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解析版)(八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hánjìn)。B.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gǔgǔ)如泉。C.我们拾级(shíjí)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D.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wǔmèi)动人【答案】C【解析】试
试题预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hán   jìn)。
B. 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gǔ  gǔ)如泉。
C. 我们拾级(shí  jí)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
D. 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 wǔ  mèi)动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C改为:拾级(shè  jí)。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 驰骋  告戒  推搡  震耳欲聋    B. 虔诚  演泽  恭顺  漫不经心
C. 蔓延  浮燥  隧道  纷至踏来    D. 映照  苍劲  轻盈  目眩神迷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告诫。B演绎。C浮躁,纷至沓来。
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B. 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历历在目:清楚地展现在眼前。
C. 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啊。
名副其实: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D. 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轻歌曼舞:轻快的歌声,柔缓的舞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要根据语境来判断“轻歌曼舞”的含义。这里用“轻歌曼舞”形容白云的状态。拟人手法,写出了白云的轻柔和优美。 
4. 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 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B. 他朋友也是法国人,说的却是德语——但标点系统毫无两样。
C. 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D. 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项表示意思的转折。其它三项都是解释说明。破折号的作用有:表示解释说明;表示语音的延长;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表示插说;加强重点;分行举例等。
5. 填入下面语段中的句子,最贴切的一项是(                     )
其怡情也,     ①    ;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   ②   。
A. ①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②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B. ①最见于处世判事之时       ②最见于独处幽居之际
C. ①最见于杂处群居之时       ②最见于读书演算之际
D. ①最见于读书演算之时       ②最见于杂处群居之际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本题要抓住示例句中“怡情”“长才”两词来理解,从意义相关的角度来判断。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 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写句子。要求符合语境,内容相近,句式相同。
   
我敬畏自然中浩瀚的事物,也敬畏自然中浩渺的事物。我敬母长江之气势如虹,敬畏珠峰之直插云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敬畏霜雪中的松柏,坚毅挺拔;敬畏风雨小草,柔韧顽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值得我们敬畏。
【答案】    (1). 敬畏黄河之波涛汹涌,敬畏荒漠中的胡杨,坚韧刚强。    (2). 敬畏五岳之壮观神奇,敬畏雷电中的海燕,自信乐观。
【解析】试题分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本题要根据例句内容选取自然景物表现其特点来仿写。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7. 在某班级举行的“从古诗看古代交通”主题探究学习交流会上,老师说:“同学们利用一周的课余时间,搜集、阅读了课内外不少反映古代交通状况的古诗。据我了解,从杜牧《过华清宫》的4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一诗句中,不少同学对古代交通就有着不同的发现和感悟。下面就请每个同学把自己从这句诗中的一个发现或一点感悟,用简洁的语言与全班同学交流一下吧!”假如你是这个班的同学,轮到你发言时,你会怎么说?(含标点限60个字内)
【答案】合乎题意即可
 
8. 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综合性学习活动。
【点赞青山绿水】
    日前,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单发布,将乐县以最高分“三连冠”荣登榜首。百佳深呼吸小城评选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主办,在全国各地反响十分强烈。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将乐,纵横交错的48座千米以上峰岭间散落着矮山丘陵,山地间又镶嵌着47条大小河流串联的山间盆地,森林覆羞率达81%。神奇瑰丽的玉华洞,怪石嶙峋的天阶山,原始生态的龙栖山,杜鹃绽放的宝台山……还有客家擂茶、西山造纸、龙池宝砚,让人流连忘返。闽学鼻祖杨时曾写诗赞叹家乡将乐是个“枕上隔篱闻鸟语”的人间福地,并立下“故山田园,先祖遗留,应守其世业”的家规,传承至今。
 (1)用一句话给这则新闻拟写恰当的标题。(限20字以内,标点不占格)
【点赞历史名人】
    三明有这样两位历史文化名人:一位是宋代的朱熹(字元嗨,号晦庵),他传承了程
颐、杨时理学思想,潜心研究,自成体系,终成一代大儒,泽世万年;一位是元代的郭居敬,他一生虽无功名,但编纂了《二十四孝》故事,弘扬了孝道文化,成为朝野推崇的人
物,流芳千古。
(2)结合上面材料,把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郭居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芳千古 
下联:朱元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泽世万年
【倡议文明旅游】
(3)营造清新和谐的旅游氛围,展示文明美好的游客形象,是每位市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请你以文明旅游志愿者身份向游客发出“做文明游客”的倡议。(不少于40字)
【答案】    (1). (1)将乐“三连冠”荣登(蝉联)全国深呼吸百佳小城榜首。
(2)示例:①弘扬孝道文化传承理学思想    (2). ②编纂《二十四孝》研究理学思想③编纂《二十四孝》传承程杨理学(符合对联要求即可)
(3)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1)拟新闻标题。可抓住导语“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单发布,将乐县以最高分‘三连冠’荣登榜首”一句进行压缩整理。(2)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第四,切忌合掌。此题要根据所给材料人人物事迹来确定对联的内容。在结构上要符合对仗的要求。(3)首先要注意倡议书的格式。①标题:第一行正中写上标题“倡议书”。②正文:第二行空两格写正文(有时在第二行顶格写称呼),先写清倡议的原因、目的,再写清倡议内容和做到的事项。③结尾: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上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④署名和日期:在右下角分两行写上倡议人的名字或单位以及日期。内容上要围绕着“做文明游客”的主题提出倡议。
阅读理解 
凝望红海滩
    ①早听说在双台河的入海口处,每当海潮退去之后,会出现一片奇异的景观——红海滩,只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没有去理会。印象的底版中,它似乎只是近于夕阳之中的枫林或经霜之后的西山红叶吧。然而几年前,当我真的与红海滩晤面时才如梦方醒——A蓝湛蓝的天幕之下,那片坦荡无垠的玫瑰红,红得那么娇艳,那么剔透,那么珠光闪烁。放眼望去,那红还无休止地向着天边和大海延仲着。这生命之血的红啊,红出一种燃烧之美、青春之美、生命之美。刹那间,说不清我的心是收缩了还是放开了,我仿佛变得很小很小,像是变成了海滩嫣红之中的一个点,又仿佛变得很大很大,大到张开双臂就可将茫茫的红海滩拥抱。
    ②自从去了一次红海滩,冥冥之中似乎总有一种声音在耳畔滚动,它从遥远的天边注汪入我的灵魂深处 这是来自大自然的声息,是天籁之声,还是红海滩的呼唤?
    ③我曾向从事海洋科研的专家咨询过红海滩的成因,那是在海滩上大面积生长的一种植物,叫碱蓬草,经过含有大量盐分的海水日复一日地浸泡,才逐步变红的。在其他一些含碱量较大的地方,也零星生长有这种植物,只是没有形成这样大的规模又没有海潮浸泡的机遇,才没有形成这样的景观。B我也曾仔细地观察过这纤细的小草,它的根扎得并不很深,但须根极多,密密麻麻地紧紧抓住海滩的泥土,这样,大海无论是惊涛拍岸还是轻柔地摩挲,它都会紧贴在那里,待海潮退去后,继续从容娴静地显露出它的殷红。我还知道了这种植物既可食用,又可药用,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这碱蓬草不知拯
救过多少人的性命呢!
    ④从此,我不再流连那夕阳下的枫林,也疏淡了那西山的红叶,每有机会,便到海边,凝望那一望无际的玫瑰红。经人指点我还惊喜地发现,不仅仅在水陆边缘有这诱人的景观,乘船出海,在双台河口与渤海湾间的潮间带上,也有大面积的嫣红。在那望不到尽头的嫣红之中,常有一条条纤细的小河,泛着金鳞汩汩流淌,恰似少女俊美的两道蛾眉,更烘托出整个脸部俊美的轮廓。C这一望无际的空旷之中没有花香,没有鸟语,只有点缀其间的
簇簇芦苇在秋风之中诉说着它们苍凉的妩媚,就连不时掠空飞过的鸥鸟也是静静的,不出声响。极远处的海面,有三三两两的帆影缓缓驶过。与红海滩对峙的是海浪,它们喷着泡沫,绽放着朵朵银花。这一切,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人间自然坦荡的情愫铺就而成,钟灵毓秀,风物绝顶。静静地站在它的前面,做作、矫揉、压力、限制和虚荣都会化为乌有,人变得更有生气与活力。人,更像一个人了。
    ⑤感谢博大精深的大海。亿万斯年,大海创造了无数奇迹,就连人类也是从大海中走来的。大海是历史的化身,力量的象征,是美的创造者。面对碧沉沉的大海和横无际涯的红海滩,我陡生负疚之感。在烦躁的城市喧嚣和高楼林立的“人化自然”中,红海滩啊,你给人以千金难买的心灵抚慰!我们该怎样回报呢?
    ⑥在熙熙利来、攘攘利往的世界里,也会有人对它无所用心,他们对宁静之美、自然之美不屑一顾,是因为他们早已丧失了精神家园。他们是永远也不会具有这份自然坦荡的
心境的。
9. 作者先说自己仿佛变得“很小很小”,后又说“很大很大”,前后矛盾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10. 作者在第①自然段中说,红海滩在“印象的底版中,它似乎只是近于夕阳之中的枫林或经霜之后的西山红叶”,但第④自然段又说“不再流连那夕阳下的枫林,也疏淡了那西山的红叶”,为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11. 第④自然段末尾说“人,更像一个人了”,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12.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中任选两句加以赏析(可从语言特点、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
选(___),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___),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本文的作者对那一望无际的红海滩情有独钟,感慨良深。你认为他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
【答案】9. 不矛盾,“很小很小”“很大很大”都是对红海滩美的心理感受。“很小很小”是面对坦荡无垠的红海滩,作者觉得自己太渺小;“很大很大”是说作者的精神和灵魂与红海滩融为一体,所以觉得“很大很大”    
10. 因为作者起初对红海滩不屑一顾,见到并了解了红海滩后,真切地感受到了红海滩的美,所以对红海滩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11. 摆脱了做作、矫揉、压力、限制和虚荣,拥有自然坦荡的心境,富有生气与活力,这样的人才更像一个人。    
12.     (1). A.    (2). 运用排比的手法,富有气势,写出了在湛蓝的背景下,红海滩的色彩之美。    (3). B.    (4).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碱蓬草的从容和生命力的顽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
C.侧面烘托了红海滩周围环境的宁静。    
13. 身处尘嚣,仍应追求自然坦荡的心境。如:走进自然就是消解烦恼、调节情绪的最好方式。
【解析】
9. 试题分析:文章中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语,有时恰恰是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也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钥匙。阅读教学中多进行这一方面的练习,于阅读能力的发展和考试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不矛盾,“很小”“很大”都是对红海滩美的心理感受。“很小”,是面对坦荡无垠的红海滩作者觉得自己太渺小(或答“与红海滩融为一体。”);“很大”表达了作者对红海滩的喜爱之情。
10. 试题分析:准确地把握作者或抒情主人公感情发展的脉络,有助于尽快地领悟文章的主旨,获得真切的精神审美的愉悦。及时地发现有关的标志性语句,并敏感地悟透一些语言表象内层的思想,这是读书明理的基本功夫,平时当有所重视。欲扬先抑,作者起初对红海滩不屑一顾,见到并了解了红海滩后,真切地感受到了红海滩的美,所以对红海滩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一定要答出情感上的变化过程。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此类题目在不同文体的考查中均有较高的出现频率,解答并进行文字表述时除了树立整体意识、上下文意识外,适度地注意一下文体自身的特点很有必要。“人,更像一个人了”的原因,答案就在上文,即“静静地站在它的前面,做作、矫揉、压力、限制和虚荣都会化为乌有”。    
12. 试题分析: 以选做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技能及其表达效果的理解情况,既可以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又充分体现了命题者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但是,选做的题目可以自主,具体的语言表达必须力求准确到位,这一点在回答开放性试题时尤其必须注意。如“红得那么娇艳,那么剔透,那么珠光闪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作用是富有气势,写写出红海滩的色彩之美,丰富了文章内容。
13. 试题分析:结合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链接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自己精神生活,既考查学生的语言概括与表达能力,又检测其自主解读与理解生成的阅读所得,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能力形成和生命成长。本文可从身处尘嚣,仍应追求自然坦荡的心境的角度写感悟。可写出解决办法:走进自然。
阅读理解
东湖之畔
阿莹
①我每每途经凤翔就想去苏东坡的东湖游历,却都被纷繁的公务耽搁了,那天午后能走进这块与杭州西湖并称的园林似乎挺意外的。
②步入苏东坡题名的东湖大门,一大片水面便落入了眼帘,湖光潋滟,轻吻堤畔,隐约可见水下的鱼儿不慌不忙地游着,见到人来扑通一声便钻进深水了。岸上一排浓密的垂柳倒挂水边,随风摇曳着,时有柳梢轻轻划过水面,浅浅的涟漪便一波一波地推广开来,与那鱼儿泛起的水纹撞在一起,顿时碎成了乱乱的光波。园里恬静极了,我们在浓柳下的岸边小路上亦步亦趋,不时有细柳抚过肩头和脸颊,柔柔的,痒痒的,像有少女藏在暗处逗人开怀呢。这东湖虽不及西湖的水多,却依然有着特别的韵味,似乎凡被苏东坡点化过的地方,都呈现出娇柔妩媚的姿态。
③苏东坡一生东奔西跑致力于疏浚水利,不论是西湖,还是眼前的东湖,当初都是为了父老乡亲的安宁,偏偏日后成了一方景观。湖边那间宋代风格的四角亭,应是盛名已久的喜雨亭了,尽管风雨已经把柱石剥蚀得斑斑驳驳,但四檐高挑,风雅飘逸,轻轻移步过去,一段文苑趣事就逶迤而来了。那年苏东坡刚刚度过25岁生日,便携着科举前三的威风,在仕途征程上迈出了第一步,可谓春风得意到东府。但那小小的通判实为太守副职,遇有旱魃袭扰,必须四处拜神,为百姓祈雨降福,绝不敢有半点懈怠。苏东坡急赴太白山祈神求雨,法事已毕,依旧红日当头不见雨滴。苏东坡发现山神的称谓不知何故被降档次,顿感事态严重,提笔给宋皇写了一出奏本,恳请将太白山神由侯爵升为公爵,以解山神之郁闷。宋皇阅后敕命“恩准”,苏东坡立即斋戒沐浴,还从庙里取来一盆“龙水”敬献到太白山神灵前。很快,天上便飘来一团团乌云,雨竟然一连下了三日,全县人在雨水中欢呼雀跃,也把苏东坡的义举诠释得活灵活现了。当年轻的通判手舞足蹈回到家里,便情不自禁把后花园刚落成的亭榭呼为喜雨亭了。晚上更是文思泉涌,一口气写成了《喜雨亭记》,把人们盼雨祈雨喜雨的神形刻画得空灵细致,至今还是中学生必读的课文。我围着那小小亭阁转了一圈,细细体会着苏东坡当年的喜悦,仿佛立在中间的那方石碑也左右晃动舞之蹈之,演绎起苏东坡当年的欣喜。
④倘佯在岸边小道上,曲径通幽,亭台迥异,使得东湖之畔别有一番韵味。似乎院里林林总总的建筑都扯上了苏东坡的名号,如今却是难考真伪了。但我以为那间凌虚台应是不假,长檐飞翘,歇山灰瓦,凛然透出宋代姿色,但水泥的痕迹多少让人沮丧。那是当年与苏东坡同县为官的陈太守在自家庭院的造化,上世纪才从城里移到东湖岸边。当时年轻的苏东坡与年长的太守多有不睦,他应邀为太守后院的亭阁题写《凌虚台记》,显然年轻人内心是纠结的,文中多有不恭游离其间。但我佩服那陈太守的肚量,居然一字未改就镌刻到自家花园里,可见其修养之绵厚。后来,苏东坡仕途坎坷,一定悟到了自己年少轻狂,便在黄州任上为陈太守撰写了墓志铭。苏东坡一生是极少为人题写墓志的,多少达官贵胄重金邀请都不屑一顾,那陈太守也的确因这篇记叙而流芳百世了。这似凸显了苏东坡人格的完善,由此可见太守当年也有大智慧。
⑤我喜欢浓荫深处那间君子亭,静悄悄隐藏在一片茂密的柳条后面,走到近前才看到红绿相间的石柱,以及亭伞下梅、兰、竹、菊四块画碑。凤翔人说这四块画碑当是苏东坡的真迹,我看那碑的刀功并不精湛,但一枝一叶,卓然而立;一招一式,清高风骨,当是卓越的文人画风格。这苏东坡确实才华横溢,不但诗文壮美浪漫,而且笔墨功夫了得,书法在当时就已风靡朝野,连公文信函都被人藏为珍爱,绘画技艺更为灵动,一皴一涂直把文人画推到了空前高度。所以将这小小的古亭谓之君子,也是极为恰当的。苏东坡在凤翔磨炼三年,文笔颇受宋仁宗和丞相欧阳修的赏识,随后便进京,职位更是直升到翰林学士,几乎相当于副丞相了。但是苏东坡的命运似乎就隐藏着坎坷,朝廷两派争斗让大才子也难以独善其身。尤其是他第二次外放出京,官职一降再降,辖地一远又远,最后竟然流放到海南岛上任一闲差,使得步入衰年的英才度日如年。后来因皇权更迭,他才得以重返陆地,且此时的苏东坡早已没有了“兼济天下”的抱负,只盼能与家人团聚安度余年,而且此时的苏东坡已经修炼得没有了任何棱角,遇到任何人都谓之以君子,正像这间小小亭阁,宛如君子在水一方,眺望着尘世间的芸芸众生,脸上已然冷清得没有了一点点表情。
⑥东湖边上还辟有一处长长的碑廊,一通通石碑沿着从湖边起步的一条廊道,深深浅浅地镶嵌在白墙上,都是历代风雅之士歌颂苏东坡的诗词。
⑦从东湖出来天色将晚,我与朋友转身进了县城夜市,这里已然热气腾腾了,人们左顾右盼穿行其间,小商贩高声叫卖着凤翔特产,似把东湖的斯文撕扯得七零八落。但我想苏东坡当年是喜欢这种场面的,君不见那些带着酒味的诗句那么动人洒脱,更有东坡肘子东坡香酩流传在世呢。于是我也趋风附雅要过几个小菜,拧开一瓶西凤,就着月光在东湖边小酌起来……
14. 作者在第①段中为什么说感到似乎挺意外的”?
15. 第②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哪些景物?
16. 第③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述。
17. 作者在第④⑤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游记的?
18. 阅读第⑥⑦段,联系全文,简要归纳选文的主题。
【答案】14. 因为作者多次想到苏东坡的东湖游历,因公务繁忙而耽搁了,这次终于能来,所以感到似乎有些意外。    
15. 拟人,比喻。东湖大门、一大片水面、湖光潋滟、水下游动的鱼儿、倒挂水边的垂柳。    
16. 第③段主要写苏东坡年轻时在东湖从政为老百姓祈雨的政绩和他创作《喜雨亭》的经过。    
17. 按照空间转移的顺序移步换景来写的。    
18. 这篇游记叙述了游览东湖的经过,描写了东湖之畔的名胜古迹,叙述了苏东坡在东湖从政的事迹,表现出作者游览东湖之畔时的思考和乐趣。
【解析】
14. 试题分析: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答案就在问题的上文“我每每途经凤翔就想去苏东坡的东湖游历,却都被纷繁的公务耽搁了”。
 
16. 试题分析: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概括。仔细阅读语段,即可分析出此段分别写了苏东坡的两件事情。一个是为老百姓祈雨,一个是写创作《喜雨亭》的经过。并且这两件事是相辅相成的。《喜雨亭》的灵感来源于为老百姓祈雨的事件。
17. 试题分析:考查描写的顺序。第④⑤段是按照空间转移的顺序移步换景来写游记的。可抓住标志性的短句或句子,如“倘佯在岸边小道上”,“我喜欢浓荫深处那间君子亭,静悄悄隐藏在一片茂密的柳条后面,走到近前才看到”等进行分析。
18. 试题分析:根据第⑥⑦段的内容,再联系全文,归纳选文的主题。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这两个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本文通过描写名胜古迹,叙述了从政的事迹,表现出作者游览东湖之畔时的思考和乐趣。要仔细阅读⑥⑦段,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
阅读理解
桐花满地
雪小禅
①起初,我是不喜欢桐花的。
②桐花命贱,粉不粉艳不艳的,大朵大朵地开着,形状也散。因为大,觉得没了形似的。更有那颜色,有灰败的暗在里面,所以,我初见桐花,便觉得不是我的花。只因为它没有灵性,好像一个呆滞的乡下女子。
③后来喜欢了看电影,发现电影院里有几棵泡桐,高大健硕,足有几十年了吧?三四月间,一树一树的花开,粉灰色的桐花开遍了天空。我恰是十五六岁的年龄,一下子惊艳过去。
④那是故乡的老电影院,院子里因为有几棵泡桐,显得鬼魅而虚幻。我常常和同学跑去看电影,当然是要逃课的。电影票两毛钱一张,今天是粉的明天是蓝的,细细的长条,前面印了座位,多少排多少号,后面是日期。我们偶尔也逃票,如果当天恰好是蓝色的票,而我们前几天恰好用过蓝色的票,于是混进去,感觉占了极大便宜。无限的快乐,贼的快乐。
⑤那时玲是我的蜜友,她总是与我一起跳过一中的墙去看电影,有时去得早,就捡几朵桐花放到书里。玲说,这花要是不败该多好啊。这句话多傻啊!我笑话她总是说傻话,她又说,花无百日红。
⑥后来她转学走了,我一个人再去看电影时总是会想起她。
⑦我把桐花夹在信里寄给她。我问她,你那里有桐花吗?问她的时候,她就哭了。因为我发现,信纸是湿的。
⑧每天上学都要过电影院,我总是不经意地扭头看那些泡桐,春去春回,看了三年。我离开了故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小城的桐花,已散落在记忆的河岸上,桐花穿过两岸光阴,只是无比的凄美。惨绿的少年就那样一挥而去。
⑨再回故乡,却不见了桐花。
⑩电影院早就黄了,于是拆掉,盖了商城,里面无限的热闹。电影院不复存在,当然也没有桐花了。正是人间四月天,我却惶惶然,好像失了什么,无限地惆怅。
⑪后来同学聚会,说起那时偷着去看电影。有个男生说,我那时暗恋一个女生,送了票给她,站在梧桐树下等着她,说好了七点见的,她一直没有来,真是叫我立尽了梧桐影。然后他转脸问我:你记得那里有几棵泡桐吗?
⑫我差点泪湿。
⑬后来,我发现我所在的城市里,教育局院里有一棵巨大的梧桐树,大到快要占半个院子,就一棵,在门口,枝繁叶茂。四月天里,我每天刻意去看它,今天还是花骨朵,明天就开了一朵,过不了几天,满树的花全开了,一片片的花在风中摆动着。那么一树桐花,近乎招摇。
⑭可惜花期是这样短,没有几天,就纷纷地落了,落了一地,到处是大朵的花,如果再有雨,那一片桐花满地是让人惊艳的。
⑮多年之后,我和玲再度联系上。她没有考上大学,一个人在异乡奔波,不停地在路上奔波。下岗失业,做生意赔本,失恋离婚,玲的命运一波三折,但她却没有抱怨过。我想起桐花,那样努力地开着,不好看,可是,为了春天的到来,一直努力着。
⑯我问玲还记得我寄给她的桐花吗?她在电话中说,已经干掉了,没了颜色。可是,她一直留着。因为,上面有光阴的痕迹。
⑰还有一次去开会,我觉得闷,出来透气,在窗口,忽然看到了桐花。一枝枝伸展着,在三楼的窗前,那些桐花几乎伸手可及。天正在下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地上有一片落花,真是桐花万里路。我伸出手去,摘下一朵,那朵又软又绵的桐花,就在我的手上,上面有雨露儿,颤抖着,微张着,这是一朵还没有完全开的花,还有着青涩的美。我捧着它,想起与桐花的初见,我并不喜欢它。如今,与君再相见,我心中,俱是欢喜的花儿,一朵、两朵地开着,桐花满地。我记得故乡的桐花,也更喜这眼前的一朵。
⑱我给玲发了一条短信,玲,有空回来看桐花吧,它们又开了呢。
⑲玲很快回了短信。她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还当去跳墙偷看电影的少年吧。因为,那里,有我和你的桐花万里路。
19. 在本文中,作者分别写了在什么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上一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下一个『部编本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我综合评(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