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二则习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2017-2018学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二则习题(八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六单元21 《庄子》二则(一) 北冥有鱼01 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北冥(míng)     鲲(kūn)徙(xǐ)抟扶摇(tuán)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2)亦若是则已矣是:这样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北冥有鱼 “冥”同“溟”,海4.辨析下
试题预览
第六单元
21 《庄子》二则
(一) 北冥有鱼
01 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北冥(míng)     鲲(kūn)      徙(xǐ)  抟扶摇(tuán)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盘旋飞翔
  扶摇:旋风
(2)亦若是则已矣  是:这样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北冥有鱼 “冥”同“溟”,海
4.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息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气息)
(2)为  ①其名为鲲(叫作)
②化而为鸟(成为)
(3)之  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其  ①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②其视下也(代词,代大鹏)
③其正色邪(用在选择问句中,表示选择)
(5)而  ①化而为鸟(连词,表顺承)
②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5.下列句子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
例:南冥者,天池也
A.后遂无问津者     B.《齐谐》者,志怪者也
C.亦若是则已矣          D.似与游者相乐
6.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往南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7.填空。
(1)本文选自《庄子集释》。作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北冥有鱼》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题目是编者加的。
(3)出自本课的成语有:扶摇直上、鹏程万里。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作者主要通过鲲鹏变化、鹏飞南冥两个故事来说明“逍遥”的真正含义。
9.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中想象手法的理解。
【示例】①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②在想象中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恃的道理。③在想象中寄寓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10.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旨是: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是不自由的。请结合这一主题,谈谈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示例】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遵守法纪,懂得自律的人,才会有自由的空间和生活。
03 拓展阅读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①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注释】 ①斥鷃:斑鸠之类的小鸟。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怒而飞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志怪者也       志:记载
(3)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气息,这里指风
(4)此亦飞之至也    至:极点
12.翻译下列句子。
(1)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穿越云层,背负青天,这样以后打算南飞,将要到南海去。
(2)此小大之辩也。
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13.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鹏和斥鷃的形象。
大鹏硕大无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大鹏有崇高理想,“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追求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逍遥游”。斥鷃不能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境界,目光短浅,它们认为“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就是飞翔,不必像大鹏一样飞到九万里高空。
附【乙】文参考译文:
穷发(沙漠)的北边有一片海,叫作天池。有一种鱼,它身宽数千里,没有知道它的身长的,它的名字叫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背如同泰山(那么高大),翅膀就像垂在天边的云,乘着旋风,像蜷曲的羊角一样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青天,这样以后准备南飞,要到南海去。斥鷃嘲笑它说:“你将飞往什么地方呢?我腾空而上,不过几仞(一仞为八尺)就下来,飞翔在蓬草、蒿草之间,这样的飞翔也是快活到了极点啊。你将飞往什么地方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01 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濠梁(háo)   鲦鱼(tiáo)   循其本(xún)     汝安知鱼乐(rǔ)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安知鱼之乐 安:怎么,哪里
(2)固不知子矣  固:本来
(3)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4)请循其本  循:追溯
3.翻译下列句子。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再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子/固非/鱼也
D.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解析:D.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5.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心境。
6.这一场辩论中,你欣赏庄子还是惠子?为什么?
【示例一】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示例二】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话语中的漏洞,对于事物有着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
03 拓展阅读
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②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 ,子知之乎?夫鹓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③不食,非醴泉④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 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⑤!’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选自《庄子•秋水》)
【注释】 ①相梁:在梁国为相。②国:国都。③练食:干净的竹米。④醴泉:甘美的泉水。⑤吓:拟声词,发怒时的叫声。
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庄子往见之 见:拜访
(2)或谓惠子曰  或:有人
(3)非练食不食  食:吃
(4)非梧桐不止  止:停止,休息
8.翻译下列句子。
(1)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不是梧桐不栖息,不是干净的竹米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不喝。
(2)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现在你想用你梁国宰相的职位来“吓”我吗?
9.用自己的话说说“惠子恐”的原因。
因为有人对他说,庄子是来代替他当梁国宰相的。(意对即可)
10.庄子所讲故事中的“鹓 ”“鸱”“腐鼠”分别指什么?
庄子,惠子,惠子的相位。
11.点明庄子所讲故事含意的是哪句话?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庄子怎样的性格?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庄子鄙视权贵,视高官厚禄如粪土的性格。
附参考译文:
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拜访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庄子)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 ,你知道吗?鹓 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不栖息,不是干净的竹米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 从它上方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想用你梁国宰相的职位来‘吓’我吗?” (122.240.204.24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2017-2018学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一滴水经过丽江》习题』  下一个『2017-2018学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习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