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7年陕西省高考语文真题科技类(自然科学)文本阅读题汇编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05-2017年陕西省高考语文真题科技类(自然科学)文本阅读题汇编(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5-2017年陕西省高考语文真题科技类文本阅读一览表 时间 真题 答案和解析 2005年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计算机能思维吗? 1997年5月11日,美国纽约曼哈顿一幢高楼里正在进行一场被媒体称为“人机大战”的国际象棋比赛。对局的一方是1985年以来一直独霸棋坛的俄罗斯棋王卡斯帕罗夫,另一方
试题预览
    2005-2017年陕西省高考语文真题科技类文本阅读一览表

时间 真题 答案和解析
2005年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计算机能思维吗?
    1997年5月11日,美国纽约曼哈顿一幢高楼里正在进行一场被媒体称为“人机大战”的国际象棋比赛。对局的一方是1985年以来一直独霸棋坛的俄罗斯棋王卡斯帕罗夫,另一方是美国IBM公司推出的“天下第一”下棋机器——名为“深蓝”的超级计算机。尽管卡斯帕罗夫一开始就声称他是“为尊严而战”,但最后“深蓝”还是以3.5比2.5的总比分取胜。对此,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人们历来认为,人类之所以能主宰地球、驾驭生物,就是因为人有智慧、能思维。弈棋往往被视为人类最有代表性的纯智慧活动,世界棋王常常被视为人类智慧的象征。今天,棋王易位于计算机,人们不禁要提出疑问:机器能思维吗?思维是人类的专利吗?人类的智慧已经进化发展了成千上万年,而智能机器充其量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如果再发展几百年,我们也许很难想像那时的人工智能的水平和情景。看来,如果有朝一日机器在我们自以为优越的那种重要品质上超过我们,我们就要向自己的创造物双手捧出那惟一的特权!有人甚至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总有一天电脑要超越人脑,使人类成为机器的奴隶。到那时人们讨论的已经不是人类思维的尊严问题,而是人类命运的问题了。
机器能不能思维?这不仅是一个科学命题,而且是一个哲学命题。“深蓝”曾于1996年跟卡斯帕罗夫交过一次手,结果以1胜2平3负败北。随后IBM的专家们一方面努力从硬件上提高“深蓝”的运算能力和速度,另一方面加深“深蓝”对棋局的“理解”,终于使其棋力大增,最后战胜棋王。难怪卡斯帕罗夫在赛后说,这次比赛“是一群人运用电脑来向一个人的智慧和反应挑战”。机器的“思维”本质上是人赋予的,人的思维是自然界、宇宙间最复杂的系统之一。机器固然能具有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但人脑还有意志、灵感、性情和精神,这些却是计算机所无法企及的。
5.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机器在优越品质上超过人类时,人类就将无法控制

      机器的思维能力。
B.当机器也具有思维能力以后,人类就将承认思维不再是人类的专利。
C.如果某一天机器在各方面超过人类,机器就将使人类丧失思维能力。
 D.如果某一天机器具备了人类的重要品质,机器将享有人类的所有权利。
 【答案】B
【解析】(注意“惟一的特权”)
【正确解答】 B。注意抓住概念“特权”,为什么说是“惟一”。明白了这两个概念,问题就迎刃而解。
【错误解答】D。
【错解分析】 对画线句子的理解只注重了前一半而忽略了后一半。导致理解片面。D项的前半句的说法与原句的前一半是对等的,但后面的半句,就不一样了,画线中的句子是说“当机器超过我们时,我们就不得不将‘惟一特权’交出来”,这“惟一特权”是指什么呢?很显然,此段前文所说的人类“特权”就是指“思维”。这是前文话题的中心。

6. 从上下文看,以下对这次“人机大战”特别引人注目的原因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人跟计算机进行国际象棋比赛尚属首次,所以引起媒体的关注。
    B.一方是俄罗斯棋王卡斯帕罗夫,一方是“天下第一”下棋机器“深蓝”。
    C.卡斯帕罗夫并非是为他个人而战,比赛涉及到人类的尊严问题。
    D.“深蓝”最终以3.5比2.5的总比分取胜,导致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答案】A
【解析】(并非“首次”,“曾于1996年交过一次手”)
【错误解答】 B或C
【错解分析】 错误之处很明显。文中没有说到人与计算机对弈是“首次”。
【正确解答】 A。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排除。

7. 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速发展的智能机器将来完全可以代替人类的许多智力活动。
    B.有智慧、能思维才使人类取得了主宰地球、驾驭生物的优越地位。
    C.“人机大战”实际上是卡斯帕罗夫一个人跟许多人的智力的较量。
    D.计算机在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方面不能跟人类相匹敌。
【答案】D(参见最后一句)
【解析】【错误解答】 A或B
【错解分析】 对原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有误。
【正确解答】 D。原文在文末说“机器固然能具有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但人脑还有意志、灵感、性情和精神,这些却是计算机所无法企及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机器具有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但他在意志、灵感、性情和精神这几个方面,是远远赶不上人类的。
2006年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地球气候成因新说
1997~1998年,南美西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水的温度大幅上升,引起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现象促使科学家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海洋—大气层”原理。
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水的热容量是空气的4倍。3米厚的海洋的热容量等于整个大气层的热容量。但是,大气层能量变换的速度是海洋能量变换的数倍。在“海洋—大气层”系,海洋是惯性媒质,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其全球的稳定性依靠海洋来保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全球气候的形成上,世界洋水域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根据世界洋水域双层(表层和深层)循环原则,开始研究“全球海洋输送”理论。北大西洋是海洋多层循环最活跃的地区,那里就像“锁孔”,钥匙在里面转动,造成地球上气候的不稳定。北半球气候最近10年的变化完全符合“全球海洋输送”理论。
科学家承认,目前在海洋洋流循环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无法回答,但已经清楚的是,世界洋水域对大气层的热力和动力状态的影响,远远超过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为了填补“海洋—大气层”原理方面的知识空白,世界气象组织推出一项名为“阿尔戈斯”的国际研究方案。这项方案包括建立一个全球海洋观察网,使用漂流浮标监视海水的变化。漂流浮标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域,上面安装有测量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传感仪。科学家认为,正是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这两个因素影响着大气层。
浮标在指定水域的海面固定后,同卫星取得联系。然后,浮标用自身携带的水泵吸入海水,潜至2000米深处后,压力仪发出指令停止下潜,浮标开始在海流中收集信息。10天后浮标浮出海面,将收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2005-2017年陕西省高考语文真题连贯、排序题汇编』  下一个『2005-2017年陕西省高考语文真题名句默写题汇编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