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周测语文文言文阅读新题型40道习题(4.9)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周测语文文言文阅读新题型40道习题(4.9)(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文言文阅读新题型40道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课、调动等事务。。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D.致
试题预览
文言文阅读新题型40道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课、调动等事务。。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2.下列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语言现象,指尊长的名字应当“避讳”不能直呼,要用“委婉方式”称呼。
B.“诸生”是指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俗曰秀才),统称诸生。也指在学读书的学生。
C.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乡试考中的称秀才,第一名称解元。中试之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考中者皆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D.翰林院庶吉士,官名。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从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情况有如今天的见习生或研究生。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教授原意为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等具体事务。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老之言指“黄老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佛教别称之一。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般指升职,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晋、加、超迁、拔、擢、右迁和拜。
C.战国时期,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指崤山山以东。后秦人也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在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韩、赵、魏、齐、楚、燕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以东,故有“山东六国”之称。
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左传•昭公十二年》中曾记教“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是指夏、商、周三代帝王的后代,到如今成了平民。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服阕,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谓之服阕。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婜,不赴宴,不应考。
C.九锡,“锡”即“赐”。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这些礼器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使用价值。
D.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故用为指代成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曾写到“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一般指20岁,这时要于宗庙中举行相应的仪式。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制居丧,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守丧期间从军作战称为“墨绖从戎”。
B.“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城隍”,“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隆”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祭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儒家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尚书省”是官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毫,大夫死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曰死”。
B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宗庙是古代帝王、诸候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C.霸陵,汉孝文帝刘恒陵寝,有时写作灞陵。灞,即灞河,河上有桥,名灞桥。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灞桥两边杨柳掩映,是汉朝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也就成了折柳送别的著名地方。
D.《史记》和《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例如“成帝”“建兴”“咸康”等都是帝王年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是明世宗的年号。汉武帝开创了年号纪元先例,自此,历朝诸帝皆立年号纪元。
B.在中国古代官吏变迁制度中,“擢”是指选拔提升职务,“迁”是指调动官职,“左迁”是指降职。
C.文言文中“中国”是指中原一带,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D.文言文中,人名称谓前往往加上籍贯名称,如“咸宁侯仇鸾”,即咸宁人,姓“侯”名“仇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部主事”指兵部职方司,全称“职方清吏司”,是明清兵部四司之一。掌理各省之舆图(地图)、武职官之叙功、核过、赏罚、抚恤及军旅之检阅、考验等事。至清朝时,兼掌关禁、海禁。
B.“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直追湖到唐朝。唐玄亲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オ,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C.“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秀オ”,第一名称为“会元”。
D.“讣闻”又叫“讣告”,是人死后报丧的凶讯。“讣”原指报丧、告丧,也指死者亲属向亲友及有关方面报告丧事用的文书;“告”是让人知晓,讣告就是告知某人去世消息的一种丧葬应用文体。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太尉,是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文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文官。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三州”指“调任明州、毫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土、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陟”,“陟”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黜”指官员的晋升。“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业,建业是南京的古称,历史上是三国之一的吴国建立都城的地方。先后有过几十个名称,如:金陵、秣陵、建业、建康、江宁、天京等。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号是朝廷対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B.幸东都,旧时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称“幸”;历史上有多地被定为东都,隋唐时指开封。
C.故事,是古今异义词,文言文中常常指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
D.封百户,指皇帝赐予某人有百户人家的封地,这百户人家的租税供其世禄。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阁”或“春榜”。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播时,臣子起兵救援君王。
C.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诚臣僚。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准左指准水东面或准南东路。古人看地图与我们今天的看地图的方式正好相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所以“淮左”就是江淮东部。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的法律、刑狱和武官选用等事务。
C.“漕”,指漕运,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道(河道、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D.永徽属于古代纪年中的帝王纪年,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六年。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即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殿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
B.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C.庙号,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庙号即是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D.字指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令,是皇帝的待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虽然纸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宮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官名。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B.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孤,随母适胡氏”,古人有“鰥寡孤独”之说,其中,“鰥”指年老无妻或丧偶的男子,“寡”指女子丧夫,“孤”指幼年丧父,“独”指老而无子。
B.与官职任免有关的说法中“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均表示暂代官职。
C.“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头、黎元、氓等。
D.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人对四方异族的了解有限,往往用蛮、夷、我、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对南方各族常称“百越”或“越族”。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报任安书》:“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策论,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宋金科举曾用以取士。
B.馆阁是北宋以后掌管图书、编修国史之官署。宋沿唐制,置“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
C.“贡”指“贡士”,“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举”指乡举里选。贡举是指古时地方官府要向帝王荐举人才,后来泛指科举考试。
D.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僭位”是指越分窃据上位。
B.仆射,官名。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请官之长称仆射。唐宋 时期的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
C.累迁,多次迁升官职,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有时也可表示贬谪、放逐。
D.保甲是旧时代统治者通过户籍编制来统治人民的制度。若干家编作一保,若干保编作一甲。保设保长,甲设甲长。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历朝历代都是以嫡长子做太子。
B.倡优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彘琶行》中的琵琶女也属于这类人。
C.放郑,《论语•卫灵公》:“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臣;郑声淫,佞人殆。”后以“放郑”谓弃绝淫靡之音。
D.典籍指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是历史上重要的文献名录之总称,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代表性典籍。《资治通鉴》是史学典籍,《水经注》是地理学典籍。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止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土,考中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一项特殊归责原则。
D.兖州,华夏九州之一,古代不特指某地,是一个地理范围,大体位于古黄河和济水之间。范围和治所随历史多有变更。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十,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仗钺,钺,古兵器,形似大斧,也是天子出征时的一种仪仗。皇帝授钺给主将,即象征代表天子出征。
D.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其名始于西周。唐代改为国子监,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是年号明清两朝每个皇帝都只用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嘉靖皇帝、康熙皇帝。
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D.“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三国魏始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中书)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宗昆弟,宗,宗族同族的意思;昆弟,即兄弟;宗昆弟是同族兄弟的意思。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孔子及其门人修订而成。
B.“三年丧”是古代丧服中的最重要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第服丧三年,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
C.“玺”是指印章,秦以后为皇帝专用;“玺书”是指古代用泥封加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D.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为“有司”;“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
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士”多指参加科举时代的进土考试,也可指考中进土,即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
B.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
C.承运库,明官库名,属户部。掌贮存缎匹、金银、宝玉、齿角、羽毛,为内库之一。
D.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在明代也是士大夫群体的一种言谏方式。
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畿辅,畿,京畿;辅如汉代的三辅。合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
B.书手,古代从事书写、抄写工作的书吏。或者指担任书写、抄写工作的人员。
C.自辰迄未,从辰时到未时,辰在古代计时法中指上午七点到九点;未,下午的三点到五点。
D.遣戍,旧时谓放逐罪人至边地、军台戌守。军台是指清代设置的传递军报的机构。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阖闾,春秋末期吴国君主,有人把他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并称为“春秋五霸”。
B.汉高祖,即刘邦,高祖是一种中国皇帝的庙号。庙号即谥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
C.陛下,是臣子对君主的尊称,唐朝以后只用以称皇帝。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D.靖康即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变、靖康之祸,是指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事件,因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而得名。
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为一种文体,又称“叙”“引”“引言”等,可以用来陈述作品的作意宗旨、写作动机和评价作品内容等。
B.司马子长,即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著有《史记》,此书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通史。
C.班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新体例。也是东汉最著名的辞赋家之一,著有《两都赋》。
D.道光,为皇帝年号,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新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荐享即祭祀,根据宗教或者杜会习俗的要求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动或仪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天神称祭,地衹称祀,宗庙称享。
B.直秘阁,宋官名,简称直秘,以京朝官充任。掌秘阁事务。元丰改制,并秘阁于秘书省,废直馆、直院等官,仅以直秘阁为贴职,并不经考试而任命,以示尊宠。
C.旌表,旧社会官府为所谓“忠孝节义”的人们建牌坊、挂匾额,以示表扬,叫作“旌表”。
D.《诗》,指《诗经》,在古语中凡称“诗曰”“诗云”都是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午月,丙午为干支之一,此处是干支纪月法,干支纪月多用于命理学,历法不常用。
B.教头,宋代教练武艺的人用的称呼,类似于现代的教练,《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C.夜二鼓,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二鼓也叫二更也叫夜半,是夜晚23点到1点。
D.顾命大臣,是指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能被选中做“顾命大臣”的人,才能、品德一般都是官员中的翘楚,再加上没有裙带关系做后台,他们一般都比较小心谨慎,整体表现远好于外戚。
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亥,即乙亥年,是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12年。农历就是干支历,节气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
B.三月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朔日,三月朔,即农历三月底,望为农历每月的十五,晦为农历毎月初一。
C.《列子》,旧题战国列御寇著,今传本可能是魏晋时人的伪作,为道教的经典之一。
D.寒食,即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每年清明节的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作“寒食节”。
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屠,亦作浮图,休屠。按浮屠浮图,皆即佛陀之异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
B.明之季,季在这里解释为一个朝代的末期,即明朝末年。“季”同样指兄弟姐妹排行最后者。
C.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土地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D.驻锡,僧人出行,以锡杖自随,故称僧人住止为驻锡,表示僧人行走云游之意。
















参考答案
1.C(“左迁”为贬官)
2.C(乡试考中的称举人)
3.C(御史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4.A(“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是道教别称之一)
5.D(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
年龄,即15至20岁)
6.C(城隍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7.A(“博土,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古代作为官名,也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
8.C(灞桥折柳送别是唐朝的习俗)
9.B(“成帝”不是帝王年号)
10.D(“侯”是封号,“咸宁侯仇鸾”,应是姓“仇”名“鸾”)
11.C(录取者称为“贡士”)
12.D(太尉是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13.D(《论语)不属于“六经”)
14.D(“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官员的晋升)
15.C(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16.B(隋唐时东都指洛阳)
17.D(无“肱股之臣”)
18.B(“武官选用”是兵部的职责)
19.C(“唯一”错误,可以有多个庙号)
20.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21.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
22.C(苍头,指戴青色头巾的士卒或奴仆)
23.A(“前倨后恭”应该改为“倨傲无礼”)
24.D(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25.A(“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不分男女)
26.D(应是若干家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
27.A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之逻辑推断题集锦』  下一个『河北省遵化一中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综合训练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