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天津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天津一中、益中2017—2018—2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四月考质量调查试卷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削减(xuē)特辑(jí)霎(shà)时间中规中矩(zhòng)B.戕害(qiāng)引擎(qíng)着(zháo)眼点实报实消(xiāo)C.醇厚(chún)戳穿(chuō)破天慌(huāng)骈手胝(zhī)足D.尺椟(dú)痕迹
试题预览
天津一中、益中 2017—2018—2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四月考质量调查试卷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削减(xuē)    特辑(jí)     霎(shà)时间    中规中矩(zhòng)
B. 戕害(qiāng)  引擎(qíng)   着(zháo)眼点   实报实消(xiāo)
C. 醇厚(chún)   戳穿 (chuō)    破天慌(huāng)  骈手胝(zhī)足
D. 尺椟(dú)       痕迹(hén)    预(yù)选赛     张口结(jiē)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的识记和辨析。B项,着(zhuò)眼点   实报实消(销)  C项,破天慌(荒) D项,尺椟(牍)   张口结(jié)舌
点睛: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由于生活中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往往也就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归纳出误读的常见类型对我们复习备考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针对每一种误读类型,我们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掌握好字音这个考点。字音的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把多音字的甲音误读成乙音。(2)形声字类推偏旁引起误读。(3)习惯误读字,如“玫瑰”中的“瑰”,“ 气氛”中的“氛”。(4)生僻字。生僻字,因其不常见而容易被忽略,易误读。考生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积累。对于字形来讲在学习是要注意:1、 博闻强识。 ①博闻,即平时加强识记,尽力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 ②强识,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要化大力气。对那些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尤其要仔细区别。在这里,我们为大家翻印了一部分资料——《常见的别字汇编》和《易混字的分辨》,供同学们平时强化识记。2、 加强练习。 3、学会区别同音字。 4、学会以音辨形。 ⒌学会以义辨形。⒍学会根据语境辨形。
2.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人类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     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
求。约束国际霸权主义的     ,从人类命运     的视角调整人类集体人权之间的结构关系, 从而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整体的生存、发展。
A. 构建    无所不为    息息相关    确保
B. 构造    为所欲为    休戚与共    确立
C. 构造    无所不为    息息相关    确立
D. 构建    为所欲为    休戚与共    确保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构建”:建立(多用于抽象事物)。“构造”:建造。语段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抽象事物,故第一个空应选“构建”。删除B项、C项。“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针对语段中的“国际霸权主义”,故第二个空应选“为所欲为”。删除A项。“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语境强调“人类命运”共同承受祸福,故第三空选“休戚与共”最好。“确保”:确实地保持或保证。“确立”:稳固地建立或树立。
点睛:近义词辨析的方法:1、牢记搭配对象。有的时候,两个近义词之间的意义并无明显差别,但是搭配的对象全然不同,或者范围差异很大。比如“荣膺”的一定是较高规格的荣誉,“荣获”的对象就相对普通。2、去除同类项,就区别项加以组词区分。很多时候,两个近义词都具有相同的字眼,比如“遏止”和“遏制”。可以将相同的字眼,如“遏”去掉,就剩下的字眼组词,前者为“停止”,后者为“控制”。通过组词加以区分,对于大多数拥有相同字眼的近义词都是相当有效的辨析手段。3、寻找关键词中的反义词。有些近义词,比如“真谛”和“精髓”,一个强调的是“真”,一个强调的是“精”,这个时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真”的反义词是“假”,“精”的反义词是“粗”,也就是说,一个探讨是真假问题,一个探讨的是粗精问题,讨论的问题不一样,语用环境自然也不一样。4、将两个字的词变成四个字的词。很多时候,像“钟情”、“包罗”这样的词语,将其扩展为四个字的时候反而容易看穿其本来面目。“一见钟情”仅指爱情,“包罗万象”则明示了“包罗”范围之广。面对这些犹抱琵琶半遮面、追求含蓄蕴藉的两字短语,将其扩展为四个字,也是一种重要的辨析手段。总之,对于近义词辨析题,务必找到真正能将两个词区分开的点,这些点最好本来就生长在这些近义词上,成为我们在考场上推断出正确答案的线索,千万不能蒙混过关,使得本来区分就不大的近义词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模糊。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近年来,在中国受到高度重视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践中还存在课程目标不明确、比 例不合理、内容杂乱、授课方式不灵活、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B. 2017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长继续保持良好:全年产量 79.4 万辆,销量 77.7 万辆, 产销量连续 3 年居世界首位。
C. 民宿、特色小镇、乡村休闲地产投资增长迅速,相关数据显示,2016 年,全国乡村旅 游类产品实际完成投资 3856 亿元,同比增长 47. 6%
D. 尽管霍金的“黑洞可以消亡”理论现在已经在理论物理学中被人们广泛所接受,但人 们还没有办法验证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A项,主语残缺,删除“在……中”。B项,成分残缺,在“保持良好”后加上“态势”。D项,句式杂糅,错在“被人们广泛所接受”。“被”和“为…所”杂糅。删除“所”或把“被”改为“为”。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4.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善才“是唐代对琵琶师的统称,“鸡人”指宫中掌管时间的卫士,“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
B.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C.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代指有学问的人;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 官。“舍簪笏于百龄”,“簪笏”,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东西。
D.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识记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C项,“簪笏”,“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东西,“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笏板,代之官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前,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国古代书院的优秀传统,尤其是其中的“成人”教育理念,对当今教育颇有启发 意义。
书院“成人”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去功利化。宋代大儒朱熹曾经严厉批评当时的官学已 成为学生追求功名利禄之所,仅仅培养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这种教学只会“促其 嗜利苟得、冒昧无耻之心,殊非国家之所以立学教人之本意也”。曾经主持复兴岳麓书院 的张栻也明确反对功利化教育,认为书院教育“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 乎?”他和朱熹一样主张通过创办书院恢复孔子的“成人”教育理念。古代教育家批评的 功利化教育,同样存在于当代教育中。例如,片面鼓励学生以考上重点大学为唯一目标, 大学只是偏重于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使得学校教育不能突出以人为核心,不能很好地培 养学生的人格、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古代书院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南宋时期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综合了早期儒家 “成人之教”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从自我修身、待人接物 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南宋理学代表人物陆九渊明确反对片面的知识教育,强调读书 多少并不是衡量一个人品质高下的唯一标准;读书不多的普通人,只要心地纯正,也可以 成为君子。他创建象山精舍讲学,就是为了实践其教育理念。当代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忽视人格教育的问题,出现了片面知识化、商业化的倾向。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世界性问 题。当今中国教育可以吸收古代书院重视人格教育的优良传统,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古代书院还将“成人之教”引向家国情怀培养。书院教育的“成人”并不是“独善其身”的自我人格完善,而是要求将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家国天下的事业结合起来。史书记 载:“长沙之陷,岳麓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惜乎姓名多无考。”宋末岳麓书院学 生参加抗元斗争,大都壮烈牺牲,这正是“见危授命”的“成人”作为。2010 年,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教育面向 21 世纪国际研讨会,将“学会关心”作为本世纪教育的 基本方向,与会专家学者希望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条 件,等等。这正与我国人文教育传统相呼应。
(朱汉民《书院“成人”教育理念的当代启 示》)
5. 下列对书院“成人”教育理念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 书院“成人”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去功利化 ,不以培养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为 主要目的。
B. “言忠信,行笃敬”体现了儒家圣人孔子的“成人”教育理念,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 性。
C. 宋代大儒朱熹认为当时的官学不能成为学生追求功名利禄的地方,应该以立学教人为 本意 。
D. 宋末岳麓书院学生参加抗元斗争,大都壮烈牺牲,体现了自我人格完善的“独善其 身”的教育理念。
6. 下列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 我国高等教育中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借鉴采纳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中的教育思想。
B. 文章从去功利化、强调人格教育和培养家国情怀三个方面阐述了书院“成人”教育对 当今教育的启发意义。
C. 受到古代教育家批评的功利化教育在当今的教育中也普遍存在,使得学校教育不能突 出以人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关心”作为 21 世纪教育的基本方向,“关心他人、关心社 会和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条件”等理念与我国人文教育传统相呼应契合
7. 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 教育功利化的问题不只是现在有,古代也同样有,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并主张教育去功利化。
B. 我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具有优良的传统,巳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成熟的“成人”教育理念和方法。
C. 学校教育不能只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 当今的中国教育也要发扬古代书院重视人格教育的优良传统,立德树人,培养高品质 的人才。
【答案】5. D    6. B    7. B
【解析】
5.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书院‘成人’教育理念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抗元斗争体现了“家国天下”的情怀。
 
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形成了一整套系统成熟的‘成人’教育理念和方法”错。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乐毅论
苏轼
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自知其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或者之论曰:“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呜呼!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 霸,可得乎?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 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 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范蠡、留侯,虽非汤、武之佐,然亦可谓刚毅果 敢,卓然不惑,而能有所必为者也。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 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 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 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 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者?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今以百万之师,攻两城之残寇,而数岁不决,师老于外,此必有乘其虚者矣。诸侯乘之于内,齐击之于外。当此时,虽太公、穰苴不能无败。然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 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湣 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 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奈何以百万之师,相持而不决?此固所以使齐人得徐而为之谋也。
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将求亡之不暇        暇:空闲的时间
B. 援桴进兵            援:拿起
C. 治其政令            治:治理
D. 不王则审所处        审:明白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 而求哀请命于.勾践/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C. 以.骑劫代将/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 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0.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乐毅失败原因的一项是
①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  ②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
③诸侯乘之于内,齐击之于外。    ④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
⑤ 齐人苦湣王之暴    ⑥以百万之师,相持而不决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④⑤⑥    D. ②④⑥
11.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
B. 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
C. 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
D. 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
1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齐桓公、晋文公如果去做商汤、周武一样的事,图谋成就王业,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成就霸业。
B. 吴王最终被勾践杀死,项羽被汉高祖追杀,作者用这些事例阐述了不能用狭小的仁义去破坏掉建国立业的大计。
C. 作者认为,乐毅在和齐国的常年征战中如果能及时停止战争,让齐国的百姓休养生息,那么对生活满足的齐国人也就没有人有斗志去和乐毅打仗了。
D. 文章叙议结合,内容材料丰富,分析了王道和霸术的分别,阐述了王道不是霸者夺取天下的好方法。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
(2)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
【答案】8. A    9. A    10. D    11. C    12. A    
13. (1)因为他们所推行的,不足以来满足他们所追求的
(2) 大概是因为他想要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 结果。
(3)这本来就是让齐国能够慢慢谋划这件事的原因。
【解析】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A项,暇:有空闲的时间。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A项,其,代词,自己;B项,介词,向/介词,在……方面;C项,动词,用/介词,因为; D项,助词,主谓之间/动词,到。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景物或物象特征的分析等,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题中乐毅失败原因为燕国兼并齐国,不符合其他国家的利益;滥施仁义,未能急攻, 错失良机;相持不决之时,未能休兵安民,消灭齐人斗志;不能审时度势,灵活决策。由此得到答案。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者”“岂”分别在句首和句尾,中间断开;“以燕齐之众”是“压其城”的状语,不要断开;“其”句首语气副词,前面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A项,“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成就霸业”错误,原文“虽欲霸,可得乎?”。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施:推行;足以:足以来;充:满足;盖:大概;以:用;服:使动用法,使……顺服;故:所以;不忍:不能够狠心;至:导致。
参考译文:
自己知道可以成就王业并且真正称王的,是古代三王(夏禹、商汤、周武)。自己知道 不可以成就王业而成就了霸业的,是春秋五霸。有人曾经这样论说:“图谋成就王业却没 有成功的,那最坏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唉!假使让齐桓公、晋文公去做商汤和周武 王那样的事情(王道),那他们将要自寻灭亡都来不及了,即使想要称霸,能够成功吗?
所谓的王道,不可以用在小的地方。用在大的地方可以成就王业,用在小的地方,就
会被消灭。当年徐偃王、宋襄公曾经推行他们的仁义,但是最终自取灭亡,失去国家,为 什么呢?因为他们所推行的,不足以来满足他们所追求的。所以如果有获取天下的方法, 但是却没有获取天下的想法,这才可以同他说王道。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和西汉留侯张 良,虽然不是辅佐商汤、周武王的贤臣,但也可称得上是刚毅果敢的人物,才能卓越,遇 事不糊涂,能够有他一定要做的事。看看吴王夫差被困在姑苏城上,而向越王勾践哀求保 全性命,勾践曾经想赦免他,当时只有那范蠡认为不可以,然后击鼓进兵攻打姑苏城,并 最终杀死吴王。(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籍突破重围向东败逃时,高祖也曾想罢兵西归,可 是张良上谏说:“这是上天要让项羽灭亡,赶快追击,莫失良机。”这两个历史人物,都 认为小小的仁义,不足以改变我们的军国大计。
唉!乐毅本是战国时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经听闻过王道,这就 足以使他灭亡了。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 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他们认为乐毅之所以不能取得伐齐的成功,完 全是命运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挥的过错。然而,假设当时燕昭王还在位,即使齐国的 反间计不能得逞,乐毅也终究会失败。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燕国想吞并齐国,但是这却 并不符合秦国、楚国和三晋之国(赵、魏、韩)的利益。乐毅如今用百万的军队去攻打(莒、 墨)两城的残兵败将,而用了几年的时间都不能取胜,军队长年在外,这样就一定会有敌人 利用他的国力空虚。诸侯在内部作乱,齐国在外面攻击。到了这时候,即使是姜太公、田 穰苴在世也不能不失败。然而,乐毅用百倍于敌人的兵力,连续几年都攻不下两座城池, 并不是他的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因为他打算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 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齐国人苦于湣王的暴政,乐毅如果这时候撤退而停止 战争,治理政务,放宽赋税、劳役,使农民能够到回到家乡,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 齐国人不再有斗志,那么田单之辈又利用谁跟他去作战呢!为何乐毅用百万军队和两个小 城对峙好几年却不决战?这是让齐国能够慢慢谋划这件事的原因。
在战国时,兵力强盛的国家吞并国力弱小的国家,难道仅仅是我燕国么?拿燕国和齐国的
军队围攻两座城池,并且加紧攻击,要有消灭敌人后再吃饭的决心,难道谁会说不行吗? 哎呀!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让天下人讥笑。
14.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送别
高适
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 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这两首送别诗的季节相同吗?都是哪个季节?请结合诗句分析。
(2)两首都是送别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 诗人借钟声、马嘶衬出了清晨的宁静。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
B. 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黄滔《马嵬二首》)
C. 犬吠疏篱明月上,邻翁携酒到茅堂。(李中《思九江旧居三首》) 
D.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李约《观祈雨》)
【答案】(1)高诗写的是秋季,柳诗写的是春尽时分(春夏之交)
(2)同:两首送别诗都表达了送别的惆怅和依依不舍之情。“离心正 郁陶”“唯见归云纵复横”及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等。
不同点:柳诗还有被贬谪蛮荒的愤懑愁苦之情(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
(3)C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是“这两首送别诗的季节相同吗?都是哪个季节?请结合诗句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作用。首先要回答出两首诗所写的季节不同,再从诗句中找到现实季节的关键意象。高诗中,由“白露”、“西风”、“木落”“淅沥”等意象可知高诗写的是秋季。柳诗中,“零落残”、“春尽”等意象可知柳诗写的是春尽时分或春夏之交。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3)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此题重点考查写作手法,注意题干中的要求“借钟声、马嘶衬出了清晨的宁静”,也就是“以声衬静”的手法。C项,用“犬吠”衬托环境的“宁静”与此相同。
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_____,失向来之烟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_____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河北省遵化一中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综合训练语文试题(解析版)』  下一个『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