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乐陵一中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2018届乐陵一中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5.0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酒令是对酒礼的变革、丰富和发展,是佐酒助兴的重要手段,是文化入于酒,更是酒中的文化。最早的酒令是辅助礼的,后来才发展为佐酒助兴、宾主尽欢的方法,甚至成了劝酒、赌酒、逼酒的手段。。最古老的酒令当为投壶,要将特制之矢投入一
试题预览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5.0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酒令是对酒礼的变革、丰富和发展,是佐酒助兴的重要手段,是文化入于酒,更是酒中的文化。最早的酒令是辅助礼的,后来才发展为佐酒助兴、宾主尽欢的方法,甚至成了劝酒、赌酒、逼酒的手段。。
    最古老的酒令当为投壶,要将特制之矢投入一口广腹大的壸中。投壶从射礼转化而来,盛行于春秋战国,《史记》中载有投壶盛况。魏晋时,文人雅士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谈老庄,游心翰墨,喜作流觞曲水之举。择一风雅静僻所在,依次安坐于潺潺曲水边,置酒杯于上流使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嘯吟或援笔,作出诗来。最著名的一次当数永和九年的兰亭修禊,留下了名传千古的《兰辛集序》.这种酒令,虽为罚酒手段,但因被罚作诗这种高逸雅致的精神活动的参与而变得不同凡响。当然在民间亦有简化为只饮酒不作诗的。南北朝时期,由“流觞曲水”演化而来的吟诗应和,流行较盛。士大夫在酒席上吟诗应和,迟者受罚,已成风气。
    唐宋时代是我国游戏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酒令也得以长足发展。“唐人饮酒必为令为佐欢”。当时较盛行的是“藏钩”“射覆”等几种。“藏钩”就是甲方将“钩”或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搓成拳状让乙方猜度,猜错罚酒。“射覆”是先分队,也叫“分曹”,先让一方暗暗覆物于器皿下让另一方猜,射就是猜度之意。李商隐就曾在诗中写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酒令到明清时代则进入另一个高峰期,其品种更加丰富。举凡世间人物、花木、虫禽、词牌、中药、八卦、骨牌,以及种种风俗、节令、无不入令。清人俞敦培把酒令分为雅令、通令、筹令。雅令,是指文人酒令,按内容可分为字令、诗令等多种。比如字令,因汉字形体结构随意增损离合变化殊多,制成的字令或妙语双关,或双声叠韵,或顶针回环……变化万千,趣味盎然,真正是考较与座者的智慧与敏捷。心快、眼快、手快、嘴快四者缺一不可。
    雅令是文人的“智力竞赛”,虽情趣古雅,但一般人做不来,而“通令”不必劳神,几乎人人可为,比如投骰子,划酒拳,全凭运气。至于筹令,则是雅俗共赏,因是从筒中抽筹行令,故名。筹上多镌刻诗词、典故,每筹下注明饮酒对象及数量,诙谐幽默,每每令人捧腹。小说《红楼梦》中就有多处行酒令的描写,妙趣橫生,宴乐无穷。
    酒令的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即兴兴创造和自由选择,几经发展。这一有趣的艺术形式,已成为中国所特有的酒文化。
(1)下列对文中“酒令”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酒令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酒文化,是文人雅士们智慧的结晶。
B.酒令的产生是出于辅助酒礼的需要,后来逐渐成为了佐酒助兴的最佳手段。
C.酒令起初形式单一,直到明淸时代进入了发展的高峰,品种变得丰富起来。
D.洒令的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即兴创造和自由选择,令洒宴妙趣横生,兴味无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魏晋时,文人雅士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谈老庄,游心翰墨,自然喜行流觞曲水这种酒令。
B.投壶是最古老的酒令,从中同古代“六艺”之一的射礼转化而来,在春秋战国时代极为盛行。
C.“唐人饮洒必为令为佐欢”,“藏钩”“分曹”“射覆”就是当时较盛行的洒令,都是以“猜”的形式来定胜负,猜错罚酒。
D.酒令是为众人会聚畅饮美酒来助兴的,但也可能变成有的人劝酒、赌酒、逼酒的手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人酒令中融人了丰富的语言和义学知识,因此参与者的知识文化水平有助于在行令过程中胜出。
B.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旬“隔座送钩春酒暧,分曹射覆蜡灯红”生动地描写了酒宴上的行令场面。
C.淸代有人将酒令分为通令、雅令、筹令,人们可以各依需要来自由选择,因而酒令在各个阶层都能盛行。
D.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我们再没见过酒令的出现,酒令文化已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永远消亡了。
【答案】D;C;D
【解析】(1)D     A.“是文人雅士们智慧的结晶”错误,也有很多无需文化水平就可参与的酒令,“文人雅士”范畴太狭,原文倒数第二段为“雅令是文人的‘智力竞赛’,虽情趣古雅,但一般人做不来,而‘通令’不必劳神,几乎人人可为,比如投骰子,划酒拳,全凭运气。至于筹令,则是雅俗共赏”。B.“最佳手段”错,原文第一段为“是佐酒助兴的重要手段”,是重要手段。C.“直到明清时代进人了发展的高峰”,唐代也有长足发展,原文第三段为“唐宋时代是我国游戏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酒令也得以长足发展”。
(2)C“分曹”“射覆”是同一种酒令,原文第三段为“‘射覆’是先分队,也叫‘分曹’”。。
(3)D    文中未提到酒令在今天的发展,难以得出这一结论,何况“永远消亡”也过于绝对,见原文最后一段。

答案:
(1)D
(2)C
(3)D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需要找出原文与选项进行一一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需要找出原文与选项进行一一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3)本题考查根据文中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答题时需要从文中找出对应的依据。
完成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要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通过对照,往往会发现干扰项的种种错误:正反颠倒、时间错位、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及种属概念并列等,排除了干扰项,就可确定正确选项了。当然有时很可能几个说法从某个角度看都有不妥之处,这时应该比较一下几个选项中哪个说法的错误更为明显,然后就选定这个明显有错的选项。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泥斑马
肖复兴    家里大院的大门很敞亮,左右各有一个抱鼓石门墩,下有几级高台阶。黑漆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有点儿老一辈的气势。在老北京,这叫广亮式大门,平常的时候不打开,旁边有小门,人们从那里进出。台阶上有一个平台,平台显得很宽敞。王大爷的小摊就摆在那里,很是显眼,街上的人,一眼就能望见。
    王大爷的小摊,卖些糖块儿、洋画片和泥玩具之类的东西。泥玩具,多是些小动物,是王大爷自己捏的,涂上颜色,非常好看,活灵活现,卖得不贵,因此,很受小孩子欢迎。我常常一放学就到王大爷的小摊前,看一会儿,玩一会儿,王大爷望着我笑,任我随便摸他的玩具。
    我真佩服王大爷的手艺。他的手指很粗,怎么就能那么灵巧地捏出那么小的动物来?
    王大爷那时五十多岁,住在我家大院的东厢房。他人很随和,逢人就笑。那时,王大爷的东西很便宜,人们生活不富裕,因此他赚的钱也不多,只能勉强生活。
    王大爷老两口只有一个儿子,大院里的人都知道,儿子是抱来的。将近三十,还没结婚,在铁路上开火车,和王大爷两口挤在一间房里。让他头疼的是儿子以后找个媳妇,可怎么住呀?
    那一年寒假,我常到王大爷小摊前玩。有一天,他在做玩具,问我:“你说做一个什么好?”我随口说了句:“做只小马吧。”他点点头。没一会儿的工夫,就捏出了。只小马的样子。他抬起头又问我:“你说上什么颜色好?”我随口又说:“黑的!”“黑的?”王大爷反问我一句说:“一色儿黑,不好看,来个黑白相间的吧,好不好?”
    那时候,我没有细想,这个黑白相间的小马会是什么样子。等王大爷把颜色涂了一半,我才发现,原来是一只小斑马。黑白相间的弯弯条纹,让这只小斑马格外活泼漂亮。“王大爷,您的手艺真棒!”我情不自禁地说。
    第二天,小斑马的漆干了,脖子上系一条红绸子,绸子上挂着个小铜铃铛,风一吹,铃铛不住地响,小斑马像活了一样。
    我太喜欢那匹小斑马了。每次路过小摊都会站住脚,反复地看,好像它也在看我。那一阵子,我满脑子都是这个小斑马,可惜没有钱买。几次想张嘴跟家人要钱。接着又想,小斑马的脖子上系着个小铜铃铛,比起一般的泥玩具,钱稍微多了点儿,便把冒到嗓子眼儿的话,又咽了下去。
    春节一天天近了,小斑马不知哪一天就会被哪个孩子买走,带回家过年。一想起这事,我心里很难过,百爪挠心,好像小斑马是我的,会被别人抢去。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我干了一件“蠢事”。
    那一天,天快黑了,因为临近过年了,小摊前站着不少人,都是大人带着孩子来买玩具的。我趁着天暗,伸手一把就把小斑马“偷走”了。飞快地把小斑马揣进棉衣口袋里,小铃铛轻轻地响了一下,我的心在不停地跳,觉得那铃声,王大爷好像听见了。
    这件事很快被爸爸发现了,他让我把小斑马给王大爷送回去。跟在爸爸的后面,我头都不敢抬起来。王大爷爱怜地望着我,坚持要把小斑马送给我。爸爸坚决不答应,说这样会惯坏了孩子。最后,王大爷只好收回小斑马,还嘱咐爸爸:“千万别打孩子,过年打孩子,孩子一年都会不高兴的!”
   就在这一年,为了支援“三线建设”,政府动员人们去甘肃。王大爷报了名,很快就被批准了。大院所有的街坊都清楚,王大爷这么做,是为了给儿子腾房子。
    王大爷最后一天收摊的时候,我站在一边,默默地看着他。他也望着我,什么话也没说。那一天,小街上冷冷清清的。
    第二天,王大爷走时,我没能看到他。放学回家,看到桌上那只脖子上挂着铜铃铛的小斑马,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四十多年过去了,王大爷的儿子,今年七十多岁了,他在王大爷留给他的那间东厢房里结了婚,生了孩子。他的媳妇个子很高,长得很漂亮。他的儿子个子也很高,很帅气。可是,王大爷再也没有回来过一次。难道他不想他的儿子,不想他的孙子吗?
    四十多年来,我曾经多次去过甘肃,每一次去,都会想起王大爷,想起这个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当然,也会想起那只“泥斑马”。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其实,我把小斑马“偷走”王大爷是知道的,因为当时小钤铛轻轻地响了一下,被王大爷听见了。
B.王大爷报名去甘肃不仅是为了给儿子腾房子,更主要是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为了支援“三线建设”,因为那时人的觉悟高。
C.以“泥斑马”为题,更生动形象,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王大爷作为主要人物,贯穿始终,文章也可以以“王大爷”为题。
D.文章写法细腻,通过对人物神态和典型化语言的细致描写,刻画了让“我”敬爱怀念的王大爷形象。
(2)小说第一段中的对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主人公王大爷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C
【解析】解析:
(1)A项,原文是“觉得那铃声,王大爷好像听见了”,并非“被王大爷听见了”;B项,“更主要是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为了支援‘三线建设’”原文没有根据;D项,本文多是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刻画人物形象,没有对人物的神态和典型化语言的细致描写。
(2)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体现的是一种传承下对孩子具有教育意义的良好家风。然后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把握住对联对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也就是对王大爷这一忠厚老实形象的暗示作用。另外,可以从小说的主题意义上分析,把握住这幅对联在主题上对善良忠厚等美德的赞美与弘扬。 
(3)分析人物形象,需要立足文本进行解答。从“我真佩服王大爷的手艺。他的手指很粗,怎么就能那么灵巧地捏出那么小的动物来”处,可以看出王大爷手巧精湛,可谓心灵手巧。,通过“我”的佩服、赞叹可以看出,我“偷马”也从侧面衬托了王大爷手艺。从“王大爷望着我笑,任我随便摸他的玩具”“他人很随和,逢人就笑。那时,王大爷的东西很便宜,人们生活不富裕”以及在“我”偷了小斑马嘱咐父亲不要打“我”并在他离开后送我小斑马等处,可以看出王大爷性情随,心地善良。从王大爷收养别人的孩子和他和报名去甘肃“这么做,是为了给儿子腾房子”处,可以看出王大爷为了孩子甘愿付出的无私和忠厚。

答案:
(1)C
(2)①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家风的写照,是父亲教存孩子的箴言;②对联也暗示了王大爷忠厚老实的性格;③通过对联,表达了作者对善良忠厚品格的倡导与赞美。((5分),意思对即可。)
(3)①心灵手巧,有一副好手艺,通过“我”的佩服、赞叹可以看出,我“偷马”也从侧面衬托了王大爷手艺精湛。②随和善良。任凭“我”随意摸他的玩具;“他人很随和,逢人就笑”,“卖的东西很便宜”;“我”偷了泥斑马,王大爷要送给我,还叮囑“我”爸爸不要打我;最终在离开的时候,把泥斑马送给了我。③忠厚无私。收养儿子,为儿子的结婚住房发愁,最终为了给儿子腾房子,去甘肃支援“三线建设”,从此为了不给儿子添麻烦,离家不归。(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本题考查对小说重点语句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3)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与概括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的五种角度:
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3.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留守儿童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缺乏亲情抚慰。以贵州某地为例,该市留守儿童65%一年见一次家长,16%几年没有见过一次家长。在一所学校的问卷调查中,在父母多回家看望、给钱、购物、出去旅游等选项中,100%的孩子选择希望父母回家。
     心理问题不能及时疏导。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年迈老人只能尽力照顾孩于的衣食起居,对留守儿童情感关怀相对欠缺;而农村学校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留守儿童普遍缺少倾诉对象,存在不同程度的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问题。
    意外伤害比例高,生命健康遭受威胁。去年一年,贵州某地有42.1%的留守儿童遭遇过烧烫伤、虫蛇咬伤、溺水等意外伤害。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曾被不法分子敲诈钱物、教唆逼迫寻衅滋事等。
    缺乏有效教育,留守儿童的社会认知与行为习惯存在偏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的调查显示,72.5%的留中儿童认为社会上存在不公平现象,53.0%认为诚实守信的人容易被骗,对社会的公平、正义、诚信的感知较为悲观。对某小学的调查显示,68.2%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班级处于中等以下水平,5.4%的留守儿童存在吸烟、喝酒、打架、早恋等不良行为。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完善相关法律,依法推进留中儿童权益保护工作。应该尽快完善现有相关法建法规,明确监护人的条件、权利、责任和义务,对不履行监护责任的认定和处罚要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认识到亲子团聚的重要性。
    从国家层面进行产业布局,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人口流出地转移。调整生产布局,加大对留守儿童大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扶持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乡村儿童的父母能够离土不离乡,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标本兼治,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不可能一窜而就,从根源上消除留守儿童问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让目前处于监护不良状态的部分留守儿童进入寄宿制学校,确保他们的安全和身心健康。
朱永新《六千万留守儿童存在的四大问题》    材料二:
    户籍人为地把人画地为牢,把人们固定在户籍地,这才是留守儿童大量存在的制度性原因。很多人不去要求政府改革户籍制度,而要求政府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去关注留守儿童,希望更多公益机构去关怀帮助留守儿童,这不是舍本求末吗? 如果改变了产生留守儿童的制度,也不需要政府投入这么多资源了,纳税人也可以节省一大笔钱; 如果户籍制不变,感怕再多的政府投入,再多的公益人士也无法解决问题。
黄凯平《留守儿童的伪问题与真问题》    材料三:
 
(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06月19日)    材料四:
     城市留守儿童有不同形式。一种是随父母打工进城的孩子,但是父母几乎很少管孩子。这些孩子虽然每天能见到父母,但是父母给予的关心却很少。还有一些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家庭生活较优越的孩子,但因为父母双方都忙于工作,基本都是由老人带,和父母接触也很少,内心比较空虚,同样渴望父母更多的关爱。建议国家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对于有孩子的家庭,能考虑让父母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可以调节。希望父母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活动,找机会让孩子和同龄的小伙伴们一起玩,学习规则和交流的技巧。
(摘自《仲国妇女报2014年8月26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______
A.在一所学校的问卷调查中,所有的孩子都选择希望自己的父母回家,可见他们对亲情的渴求。
B.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内心封闭和情感冷谟,与老人照顾时相对缺少情感关怀,农村教师缺乏专业心理辅导知识有一定的关联。
C.劳动力输出较多地区的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能有效确保部分处于监护不良状态的留守儿童的安全,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
D.父母的外出对孩子的心理有极大的影响,给他们带来较多消极情绪。相对来说,对留守女童的影响要比对留守男童的更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因为缺少有效的教育,留守儿童的社会认知存在偏差,近半数留守儿童对社会的公平正义、诚信等感知较悲观。
B.扶持留守儿童大省小城镇建设,能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并从源头上减少儿童的心理问题,减少意外害。
C.和非留守儿童相比,部守儿童遗受意外伤害的几本相差不大,因此对留守儿童应多从心理的角度去关注。
D.母亲一人外出给留守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要比父母双方成父亲一人外出要大。可见母亲的角色更重要。
E.材料主要是在论述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但同时也关注了城市留守儿童的问题,非常充实、多样化。
(3)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策略。
【答案】C;BC
【解析】(1)C项,原文材料一第八段“必须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让目前处于监护不良状态的部分留守儿童进入寄宿制学校,确保他们的安全和身心健康”只是一种设想,选项C却表述为现实.
(2)B项,扶持小城镇建设能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但不能从源头上减少儿童的心理问题.C项,依据图标一,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遭受意外伤害的几率要大;同时前后构不成因果关系.
(3)从文本“从国家层面进行产业布局,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人口流出地转移.调整生产布局,加大对留守儿童大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标本兼治,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如果户籍制不变,感怕再多的政府投入,再多的公益人士也无法解决问题”“建议国家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对于有孩子的家庭,能考虑让父母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可以调节”“希望父母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活动,找机会让孩子和同龄的小伙伴们一起玩,学习规则和交流的技巧”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策略.

答案:
(1)C 
(2)BC 
(3)流出地转移;标本兼治,大力推进寄者制学校建设;改革户籍制度.(2分)
城市留守儿童;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要用心;国家在制定公共政策时能灵活调节父母的工作时间;让孩子们多参加交流活动.(2分)
(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0分)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仁镐,邢州龙冈人。后唐明宗镇邢台,署为牙校,即位,擢为作坊副使,累迁西上阁门使。清泰中,改右领军卫将军。晋天福中,青州杨光远将图不轨,以仁镐为节度副使,伺其动静。历二年,或谮仁镐于朝,改护国军行军司马。仁镐至河中数月,光远反书闻。汉乾祐中,历昭义、天雄二军节度副使。
    周祖镇邺,表仁镐为副留守。及起兵,仁镐预其谋。周祖即位,仁镐为王峻所忌,出为唐州刺史,迁棣州团练使,入为右卫大将军,充宣徽北院使兼枢密副使。显德初,出为永兴军节度使。世宗嗣位,移河中。会殿中丞上官瓒使河中还,言河中民多匿田租,遂遣瓒按视均定。百姓苦之,多逃亡他郡,仁镐抗论其事,乃止。丁母忧,去官。
    五年,拜安国军节度,制曰:“眷惟襄国,实卿故乡。分予龙节之权,成尔锦衣之美。”郡民扶老携幼,迎于境上,有献锦袍者四,仁镐皆重衣之,厚酬以金帛。视事翌日省其父祖之墓周视松槚涕泗呜咽谓所亲曰仲由以为不如负米之乐信矣时人美之。郡有群盗,仁镐遣使遗以束帛,谕之,悉遁去,不复为盗。恭帝嗣位,移山南东道节度。
    宋初,加检校太师。建隆二年,以疾召还,次唐州,卒于传舍,年六十九。
仁镐性端谨俭约,崇信释氏,所得俸禄,多奉佛饭僧,每晨诵佛经五卷,或至日旰方出视事从事刘谦责仁镐曰:“公贵为藩侯,不能勤恤百姓,孜孜事佛,何也?”仁镐敛容逊谢,无愠色。当时称其长者。
(节选自《宋史•王仁镐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视事翌日/省其父祖之墓/周视/松槚涕泗呜咽/谓所亲曰/仲由以为/不如负米之乐信矣/
B.视事翌日/省其父祖之墓/周视松槚涕泗/呜咽谓所亲/曰仲由以为/不如负米之乐/信矣/
C.视事翌日/省其父祖之墓/周视松槚/涕泗呜咽/谓所亲曰/仲由以为不如负米之乐/信矣/
D.视事翌日/省其父祖之墓/周视/松槚涕泗呜咽/谓所亲/曰仲由以为不如负米之乐/信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擢,文中是“提升、提拔”的意思,文中的“迁”“改”“拜”“加”都是此意。
B.团练使。文中指一种军事官职,在宋代多为虚衔,苏轼被贬黄州时做过团练副使。
C.母优,母亲的丧事,中国古代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去世,须辞宫回家守孝。
D.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又如“沛公至高阳传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王仁镐出身行伍,多次升迁官职。他从低级武官做起,先后担任作坊副使、西上阁门使和右领军卫将军等官职,官职屡次升迁。
B.王仁镐衣锦还乡,备受乡亲欢迎。他主政河中时,回到自己家乡探亲,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到边境迎接,有人献锦袍,他以钱物相谢。
C.王仁镐信奉佛教。对佛事很上心。他崇奉佛教,用俸禄来供奉佛事施舍僧人,每天早晨诵读佛经五卷,有时到天色很晚才处理事务。
D.王仁镐谦虚恭敬,为人诚恳宽厚。他从事佛事,被别人看成是不勤于政事救助百姓的高官,他道歉无恼怒之色;他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百姓苦之,多逃亡他郡,仁镐抗论其事,乃止。______
②郡有群盗,仁镐遣使遗以束帛,谕之,悉遁去,不复为盗。______。
【答案】C;A;B;百姓在这事上受苦,大量逃亡到其他州县,王仁镐大声争论这件事,于是中止。;州内有一伙盗贼,王仁镐派人赠送束帛,劝谕他们,(盗贼)全部离开,不再做强盗。
【解析】(1)C“松槚”为名词,作“周视”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B、D.句子翻译为:上任第二天,他探望父辈祖辈的坟墓(或:到父辈祖辈的坟地扫墓),环视周围的松树和槚树,哽咽流泪,对亲近的人说:“仲由认为不如背米回家侍奉双亲快乐,确实如此。”
(2)A    改,改任;拜,授予官职,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3)B“他主政河中时,回到自己家乡探亲”错,应是任河中节度使之后,授安国军节度使,回家乡任职时,见原文第三段。
(4)①苦:苦于;亡:逃;抗论:大声争论。句子翻译为:百姓在这事上受苦,大量逃亡到其他州县,王仁镐大声争论这件事,于是中止。
②遗:赠送;谕:劝谕;遁:离开。句子翻译为:州内有一伙盗贼,王仁镐派人赠送束帛,劝谕他们,(盗贼)全部离开,不再做强盗。

答案:
(1)C
(2)A
(3)B
(4)①百姓在这事上受苦,大量逃亡到其他州县,王仁镐大声争论这件事,于是中止。
②州内有一伙盗贼,王仁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2018年高三语文德州一中考前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  下一个『2018年陕西省教学质量检测(三)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