了,我 们的心智便会渐渐枯竭和萎缩。没有河水,家乡的容颜就会蜕变衰老,村庄再也不算完整。
⒀在没有水和鱼儿的河里,我坐起身来。愁楚地走向河里的水井 ,掬一捧清水饮下,河 水依然清凉甘甜,心里却咸苦酸涩,似乎喝下的是 浑浊的泪水。忽然脑海里浮现出一个 光怪 陆离的画面,如果有 一天,河里的水井再也挖不出水来, 那该是怎样的景象?
⒁我心里有了莫名的怯怕和恐惧。回眸的瞬间,瞥见几只羊羔打闹着从桥下的洞孔中穿 过,心就再一次痉挛 。
⒂羊羔的嬉闹是无意的,却分明嘲讽着桥的尴尬。那座弓腰驼背的石桥,曾经像一条彩 色的纽带,连接着远方和外面的世界,如彩虹一样照亮了我们的生活和前行的步伐。石桥, 曾经是村人的荣耀, 救赎着我们的岁月。
⒃如今,石桥在静默的时光里 ,孤独地悬跨在无水的河上,面对河里的水井,显得沧桑
而抑郁。

4. 下列对文章相关 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有删改)
A.文章开头就交 代家乡“小河里多了几口水井”,进而表达了作者“黯然失语”直至“悲 凉的”的心境,为全 文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B.第⑺段在全文 是过渡段,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既承接上文作者在河里的想象, 又转而引出下文对现 实的描写与思考。
C.作者把家乡的 小河比作母亲,饱含着对小河的热 爱;河水也眷念家乡人,她忍辱负 重坚 持到最后,屈辱而无 奈地停止了呼吸。
D.文章结尾写了 孤独的石桥悬跨在无水的河面,面对河里的水井,显得沧桑而抑郁,主要 表达了作者对石桥的 同情和无奈之情。
5. 文章第⑹段主要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语句进 行分析。(5 分)
答: 
6.本文表达了怎 样的主旨?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 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
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 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回顾我国生育政策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到 50 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战后婴儿潮,国家
鼓励通过生育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建设。到 60 年代,中国极度贫困,这固然有自然灾害的原
因,但也说明人口与生产力的矛盾已经出现并日益严重。所以 ,70 年代以后,我国开始 实施
以人口控制为导向的人口政策。到了 90 年代后,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
以下。
生育更替水平 是指同一批育龄妇 女生育子女的数量 恰好能替代她们本 身以及她们的伴 侣数量。一旦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出生和死亡将逐渐趋于均衡,在没有国际迁入与迁出的情
况下,人口将最终停止增长,保持稳定状态。更替水平的生 育率,是指平均每位妇女生育 2.1 个子女。这样 ,下一代人口数能够更替上一代人口数。当平均每位妇女生育子女数小于 这个 水平,人口再生产总 体上呈现内在萎缩状态。目前,我国 妇女生育水平仍旧在下降。
贝克尔为生育和家庭行为的经济分析提出了里程碑式的分析框架。他认为人类的生育是
把孩子作为耐用品进行投资的一项行为选择,生育孩子的成本和收益是人们选择生育孩子与
否的主要考虑因素。

材料二:
表 1:老年人口占比调查和预测
 
(摘编自任远《后人 口转变》)
 
注:
实线: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财务司 2002 年假定总和生育率水平为 1.8 时,对老年人口
所占百分比作出的预 测。这一预测已被证明是科学正确的 。
虚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对老年人口比例的调查。衡量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发展中国家往往以 60 岁为老年的起点,认为 60 岁以 上人口比例达到 10%即为老龄社会。
(转自郭志刚《中国 低生率进程的主要特征》)
表 2:全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

孩  次
1 2 3 合计
2015 年 1% 人口抽样调查
0.556
0.416
0.075
1.047
2010 年六普
0.728
0.381
0.079
1.188
2005 年 1% 人口抽样调查
0.891
0.384
0.063
1.338
材料三:
生育率下降和 人口增长放缓往往被认为缓解了人口 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压力。生育率的下
降首先减小了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并带来社会抚养比的下降和人口红利。但长期人
口低生育率以后,劳动力数量和比重开始转而下降,则很有可能在不久的未来出现社会劳动
力不足的局面。老年人人口比重则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抚养压力不断提高,到 2020 年我
国的人口抚养水平将会达到 50%的高水平,进一步加剧劳动力数量相对不足给经济增带来的
压力。

材料四:
 
(摘编自任远《后人 口转变》)
2015 年 10 月,中国决定结束长期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 ,实行单独二孩 ,并从 2016
年 1 月 1 日开始正式实施二孩政策。从 2003 年到 2013 年间,中国出生人口始终在 1 600 万 上下波动。2016 年,根据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推算,中国出生人口超过了 1786 万,生育水平 提高到 1.7 以上 。


7. 下面对上述材料 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摘编自“人民网” )
A.人口老龄化是 长期低生育率的产物。若生育率保持稳定,老龄人口占比将同步实现稳定。 B. 据表 1 两条曲线,对老年人口占比的调查和对此预测的结果,其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C. 中国总和生育率 的下降突出表现为一孩总和生育率的 较快下降,至 20 15 年降至新低。 D. 单独二孩政策实 施后,二孩总和生育率有所提高,但 改变低生育率现状还任重道远。
8. 下列对材料相关 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 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生育率水平总体低迷,其根本原因是生育孩子的成本的增加。
B. 我国长期的独生 子女政策,是在人口制约生产力发展 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过渡性政策。 C. 社会抚养比,与 儿童、老年人的人口数量成正比,与 社会劳动力人口数量成反比。 D . 2 005 年到 2015 年,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逐年小幅降低,给社会 经济发展带来压力。 E. 我国人口政策改 革的历史表明,人口政策是社会经济 发展的最核心的政策工具。
9. 根据上述材料, 谈谈如何应对低生育率这个综合的社 会问题?(4 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10~13 题。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
释典 。周宣帝时,思邈以王 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 。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 不起。
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
而听视聪瞭,将授以 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 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
上元元年,辞疾 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
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照邻有文云:“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 蒙庄子;深入不二, 则今之维摩诘。”
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吾闻善言 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
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 圆而行欲方。《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纠纠武夫,公侯干城’, 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 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圆也。” 思邈自云开皇 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 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 ,不啻百岁人矣。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 不死 者也。初,魏徵 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 传授,
有如目睹。东台侍郎孙处约将其五子——侹、儆、俊、佑、佺以谒思邈。思邈曰:“俊当先 贵,佑当晚达,佺最名重,祸在执兵。”后皆如其言。太子詹事卢齐卿童幼时,请问人伦之
事。思邈曰:“汝后五十年位登方伯,吾孙当为属吏,可自保也。”后齐卿为徐州刺史,思 邈孙溥果为徐州萧县丞。思邈初谓齐卿之时,溥犹未生,而预知其事。凡诸异迹,多此类也。 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
空衣,时人异之。
(选自《旧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
10. 下列句子中加 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思邈以王室多故.  故:原因 B. 吾方助之以济.人 济:帮助 C. 吾闻善言天者, 必质.之于人 质:(以……为)本源 D .“不为利回,不 为义疚”,行之方.也 方:方正
11. 下列对文中划 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3 分)
A.弱冠 ,一种成人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并赐以字,以示 成年。后世泛指二十 左右
的年轻男女。
B.国子博士,古代学官名。主要职掌国子学学生的学业,有的还担当政治咨询及参与祭典
的顾问。
C.方伯 ,殷周时代的一方诸侯之长,后泛指地方长官。文中方伯指唐代刺史、观察使一类
的职务。
D.牲牢 ,指牲畜,古代行祭前需 先将此类牲畜饲养于牢,故称牲牢。按祭祀者身份地位分
太牢和少牢。
12. 下列对原文有 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3 分) A.孙思邈择时而 出。在乱世,他避世隐居,辞不就官 ;遇明主太宗宣召,才肯接受就职。 B.孙思邈圆融贯 通。主张把自然现象与人体疾病结合研究;处事上主张胆大心细,灵活又
有原则。
C.孙思邈养生有方。九十多岁高龄,然而视力听力还没有衰退,神采奕奕,死后容貌不改。
D.孙思邈聪明博 达。能述前朝事情,犹如亲眼见过 ;又能预言后事,屡屡验证,非常神异。
13. 把文中画横线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上元元年,辞 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 以居焉。(5 分)
译文: 
(2 )经月余,颜貌 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 之。(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
怨歌行 班婕妤[ 注 ]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注】班婕妤:名班姬,少有才学,善辞赋,成帝时选入后宫,不久立为婕妤,后为赵
飞燕所谮而失宠,幽 居于长信宫。
14. 下列对这首诗 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诗人以团扇自 比,托物言志,通过写团扇从“出入 君怀袖”到“弃捐箧笥中”的经历,
寄托了自己深沉而幽 怨的情感。
B.齐地盛产丝绢,第一、二两句,诗人以新裁齐纨的鲜洁和精美,以及如明月一般的 团扇,
来喻指女子的品质纯 美和容貌皎洁。
C.诗中第四句,诗人“常恐秋节至”,表现出对时光空逝、人生苦短的隐忧,使诗歌多了
一重悲秋的感伤内涵 ,引发读者共鸣。
D.诗歌第五句,诗人把团扇弃置于箧笥之中,表现出自己对薄情男子毅然决绝的态度,令
人产生对始乱终弃的 男子的谴责。
E.整首诗欲抑先 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颇值 玩味,前三句写纨扇之光彩旖旎,后
两句写哀叹衰颓,跌 宕起伏,令人动容。
15. 这首诗刻画出 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 分析。(6 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 (本题共 1 题,5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 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每空 1 分)
(1 )《诗经•氓》中女主人 公充满愤懑地批判男子行为没有准则,情感经常变化的句子是:
“  ,  ”(《诗经》)
(2 )《离骚》中表 现诗人执着追求理想,即使失去生命 也不后悔的名句是:
“  ”。(《离骚》)
(3)“  ,  ”这一句,描 绘出陶渊明回到田园后看到隐隐 约约 的村落和袅袅上升的 炊烟的景象。(《归园田居》)

第Ⅱ卷 表达题(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 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这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似乎放弃了纯粹的诗学考量,开始把目光从修辞转向情怀,
对作家中的“少数” 乃至“例外”青.眼.有.加.。
②讲到这件事,可算文学史上一段伤心事,当时何等轰轰烈烈,想把旁行斜出抬举出来, 化为康庄大道,曾.几.何.时.,遭逢古典派与普罗阶级的夹击,以致壁垒沉没,队伍哗散, 岂不可叹可羞!
③王健林又在海南 搞了个大动作,以买.椟.还.珠.的气魄,大胆 地与海口市政府签订协议 ,投
资 5 00 亿元在海 口市建设全新万达城。
④范仲淹的《岳 阳楼记》从楼言起,但意在楼外,写景抒情曲.尽.其.妙.,炼词造句独具 匠心,
字字珠玑,脍炙人口 ,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⑤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价值观的培育具.体.而.微.,是一项复杂的系
统工程,不可能毕其 功于一役。
⑥教育部明确提出,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以及犯.而.不.校.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 表现
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 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
A. ①③⑥ B. ③⑤⑥ C. ②⑤⑥ D. ②④⑤
18. 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据英国《每日邮报》日前报道,中国最近掀起的健身热潮,极大地提高了国内外运动服
装品牌的销售额。
B.虽然《战狼 2》采取的是美国队长式的英雄主义叙事,但呈现的并不是一个虚拟的故事,
而是中国近年来海外 撤侨的真实事件。
C.广州大剧院大 型原创歌剧《马可•波罗》将于 5 月 16、18、19 日在天桥艺术中心盛大上
演,日前正在紧张的 排练之中。
D.为进一步保障 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 5 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
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 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19. 下列各句中, 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 分)
A.陈老师著述的《民国文人》出版后,读者反映非常好,陈老师就给我们几个高足寄了一
些。
B.你送来的作品 ,我已认真看了,有几处不妥当的地方,我斗胆加以斧正,现在读来 好多 了。
C.令爱能在上次 的省青少年民歌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全是您悉心指 导的结果,我们全家 都很感谢您。
D. 您老是知名的教 育家、文学家,当我得知忝列门墙之 时,心中狂喜。
20.仿照下面这句话 ,另选一种景 物进行描写。 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 用拟人和排比 的修
辞手法。(6 分)
一丛年轻的绿竹,正在愉快地交谈着:有的希望做江 中流的竹排,有的希望做大海中的
桅杆,有的希望做不 起眼的笔筒,有的希望做精致的竹编 ……
答: 
21. 下面是某校“荷韵”文学社活动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
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不超过 110 个字。(5 分)






















答: 
四、作文(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 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材料一:
“你长大可想做什么?”这是每个孩子在童年时代常被问及的问题。20 世纪七八十年代,
中国孩子的回答往往都是“科学家”;而如今,不少孩子的回答是“明星”“老板”。前不
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项测 试结果显示,中国“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
的学生比例”为 16.8%,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材料二:
4 月 16 日,美国商务部部长罗斯宣布,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对中国中兴通讯实施禁
令,禁止所有美国企业在 7 年内与其开展任何业务往来。而中兴最为核心的零部件都依赖于
美国供应商。在中兴通信设备的核心零部件中,基站芯片 100%来自美国公司,自给率为 0。
如今,在我国通信、工业、医疗、水电、互联网、交通等的信息控制领域,“美国芯”几乎
垄断。
对以上两则材 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文章 ,自选角度,明确问题,文体自定,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高一下半期试题参考答案
1.A(B.以偏概全,文中说的“《 诗经》”中“ 和”的审美意蕴;C.无中 生有。《诗经 》中
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并非基础。文章只说“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D.强 加因果。)
2.D(是为了证明孔子提倡的“中 和”论中包含 着的对人伦亲情的重视与 《诗经》有直 接的 关系。)
3.B(偷换概念,《诗经》“中和”思想是孔子提出来的,所以谈不上对他的影响。)
4.D(D 项“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石桥的同情和无奈之情”说法错误,作者写石桥的孤独主要是
表达对小河干涸的痛心。)
5.①虚实结合。由走在河床上、躺在河里的草滩上的现实描写转入宿醉在河水里的幻觉描写,
突出了作者对母亲河的热爱以及对清爽河水的留恋之情。(手法答“想象”也可)(2 分)
②对比。通过“我”满怀忧伤地踟蹰游走在干涸的河床上和“我”享受着河水的曼妙惬意的
对比,表达了“我”对现实的忧虑以及对美好环境的向往。(3 分)
6.主题:本文通过描写曾经滋养了家乡的小河,如今断流仅剩下几口“水井”的现状,抒发
了作者对家乡小河的深厚眷恋之情(1 分),对环境日益恶化、水资源日益短缺这一现实的 忧虑(1 分),对物欲横流的人类社会的批判(1 分)。
启示:①保护环境,保护有限的资源。由于人类的急功近利,环境日益恶化,资源严重
枯竭,保护环境刻不容缓。(2 分)②环境也有灵性。环境不仅养育了人类,更赋予人类智
慧与灵魂,破坏环境会使得人的心智逐渐枯竭和萎缩。(1 分)
7.A(更替生育率保持稳定,老龄人口的占比才能实现稳定。)
8.AE(A.生育孩子的成本和收益是人们选择生育孩子与否的主要考虑因素,不仅仅是成本增
加。E.最核心的政策工具无中生有。)
9.①采取灵活的生育政策(“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实施二孩政策”等亦可)。
②降低生育成本(降低家庭的生育成本,提高收益)。
③构建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劳动力人口的后顾之忧。
④制定政策减少人口的国际迁出。
(细则:答出一点得 1 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0.A(故:变故)
11.A(“年轻男女”有误。冠礼是男子二十岁的成人礼,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12.A(太宗授职,孙思邈仍然固辞不受。)
13.(1)上元元年,(孙思邈)推托生病请求回家,(高宗)特地赐予良马,以及鄱阳公主
的封邑来让他居住在那。(“辞疾”“居”,各 1 分,大意 3 分)
(2)经过了一个多月,(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