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17-2018学年年高三下学期四月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17-2018学年年高三下学期四月考试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三年级四月份月考语 文 注意事项: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
试题预览
高三年级四月份月考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清末民初以后,中国传统哲学需要进行现代转型似已成为共识。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者对此观点又提出了疑义:有学者认为,近代以来这种借用西方话语和模式来进行所谓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是以西方化为现代化,乃是中国学人的一种“自我阉割”;也有学者认为“古典式学问不仅比现代式学问高贵,而且比现代式学问高明”,将古典性与现代性对立起来,主张一种没有现代性干扰的古典性。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学术文化上的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代关系问题。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的时代性是指该文化在社会发展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它反映的是世界各民族在相同时代或相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落后与先进之别;文化的民族性是指各个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质,特别是各自的不同传统。我国近代以来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应分两个不同阶段。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当时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落后,使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感到需要向西方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学习科学技术和新文化,以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在这种情况下,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乃是落后向先进学习的过程,因而可看作是古今问题,而不是中西问题。冯友兰先生说:“在中国近代史中,所谓中西之分,实际上是古今之异。以中学为主,对西学进行格义,实际上是以古释今;以西学为主,对中学进行格义,实际上是以今释古。”二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一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已处于国家强盛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因而,现代的中西关系就不再是落后与先进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关系。我们学习西方不再是追求西方化、西学化,而是追求国际化、世界性等。
从文化的民族性来说,确实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各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中西文化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彼此各有特色。学习西方文化,我们要吸收、利用和超越西方文化,以形成自己更高水平的民族文化。贺麟先生既不主张全盘西化,又反对中体西用,提出了“化西”的中国哲学。他认为,正如宋明理学不是“佛化”的中国哲学,而是“化佛”的中国 哲学,现今的中国哲学也不能是“西化”的中国哲学,而只能是“化西”的中国哲学。 至于古代与现代的关系,我们所理解的古代经典实际上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也就是古代 经典“与现时生命的思维沟通”。比如,我们所理解的古希腊、柏拉图已不是当时的古希腊、柏拉 图,而是我们此时的古希腊、柏拉图,我们对他们的思想情感已不是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我们 对古代经典进行理解,这种理解永远是过去与现在的综合、陌生性与熟悉性的综合、他者与自我 的综合。 
(摘编自洪汉鼎《正确把握文化上的中西古今关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代以来的学者认为,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是对中国传统的抛弃。 
B.时代性是判断文化先进与落后的因素,民族性是各种文化不同特质的区分因素。
C.中国向西方学习科技、文化,应是落后与先进的关系,不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
 D.贺麟认为如今的中国哲学是“化西”,原因是宋明理学乃“化佛”的中国哲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先树“靶子”,提出了两种错误观点,并指出了错误的根源。 
B.文章从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古代和现代等关系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人分析。 
C.文章以冯友兰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批驳了开头提到的两个错误观点。 
D.完成批驳后,文章又分析了如何把握文化上的中西和古今,对此提出了正确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部分研究者未能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从而造成错误观点流传。 
B.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经历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双向交流两个阶段。 C.只要我们坚持“化西”而不是“西化”,中国哲学就一定能够超越西方哲学。 
D.经典通过现代人的解读,能够完成古今的思维沟通,完成经典与现代的结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特” 
格 尼 
    马兰店人遇到不合群的,会概括成一个字:特。这个字放在明处,基本是玩笑话,意思是和 常人两样,无谓好坏。但是,出现在背地里,就不大好。说那人很特,是包含着反感的,不讨人喜 欢的。 田万方家就很特。 早些年,人们没发现田万方家很特。田万方一家人都喜欢笑,小眼睛一眯,嘿嘿两声,龇出 一排小尖牙。样子狡诈了些,人却憨实耿直,乐于助人的。那时,龙老三家还没儿女,眼看年纪 往上长,非亲非故的,田万方倒急得睡不好,常去寻些偏方,不是挖蚯蚓就是抓蚂蚁,泡了酒给龙 老三喝。龙老三四十多岁得了双胞胎,田万方乐得像撒欢的耗子。看起来倒像他家生了双胞 胎。屯里不管谁家有啥难事,田万方都是这样热心,平时也不招谁惹谁,遇见两家互不待见的, 田万方就两头劝。那时,人们还没意识到田万方一家人整体很特,他们是多么喜爱田万方那黑 不溜秋的一家人啊!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屯里的壮年男女开始往外走,他们看够了低眉顺眼的土坯房和一声
不吭的漫天繁星,去那满眼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的地方,赚钱,生活。
田万方家的儿子媳妇没走,一直没走。人们问田全有为啥不出去,田全有说:“种地就好好种地,地里啥都有。对劲儿!
起先谁也没在意,出不出去是人家自家的事,别人管不着也碍不着谁。屯里年老的人只是在老天爷用冰雹、山洪、烈日、狂风把庄稼毁了的时候奉劝田万方:“让你的儿子出去吧,外面好找活,好赚钱。”田万方挺起枯瘦的脊梁嘿嘿两声笑,露出两排小尖牙。“要不是因为钱能换拖拉机换衣服换电,我不种那么多地,种够口粮完事。不出去。”又一个灾年之后,大伙又劝田万方让儿子出去,再不出去找点活,裤子都穿不上了。田万方望望天,看看地,俯身抓把黑土揉捏半晌,又慢慢起身把花白的头发将了很久。都以为田万方要让儿子出去了,哪知田万方仍是一头转不过弯的老倔驴。“不出去!对劲儿!”田万方扯扯破旧的衣襟,斩钉截铁地说。
如果不是因为孩子,人们不会意识到田万方家特,心尖上也不会一点点生出矛头来。田地到外面玩,不是手里的豆包被抢了,就是裤腰上别着的木头枪给折断了。田地哭,回家拱到爹妈怀里增上一会就好了。这让那帮爹妈不在身边的孩子心里尤其气恼,回家朝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要爹要妈,把老头老太太要得直抹泪。他们开始想方设法怂恿田全有出去,说不通田万方和田全有,就找老田太太说。老田太太不管事,他们又让外面回来团圆的人给田家媳妇说,把外面说得天花乱坠。他们还用外面寄回来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馋田地,让田地找爹妈要。哪知田万方一家人穿连档裤的,就是不为所动。田地有时爬到田全有肩膀上,像个小巨人出现在孩子们中间,惹得那些孩子回家闹腾。人们怨气也就上来了,背地里少不了讲究。
“那家人特,不是一般的特。看他家起那些名吧,田万方,田全有,田地,越叫越没边。简直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掉田字格里出不来,一辈子和土坷垃打交道,没出息的货。”
田万方一家人明显感觉到人们对他们的排斤怨忿,使人们牙根痒痒的是这家人即使撞见大伙讲究,也仍然是那副样子,小眼睛一眯,嘿嘿两声,龇出一排小尖牙。让人有怨气也找不到正地方发。有时老田太太和田家媳妇手挽手出现在傍晚话家常的人群中,田家媳妇时不时给婆婆揉揉肩捶捶背,更让屯里的老太太们心生嫉妒,气得呸呸直吐唾沫。“这年头装腔作势的人总是有,碍手碍脚碍眼睛。”老田太太和田家媳妇像听不懂一样,双眼带笑,黝黑的猪腰子脸凹成深槽,把黄灿灿的夕阳盛得满满的。
“这家人,不是一般的特!”人们说。
(节选自格尼《啃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语言平实生动,常有精妙之语,如“撒欢的耗子”就通过比喻形象地表现了田万方的古道热肠;还因方言土语的使用而富有乡土气息。
B.小说对田万方一家人的外貌描写采用了明抑实扬的技巧,表面说他们“黑不溜秋”、“猪腰子脸”,实则以此反衬其情怀之高尚。
C.小说中两次出现了村民们对田万方家的评价―“那(这)家人,不是一般的特”,第一处表现了对田万方家的怒忍和不理解;第二处表现了村民的赞扬和肯定。
D.小说中屯里人想方设法怂恿田全有夫妇外出,表面看来是因为他们自家小孩的哭闹,实则表明大家已接受了城市化带来的命运改变。
5.小说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6.对田万方一家人的“特”,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16年邮政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含邮储银行营业收入)完成5379. 2亿元;其中,快递业占比首次突破七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快递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快递包装的污染逐渐显现。
据测算,我国平均每件快递的胶带使用量是0.8米。此外,生产一吨纸需要砍伐17棵十年生大树,生产一吨塑料袋,需要消耗3吨以上石油。
业内人士表示,快递使用的塑料袋大部分为一次性再生塑料袋,但胶带部分主要材质仍是聚氯乙烯,需要经过近百年才能降解。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仅全国快递业所使用的胶带总长度为169. 85亿米,可以绕地球赤道425圈。
眼下由快递包裹产生的包装废弃物达到了百万吨级,而快递包装量增速仍在不断增加,但回收率不足10%o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快递包装污染》)
材料二:
“双11”网购大潮来了。2017年,在眼花燎乱的促销大战中,出现了“共享快递盒”。有电商平台称,“双11”期间将在全国13个城市投入使用20万个共享快递盒。与普通一次性使用的纸盒不同,这种共享快递盒可多次使用,能有效减少包装垃圾,十分绿色环保。
据介绍,共享快递盒是一个方形的塑料箱,签收后快递小哥可将它折叠起来,变成一块塑料板,带回去重复使用。
毫无疑问,共享快递盒能减少包装垃圾,可全面推开并不容易。用共享快递盒送货,需要快递员当面拆解,消费者不在家怎么办?回收共享快递盒,增加了快递员的工作量,快递员不乐意怎么办?用“共享”理念治理污染,电商平台的初衷是好的,但真正收到效果,还有很多工作要及时跟上。
现在,我国快递包装垃圾成倍增长,但快递包装的系统性规范几乎一片空白,无专业回收机构,无强制性国家标准,快递包装物的整体回收利用率低。我们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但对快递业而言,由于缺乏强制性行业标准和激励机制,难以形成有效约束。绝大多数快递包裹都在使用不可降解胶带,一捆同样规格的不可降解胶带与可降解的牛皮纸胶带的价格比是1:4,单是这个价差就难让快递公司“绿色”起来。
(摘编自杜海涛《共享快递盒能“火”吗?》)
材料三:
不少网民称,使用“共享快递盒”一举多得。“共享快递盒”是要通过多次循环使用快递盒,减少快递包装的丢弃现象,从而缓解快递包装污染,起到节能环保、降低物流成本的作用。
网民“蒋碌碌”提出,“共享快递盒”理论上使用成本的确很低,可是,这一“理想状态”需要消费者的配合,需要一套对应的快递业务新流程作为支撑。绿色物流,说到底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概念,而是涉及实实在在的利益分配和机制建设。
网民“斯涵涵”提出,应完善快递“绿色化”法规。放眼世界,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早已建立了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监管。而我国虽然也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出台了相关政策,但现有行业标准缺乏强制性,难以对各市场主体形成有效约束,存在监管短板。
网民“赵志疆”认为,破解“快递污染”的根本途径仍在于科技创新。比如,未来如果可以大范围推广使用循环包装袋、百分百可降解快递袋等包装材料,那些“共享快递盒”无法覆盖的特殊规格商品,完全可以交给它们去“处置”。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这个“快递盒”引关注,治理“快递污染”须多措并举》)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国快递业所使用的胶带量惊人,2015年所用胶带的长度可绕赤道四百余圈。 
B. 2017年“双11”期间,电商们努力创新,在13个城市尝试使用了共享快递盒。
C.依实际情况看,造成快递包装污染严重的原因有多种,不单是由哪一方造成的。
D.虽然“共享快递盒”的设想很好,但如果实施起来,受消费者、快递员等因素影响,其使用成本可能不会很低。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表明,虽然单一的快递需要的包装材料有限,但如果以年为时间单位,我国快递产业所需的包装材料消耗的能源总量是巨大的。
B.不可否认,共享快递盒的创意很好;但由于很多实际工作没有能够及时跟上,所以这一创新之举目前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
C.之所以绝大多数快递包裹使用的多是不可降解的包装材料,价格是主要原因,与不可降解的材料相比可降解材料要贵得多。
D.根据材料三,德日等发达国家快递能绿色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国家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在监管时能有法可依。
E.依据材料二、三,只要实现了绿色包装材料全面覆盖,不拘采用何种形式,我们国家就可以远离快递包装的污染。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治理快递污染的途径。(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胡沂,字周伯,绍兴余姚人。父宗仅,号醇儒,能守所学,不逐时好。沂颖异,六岁诵《五经》皆毕,不忘一字。绍兴五年进士甲科,陆沉州县几三十载,至二十八年,始入为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吏部员外郎。转右司,以忧去,终丧还朝。孝宗受禅,除国子司业、邓王府直讲,寻擢殿中侍御史。有旨侍从、台谏条具方今时务,沂言:“守御之利,莫若令沿边屯田。前岁淮民逃移,未复旧业,中原归附,未知所处。俾之就耕,可赡给,省饷馈。东作方兴,且虑敌人乘时惊扰,宜聚兵险隘防守。”诏行其言。御史中丞辛次膺论殿帅成闵黩货不恤士卒之罪诏罢殿前司职事与祠沂再言其二十罪遂落太尉婆婺州居住。时龙大渊、曾觌以藩郁旧恩除知阁门事,张震、刘洪、周必大相继缴回词命。沂论其市权招士,请屏远之,未听,而谏官刘度坐抗论左迁。沂累章,益恳切,曰:“大渊、觌不屏去,安知无柳宗元、刘禹锡辈挠节以从之者。”好进者嫉其言,共排之,沂亦以言不行请去,遂以直显谟阁主管台州崇道观。乾道元年冬,召为宗正少卿兼皇子庆王府赞读,寻兼侍讲,进中书舍人、给事中。进对,论命令当谨之于造命之初。上曰:“三代盛时如此。卿职在缴驳,事有当然,勿谓拂君相不言。”上顾沂厚,有大用意,而沂资性恬退,无所依附,数请去。虞允文当国,希旨建策复中原,沂极论金无畔,而我诸将未见可任此事者,数梗其议。遂以龙图阁学士仍提举兴国宫。淳熙元年卒,年六十八。方疾革,整容素冠不少惰,盖其为学所得者如此。谥献肃。
(《宋史・胡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史中丞辛次膺论/殿帅成闵黩货不恤/士卒之罪/诏罢殿前司/职事与祠/沂再言其二十罪/遂落/太尉婺州居住/
B.御史中丞辛次膺论/殿帅成闵黩货不恤士卒之罪/诏罢/殿前司职事与祠/沂再言/其二十罪/遂落太尉/婺州居住/
C.御史中丞辛次膺论殿帅成闵黩货不恤士卒之罪/诏罢殿前司职事/与祠/沂再言其二十罪/遂落太尉/婺州居住/
D.御史中丞辛次膺论殿帅成闵黩货不恤士卒之罪/诏罢殿前司/职事与祠/沂再言其二十罪/遂落/太尉婺州居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乡试者,称为进士。
B.受禅:本指上古推举部落首领的方式;后来也指在王朝更迭时,新皇帝接受旧皇帝主动让出的帝位。
C.国子司业:管理教育的学官,隋场帝大业三年于国子监始置,唐宋沿袭,清代末年废除。
D.屯田:中国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军屯与民屯之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沂聪颖卓异,少时即学有所成。他六岁时就已经学完《五经》,并且能够全文背诵,一字不忘;他还能坚守所学的儒道,不追逐时尚爱好。
B.胡沂深谋远虑,谏言能通观全局。他曾建议皇帝让难民回归田园,鼓励他们沿边防耕种;并聚集重兵在险要的地方防守,以防敌人骚扰。
C.胡沂刚正不阿,不畏权臣。他屡上奏章请求皇帝除去弄权的龙大渊等人,并因此招致忌恨;他还数次反对虞允文迎合皇帝的策略。
D.胡沂恬淡谦让,衣着端庄整肃。皇上很看重胡沂,想重用他,他却屡次请求离职;辞官后,病重期间,他也端庄地戴上冠帽,毫不怠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稗之就耕,可赡给,省饷馈。东作方兴,且虑敌人乘时惊扰,宜聚兵险隘防守。(5分) (2)卿职在缴驳,事有当然,勿谓拂君相不言。(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一15题。
松滋渡望峡中①
刘禹锡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梦诸②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③。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④外是荒台。
【注】①刘禹锡被贬出京期间,曾担任朗州司马、夔州刺史。多次往返均经松滋渡。这首诗是他 821年赴菱州仕途中所写。松滋渡:在今湖北松滋县西北。②梦诸:云梦泽中的小洲。③秦灰:秦将白起攻楚时,曾火烧夷陵。④永安宫:在白帝城内,为刘备托孤之所。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写作者站在松滋渡,眼前所见的是微微冷雨洒在凌寒的梅花上,意境清冷。 
B.第二句写作者望向无边的天际,只见雪花飘扬,雪花化水奔涌而来。
C.第五句化用古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实写船客内心的哀愁。
D.“船从鸟道回”表面从“望”中着墨,实则以船夫的艰辛和三峡的迂回曲折写百姓之苦。 E.尾联作者因遥望而生联想,由巫山十二峰和永安宫,想到巫山神女和刘备托孤。
1 5.有评论说这是一首“写景兼怀古”的诗,请结合领联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辛卜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对待学问要有“         ,         ”的态度,不能不懂装懂。
(2)((阿房宫赋》中,杜牧以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桥梁的句子是:
         ,         ?         ,         。”
(3)在《虞美人》中,李煌以名句“         ,         ”来写尽心中的无限愁绪;该句之妙,在于化无形为有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各国乒乓球协会都心知肚明:如果不能击败中国队,最终获得的冠军金牌其实没多大意思;因此,国际乒联想要压制中国乒协是不明智的。
②对“戊戌狗年”普通流通币减量发行后的市场表现,投资者的看法不一而足,有人认为将有起色;也有人认为,供过于求的状况仍将延续。
③凶杀、血腥、色情视频披上“少儿”“亲子”的标签,便被视频网站不加区分地摆上了货架;对此人们不禁要问:这些视频的泛滥,谁在鼎力相助?
④南唐私下里送给赵普金银,赵匡胤以赐予的方式悉数退回;这种方式十分得体,绵里藏针,又不伤和气,而且告诉对方:我知道你们的伎俩。
⑤党员干部一旦不能压抑住心中的贪欲,就可能利令智昏,忘记党纪国法,就会守不住清贫、经不住诱惑、管不住小节,从而迷失了自我。
⑥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紫禁城”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的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精品。
A.①⑤⑥B.①③④C.②③⑥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佛系青年”面对种种力所不及的世俗,希望获得逃避或治愈,以无视现实的压力和痛苦,而旅行青蛙的简单轻松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
B.承平日久,追求精神快乐无可非议,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公民权利,但是通过恶搞经典而获取快乐,这种快乐是庸俗的,是不可宽容的。
C.超大城市的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是世界级难题;上海的有序、安全、干净,要看有没有体现以人民为中心,能不能推进精细化管理。
D.苏炳添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一场国际室内田径比赛上,以6 .55秒的成绩夺得男子60米冠军,是该项目2018赛季亚洲最好成绩。
19.下列各句中,所引经典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亲友送来一万元助学款,村支书老李对贫困生小王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孩子,你 要记住这一恩情啊。” 
B.班主任在毕业时强调说,大家要想真正实现理想抱负,就须要克制自己,谨记“非淡泊无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C.人生短暂,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的美景,我们要倍加珍惜,用图像或文字将 美好地时刻定格。 
D.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要牢记一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 谈兵比不上亲身实践。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只要保证每天动起来的时间至少半小时,①,远离死亡风险。 研究者指出,去健身房锻炼当然好,但走路上班、饭后散步等活动不受时空限制,②。此 外,一些旨在防治心脏病的手段,例如服用某些药物,对贫困人口来说是难以获得的;但步行 不用花钱,③ 
21.阅读下面这则材料,请以严歌苓的身份,给青年人提三条关于读书与人生的建议。要求每条 建议不超过25字。(5分) 
近日,著名华裔女作家严歌苓做客南京,与读者见面并进行签售活动,还在现场分享了 自己的创作与生活经历。“怎样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那读书就是门槛最低、花钱最少的 一种方式,这样人会变的更加与世无争、淡泊,满足感也会多一点。”严歌苓这样说。在见面 会上,她还与市民和粉丝们分享了自己在美国的一段经历。她表示自己经常会去美国一个 叫“绿苹果”的书店,在那里可以买到很多已经不再出版的书。她说:“我觉得书是可以被赠 送,也可以被遗传的一种东西、一种精神的礼物,我觉得我们不仅要有新书,也要有旧书。” 现如今在这个移动互联快速发展的时代,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已然成为“主流”。对此,严 歌苓表示,希望当下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到某一个环境里面去深度的阅读。阅读多了,自然 就会和书里的内容产生对话,还会改变一个人的思维习惯,从而给予自身最好的补给。 
(1)
 (2)
 (3)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邹女士是川大1992届毕业生。上大学期间,她向学校申请了总额540元的“贷学金”, 毕业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按期归还。 20多年过去了,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当年的同学,已经没有人记得这茬事儿了。当年 的档案资料,如今也找不到了。有人说,就算她不归还这笔钱,也不会有人知道,更不会给她 的生活造成任何负面影响。 2016年11月17日下午,邹女士出现在四川大学学生资助中心办公室,归还了24年前 的那笔欠款。用她的话说,还了那笔“良心债”。 
这则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 歌除外),写一篇文章,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122.240.200.20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2018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下一个『北京市顺义区2018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