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尚志市逸夫学校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黑龙江省尚志市逸夫学校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九年级总复习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3.考生作答时,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卡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纸上答题无效。4.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
试题预览
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考生作答时,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卡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4.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非选择题用黑色字迹书写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堕落(zhuì)   崭新(zǎn)      温馨(xīn)
B. 懊恼(ào)     澎湃(péng)     偷窥(qiè)
C. 抖擞(sǒu)    躯壳(ké)       筹划(chóu)
D. 静默(mè)     水藻(zǎo)      蓦地(mò)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A项应为堕落(duò),崭新(zhǎn);C项应为躯壳(qiào);D项应为静默(mò)。故选B。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强聒不舍    绘声绘色     肃然起敬
B. 低眉顺眼    挑拨离见     合辙押韵
C. 年近花甲    从容不迫     随即应变
D. 生死祸福    媚上欺下     有嘴滑舌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B项应为“挑拨离间”;C项应为“随机应变”;D项应为“油嘴滑舌”。故选A。
3. 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苹果公司在2017年的“黑色星期五”共卖出了约600万台左右的iPhoneX手机。
删掉“左右”
B. 他在这里下车了,我断定他大概是本地人。
将“大概”去掉
C. 微信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规模。
将“和规模”去掉
D. 高铁“乘客堵门”,这类不文明的乘车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删去“这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D项的语病是句式杂糅,应该删去“造成的”。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4. 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  表——白帝城托孤(《三国演义》)
B. 武  松——大闹快活林(《水浒传》)
C. 祥  子——怒辞杨宅(《骆驼祥子》)
D. 孙悟空——乱蟠桃偷仙丹(《西游记》)
【答案】A
【解析】“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A项有误,“白帝城托孤”的应该是刘备,不是刘表。
5. 下面情境下,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马上清明节了母亲给你40元,让你给去世的爷爷买点冥币,扫墓的时候带着。这是你说:“     ”
A. 你这也太吝啬了,这点爷爷能够花吗?
B. 现在国家规定,不许烧冥币了,这样会被罚款的!
C. 我现在是中考备考阶段,哪有时间干这个!
D. 妈妈,为了改善大气环境,政府提倡文明祭扫,咱们还是买些鲜花代替冥币吧。
【答案】D
【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语言得体的判断。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A项中“太吝啬了”“爷爷能够花吗”的说法不合适;B项中“不许烧冥币了,这样会被罚款的”态度过于生硬;C项中“哪有时间干这个”不礼貌。故选D。
6.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雪,洁白如玉,像美丽的    ,似舞如醉;像吹落的    ,似飘如飞;像天使的赏赠的    ;开在人间,飘飘悠悠,轻盈无比,是大地的杰作!
A. 蒲公英        玉色蝴蝶       白色花朵
B. 蒲公英        白色花朵       玉色蝴蝶
C. 玉色蝴蝶      蒲公英         白色花朵
D. 玉色蝴蝶      白色花朵       蒲公英
【答案】C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7. 按课文原文填空
(1)星汉灿烂,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5)___________?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其五)》)
(6)《爱莲说》世人甚爱牡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若出其里    (2). (2)风正一帆悬    (3). (3)绿杨阴里白沙堤    (4). (4)月下飞天镜    (5). (5)问君何能尔    (6). (6)牡丹,     (7). 花之富贵者也
【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悬”“阴”“镜”“牡”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二、阅读
(一)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云。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属:(______)      (2)要:(_____)
9.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10. 写桃花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告诫有什么作用?
【答案】8.     (1). 类       (2). 邀请    
9.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
(2)看见捕鱼的人,于是非常惊讶,问他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10. 因为他们心存戒心,不想让外人知道,显示了他们不想受到外界干扰的愿望,也为下文渔人背约作铺垫.
【解析】选自《陶渊明集》  作者:陶渊明  年代:东晋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8.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要”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邀请”的意思。
9.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交通”“闻”“乃”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0.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意思是:(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他们的意思是不想桃花源外面的人打扰他们平静的生活。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如果你能在夜间观赏到海发光,那是相当瑰丽的。它似星光万点,又似乳光一片,便似绚丽多彩的礼花。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海火”,这种迷人的景象是谁引起的呢?是谁的杰作呢?
有一种海发光出现在航行中的船舶四周及船尾的浪花泡沫里,这主要是由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引起的。其本身多呈玫瑰红色,平时凭借其体内的一种脂肪物质就能微放光明。发光的特点是,由无数白色的、浅绿色的或浅红色的闪光组成。但通常只有在海面有机械扰动或它们受到化学刺激时才比较鲜明。当海上风浪把它们推向砾石海岸时,它们受到更大的触发而发光。放出的光就像一束四溅的火花,如“火雨”跌落,一拨紧接一拨,这样的海发光被称为火花型海发光。
还有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发光细菌引起的。它们发光强度较弱,其特点是不论什么海况,也不管外界是否扰动,只要这种发光细菌大量存在,海面就会出现一片乳白色的光辉。这样的细菌多在河口、港湾、寒暖流交汇处,特别是下水道入海处被污染处最多,这样的海发光被称之为弥漫型海发光。
另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里躯体较大的发光物所引起的,如水母、海绵、苔虫、环虫和蚧贝等。水母躯体上有特殊的发光器官,受到刺激便发出较大的闪光,有些鱼体内能分泌一种特殊物质,这种物质和氧化用而发光。这种发光通常是孤立出现的,在机械、化学作用刺激下,才比较醒目,它们发出的海光特点是一亮一暗,反复循环,如同闪光灯似的,这种的海发光被称为闪光型海发光。
海发光不仅绚丽多彩,美丽诱人,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与生产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海发光强的海区能映出黑夜的海景,因此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当船舶遇到海发光时,能使船长产生错觉,导致海损事故,影响船舶的安全航行。正确掌握海发光可以预报天气,我国辽宁、河北一带的渔民经多年观察总结出“海火见、风雨现”的民谚。鱼游动时所发生的海光,暴露了鱼群的藏身之地,因此,经验丰富的渔民在夜间利用它来捕鱼。
11. 请简要概括绚丽多彩、美国诱人的“海发光”的成因。
12. 不同类型的海发光各有什么特点?
13.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1)如果你能在夜间观赏到海发光,那是相当瑰丽的。它似星光万点,又似乳光一片,更似绚丽多彩的礼花。(_______)
(2)另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里躯体较大的发光物所引起的,如水母、海绵、苔虫、环虫和蚧贝等。(_______)
14. 海发光与生产建设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
【答案】11. 由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引起的。由海洋发光细菌引起。由海洋里躯体较大的发光物所引起。    
12. “火花型海发光”的特点:由无数白色的、浅绿色的或浅红色的闪光组成,放出的光就像一束四溅的火花,如“火雨”跌落,一拨紧接一拨。“弥漫型海发光”的特点;发光细菌大量存在时,海面就会出现一片乳白色的光辉。“闪光型海发光”的特点:一亮一暗,反复循环,如同闪光灯似的。    
13.     (1). 打比方    (2). 举例子    
14. 影响船舶的安全航行。可以预报天气。便于渔民在夜间捕鱼。
【解析】
11. 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本题的难度不大,从“有一种海发光出现在航行中的船舶四周及船尾的浪花泡沫里,这主要是由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引起的”“还有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发光细菌引起的”“另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里躯体较大的发光物所引起的”就可以轻松地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12.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阅读全文可知,海发光包括“火花型海发光”“弥漫型海发光”“闪光型海发光”三种,需要分别进行概括。“放出的光就像一束四溅的火花,如‘火雨’跌落,一拨紧接一拨”是“火花型海发光”的特点;“海面就会出现一片乳白色的光辉”是“弥漫型海发光”的特点;“它们发出的海光特点是一亮一暗,反复循环,如同闪光灯似的”是“闪光型海发光”的特点。
13.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常见的说明方法。作答时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从“它似星光万点,又似乳光一片,更似绚丽多彩的礼花”可以判断出第一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从“如水母、海绵、苔虫、环虫和蚧贝等”可以判断出第二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这是必须熟记的内容,也是正确作答的前提。
 
(三)阅读《听雨》,完成下面小题。
听雨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云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理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①,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己,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复苏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②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抢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濛濛。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1995年4月13日)
[注释]:①醍醐(tí hú):古时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②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指对生死的通达看法。
15. 从文中选择一个恰当的成语填在下面横线上。
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_______,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缤纷的世界……
16. 为什么本来极为讨厌的雨敲铁皮的声音却使作者有了平生少有的精神境界?
17. “听雨”是中国文化人的一件雅事,蒋捷的“听雨”词表现了怎样的境界?作者怎样看待蒋捷的这种境界?
18. 春雨让“我”兴高采烈,文中描写了哪些场景,烘托作者的这种喜悦之情?请概括问答。
19. 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阅读后你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对学问:
对人生:
对社会:
【答案】15. 心旷神怡或心花怒放。    
16. 久旱之中的一场春雨,让作者感到无量的喜悦。    
17. 悲欢离合总无情”;作者认为蒋捷的境界不高。    
18. 麦苗吮吸雨滴(变青了);二月兰开出了小花、荷花蓄力冲击。    
19. ①对学问:治学严谨;生命不息,求知不止。
②对人生:通达(不喜亦不惧)
③对社会:关注民生。
【解析】
15.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16. 试题分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
17. 试题分析: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此处能总结概括出“麦苗变青了;二月兰开花;荷花蓄力冲击”等方面即可
18. 试题分析:C与本文都表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心境。
19. 试题分析: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四)阅读《习惯成自然》,回答下面小题
习惯成自然
①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醒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有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理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到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20. 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1. 请指出下面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1)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到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模拟卷


上一个『黑龙江省克东县乾丰镇中学2018年九年级语文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下一个『黑龙江省牡丹江管理局北斗星协会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