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7年陕西省高考语文真题语段作用题汇编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05-2017年陕西省高考语文真题语段作用题汇编(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5-2017年陕西省高考语文真题语段作用一览表 时间 真题 答案和解析 2005年 15.文章《张家界》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火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 【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
试题预览
  2005-2017年陕西省高考语文真题语段作用一览表

时间 真题 答案和解析
2005年 15.文章《张家界》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火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   
【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五、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打铺垫六、酝酿诗情画意,深化作品主题。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人,包括人的生活情景,人的思想感情。世界上,除了人,就是物(人其实也是一种 物)。物,包括景物、器物、建筑物等等,这些统称为景物。所以文学描写的对象,其实就是两个方面:人物与景物。至于细节描写、细部描写、场面描写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方法指导:
景中有物——写什么景物,将特征写具体,有所侧重,不可面面俱到。灵活运用一些修辞方法。
景中有序——如时间顺序、移步换景、由总到分,由面到点,由物到人,由实到虚。
景中有变——山水结合、动静结合、人物结合,花草结合。景中有叙——单一写景会显得单调,可适当插入叙事,引文,以深化或丰富景物内容。
景中有情——在描写过程中适当抒情议论,自然流露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景中有理——通过观察联想,感悟景物或景物变化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006年 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林清玄的《阳光的香味 》中“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案】15.
(1)“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
(2)“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
(3)与下文晒稻 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解析】正所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与稻子呈现相同颜色的农夫不正是,同时一种劳动者与劳动成果成熟之后的一种收获之美的象征吗?
标准答案给了三点,我觉得强人所难,考生很难想出那么多含义,所以这道题出得不错,但答案太坑人。
《阳光的香味 》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哲理性散文,又称《光之香》。文章记述了一个城里人与一位放弃城市繁华生活回到乡村皈依土地、阳光,反璞归真的原本是大学生的农夫一起翻晒稻谷的故事,围绕着“阳光的香气”,将“绘—嗅—忆—议—盼”几个材料串联起来,表达了对远离自然的忧虑和回归自然的渴盼,使读者跟随作者的叙述唤醒人类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天性,一起感受大自然天赋之香的幸福心情以及渴望回归自然的迫切愿望。从而表明了人与大自然的日益疏远的现实,表达了人类应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深刻立意。
题干中的这句话首先写出了阳光的作用:“耀着金色的光泽”是阳光带来的良好的收成和劳动的美好;“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是阳光带来的健康的体魄和阳刚之美,这都是大自然的赐予,这是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结果,与下文写轻年农夫扎根农村,回归自然,以及感受阳光之香照应。
2007年 14.《总想为你唱支歌》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
14.答: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用意: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
解析: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察对所举事例的理解。

16.《总想为你唱支歌》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6.答: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
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解析:本题需熟悉常见表现手法的表达及作用。

17.《总想为你唱支歌》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7.答: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对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解析:本题较难,需体会作者对大西北的感情并将其与对戈壁石的喜爱综合在一起。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法,亦称小中见大法,或称小题大作法。即文 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以小见大法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小事物以揭示重大主题。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写的只是一个捕蛇人有关捕蛇情况的谈话,是平凡的生活小事,但却深刻地揭示了“苛政猛于虎”的重大主题。
二是借用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刻画典型形象。如茹志鹃的《百合花》(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文章刻画新媳妇这个典型形象,没有把她置于血与火的战场上去刻画,而是把她放在战场的后方,写了有关她的几个行动细节:把自己刚结婚用的荷花被盖在遗体上。为牺牲的小战士缝补肩上的破洞。这些细小的行动,作为人物性格的闪光点,强有力地展示了人物宽广而美好的心灵。
运用以小见大法作文,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所选小事物、小片断、小镜头和生活细节,必须是最典型、最能突出主题的;二是要挖掘出小中的大,认真思索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2008年 17、《阳关古道苍凉美》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
第一问
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
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第一问时需要抓住全文内容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感情,解答第二问时,要抓住结尾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出第一问2分。第一问答出“豪情”得1分,答出“赞美”得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2005-2017年陕西省高考语文真题修辞、仿写题汇编』  下一个『2005-2017年陕西省高考语文真题文言文阅读题汇编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