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版)(高二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新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
试题预览
高新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朝的政府官员,通常都有退休(致仕)的保障。官员致仕,根据等级不同,规定有所不同。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的年龄,所谓“悬车①”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办理致仕手续。唐高宗时的张行成,是尚书右仆射,加授太子少傅。因为天旱,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于是上表请求致仕,唐高宗亲手书写诏书,不允许,反而赏赐宫女、黄金、器物等等。但是,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到年龄便退,没有回旋的余地。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今年有多少官员致仕,报告后面附有一个长长的名单,通常照章办事即可。以制度应对多数,这是基本方略。
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唐太宗时期,尚书右仆射“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唐太宗表示支持,把李靖树成知进退的楷模,赏赐绢帛千段,御马两匹,所有待遇不变,还特意派人到李靖府上表达皇帝的关怀,可见,致仕制度在唐朝,对于中下级官员,多按照制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切,对退休官员的优待突破了制度的限制,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另一种优待的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这样相应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
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开元十五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与尚书左丞相张说矛盾不休,各自组织朋党展开斗争。结果崔隐甫免官,宇文融贬官,而张说致仕。甚至有的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是还可能受到追究。
由于朝廷需要,致仕官员更有起复的现象。苗晋卿在天宝末年以刑部尚书身份致仕,至德二年,肃宗拜他为宰相,统领国务。安史之乱平定后,苗晋卿以太子太傅身份再次致仕。第二年,皇帝又重新任命他为侍中。代宗时,他最终以太保身份致仕。苗晋卿一生竟然三次致仕,是个特例。
唐朝官员的物质待遇主要是俸禄。俸是俸钱,禄是禄米。根据中央、地方和官品发放这些钱米。禄米,按年计算,每年春、秋各发一次。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即一半禄米,同时给一定数量的赐物。致仕官员如果住在地方,禄米等由中央处牒②,所在地支付。唐德宗时期。致仕官员待遇提高,增加了料钱(唐宋旧制,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的半额。如果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皇帝往往给官员普遍增加待遇,致仕官员也在其列。唐玄宗、肃宗包括以后的皇帝,给予现任官提高待遇的一种途径是给现任官父祖授官,让他们享受致仕官员待遇。到唐后期,代宗、德宗、宪宗等时代的大赦文,常常有这样的内容。
致仕官也会出席朝廷的一些仪式性活动,唐朝明文规定,致仕官委回到原曹司,位在现任官之前。也许,这是致仕官们更重视的规制。致仕官就是现任官的未来,这是官场生态重要的一环。老有所养是人们的合理期待,维护社会的稳定,相应的养老体系更是必备的。唐朝官员致仕之后的待遇,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致仕官享受俸禄全额不是制度,仅仅是皇帝特许的个别政策。
(摘编自孟宪实《唐朝的退休制度》)
【注】①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②牒: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唐朝,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朝廷大臣之间矛盾不休,朋党斗争就会有官员致仕,而致仕官员还可能受到追究。
B. 唐朝对不同等级的官员有不同的致仕规定,四品、五品官员到了退休的年龄,即“悬车”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致仕。
C. 唐朝的政府官员的致仕,通常都有退休保障,但等级不同,规定也会不同。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后来增加了半料。
D. 以制度应对多数,是唐朝退休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通常照章办事即可。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唐朝对退休官员的优待,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赐,或退休前提职,让官员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使相应的待遇得到提高。
B. 由于朝廷需要,唐朝官员致仕之后也会有起复的现象。例如苗晋卿就先后以刑部尚书身份、太子太傅身份、太保身份三次致仕。
C. 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唐太宗时期把“战神”李靖树成知进退的楷模,赏赐丰厚,还特意派人表达关怀。
D. 唐朝时的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即一半禄米,同时给一定数量的赐物。禄米等由中央出牒,所在地支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官员致仕之后的待遇不能给人以特权的印象。唐朝致仕官享受俸禄全额仅仅是皇帝特许的个别政策。
B. 致仕官对朝廷的某些能体现其身份地位的仪式性活动的重视程度比物质待遇高,他们可以回到原曹司,位列现任官之前。
C. 唐朝对致仕官员的一种优待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此来提高相应的待遇。给予现任官提高待遇的一种途径是让他们享受致仕官员待遇。
D. 唐代的政府官员通常都有致仕的保障制度,致仕官是现任官的未来,这是官场生态重要的一环,需要有健康与稳定的制度保障。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四品、五品官员”与文意不符,由原文可知,应为“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D项,原文为“致仕官员如果住在地方,禄米等由中央出牒,由所在地支付”,选项中少了“致仕官员如果住在地方”这一条件。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偷换概念,选项中的“他们”指的是现任官员,而原文为“给予现任官员提高待遇的一种途径是给现任官员父祖授官,让他们因子孙而享受到致仕官员待遇”,“他们”指的是现任官员的父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镌刻的信仰
徐涟
①从窗户望出去,是垂杨柳,李广桃树和近在眼前的沙丘。那么切近,仿佛伸手就能抓到灼热滚烫的沙子。柔和的沙丘曲线,向两边绵延伸展,白色的天空,向上再向上,才呈现出蓝色。窗外的风景就这样入眼入心,没有远近纵深,分明中国画的景致,寂寥无声,凝固在时空的永恒当中。瞬间,我迷失了自己。
②这是在敦煌。沙丘就是鸣沙山。我们住在鸣沙山脚下。
③从飞机上俯瞰,连绵不绝的灰白色沙漠、灰褐色戈壁、道道伤痕似的雅丹地貌以及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山。纵使在心中已经揣想过千百遍,你仍然会惊叹大自然不可思议的伟大神力造就了这沙漠中的神秘奇观。祁连山的雪水切割开坚硬的岩石,冲刷出千沟万壑,顽强地奔流在干涸的大地上,带来了泥土,也带来了绿洲,也因此诞生了这个古称沙州、今名敦煌的城市。
④然而仅仅是自然的伟力还不能够造就敦煌。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叫乐僔的和尚行脚至此,看见了鸣沙山东麓那耀眼的佛光。于是,他在坚硬的石壁上开凿,开始塑造心中的佛国形象——莫高窟。自此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在这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谦卑地索取土地馈赠的人们,在极端艰险的生存环境中,创造出了极端丰富的精神财富。敦煌,因为信仰的镌刻,才由此成为敦煌。
⑤自乐僔开窟造像以来,莫高窟经历了北凉、北魏、隋初、盛唐、大宋、西夏、元朝……莫高窟七百三十五个石窟中,有四百九十二个石窟有佛造像,布满彩绘壁画,既描绘出人们祈祷憧憬的天国,也把人世间的耕种织造等一切美好留在了画面上。而建造石窟的工匠、画师,却没有留下一个名字。时光流转,峨冠博带的贵人尽管面目依然清晰,他们的名字却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深处;而那些默默无名的工匠、画师,却因为彩塑壁画的存在而凸显自身,他们一笔一画地创造了敦煌的历史,也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
⑥敦煌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寒冷,冬天气温时常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那个叫乐僔的和尚,执意要在这样的荒郊野岭修行。后来又有叫法良的禅师跟随,自此,僧侣们在石窟修行、居住、瘗埋。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他们如何忍受着饥饿与寒冷,在万籁俱寂中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更抗拒着怀疑、失望、幻觉、迷惘、否定?是信仰,犹如那道道金光,显现出千佛的形象,引导着一代代苦修的僧侣一步步走向觉悟。在昏暗的洞窟中,无数个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彩塑壁画,是如何被画师工匠从坚硬的岩石中一凿一斧、一笔一画地被创造出来的?我想,那一定源于信仰,由信仰而生的光,早已照亮了黑暗,也照亮了心灵。
⑦我参观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参加有关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意产业开拓的讲座。报告厅里坐满了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衣着素朴,神态安静。我无意中发现一位瘦小而矍铄的老人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她剪着短发,头发灰白。我认出来了,她就是将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全部奉献给敦煌的樊锦诗!她悄悄地来,听完又悄悄地离开。我默默地想:五十年的沉淀,她已抛开了功名利禄,抛开了得失计较,将事业和艺术的理想淬炼成信仰。而如今,有多少人能够坚守这样的信仰,愿意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事业?
⑧我坐在胡杨树下,于丝丝凉风中陷入沉思。往莫高窟的路,本是一条朝圣的道路。一千多年前,来往于丝绸之路的人们千辛万苦赶赴这里,或是附近的居民,一步一步走来山里,表达无尽虔诚。然而,我们今天到达石窟实在是太容易了些。从北京直飞敦煌,不过2小时40分钟。从敦煌城里一路坦途,直达莫高窟停车场,下车,站定,眼前就是举世闻名的九层楼!这样的便捷,这样的容易,又如何奢望激动、震撼、深刻、独特的个体感受?
⑨也许有一天,背一身简单的行囊,从敦煌数字展示中心出发,在炎炎烈日中,伴着尘土和沙砾前行,耗费几个小时,全身汗水湿透,穿过河水丰沛的大泉河,走过一排迎风摇曳的胡杨树。我,追着信仰留下的光辉,又一次来到敦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作者的一次敦煌之行写起,却没有具体写行程,而是围绕“镌刻的信仰”选材为文,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感慨。
B. 文章第③段写飞机上的俯瞰之景,把沙漠戈壁的环境、敦煌的风貌展现在读者眼前,意在唤起人们对敦煌美景的向往之情。
C. 作者认为,敦煌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能在这里留下精美绝伦的佛造像和壁画,最主要是靠信仰的支撑。
D. 在古代,人们到敦煌石窟朝拜都需要经历一番艰辛,而现在人们乘坐现代交通工具很快就可以到达莫高窟。
5. 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作者在第⑤段既说工匠、画师“没有留下一个名字”,又说他们“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4. B    5. ①承上启下。首句,由上文写的自然的伟力转入人的因素,引起后文内容。②交代来历。中间描写了敦煌石刻的形成过程,交代了敦煌石刻佛造像的来历。③点题。尾句点明了“镌刻的信仰”的题意,揭示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意义。    
6. ①“没有留下一个名字”,是客观存在,是历史事实;“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是文化意义,是历史价值。②作者这样写,意在通过对比——工匠、画师自身无名和留名历史的对比,表达了对“镌刻的信仰”的无名者的热情礼赞,也起到了突显主旨的作用。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四个选项均考核文章的内容,其中B项,“意在唤起人们对敦煌美景的向往之情”错,应是引出主体内容。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段内容的题目,注意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从结构上看“然而仅仅是自然的伟力还不能够造就敦煌”承上启下,“敦煌,因为信仰的镌刻,才由此成为敦煌”照应标题;从内容看段落的中间部分交代了敦煌石刻佛造像的来历。
点睛: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2018年1月5日,合肥火车站,一列由合肥开往广州南的列车上,女子以等丈夫为由阻止列车关门发车。1月9日上午,合肥火车站派出所宣传部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证实,事发列车是G1747次开往广州南的列车,该趟列车属于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理,广州铁路公安局正在调查处理。网络视频显示,一名带着孩子的妇女正在打电话,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并让列车员通知检票员放行其老公。列车员和乘客多次劝解,该女子仍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列车晚点发车。
材料二:
据安徽交通广播FM90.8最新消息,据了解,该女子为合肥人,当天该趟列车G1747因天气原因,进入合肥站时已晚点,计划在合肥站停站时间为15分钟,该女子的行为并未造成列车进一步晚点,在列车停车至第14分钟时,该事件得到处理,没有造成网传的导致列车延误4分钟。目前,该女子已交由铁路警方进一步处理。
材料三:
安徽合肥一女子于近日强行阻碍高铁发车,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涉事女乘客还是一名教师。1月9日下午,该涉事女子罗某的主管部门合肥市庐阳区教体局召开了新闻通气会,公布了对其的处理结果。
新闻通气会上,合肥庐阳区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称,通过网络了解到事情后,区教体局成立了事件调查处置小组,分别向合肥火车站和当事人了解了真实情况。表示此行为极坏、影响恶劣。
该负责人称,事件发生后,庐阳区教体局召开局党委会,对此事件作出如下处理:一、责成当事人罗某立即停职检查;二、勒令罗某所在的小学就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深刻检查,深入调查事件原因,依法依规依纪处置到位;三、区教体局举一反三,在全区教育系统中广泛开展学法守法及师德师风警示教育,严厉杜绝此类现象再度发生。
材料四:
@安徽铁路公安在线 1月10日消息,1月5日16时44分, G1747次列车合肥站准备开车时,旅客罗某(女)以等丈夫为由,用身体强行扒阻车门关闭,不听劝阻,造成该次列车延迟发车。公安机关对此开展了调查取证。1月10日上午,罗某到合肥站派出所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罗某的行为涉嫌“非法拦截列车、阻断铁路运输”,扰乱了铁路车站、列车正常秩序,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77条规定,依据该条例第95条规定,公安机关责令罗某认错改正,对罗某处以2000元罚款。铁路警方提醒:广大旅客出行要自觉遵守铁路运输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文明出行、安全出行。
(原题为《情况通报》)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涉事女子,强行阻止高铁关门发车,是为了等未及时检票上车的丈夫。
B. 材料一,事发列车G1747次隶属于广州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本次列车的终点站是广州南站。
C. 材料二,由于不可抗拒因素,该趟列车驶入合肥站时已经处于晚点状态。涉事女子的行为没有造成列车的进一步晚点,说明网传消息部分不属实。
D. 材料三,涉事女子是安徽省合肥市某小学教师,鉴于其行为影响恶劣,上级主管部门决定对当事人给予撤职检查处理。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涉事女子以等丈夫为由阻止高铁关门发车,该行为极坏,影响恶劣,引发网民的广泛关注。经多部门介入,目前已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理。
B. 事件发生后,涉事女子工作单位的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不仅对当事人进行处理,还举一反三,要求罗某所在小学的教师作出深刻检查,以杜绝此类现象再度发生。
C. 涉事女子阻止高铁关门发车,属于个人行为,且其教学工作并无过失。教育主管部门处罚不当,属于反应过激。
D. 涉事女子不仅是一名普通乘客,也是一名人民教师,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社会树立正面榜样。另外,作为母亲,在自己孩子面前做出如此恶劣的行为,也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E. 网络媒体的发达,是这次事件能广泛传播并持续发酵的重要原因。人们可以在网络空间自由地发表自己关于热点事件的看法。
9. 这次事件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答案】7. D    8. AD    
9. 启示:①出行应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文明出行、安全出行。②作为工职人员,应为社会树立正面榜样。如若犯错,当勇于承担责任,虚心接受批评。③相关部门要及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防止事态恶化。④人们应文明上网,共同维护网络空间,谨慎面对网络信息,不传谣,不信谣。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D项,上级主管部门对涉事女子的处罚是“停职”而非“撤职”。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要求罗某所在小学的教师作出深刻检查”错误,原文是“勒令罗某所在的小学就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深刻检查”;C项,教育主管部门的处理并不过激,该女子的行为违反了师德规范。E项,网络自由便捷,并不代表可以随意发表看法。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谈自己的观点,不要抛离原文。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内容“该事件得到处理,没有造成网传的导致列车延误4分钟”“该负责人称,事件发生后,庐阳区教体局召开局党委会,对此事件作出如下处理”“广大旅客出行要自觉遵守铁路运输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文明出行、安全出行”从出行安全、工职人员的影响、相关部门的监督、文明上网的角度作答。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启示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荀崧,字景猷,颍州临颍人,崧志操清纯,雅好文学。龆龀时,族曾祖见而奇之,以为必兴家门。弱冠,太原王济甚相器重,以方其外祖陈郡袁侃,谓侃弟奥曰:“近见荀监子,清虚名理,当不及父,德性纯粹,是贤兄辈人也。”其为名流所赏如此。与王敦、顾荣、陆机等友善,赵王伦引为相国参军。
王弥入洛,崧与百官奔于密,未至而母亡。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葬母于密山。服阕,族父籓承制,以崧监江北军事。
元帝践阼,征拜尚书仆射,使崧与协共定中兴礼仪。从弟馗早亡,二息序、廞,年各数岁,崧迎与共居,恩同其子。太尉、临淮公荀顗国胤废绝,朝廷以崧属近,欲以崧子袭封。崧哀序孤微,乃让封与序,论者称焉。
敦表以崧为尚书左仆射。及帝崩,群臣议庙号,王敦遣使谓曰:“豺狼当路,梓宫未反,祖宗之号,宜别思详。”崧议以为:“礼,祖有功,宗有德。元皇帝天纵圣哲,光启中兴,德泽侔于太戊,功惠迈于汉宣,臣敢依前典,上号曰中宗。”既而与敦书曰:“承以长蛇未翦,别详祖宗。先帝应天受命,以隆中兴;中兴之主,宁可随世数而迁毁!敢率丹直。询之朝野,上号中宗。卜日有期,不及重请,专辄之愆,所不敢辞。”初,敦待崧甚厚,欲以为司空,于此衔之而止。
苏峻之役,崧与王导、陆晔共登御床拥卫帝,及帝被逼幸石头,崧亦侍从不离帝侧。贼平,帝幸温峤舟,崧时年老病笃,犹力步而从。咸和三年薨,时年六十七。赠侍中,谥曰敬。
升平四年,崧改葬,诏赐钱百万,布五千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
B. 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
C. 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
D. 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体犹未壮,故曰“弱”,行加冠礼并取字取号以示成人,故曰“冠”。
B. 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C. 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文中“幸”指皇帝被迫逃到某地。
D. 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者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他们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崧深受名流的赏识。太原王济对荀崧很器重,把荀崧与他的外祖陈郡袁侃相比,认为他人品德行很纯粹。
B. 荀崧为人厚道。堂弟荀馗早死,荀崧把他的两个儿子接来一起居住,关爱有加,并且将自己的封号给了荀序继承。
C. 荀崧不为名利所动。王敦曾上表任荀崧为尚书左仆射,但当王敦希望荀崧在确定庙号一事上从长计议时,却遭到荀崧的反对。
D. 荀崧忠心耿耿,一心侍奉皇上。苏峻之战时,荀崧登上御床保卫皇帝,即使皇帝被逼前往石头,荀崧也侍从在皇帝身边,寸步不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龆龀时,族曾祖见而奇之,以为必兴家门。
(2)初,敦待崧甚厚,欲以为司空,于此衔之而止。
【答案】10. B    11. A    12. B    
13. (1)(荀崧)七八岁时,同族的曾祖看到他,认为他很奇特,必定使家门兴盛。(2)当初,王敦对荀崧很器重,想任他为司空,这时因怀恨而中止。
【解析】
10.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这句话的含义是“贼人追赶将到,同行的人都四散逃走,荀崧披发跟在车后,守在母亲遗体旁号哭。贼人来了后,把他母亲的尸体扔在地上,抢走了车子。荀崧受了四处伤,昏了过去,到晚上才苏醒”,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句中出现的名词较多,如“贼”“同旅”“崧”;然后根据语法知识进行断句,“被”,同“披”,披散,此处主语是“崧”,谓语是“从车”,故应在“从车”后断开,排除C、D两项;“至夜”意思是“到夜晚”,“方”,才,此处的“至夜”“方”都是状语,修饰谓语“苏”,故应在“气绝”后断开,排除A项。
1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A项,“古代男子二十岁,……取号以示成人”有误;男子二十岁成年只取字,不取号。
1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并且将自己的封号给了荀序继承”有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原句是“太尉、临淮公荀顗国胤废绝,朝庭以崧属近,欲以崧子袭封。崧哀序孤微,乃让封与序”,这句话的意思是“太尉、临淮公荀顗没有后人,朝廷认为荀崧在亲属中最近,想让荀崧之子继承封爵。荀崧哀怜荀序孤苦贫贱,就让封号给荀序”,可见应是将太尉、临淮公荀顗的封号给了他们。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文言文阅读答案 苟崧,字景猷,颍州临颍人,崧志操清纯,雅好文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苟崧,字景猷,颍州临颍人,崧志操清纯,雅好文学。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辽宁省凌源市2017-2018下学期期初高一抽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版)』  下一个『陕西省西工大附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