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高二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你现在拿到的这份试卷是满分150分,作答时间为150分钟2.答题前请在答题卷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是礼仪之邦,
试题预览
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你现在拿到的这份试卷是满分150分,作答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在答题卷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札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相当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在纲,
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仪礼》和《周礼》。
B. 《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并非一人创作,而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集体创作。
C. 《礼记》一书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
D. 《礼记》全书都采用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记》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要求,要求人们在礼仪场合要做到言行举止端庄文明。
B. 按《礼记》的要求,拜访客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
C. 《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毋雷同”,意即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观点不能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发扬创新精神。
D. 《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师长讲话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插话,而且还要神态恭敬,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虽然时代不同了,我们读《礼记》仍可学到一些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
B. 读《礼记》我们可学到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应注意的事项,例如怎样在尊长旁陪坐,如何得体访客等。
C. 读《礼记》可以学到许多让人受益终生的格言,这些格言立意深刻,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堪称人生准则。
D. 读过《礼记》,就会发现“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全书都采用了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理解错误。
2.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不能与人雷同”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有“处处”“总”的修饰。“发扬创新精神”错,不符合文意。
3.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曲解文意。“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有助于”。
点睛:理解和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果黄
兴蓉
我从北京出发到云南元谋县,进入川滇边界,车窗外目之所及都是荒山野岭。火车在沙窝站只停两分钟,窗外一群十二三岁破衣烂衫的男孩和女孩,都背着背篓拼命朝车上挤,身上那巨大的背篓妨碍着他们。
我所在的车厢里挤上来一个女孩,很瘦,背篓里是满满一篓核桃。她好不容易把背篓放下来,然后满巴掌擦着脸上的汗水,把散乱的头发抹到后面,露出俊俏的脸蛋儿,却带着菜色。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后都是补丁,破裤子裤脚一长一短,也满是补丁,显然是山里的一个穷苦女娃。
车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挤着我,一只手扶住椅背,努力支开自己的身子。我想让她坐下,但三个人的座位再挤上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我便使劲让让身子,想让她站得舒服些,帮她拉了拉背篓,以免影响人们过路。她向我表露出感激的笑容,打开背篓的盖,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里装。我使劲拒绝,可是没用,她很执拗。
慢慢地小姑娘对我已不太拘谨了。从她那很难懂的话里,我终于听明白,小姑娘十四岁了,家离刚才的沙窝站还有几十里。家里的核桃树收了很多核桃,但是汽车进不了山,要卖就得背到很远的城里。现在妈妈病着,要钱治病,爸爸一天到晚辛苦劳作,她便央求爸爸叫她出来卖核桃以补贴家用。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赶到这里的,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篓子走,才赶上了这趟车。
“出这么远门你不害怕吗?”我问。
“我有伴儿,一上车都挤散了,下车就见到了。”她很有信心地说。
“跑这么远卖一筐核桃能赚多少钱?”
“刨掉来回车票钱,能剩下十五六块吧。”小姑娘微微一笑,显然这个数字给她以鼓舞。
“还不够路上吃顿饭呢!”我身边一位男乘客插话说。
小姑娘马上说:“我们带有干粮。”
那位乘客真有点儿多话:“你带的什么干粮?”
“红薯面饼子。”
那位乘客不再说话,车厢里一时间很静。
就在这时,车厢广播妥晚点半小时,火车停了。我赶忙利用这个机会,对车厢里的旅客说:“这个女孩儿的山核桃挺好吃的,希望大家都能买一点儿。”
有人问:“多少钱一斤?”
女孩儿说:“阿妈告诉我,十个核桃卖两角五分钱,不能再少了。”
我跟着说:“真够便宜的,我们那里卖八决钱一斤呢。”
旅客纷纷来买了。我帮着小姑娘数着核桃,她收钱。那种核桃是薄皮核桃,把两个攥在手里一挤就破了,吃起来很香。一会儿,那一篓核桃就卖去了多半篓。那女孩儿仔细地把收到的零碎钱打理好,一脸的欣喜。
很快到了站,姑娘要下车了,我帮她把背篓背在肩上。然后取出一套红豆色的衣裤,放进她的背篓。对她说:“这是我买来送我侄女的衣服,送你一套,回家穿。”
她高兴地侧身看那身衣服,笑着连连对我表示谢意。此时一直在旁边玩扑克的四个农民工也急忙站起来,一人捏着五元钱,把钱塞给小姑娘:“小妹妹,我们因为实在带不了,没法买你的核桃。这钱拿回去给你妈妈买点儿药。”姑娘哭了,她很着急自己不会表达心里的感谢,脸憋得通红。
小姑娘在拥挤中下车了,却没有走,转回头站到高高的车窗跟前对那几位给她钱的农民工大声喊着:“大爷!谢谢你们!”感激的泪水挂在小脸上,不知道说什么好。那几位农民工都很年轻,大爷这称呼显然是不合适的。她又走到我的车窗前喊:“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的时候穿。阿婆……”声音是哽咽的。“阿婆,我叫山果,山——果——”……
灿烂阳光下的这个车站很快移出了我们的视线。我心里久久回荡着这个名字:山果!眼里也有泪水流出来。车上一阵混乱之后又平静了,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忽而过,连同那个瘦弱的面容姣好的山果姑娘,隐入了莽莽群山中……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期,略有改动)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山果是一个穷苦女孩儿,穿着很寒酸,但“我”不但不嫌弃,而且还很喜欢她,所以她一上车,“我”就帮她,还在车上帮她卖核桃,而且在她下车时,送她一套衣服。
B. “还不够路上吃顿饭呢!”这位乘客的插话耐人寻味,这句话与山果因卖核桃有收入的高兴心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反衬出一些边远地区的贫困现状。
C. 山果没上过学,没有文化,不认得秤,所以卖核桃只得按数计钱,这告诉我们,生活在山区里的人们不仅物质贫困,而且精神贫困。
D. 这篇小说以极富人情味的细节描写打动人心,如山果刚上车时“不好意思挤着我”的身体姿态和“我”想帮她站舒服些的动作,特别让人感动。
E. 小说中的“我”在作品中具有重要作用,“我”既是小说故事情节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又是小说故事情节的叙述者,用“我”的口吻叙述增强了小说内容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5. 小说中的山果这个人物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6.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多元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AC    5. ①面容姣好(脸蛋俊俏),但带着菜色,明显营养不良;②身体瘦弱,衣服破旧;③懂事,自强,知道为父母分忧,主动要求出来卖核桃以贴补家用;④懂得感恩,对“我”及农民工给予她的帮助、关爱心存感激。    
6. ①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穷让穷人的孩子早日成熟,自强自立。②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社会将变得非常美好。(或:生活中还是好人多,到处都有正能量)③一些边远山区的群众还相当贫困,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大扶贫力度势在必行。
【解析】
4. 试题分析:A项“寒酸”形容穿着,用词不当;“很喜欢”理解有误,有“喜欢”成分,但“我”帮助山果主要是因为同情她。C项“没上过学,没有文化,不认得秤”文中无信息,属主观臆断,另外,“生活在山区里的人……而且精神贫困”属于以偏概全。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理解和分析,面容姣好(脸蛋俊俏),但带着菜色,明显营养不良;
身体瘦弱,衣服破旧;懂事,自强,知道为父母分忧,主动要求出来卖核桃以贴补家用;懂得感恩,对“我”及农民工给予她的帮助、关爱心存感激。
6.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小说的主题理解和探究类试题,注意题干中说小说主题的多元化,所以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主题,(1)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穷让穷人的孩子早日成熟,自强自立。(2)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社会将变得非常美好。(或:生活中还是好人多,到处都有正能量)(3)一些边远山区的群众还相当贫困,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大扶贫力度势在必行。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和4.91期,与2014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年至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4年的58.1%上升至64.O%,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OO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
201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年人均图书阅读量4.56册、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问,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
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根据材料一,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当前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的比例将会不断提高。
B. 根据材料一,2015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2014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C. 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 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原因,与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大有一定关系,除此之外,我国国民不会合理规划休闲时间也导致阅读量少。
8. 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A. 材料一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较2014年有所上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较2013年微弱下降,但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B. 材料一显示,国民手机阅读的增速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很大关系,移动互联网给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环境。
C. 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如果我国也采用这样的做法,那么国民阅读量一定会得到很快提高。
D. 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表明了应试教育对国人阅读的影响之深之广,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E.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然同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9. 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至少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答案】7. C    8. AB    
9. ①制定我国的《阅读法》,从立法角度保障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鼓励国民读书。从材料看,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途径促进全社会阅读氛围,如韩美均颁布读书法,这值得我们借鉴。②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养成和深化国民的阅读习惯。从材料看,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识字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国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还包括教材和教辅,如能在这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好教材、教辅的作用,会更有利于阅读的推广与深化。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材料的理解。C项,结合材料二内容“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分析可知,“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表述错误。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C项,结合材料二内容“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分析可知,“那么国民阅读量一定会得到很快提高”错误,两者不是必要关系。D项,结合材料三内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分析可知,“这充分表明了应试教育对国人阅读的影响之深之广,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表述错误。E项,“都认为”错误,材料一并没有和其它国家进行比较同时,材料三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越来越好”。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可以看出,我们应该借鉴他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从“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可以看出我们应该加大教育投入,从这些方面就可以很好的提出相关建议。
点睛:探究的题目,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材料内容,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作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般不扩展,指结合文章例句事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如本题从“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可以看出我们应该加大教育投入。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0.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B. 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②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
C.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D. 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
11. 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 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 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 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12.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从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等方面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B. 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作者肯定庄子的生死观,实际上含蓄地表达了其经世致用、有所作为的人生观。
C. “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D. 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不愧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13.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答案】10. D    11. B    12. B    
13. ①这里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
②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直接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实词的含义的理解,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仔细揣摩判别。D项,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意思是“即使世界发生变化,事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天津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河北省黄骅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