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高一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商丘市一高2017—18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高一语文试题命题人:王静 审题人:赵娜注意事项: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制定位置上。
试题预览
商丘市一高2017—18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命题人:王静 审题人:赵娜
注意事项: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制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D.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C.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C.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D.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梦的河岸
何君华
雨声渐大的时候,爷爷怀揣一把斧头钻进了竹林。
这不是爷爷第一次剁竹子,但冒这么大的雨还是第一次。
要是不趁这一场大水把竹子卖掉,今年也许再也没有机会卖了。想到这里,爷爷就把胳膊抡得更圆,斧头也扬得更高了。豆大的汗珠一颗颗地从他的额头上冒出来,他的脸上已经分不出哪里是汗水,哪里是雨水。
雨来得实在有些急,要不也用不着这么急火火地来砍竹子啊。
很快,所有被伐倒的竹子都褪去了竹枝,光溜溜地躺在瘦了一半的竹林里。
没有任何休息,爷爷便开始把竹子一根根地往黑水河南岸扛。我捡起地上的竹枝,试图证明我也能帮上一些忙,但爷爷很快就制止了我:“那是不用搬的,等天晴晒干了,捆回去做柴烧。”
我只好两手空空地跟在爷爷后面。那个上午,我戴着大得夸张的斗笠跟在爷爷屁股后头,一趟趟地往返于竹林和黑水河南岸之间。
用我奶奶的话说,我简直就是爷爷不离身的影子。我对奶奶的话坚信不疑。
等所有的竹子都扛到了河边,爷爷便开始拿绳子捆它们。很快,一只大竹筏便在爷爷手中做成了。
爷爷要赶在天黑之前到黄龙乡把竹子卖掉。
爷爷撑起竹篙,像老虎一样跳上竹筏。我叫嚷着要和爷爷同去,父亲不容置喙地喝止了我。
要不是这样一场大雨,黑水河肯定载不起这样一捆竹子,何况身宽如牛的爷爷还摇摇晃晃地站在上面。我替爷爷捏了把汗。
雨还没有停的意思。河水越来越黄,河岸越来越低。很快,爷爷便像游水的青鱼一样消失在我踮起脚也看不见的黑水河尽头。
有人站在对岸大声逗我:“细箩,你爷被黑水河吞了!”
我板起脸回敬道:“你爷才被黑水河吞了!”
我不再理他。
爷爷是黑水河的河神,怎么会被黑水河吞掉!想也不用想。
我曾不止一次听过爷爷在黑水河的传奇,最有名的,莫过于爷爷在河里徒手捉过一条一百三十一斤的大青鱼。
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生。黑水河爆发百年一遇的大水,人们纷纷冲到河里下网捕鱼。突然,爷爷下的网被狠狠磴了一下,爷爷意识到网住了个大家伙,立即拎起网来。爷爷一眼便看见了一条硕大无比的鱼尾巴,还来不及反应,爷爷便被鱼拖进了黑水河里。接下来,令岸上所有人都瞪大双眼的一幕发生了。但见爷爷抓着青鱼的两鳍,骑在青鱼背上在黑水河里游上游下,激起的水花高过人头——我爷爷在黑水河里开起了摩托艇,这是多年后我在一部香港影碟里看到的场景,我一下就想起了我当时年轻气盛的爷爷,我确信我爷爷当年跟影碟里的人一样酷劲十足。
有人数了教,爷爷骑在青鱼身上足足游了二十三圈。最后,筋疲力尽的爷爷终于把青鱼甩上了岸。爷爷像耙完十亩田一样大口喘着粗气,青鱼则僵死在岸上一动不动。何铺街上卖肉的朱屠户当即拿来秤,两个人架起扁担一称,整整一百三十一斤!
这是迄今为止黑水河最大的一条鱼,人们都说我爷爷捉住了黑水河的鱼精。连鱼精都捉得住的人,怎么可能被黑水河吞掉!
可是,爷爷从此再也没有回来,父亲和他的叔伯兄弟沿着黑水河寻了一个月,连爷爷的影子也没有寻到。
直到有一天,奶奶突然说爷爷托梦给她,说他在一条河岸上。人们问奶奶是哪一条岸,她说既不像是黑水河北岸,也不像是南岸,因为岸上既没有成片的麦林,也没有成片的稻林,只能说是第三条岸。
奶奶还说,那条岸上有一片花的海洋。
所有人都以为奶奶疯了,只有我相信她说的是真的。大人们不肯相信一条河会有第三条岸,就像他们从来都不肯相信一只山羊也会唱歌一样。我讨厌这帮傲慢无理的大人,并且决计不再搭理他们。我发誓等我长大,就会像鱼一样游过去看爷爷。爷爷一定就在那条开满鲜花的河岸上欢快地望着我,就像望着他不离身的影子一样。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对大雨的介绍,既为人物出场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又为下文黑水河上涨、爷爷乘竹筏卖竹子等情节作了铺垫。
B.文章善用修辞.如褪去竹桠的竹子光溜溜躺在瘦了一半的竹林里及爷爷像游水的靑鱼,分别用了拟人和比喻手法,把形象刻画得生动贴切。
C.文章第三段画线句,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说明了爷爷冒大雨砍竹子的原因,暗示了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现状,引人深思。
D.小说插入有关爷爷在黑水河捉住大青鱼的故事,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有助于强化爷爷的形象。
5.文中的爷爷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概括分析。(5分)
答:                                                                                    
                                                                                        
                                                                                        
6.小说以奶奶的梦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不久前的故宫“特展”,曾经万人争睹宋代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即便是幸运的观众,也往往需要排队五个小时,才能看上匆匆五分钟,而电视片《国家宝藏》中,由三位“护宝人”画家冯海涛、非遗传人仇庆年和演员李晨演绎的《千里江山图》将你看不到的故事细细还原,一下子让国宝“活”了起来、“近”了起来。浩荡图卷背后,隐藏着十八岁画家王希孟的拿云才华和生命迷踪,缥缈着“不会为君、什么都会”的宋徽宗对江山永固的一厢情愿,游移着媚上嫉贤、蠹食国运的佞臣蔡京才高品低的闪烁眼神……我们不但从山重水复的缝隙张望到先人背影,更目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唯一传人仇庆年荒野寻石、陋室研磨,探索朱砂、石青、石黄等目迷五色、“千年不腐”的秘诀,还可见证中央美院的冯海涛经年累月、耐住寂寞,一重重上色复制十分之一的《千里江山图》……
(摘编自2017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国家宝藏》采用了情景剧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节目中引入了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才让这一节目更加打动人心。比如节目请到了74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现场演示,除了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以外,老人独自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能作为颜料的矿石等故事,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的亮相,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虔诚和敬业。这让我想起曾让亿万人关注的《舌尖上的中国》,在展现食物的美味之余,也讲迷了与之相关的人的故事:厨师对美味精益求精的追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一场家宴中的亲情与乡愁,也许比食物本身更加打动人心。
(摘编自2017年12月13日《广州日报》)
材料三:
以国宝为题材的节目并不新鲜,《国宝档案》《鉴宝》等都是佳作,但与前作不同,《国家宝藏》首次将高冷的博物馆呈现于综艺舞台,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感。
《国家宝藏》难能可贵的一点,是打出“让国宝活起来”的口号。所谓“活起来”,就是让国宝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联。第一期故宫博物院播出后,能迅速获得观众认可,和明星化身历史人物出演“小剧场”密切相关。在第二期节目中,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武汉音乐学院青年编钟乐团演奏的编钟古乐《茉莉花》,钟磬齐鸣,华夏正音流淌,仿佛让人穿越千年。
(摘编自2017年12月14日《北京日报》)
材料四:
《国家宝藏》把纪录片和综艺节目两种形式融合运用,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节目首次融合了综艺、纪录、戏剧多种艺术形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让文化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让文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活起来。
文物真正让人动容的核心,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故宫博物院收藏有186万余件文物,选哪三件参与节目?应该是那些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结合体,更能传递出有益于当下的文化内涵。最终,我们选择了《千里江山图》卷、各种釉彩大瓶和石鼓,这三件文物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了华夏文明的宏大叙事。三件国宝站在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坚实基础上,分别从文化、艺术与物质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所铸大国梦想的历程,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才愈发坚信,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将继续创造和延续伟大的中华文明。
(摘编自2017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千里江山图》卷的作品创作者是宋代的王希孟,国宝守护人是冯海涛、仇庆年、李晨。
B.曾侯乙编钟是湖北馆镇馆之宝,也是现存最好的编钟,它展出的价值在于再现了千年华夏正音。
C.《国家宝藏》首次将综艺、纪录、戏剧等表现形式融合起来,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
D.《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在于其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在于其继承了《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模式。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材料一介绍了节目《国家宝藏》中对《千里江山图》卷前世今生进行的呈现,让观众感受到国宝的历史传奇和文化内涵。
B.《国家宝藏》这一节目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它向观众表现了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
C.“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的现场演示,让人感受到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了解到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
D.故宫博物院选取《千里江山图》卷、各种釉彩大瓶和石鼓参与节目,是因为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和观赏等价值最高。
E.四则材料在说明节目彰显文化自信时,都主要以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来表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非凡创造力。
9.怎样才能“让文物活起来”?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孛鲁,鲁国王木华黎之子。沉毅魁杰,宽厚爱人,通诸国语,善骑射,年二十七,入朝行在所。时太祖在西域,夏国主李王阴结外援,蓄异图,密诏孛鲁讨之。甲申秋九月,攻银州,克之,斩首数万级,获生口马驼牛羊数十万,俘监府塔海,命都元帅蒙古不华将兵守其要害而还。乙酉春,复朝行在所。武仙叛,胁居民遁于双门寨。仙弟质于军中,挈家逃归,遣撒寒追及于紫荆关,斩之,丙戌夏,诏封功臣户口为食邑,曰十投下,孛鲁居其首。宋将李全陷益都,执元帅张琳送楚州。秋九月郡王带孙率兵围全于益都冬十二月孛鲁引兵入齐先遣李喜孙招谕全全欲降部将田世荣等不从杀喜孙丁亥春三月,全突围欲走,邀击大败之,自相蹂践溺死不可胜计。夏四月,城中食尽,全降。诸将皆曰:“全势穷出降,非心服也,今若不诛,后必为患。”孛鲁曰:“不然,诛一人易耳。山东未降者尚多,全素得人心,杀之不足以立威,徒失民望。”表闻,诏孛鲁便宜处之。乃以全为山东淮南楚州行省,郑衍德、田世荣副之,郡县闻风款附,山东悉平。时滕州尚为金守,诸将或言炎暑未可进攻,孛鲁曰:“主上亲督大军,平定西域数年,未闻当暑不战,我等安敢自逸乎!”遂促进兵。金兵出战,败之,斩三千余级,其余老幼开门出降。九月,师还,至燕,猎于昌平,民持牛酒以献,却之。及还,赐馆人银数百两。闻太祖崩,趋赴北庭,哀毁遘①疾。戊子夏五月薨,年三十二。至治元年,诏封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定。
【注】①遘:通“构”。构成,造成。
(节选自《元史•孛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秋九月/郡王带孙率兵围全于益都/冬十二月/孛鲁引兵入齐/先遣李喜孙招谕全/全欲降部将/田世荣等不从/杀喜孙/
B.秋九月/郡王带孙率兵围全于益都/冬十二月/孛鲁引兵入/齐先遣李喜孙招谕全/全欲降部将/田世荣等不从/杀喜孙/
C.秋九月/郡王带孙率兵围全于益都/冬十二月/孛鲁引兵入/齐先遣李喜孙招谕全/全欲降/部将田世荣等不从/杀喜孙/
D.秋九月/郡王带孙率兵围全于益都/冬十二月/孛鲁引兵入齐/先遣李喜孙招谕全/全欲降/部将田世荣等不从/杀喜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申属于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干支纪年法包括十二天干和十地支。
B.食邑一般指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即以此地租税作为其俸禄,又可称为采邑、封地等。
C.诏在文中指皇帝颁发的命令。一般以制式文书的形式发布,称“诏书”或“诏令”。
D.太师是官名,西周始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也可指辅导太子之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孛鲁奉诏讨伐,扫除威胁。夏国君主李王暗中勾结外敌,心存不轨,孛鲁受太祖密诏前去征讨;攻克银州,俘虏了监府塔海,大获全胜。
B.孛鲁富有主见,做事果断。在攻打滕州时,军中将帅都认为天气酷热不宜进军,孛鲁以皇上平定西域为例进行反驳,并果断进兵,大败金军,攻克滕州。
C.孛鲁熟悉情势,稳定大局。他上表启奏皇上,保全降将李全,既树立了元军的威望,又安抚了民心,最终其他郡县相继归附,山东得以平定。
D.孛鲁忠君为国,尽享哀荣。听闻太祖驾崩后,他急忙奔赴北庭,由于哀痛过度而伤身成疾;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师、上柱国等,并被赠予褒扬的谥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仙叛,胁居民遁于双门寨。仙弟质于军中,挈家逃归。
译文:                                                                                 
(2)丁亥春三月,全突围欲走,邀击大败之,自相蹂践溺死不可胜计。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说明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B.“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起句突兀奇绝,不同凡响。上半联则似电影中的“定格”,点明古迹所在,下半联如高鸟俯瞰,境界宏远。 
C.“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表明了时间。
D.“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此联虽然紧承上联之意说出,但却由咏古迹转向了咏怀与议论,揭示了造成昭君悲剧的原因。
E.“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而非诗人“怨恨”。
15.这首诗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
(3)杜甫在《登高》中用“                 ,                 ”抒发漂泊异乡、年老体病的惆怅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和谐,国强民富,大学生就业前景看好,沧海横流,必将展现青年人的迷人风采。
②鲁迅先生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给人如坐春风的感觉。
③中医可以坚持自己的理论,但不能搞欺骗,不能夸大疗效,甚至杜撰出子虚乌有的东西。
④山东省高院二审认定“辱母杀人案”于欢构成故意伤害罪,因其行为具有防卫性质,罪不容诛,将无期徒刑改为有期徒刑5年。
⑤天津红桥区的“老顽童”体操队员们虽然平均年龄65岁,在舞台上却能将“卧鱼”“蝎子倒立”等高难度动作挥洒自如,引得观众阵阵叫好。
⑥针对韩国总统文在寅有意进一步扩增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新华社批评文在寅政府在 “萨德”问题上反复无常,首鼠两端。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8.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京康达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张麦昌分析,郭某故意修改计算机系统中传输、存储、处理的数据的行为,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B.季青春团队提出了自己的创意,摒弃依靠铝片、空气散热的传统思维,大胆使用安全环保的专利液体冷却,一举解决了影响LED寿命最主要的问题。
C.私拆包裹的快递员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涉嫌违法,因为不少人在潜意识中并没有把违法与否当作首要的行为准则。
D.自古以来,华夏文明即享有光华璀璨的物产与人力资源,地广物博、英才辈出,在任何时代都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天然依托。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作为学校的领导干部,在这次助学捐款活动中,我率先垂范,为学校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捐助了三百元。
C.各位尊敬的家长,衷心希望你们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此次家长会,我们班全体师生期待你们的惠临。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在人类文明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键的一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课后强化训练』  下一个『江苏省常熟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创新研学班3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