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河南省濮阳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濮阳市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命题人:张学真2018年4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试题预览
    濮阳市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命题人:张学真  2018年4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一潭死水,无从振兴了。如果乡村的振兴只是在乡村建设几间民宿,开上几个咖啡馆,让一些城里人到乡村来换换空气,尽管可以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但是却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 
文化赋予了生活的意义。乡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乡村生活的价值。比如乡土社会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生者与亡者保持了沟通,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文化也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在乡村社会中,文化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比如要养成尊老爱幼的风气就需要有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社会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可以教导青年人,因此老年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有很多渠道获取知识,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更容易利用这些渠道获取知识,要维持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重,就需要文化力量。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西方国家在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乡村社会的消亡为代价的。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都曾经以不同名义推动乡村的振兴,希望避免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 
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序发展,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但是,物质层面乡村文化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只是停留在物质建设上,精神文化建设没有跟上,物质文化也就很快消失了。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推动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公共事务就是大家参与来管大家的事情,乡村振兴需要乡村居民之间相互协作,协作的过程就会有更多公共的事务需要大家去参与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逐渐完善乡村的各种制度。比如现在许多村庄制定有村规民约,这就是处理村庄公共事务的手段,但是要避免为了制定村规民约而制定村规民约,要让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作用。乡风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要结合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是相通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推动和村民参与,在乡村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 
(摘编自王晓毅《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要先行》)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乡村文化能使乡村充满生机活力,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B. 节日文化具有联通意义,可使乡村中的个体连成整体,人与自然成为共同体。
C. 乡村振兴必须经历一个先物质、经济层面,再到精神、制度等层面的过程。
D. 在维持乡村良好秩序和实现乡村和谐有序发展上,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力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通过东西方对乡村不同态度的比较,意在揭示东西方乡村文化的不同。
B. 本文从乡村文化在乡村社会的核心地位说起,引出振兴乡村文化这一论题。
C. 本文从生活意义、社会秩序和振兴基础三方面论述乡村文化对乡村的作用。
D. 本文在论证中,以不少篇幅阐述在乡村振兴中应如何践行文化先行的做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设乡风文明,既必须着眼于乡村文化的建设,又应该具有更高更广的视野。
B. 乡村振兴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的意义之一在于确保乡村社会可持续、良性地发展。
C. 在村规民约的制定上,只有村民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决策,才能发挥其独特作用。
D. 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城市化和保留乡村不存在矛盾,可避免此长彼消的现象。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乡村振兴必须经历一个先物质、经济层面,再到精神、制度等层面的过程”错误,“必须经历”不当,选项对应的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文中说的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而不是“必须经历”。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广东省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2018高考语文精品押题卷』  下一个『山东省潍坊市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二模) 语文试题(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