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精品练习(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精品练习(解析版)(七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15.最苦与最乐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qì(____)约悲天mǐn(____)人如shì(____)重负死而后yǐ(____)rén(____)人志士【答案】(1).契(2).悯(3).释(4).已(5).仁2.下面语句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走进人生的春天,固然要以浓烈的深情抒写壮志,畅快的豪情________锐气,但更需要以清醒的头脑________
试题预览
15.最苦与最乐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qì(____)约           悲天mǐn(____)人       如shì(____)重负
死而后yǐ(____)       rén(____)人志士
【答案】    (1). 契     (2). 悯    (3). 释    (4). 已    (5). 仁
 
2. 下面语句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走进人生的春天,固然要以浓烈的深情抒写壮志,畅快的豪情________锐气,但更需要以清醒的头脑________躁动,以厚道的心地________偏激,以沉稳的步履________沉醉。
A. 激荡 沉淀 稳住 踏破    B. 踏破 稳住 沉淀 激荡
C. 激荡 稳住 踏破 沉淀    D. 踏破 沉淀 激荡 稳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词语。需要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要注意近义词的辨析,要学会结合语境仔细辨析,选择合适的词语。整体阅读掌握大意,抓住最有把握的空排除其他选项。第②句关注前后文意,“清醒的头脑”“躁动”用“稳住”不是“沉淀”,“沉淀”是凝聚,积累,与语意不符,排除A、D选项。第④句中“沉稳的步履”“沉醉”用“激荡”,排除C选项。故选B。
3. 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____)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____)
(3)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____)
(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____)
【答案】    (1). (1)设问     (2). (2)引用    (3). (3)反问    (4). (4)对比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第(1)句中“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是自问自答,所以判断出修辞应该为设问。第(2)句中“无入而不自得”是引用孔子的话,属于引用的修辞。第(3)句中“如何能逃脱”是反问的修辞手法。第(4)句从两个角度阐述尽责任与快乐的关系,属于对比的修辞。
 
4. 下面语段画线处有语病,请改正。
(1)创建卫生城市不仅能够完善城市进一步基础设施,而且可以提升市民精神生活的品位。在县区级卫生城市“三城同创”活动中,(2)全区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我们要让“城市是我家,洁净靠大家”的观念入心入脑并化为自觉行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语序不当,可改为“创建卫生城市不仅能够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2). (2)搭配不当,可删去“的高低”“的大小”。(或:在“成功”后加上“与否”;将“成功”改为“成败”。)
【解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1)语序不当,应将“完善城市”与“进一步”交换位置。(2)“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与“成功的关键”搭配不当,可删去“的高低”“的大小”,或在“成功”后加上“与否”,或将“成功”改为“成败”。
 
有才与用才
①“时势造英雄,英雄亦能造时势”,但历史上能“造时势者”实属少数,更多的时候,我们读到的是一些比较哀怨的声音。左思有“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的慨叹,王勃有“冯唐易老,李广难逢”的感慨,苏轼更是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自喻,他们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翻开历史,如冯唐、李广身负雄才,却难遂志愿者,车载斗量,正如古人所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百里奚出游列国求仕,历经宋、齐不用,身为虞大夫而虞国亡,后来在秦国主政,却促进了秦国的崛起。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何也?“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司马迁一席话道出其中奥妙,人才不仅在于发现,还在于使用,而用与不用又恰在于用人者之明与不明。倘若不量才而用,视宝玉为瓦砾,人才与庸才又有什么区别?
③当然,天下人才无数,而赏识者因时间、精力乃至视野所限,并非能识遍所有人才。因此,生逢其时的有才之士,不应去学姜太公钓于隐溪,而应有勇气展露才华,甚至毛遂自荐。
④韩信有大将之才,跟随项梁无所知名,后跟随项羽,积极进言献策,亦不被采用,官职仅为郎中。后来跟随汉王,多次主动与萧何交谈,始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并获得萧何力荐。默默无闻的韩信能担任大将军之职,虽离不开萧何知人的才略、离不开汉王善任的胆识,但更离不开毛遂自荐的自信和审时度势的智慧。倘若韩信一意消沉,自己不努力争取,今天世上怕就没有几个人知道还有韩信这个将才了。
⑤以上几人,百里奚、韩信终能施展才华,冯唐、李广却只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慨叹。同样是生逢其时,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遭遇。
⑥我们身处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身边也不缺乏各种各样优秀的人才。要想致力于国家的建设,实现人生的理想抱负,不仅需要有虚怀若谷、求才若渴的“伯乐”,更需要有勇于担当、积极向上的“千里马”。只有这两者兼备,才会成就事业。所以,一个人有才华,并且受到赏识和重用,才有得到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5.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6. 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7. 文章最后一段加点词“这两者”具体指什么?
8. 有朝一日,你也会成为人才。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将如何施展才华。
【答案】5. 一个人有才华,并且受到赏识和重用,才有得到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6. 举例论证。  作用:通过举百里奚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才不仅在于发现,还在于使用,而用与不用又恰在于用人者之明与不明”这一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7. “这两者”指虚怀若谷、求才若渴的“伯乐”和勇于担当、积极向上的“千里马”。    
8. 略。开放性试题,结合选文中的勇气、自信、智慧任意一方面内容,阐述如何施展才华。
【解析】
 学§科§网...学§科§网...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在讲道理方面还有比喻证论、引用证论、类比论证以及正反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阅读所示文段划线句子即可知道是举例论证,其论证的问题即是举例后 “人才不仅在于发现,还在于使用,而用与不用又恰在于用人者之明与不明。”这一句表达的内容。
【考点定位】: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在文中找到词句的位置即最后一段,根据前句即“不仅……更……”的内容即可知道“两者”指指虚怀若谷、求才若渴的“伯乐”和勇于担当、积极向上的“千里马”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阅读最后一段,可根据“更需要有勇于担当、积极向上的‘千里马’”一句中的“勇于担当、积极向上”两个中,再结合自己现今的学习生活解答。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表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逾月,而国莫之服。
 
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______)       (2)公使吏禁之(______)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公何以不使内勿服? 
(2)逾月,而国莫之服。
 
11. 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用今天的熟语怎样表述?
12. 你从这则小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9.     (1). 喜欢.     (2). 代词,代女扮男装的行为    
10. (1)君主您为什么不让宫中的女人不要女扮男装呢?  (2)过了一个月,全国再没有女人穿着这种服装了。    
11. 比喻。挂羊头卖狗肉。     
12. 上行则下效;要想纠正某种不正之风,上级的以身作则比法律制止更有效。
【解析】选自《晏子春秋》            作者:晏子           年代:春秋时期
参考译文:
齐灵公喜好穿扮男人服饰的妇女,全国女人全都效仿穿男人服装。齐灵公派官吏禁止(她们)这种做法,并且指出:“穿扮男人服饰的女子,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虽然人们都看见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还是不能禁止(这种现象)。晏子进见时,齐灵公问道:“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服饰,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人们)都亲眼看见还是止不住。这是为什么啊?”晏子回答说:“大王让宫内的人女扮男装,仅仅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君主您为什么不让宫中的女人不要女扮男装呢?那么外面也就没有人敢这样做了。”齐灵公说:“好啊。”(于是)令宫内妇女不能穿扮男人服饰,过了一个月,全国再没有女人穿着这种服装了。
9.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①句意:齐景公喜欢内宫的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好:喜欢。②句意:齐景公派官吏禁止她们。之:代词,代女扮男装的行为。
10.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①句中重点词语有:“何以”,即以,为什么;“内”,宫中的人。②句重点词语有:“逾”,超过;“莫之服”,是“莫服之”的倒装句,翻译成“没有人(或女子)穿着这种服装了”。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11. 本提考查修辞手法。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句意: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卖马肉中。“犹”一词,是好像的意思,提示我们本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现在的熟语“挂羊头卖狗肉”比喻以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副实或做坏事。结合上述分析,可以解答本题。
12. 本提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时,先要明确文章内容,然后再根据情节和自己的理解总结出文章告诉人们的道理。这则短文中:因为齐景公喜欢内宫的妇女穿扮男人服饰,所以国都的女人都效仿穿男人服装,且不能够禁止。晏子曰:“…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最后齐景公按照晏子所说去做,没过一个月,全国就没有女人穿扮男人服饰了。短文告诉我们:不允许别人做的事,自己要带头不去做,上行则下效,自己以身作则,从我做起,才能取信于民。结合上述分,学生可总结得出答案。
 
梁启超的爱国励志名言
1.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府。
2.人生目的不是单调的,美也不是单调的,为爱美而美,也可以说为的是人生目的。因为爱美本来是人生目的的一部分。诉人生苦痛,写人生黑暗,也不能不说是美。
3.学生在学校时,令其研究一切社会应用之事,则学校愈多,国家愈进步;……总之,学校与社会万不可分离:在学校时,于社会应有之知识研究有素,毕业后断不患无人用之;在学校养成一种活动之能力,将来在社会上可以不必求人,亦足自立。
4.国家之主人为谁?即一国之民是也。
5.科学的根本精神,全在养成观察力。
6.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浏览的。
7.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8.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
9.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10.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
11.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
12.为学当有实功,有实用。
13.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122.240.207.178)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习题:16.短文两篇』  下一个『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精品练习(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