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高新一中2018届九年级大练习(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西安市高新一中2018届九年级大练习(二)语文试题。(解析版)(九年级总复习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全国百强校)西安市高新一中2018届九年级语文大练习(二)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如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A.呜咽(yè)症结(zhēng)消弭(mǐ)自怨自艾(yì)B.透迤(wēi)黝黑(yǒu)咫尺(zhi)毋庸置疑(wú)C.贻误(yí)笑靥(yàn)恣情(zì)奄奄一息(yān)D.作揖(yī)纨绔(wán)翌日(yì)怏怏不乐(yāng)【答案】
试题预览
(全国百强校)西安市高新一中2018届九年级语文大练习(二)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如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A. 呜咽(yè)        症结(zhēng)     消弭(mǐ)       自怨自艾(yì)
B. 透迤(wēi)       黝黑(yǒu )       咫尺(zhi)     毋庸置疑(wú)
C. 贻误(yí)        笑靥(yàn )       恣情(zì )      奄奄一息(yān)
D. 作揖(yī)        纨绔(wán )       翌日(yì )      怏怏不乐(yāng)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如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B咫尺zhǐ。C笑靥yè。奄奄一息yǎn。D怏怏不乐yàng。
2.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是(   )
A. 陨落      遐想      洗耳躬听      险象迭生
B. 自诩      追溯      越俎代庖      勇往直前
C. 懈怠      震憾      无瑕顾及      月明风清
D. 铸就      雄踞      忘忽所以      危言耸听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书写全部正确。A洗耳恭听。C震撼,无暇顾及。D忘乎所以。
3. 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汉皇树葬墓园里,前来凭吊的人们_______(驻足  站立  伫立)在郁郁葱葱的塔柏树前,心中满怀着对亲人的无限哀思。
(2)2018 世预赛亚州区12强赛中,于大宝抓住_______(千载难逢  转瞬即逝  白驹过隙)的良机,俯身头球破门;为中国队战胜韩国队应下头功。
【答案】    (1). 伫立    (2). 转瞬即逝
【解析】试题分析:(1)伫立:久立,长时间地站着。这里形容的是“凭吊的人们”,所以用“伫立”来表达沉痛的情感。而“站立”“驻足”则没有这种感情色彩。(2)转瞬即逝:指一眨眼就消失了,“逝”机会错过了,形容时间很短暂。注意语境是在强调时间短暂和机会难得,所以自然填“转瞬即逝”。“白驹过隙”没有强调机会。“千载难逢”没有强调时间短暂。
4. 经典诗文默写。
(1)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让见赠》)
(2)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3)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4)_____________,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心
(5)倏尔远逝,_____________ 。      (柳宗元《小石潭记》)
(6)_____________,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答案】    (1). 到乡翻似烂柯人    (2). 东风不与周郎便    (3).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 岸芷汀兰    (5). 往来翕忽    (6). 树林隐翳
【解析】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柯”“郎”“翕”“翳”等字词的书写。
5.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不忘初心,追逐梦想,我们需要保持平常心。②         。③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们要保持战略上平常心态,做到有所作为、量力而行,决不打肿脸充胖子。④面对诸多矛盾和挑战,惟从容自信者胜,维改革创新者强,惟不忘初心者进。 
(1)将下面四个短语组织成两个自然通顺的语句,填在②________处。
应顺而有为、应明而能断、临大势、处大事
(2)第③句有标点符号错误请将修改后的(短语)语句写在模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语句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临大势应顺而有为,处大事应明而能断。    (2). (2)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们要保持战略上平常心态,做到有所作为、量力而行,决不打肿脸充胖子。    (3). (3)面对诸多矛盾和挑战,惟不忘初心者进,惟从容自信者胜,维改革创新者强。
【解析】试题分析:(1)考查学生根据所提供词语造句的能力。还要考虑材料中语境的要求。组词时注意搭配。如“大势”配“顺而有为”,“大事”配“决断”。(2)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而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顿号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一般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者并列短语。此句应用顿号和逗号,不应用分号。(3)“惟从容自信者胜,维改革创新者强,惟不忘初心者进”语序错误,改为“惟不忘初心者进,惟从容自信者胜,维改革创新者强”即可。
6.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题目。
论良心,他没有立意欺人,而且自己受着委屈。他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儿往起收拾铺盖。扛起铺盖,灭了灯,他弃了后院。把铺盖放下,手扒住墙头低声的叫:“老程! 老程!”老程是王家的车夫。没人答应,他下了决心,先跳过再说。
语段中的“他”是谁? 他“自已受着委屈”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祥子;曹先生被特务跟踪,祥子去接他回家,被孙侦探抢走他第二次买车的钱。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以考促读。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骆驼祥子》有关的重要情节。
综合性学习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一4 月23 日,定为“世界读书日”。下面是我校九年级举行的“让我们读书吧”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建立作家档案]校刊为了宣传阅读,设置了一个《名家档案》栏目。下面是某同学选择的两幅肖像画。一位是曹文轩,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著有《草房子》《火印》以及大王书系列等。另一位是陈忠实,中国著名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百鹿原》获得1997 年茅盾文学奖,并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书目。
 
请说说这两张肖像画分别抓住怎样的特点,来体现人物身份的。 
图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识读书意义]校长在接受校刊记者的关于读书的采访时说:读书能帮助我们发现前方,并引领我们走向前方可读书其实培养的是一种眼力,不读书的人其实是没有前方的,也是没有未来,也是没有过去的,读书入读着读着就有了过去、现在和前方一一风景无边的前方。什么面徒书人吓简单下一个定义:拥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叫读书人。
请你结合校长这段话,谈谈“幸福在远处”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解阅读现状]文学社对全校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由调查可知,当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入全民阅读]阅读下面语段,请拟写一句话标题,不超过12个字。
中央电视台《期读者》节目的线下流动录音棚“朗读亭”登录西安已二十余日,分别入驻过曲江书城、大唐芙蓉园、省图书馆,西安交大、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地。每到一地,都受到西安市民及大学生的热捧。《朗读者》的外景导演费株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之前在杭州、判州、上海等城市的录制,西安的录制情况非常好,前来录制的人非常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图一:他带着独红领中笑容和善表现他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身份;    (2). 图二:他历经基沦桑的调在和粗题的亲补素的不看,表现他的身份。    (3). 答案不唯一,围绕“校长这段话”,谈谈“幸福在远处”的意义即可。    (4). 示例:中学生的阅读内容中,玄幻武侠、时尚娱乐二者所占的比重较大,文学经典较小。    (5). 中央电视台《期读者》节目的线下流动录音棚“朗读亭”登录西安,录制情况非常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关中饮食文化的形象符号——大老碗
①在陕西关中,可见一种独特的生活景观和风俗习惯,就是无论乡人或市井,人们饮食行为中喜欢并习惯使用瓷制的大碗。关中人语言习惯中称这种大碗叫“大老碗”或“老碗”,除有一种亲切感之外,一个“老”字尤其               。
②“大老碗”现象是对关中地域生存环境的文化折射。关中,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一块开化甚早的地方,是早期黄河文明的见证。以农业文明创造了历史辉煌的我们的先祖——周人,最早将农耕文明的足印深深地留在了关中的沃土中。秦人崛起。秦人虽起初擅长驭马、征猎,但当历史将主宰天下的重任落到秦人先祖的肩头时,正是秦人最早使关中获得“天府之国”的历史盛名。农业的大丰收使秦人仓禀丰实,也使秦人有充足的粮草供养立马关中,虎视中原,以横扫-的虎狼大军,从而一统天下。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不但记述了-东移、西部衰落,而且自然环境的变化,古老灌溉设施的颓废与毁坏,此后干旱一直成为关中人生存大敌的现实也同样见之于历史。我们只去稍稍翻看一下近百年关中的地方志,因干旱而造成关中历史上生灵涂炭的景象真是触目惊心。所以,关中谣谚中关于“大碗”的记述,可以看作是对关中地域众生赖天生存方式的一种折射。它既表达了众生希望能有一只“大碗”的最基本的生的愿望,同时也述说着怕失去“大碗”的不安。
③“大老碗”现象是对关中地域自然人性的形象展示。从人类学的立场出发,我们应该承认不同地域造成的生命基因的差异,使人类形成不同特质的生命群体。关中人群自有其与别地不同的特质。早期见著于史籍对关中人性的评价,多言其生命高大强悍,二千年后出土的秦兵马俑尤其以艺术及史料的形式,证明了秦人本来的形象,这便是棱角分明的力感。关中民间有古老的俗语,谓“能吃就能干”,换一种形式说那便是,能端得起大老碗吃饭的人必然会有一个好胃口、好体格。所以,“大老碗”现象也便成为对关中人群自然生命的自我肯定。这种手端“大老碗”进食的现象中,也同时可见关中人身上所继承并保持的原始的憨直、结实、耐力与大气。关中民间有将这种关中味十足的男子称“陕西愣娃”,一个“愣”字,其实包容了众多的东西,具有一种原始与朴素的意味,同时也具有现实真切的质感。从关中人手端的“大老碗”中所盛的食物来看,无论是“像裤带”的面食,无论是易存易放的“锅盔”,都显得单纯、实在、受用、耐饥。没有花里胡哨的附加品,没有繁琐的程序与讲究,所以也便少却了虚情假意与客套伪装。喜欢单纯与厚重、喜欢朴素与实在,这样一个简约的乡村生命哲学也同样被一个“大老碗”借饮食文化,演绎着,叙说着。
④“大老碗”现象是对关中地域人性独特审美心理的集中体现。人类的审美心理是超越了世俗功利观念的感情本能渲泻方式,是生命底色的自然外化形态。关中人与生俱来的喜大不喜小的器物观,求粗不求细的器物形态观,重视原色轻视调色的色彩观,着重整体忽略细节的视觉方式,求朴素、单纯与简约的整体风格心理,这种种独特的审美方式、观念和心理,表现在对“大老碗”的诸多情愫中一一得以体现,由此构成了关中人群整体的地域审美风格和趣味。
⑤究其文化根源,一是来自自然。关中地属大西北,本已具有粗犷野性的地理地貌特征,加之气温四季反差大,风头高,使人显得感情外化、强烈。但关中又属黄土文化地带,水深土厚,与大西北其它地域所呈现的纯自然风俗文化又有区别,其审美心理尤其显得厚重而深沉。另外,古老的秦汉文化传统中崇尚简约、凝重与大美的风气也自然有形无形地传承并影响历代的民俗民风,这就使得关中的民俗风情中除本能地呈现自然天性之外,也时不时地潜藏并浸润一种浓浓的古文化的意味。“大老碗”饮食文化现象自然不能例外。
8. 在第①段横线上填入一个合适的短语。
9. 读第③段,说说关中人“关中地域自然人性”有哪些表现?
10. 第⑤段中“究其文化根源”中的“其”是指什么?请具体概括“其”根源。
1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提到近百年关电的地方志,是为了说明在历史上干旱是关中人生存之大敌。
B. 陕西愣娃是指能吃能干的憨直结实大气的陕西男子。
C. 裤带面和锅盔与大老碗的搭配,体现了一种追求单纯、实在和简约的乡村哲学。.
D. 关中具有粗犷野性的地貌特征,加之四季气瘟不均,风头高,使人感情外化而强烈。
【答案】8. 体现了深刻的文化涵意    
9. 关中人群由于其他地方不同的特质;有棱角分明的力感;好胃口、好体质;憨直、结实、耐力与大气;原始朴素,现实真切;单纯、实在、受用、耐饥;单纯、厚重,朴素实在。    
10. 关中人群整体的地域审美风格和趣味。    11. A
【解析】
8. 试题分析:属于补写。补写语段或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此题要注意补写的语句在一段的结尾,且给出了句子的开头“一个老字尤其”,所以所写内容总结此段意思即可。
9.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能力。通读第3段,从语段中提取关键词即可。如“原始的憨直、结实、耐力与大气”“具有一种原始与朴素的意味,同时也具有现实真切的质感”“都显得单纯、实在、受用、耐饥”“喜欢单纯与厚重、喜欢朴素与实在”等。
10. 试题分析:考查重要语句中的代词的指代内容。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答案就在问题的上文“由此构成了关中人群整体的地域审美风格和趣味”。
11. 试题分析:A项“是为了说明在历史上干旱是关中人生存之大敌”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提到近百年关电的地方志,是为了说明“大老碗现象是对关中地域生存环境的文化折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
魏金树
刘备同学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这件事在校园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班主任刘老师的办公室里。刘备“呜呜”地哭了,哭得很伤心。
几天前的一个早晨,班长曹操同学的手机在宿舍里被盗了。曹操与刘备、孙权住在一个宿舍,当时只有刘备因病在宿舍里睡觉。大家做完早操回来,曹操的手机便不见了。
一开始刘备也不肯承认,后来刘老师发了怒,说你们若全不承认,就统统停课反思,查不出来谁也别想上课。刘老师说到做到,课,真的就停了。同学们情绪很大,对刘备也“另眼相看”了。不到两天,刘备就挺不住了,向刘老师承认自己偷了手机。可追究赃物时,刘备却说又弄丢了。
刘老师强抑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刘备说,念你平时表现还不错,你只要将手机交出来就没事了。如若继续顽固不化,哼!——你先回去想想吧。 
刘备刚走,刘备的朋友诸葛亮敲门进来,刘老师,我看这事可疑,我刚才看见刘备同学很委屈的样子,料定其中必有冤情。”“你有什么依据吗?”“当然有!”诸葛亮不紧不慢地说,“据我分析,案发现场只有他一个人,按说最易成为怀疑对象,刘备若行窃岂不是太蠢了吗?何况刘备同学平时仗义疏财,怎会做这种事呢?”
“可他已经承认了呀。”刘老师说。“不错,但我想他可能另有苦衷。现在高考临近,寸阴足惜,为追查手机,你给大伙儿停了课,刘备同学肯定是为了让大伙儿尽快复课,才选择了牺牲自己的下策。”“那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呢?”“我也不敢肯定,只是,我怀疑孙权。记得那天早操期间他去了一趟厕所。操场离宿舍很近啊。”“啊,我想起来了。”刘老师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他请假说拉肚子去厕所,而且时间很长。对,肯定是孙权偷的。” 
“不,不可能是孙权偷的!”门一响,孙权的朋友周瑜推门进来。
“周瑜同学有何高见呢?”刘老师问。 “孙权家中非常有钱,为人也很豪爽,他不可能去偷别人的东西。倒是刘备最为可疑,刘备虽不爱财,但可能由于赌博、谈恋爱等原因急需用钱,而他家中很穷,便只有去偷。”“不!”诸葛亮打断周瑜的话,“谁不知道刘备胆小怕事,而曹操身强体壮,性情暴戾,咱班上哪个同学不畏他三分。不怕他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副班长孙权。”
“好了,你们别争了。”刘老师站起来说,“周瑜同学去调查刘备,诸葛亮同学去调查孙权。就这样吧!”
二人走后,刘老师将曹操叫来,说了刚才的事情,然后问:“你说谁有可能偷了你的手机呢?”曹操很大度地摆摆手,说:“无论是谁偷的,都应以大局为重,我看这事就算了吧。同学之间,别伤了和气。”“不行!难得你如此宽宏大量,别人要都像你这样就好了,此事虽小,但关系到咱们三国中学的声誉,曹操同学你就别管了。”曹操还想分辩,刘老师挥挥手,曹操只好退了出去。周瑜和诸葛亮受命后,分别对刘备和孙权展开调查,虽无进展,却搞得刘、孙二人声名狼藉。后来学校推荐唯一一名重点大学保送生时,刘老师理所当然地提名曹操,曹操一再推辞,并力荐与他同样成绩优秀的孙权和刘备。此举再次获得同学们的由衷赞叹,唯曹操的朋友杨修在一边冷笑。
毕业了,大家收拾东西各奔前程时,杨修忽然站了出来,大声说:“你们想知道到底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吗?”
嗯,是谁呢?人群一阵骚动。杨修掏出自己的手机,只摁了一遍曹操手机的号码,就听曹操身上“嘀嘀嘀”地响了起来——大家都怔住了。随后有人问杨修:“你怎么知道曹操自己藏了手机呢?”
杨修哈哈大笑:“诸葛亮,是刘备的朋友;周瑜,是孙权的朋友;                ”言罢,扬长而去。
12. 文章开头段有什么作用?
13. 结合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同学们情绪很大,对刘备也“另眼相看”。(“另眼相看”在文中什么意思?)
在文末的横线上填入一句合适的话。不超过10个字。
14. 诸葛亮认为不是刘备偷了曹操的手机,提出了哪几条理由?
15.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曹操这一人物形象。
16. 作为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小说,文章以杨修在毕业时举报曹操结束全篇,虽是意料之外,细想却在情理之中。请分析其合理的原因。
【答案】12.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开篇点题,为下文具体情节做铺垫。(言之有理即可)    
13. (1)有轻视、看不起,埋怨的意思。写出了同学们对刘备的不满情绪。(意对即可)(2)我,是曹操的朋友啊!    
14. (1)刘备同学肯定是为了让大伙儿尽快复课,才选择了牺牲自己的下策。(2)刘备胆小怕事    
15. 性格暴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6. 结合历史人物性格分析原因即可。
【解析】
12. 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在内容上:开篇点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结构上:设置悬念,为下文具体情节做铺垫。一定要在通读全文后作答。
 
14.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诸葛亮认为不是刘备偷了曹操的手机,理由有二:刘备同学肯定是为了让大伙儿尽快复课,才选择了牺牲自己的下策。刘备胆小怕事。可分析“不错,但我想他可能另有苦衷。现在高考临近,寸阴足惜,为追查手机,你给大伙儿停了课,刘备同学肯定是为了让大伙儿尽快复课,才选择了牺牲自己的下策”“谁不知道刘备胆小怕事”等句。
15. 试题分析:这三国故事的现代版,主要从人物的语言、行为来塑造人物形象。可从对曹操的侧面描写来分析。如“而曹操身强体壮,性情暴戾,咱班上哪个同学不畏他三分”等句。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以考促读。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可联系到《三国演义》中杨修被杀,虽属意料之外,但细想,却在情理之中,他太自作聪明了!但也说明杨修看问题看得太准了。要答出“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的内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
……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苏辙《栾城集 东坡先生墓志铭》)
1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
(2)比冠,学通经史(__________)
(3)疾时文之诡异(__________)
(4)见善称之如恐不及(__________)
18.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为乐者/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B. 以示文忠/以为异人
C. 欣然起行/然终不以为恨
D. 而不顾其害/学而不思则罔
19. 翻译语句。
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20. 结合甲文作者所体现的思想,回答,为什么苏轼能够“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答案】17.     (1). 想到    (2). 等到    (3). 痛恨    (4). 称赞    18. D    
19. 母亲亲自教授诗书,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    
20. 嫉恶如仇,见义勇为,不顾其害。
【解析】
17.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比”:等到。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8. 试题分析:D项的两个“而”都是表转折。A前者“作为”,后者“替、给”。B前者“把”,后者“以为”:认为。C前者“……样子”,后者“然而”。
点睛: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而”“则”作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用法。
19. 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和提取能力。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苏轼能够“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的原因可从嫉恶如仇、见义勇为、不顾其害等角度作答即可。作答时要结合甲文作者所体现出来的思想。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太夫人”“辄”“奋厉”等字词的翻译。“太夫人亲授以书”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20. 试题分析
(一)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二)译文:家兄十岁时,父亲到外地宦游。母亲亲自教授诗书,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了!”等到成人,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嘉佑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梅圣俞当时参与这件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
……
家兄的为人,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而不顾危害。因此一生常常困顿,但始终不以此为遗憾。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人,说:“祈求仁德就得到仁德,还怨恨什么呢?”家兄确实有这样的美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模拟卷


上一个『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下一个『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