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人教部编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题(解析版)(八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六单元检测题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突兀(wù)嘉肴(yóu)兑命(yuè)修睦(mù)B.尽粟(sù)矜寡(guān)鯈鱼(tiáo)骈死(ìng)C.挂罥(juàn)槽枥(cáo)两鬓(ìn)北冥(míng)D.布衾(qīng)叱牛(chì)迁徙(xǐ)塘坳(ào)【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
试题预览
第六单元检测题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突兀(wù)     嘉肴(yóu)      兑命(yuè)      修睦(mù)
B. 尽粟(sù)     矜寡(guān)     鯈鱼(tiáo)     骈死(bìng)
C. 挂罥(juàn)   槽枥(cáo)      两鬓(bìn)      北冥(míng)
D. 布衾(qīng)   叱牛(chì)      迁徙(xǐ)       塘坳(ào)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A项“肴”应读yáo;B项“骈”应读pián;D项“衾”应读qīn。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南冥者,天池也
B. 请循其本
C.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 才美不外见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析能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A项“冥”通“溟”,C项“与”通“举”,D项“见”通“现”。
3. 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B. 一食或尽粟一石
C. 虽有嘉肴
D. 讲信修睦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古今义的区别。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化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等。A项中“怒”的古义为“奋起”,今义为“愤怒”。B项中“或”的古义为“有时”,今义为“或者”。C项中“虽”的古义为“即使”,今义为“虽然”。D项中“睦”的古今义都是“和睦”。
4. 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子之不知鱼之乐
B. 故人不独亲其亲
C. 策之不以其道
D.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的分析。A项中“知”的意思是“知道”,不存在活用现象;B项“亲”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把……当作亲人”,“亲近”的意思;C项“策”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D项中“下”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下”的意思。故选A。
5.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知其几千里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C. 是鱼之乐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D.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答案】A
【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项中两个“其”都是“它”的意思。B:到;从。C: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表顺承;表转折。
6. 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安求其能千里也    选贤与能
B. 不独子其子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C. 故曰:教学相长也  幼有所长
D. 安求其能千里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答案】D
【解析】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A:能够;贤能的人。B:名词活用作动词,“以……为子”;你。C:促进,增长;成长。D项的“安”都是“怎么”的意思。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7. 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2)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大道之行也,_________。选贤与能,__________。(《大道之行也》)
(4)《卖炭翁》中以动作描写揭露唐代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5)《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表明幽静的环境使人的心灵愈发纯净的诗句是:_____,_____。
【答案】    (1).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 零落成泥碾作尘    (3). 天下为公    (4). 讲信修睦    (5). 半匹红纱一丈绫    (6). 系向牛头充炭直    (7). 山光悦鸟性    (8). 潭影空人心
【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碾”“睦”“绫”“直”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8. 综合性学习。
班上举行“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写出两个与“以和为贵”相关的成语,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这次活动写一幅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讲一个“以和为贵”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和衷共济: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②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2). ①有容乃大,心境宽;以和为贵,万事顺。②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③做事以德为重,对人以和为贵。    (3). 唐朝,为了汉族和藏族的和平共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和理解能力。体现“以和为贵”的成语有很多,如:政通人和、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志通心和等。任选两个作答即可,解释意思时可以结合每个字的意思来分析。(2)此题考查学生拟写标语的能力。最重要一点是紧扣活动主题,其次注意语言的简洁精练,可用句式比较整齐的两个句子,有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对修辞的要求。此题可以用对偶的修辞,表现出“和”对做人做事的促进作用。(3)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选用历史上的事件,注意交待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注意突出“和”的主题。
点睛:本题属拟写宣传语。解答此题,一般要求,紧扣主题,语言简明,善用修辞。也可巧妙化用经典语句,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注意语气委婉,注意适用场所。拟写本题宣传标语,首先要紧扣主题即远离毒品,二是注意语句简洁,易于理解,三是结合具体要求。
二、阅读理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 诗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几个动词,写暴风对茅屋的_______。
10.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_______________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_______________
【答案】9.     (1). 描写    (2). 肆虐    
10.     (1). 民生疾苦(民生艰苦)    (2). 忧国忧民
【解析】
9. 试题分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是景物描写,通过对茅草在“暴风”中“飞”“洒”等描写,突出了“暴风”对茅屋的“肆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杜甫诗歌评价的能力,杜甫之诗称之为“诗史”,结合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及诗歌内容,诗歌反映的是“民生疾苦”,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1.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所举名言或事例要能体现出“关心民生疾苦”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即可。

马说
韩愈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
(3)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
1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策之不以其道      去以六月息者也
B. 其真无马邪        不知其旨也
C.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择其善者而从之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4. 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
15.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6.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 第②③两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D. 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答案】11.     (1). (和普通马)一同死    (2). 同“饲”,喂    (3). 马鞭,这里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4). 面对    12. C    
13. 世上先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14. (1)伯乐不常有;(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其真不知马也。    
15. 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16. D
【解析】选自《昌黎先生文集》  作者:韩愈  年代:唐
参考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1.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策”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12. 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A:按照;用。B:表示反问;它的。D:表顺承;表转折。故选C。
13.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常”“而”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4. 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现出食马者的无知,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是“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15.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解答时,需要结合自己的感悟进行思考分析。这篇文章借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16.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D项与原文意思不合,应为“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róu):同“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同“曝”,晒干。④参:同“叁”,多次。
1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旨也(________)
(2)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_)
(3)学不可以已(_________)
(4)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輮使之然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
B. 不知其善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 虽有嘉肴      虽有槁暴
D. 学而不思则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__________;【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21. 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其中一篇短文后的感受。
【答案】17.     (1). 味美    (2). 勉励    (3). 停止    (4). 所以,因此    18. C    
19.     (1).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 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20.     (1). 教学相长(也)    (2). 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    
21. 示例: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也会有进步,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就会慢慢发现一些不足,然后再学习,再提高,就会弥补以前的不足。
【解析】11. 试题分析: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甘美.②句意: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强,勉励.③句意:学习不可以停止.已:停止.④句意: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困:所以,因此。
13.试题分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的词有:曰:说;学:第一个为“教”,第二个为“学习”.其:大概,表示推测.句子翻译为:《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②句中重点的词有:为:变成,凝成;于:比.句子翻译为: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学#科%网
14.试题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了:类比;观点是教学相长;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15.试题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凡事都要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甲】 即使有美味的菜,(如果)不品尝(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以后(注:然后,这样以后.然,这样.后,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别人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用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
17.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甘美。②句意: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强,勉励。③句意:学习不可以停止。已:停止。④句意: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困:所以,因此。
18.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前句句意为:(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之:代词,它。后句句意为:(陈胜)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休息)。之:到。B项:前句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知:知道.后句句意为: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知:通智,智慧。C项:前句句意为: 即使有美味的菜.虽:即使.后句句意为: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虽:即使。D项:前句句意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转折。后句句意为: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而:表递进,并且。故选:C。
19.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的词有:曰:说;学:第一个为“教”,第二个为“学习”.其:大概,表示推测.句子翻译为:《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②句中重点的词有:为:变成,凝成;于:比.句子翻译为: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20.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了:类比;观点是教学相长;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21.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凡事都要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四) 
为梦想拼尽全力
骊尘
①从小到大我栽过的第一个跟头应该是中考。在那个燥热的夏天,我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却在最后一门英语考试时忘了带准考证,等我返回住处拿到准考证重新进入考场,时间已经过了20分钟。成绩出来,满分120分的英语我只考了89分。老天跟我开的这个致命玩笑,致使我以一分之差与日思夜想的高中实验班失之交臂。
②那种感觉就像你跋山涉水终于赶到了心心念念的城堡,却发现那扇门关上了。那个假期,我把自己关在房里,嘴里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脸上没有丝毫笑意,整天都在埋怨:我的运气怎么这么差?A偶尔打开窗户,看看窗外的那片天,也总是阴郁灰暗,完全没有了夏日的晴朗高远。
③进入高中后,我像变了一个人,不似初中那般神采飞扬,整个人内敛沉默了很多。尖子生们组建的实验班,在很多人心里都是神一般的存在,甚至有老师开玩笑说,进了实验班就是踏进了重点院校的大门。论正常实力,我就应该属于那里,然而因为中考那个意外,我却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心底的不甘和委屈只有自己知道。每次从实验班门前经过,我都会特意从门口假装不经意地往里面瞟一眼,偷偷对那些埋头苦读的身影流露出羡慕之情。
④我的好朋友林悦就在实验班。在食堂吃饭遇上时,她会主动跟我说起一些班里的事情,这些事情让我那颗心变得越发躁动不安。“我要冲进实验班”这个念头不时冒出来拉扯着我,曾经的遗憾与不甘,都化作内心的春雨,那里草木葱茏,一片繁盛。
⑤高一那段时间,我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洗漱完毕去操场跑完两圈到教学楼,我总是最早到的那个人。时间长了,楼管爷爷认识了我,每天早上都会准时跟我打招呼:“闺女,今天早上又是第一个,好好加油!”
⑥每天清晨,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上,一边争分夺秒地大声晨读,一边看天空渐渐亮起来……
⑦一个学期后,我的势头越来越猛,不仅稳居年级第一,而且与第二名的差距越来越大。班主任很器重我,好朋友林悦也向我投来了佩服的目光。那几年,我不仅在考试的红榜上始终排名第一,课余时间写的文章也陆续在各杂志发表,拿了好几个作文比赛和学科竞赛的奖项,生活好像将之前亏欠我的一一做了补偿。随着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摆在我的面前,一直蒙尘在我脸上的阴云,如被利剑割开,久违的笑容绽放了出来。
⑧即便如此,我依旧不敢掉以轻心,坚持与时间赛跑,继续脚踏实地努力。高考那年,我考取了一个不错的分数,更重要的是,我的英语成绩是142分。手里紧紧攥着成绩单的我,B整颗心一下子透亮起来,一种想在夏风里大声欢叫的冲动,让我有说不出的畅快!放眼远望,阳光明媚,碧空如洗,周边的一切都让人赏心悦目。
⑨中考时那种被命运一拳打倒在地的感觉,经过三年的隐忍与蜕变,终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上一个『教部编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单元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下一个『人教部编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