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重点优质高中2018届高三毕业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湖北省襄阳市重点优质高中2018届高三毕业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湖北省襄阳市重点优质高中2018届高三毕业生联合考试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
试题预览
湖北省襄阳市重点优质高中2018届高三毕业生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文化商业化浪潮的助推下,“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警惕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是否有娱乐性、能否取乐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法则。在“娱乐至上”的价值追逐中,历史可以被戏说,经典可以被篡改,崇高可以被解构,英雄可以被调侃。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杜甫很忙”、“李白很酷”等名人恶搞事件,各类选秀、真人秀的强力圈粉,都是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是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是文化泛娱乐化赢得市场的重要原因。文化泛娱乐化以消费、技术、快感、世俗等因素的融合消解文化的深度与厚度,当众多严肃的新闻、正统的历史、经典的叙事以“娱乐”包装的形式呈现时,其负面作用不可小觑。
    文化泛娱乐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受到侵蚀。首先,文化泛娱乐化在戏说、调侃、恶搞中解构宏大叙事,使民族文化碎片化,动摇了对“我们是谁”的认知。其次,民族历史记忆具有唤醒民族情感、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功能,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文化泛娱乐化将娱乐价值置于历史价值之上,为了娱乐可以随意篡改、编造历史,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推渡助澜,模糊了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最后,文化泛娱乐化背后充斥的物质欲望、个人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弱化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
面对文化泛娱乐化,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既要求文化生产者主动担当,又要求文化消费者能动省思。文化生产者要努力挖掘时代元素,让自己的文化产品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与未来发展趋势对话,传播好真善美。文化消费者始终坚持追求文化精品的品位,对戏说历史、结构崇高、调侃英雄坚决说不,这样文化泛娱乐化就会失去生长空间。
    (摘自曾楠《人民日报》2017年11月《警惕文化泛娱乐化侵蚀精神家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化商业化浪潮直接造成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
    B.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要警惕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C.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各类恶搞、选秀、真人秀都是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
    D.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受众心理上圈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都促使文化泛娱乐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分析了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的倾向,为文化泛娱乐化一系列表现提供了内在依据。
    B.文章第一、二段论述了文化泛娱乐化出现的时代背景及一系列表现形式、具体危害。
    C.文章详细论述了文化泛娱乐化对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
    D.文章在深入分析文化泛娱乐化危害之后,指出了我们面对这一现象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它消解了文化的深度与厚度。
    B.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受到轻视带来文化泛娱乐化问题的出现。
    C.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共同维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来面对文化泛娱乐化的不良趋势。
    D.只有在文化生产者和文化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文化泛娱乐化才会失去生长的空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 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9月24日24版,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引出炊烟,总领全文,交代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且引出下文对炊烟的背叛。
    B.全文包含了多处对比,例如:村人对父母为我设计的人生道路冷嘲热讽和父母的冷静坚决形成了对比。
    C.背叛炊烟是痛苦挣扎的结果,作者以悠远复杂的笔触全篇叙写了自己逃离故乡的全过程。
    D.作者将“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比作家书,将思念化作邮戳,生动形象而又新颖别致地写出家乡对我的羁绊,我对故乡的难忘之情。
5.结合文本,赏析划线句子“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5分)
6.作者在文中写到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 我背叛了炊烟,结尾又说,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4月18日,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在京发,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15年的79.6%略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已连续8年上升;图书阅读率为58.8%,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个百分点。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较2015年增加了0.02本。这7.86本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
    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历年网络在线阅 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如下图:
 
(摘编自2017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材料二: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在上海联合举办的“实体书店发展推进会”上表示,进一步加大对实体书店扶持力度。
    门店租金的上涨、网络营销方式的兴起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是近年来全世界实体书店都面临的问题。不仅传统的中大型连锁书店规模不断缩减,一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书店也陆续关张,在一片惋惜声中黯然退场。
    实体书店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很多传统行业在互联网大潮中面临的共同困境。
    但书店毕竟与普通店铺不一样,它在购买商品的价值之外,承载了关于一些文化、知识和品位的社会价值,也承载了一些关于故事、人生和回忆的情感价值。一个人可能没有在手机上读过书,却大多会有一个难忘的书店,有一本最喜爱的书。那种“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时的喜悦和敞亮,也是许多爱书人的情感共鸣。
    有些人将实体书店的困境归结为阅读习惯的改变,认为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让纸质图书越来越失去市场。阅读方式、图书载体的变化是时代进步的规律,如果数字阅读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推动知识的普及和文化传播,那么这对整个社会和时代都是善莫大焉。但问题是:数字阅读真的让我们养成新的阅读习惯了吗?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数量和阅读率却持续偏低,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不足5本,远低于发达国家。排在各大书店畅销榜单上的书单,除了考试辅导类书籍,就是各类成功学和养生学书籍,阅读的功利性可见一斑。再看看各大读书网站排名前列的,也无外乎是些言情、玄幻和惊悚小说。
    开卷有益、读书有用。在数字阅读尚未完全发挥功用的今天,扶持实体书店,让其更好发挥培养阅读的功能,是一种现实选择。
    前段时间,北京的三联书店开始尝试24小时运营,吸引挑灯夜读重开卷的爱书人。实体书店在困境中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是必经之路,但在运营模式的
创新外,培养全民的阅读习惯显得更加重要;在提供现代化的阅读体验之外,促进
全民阅读的配套建设,增加公共阅读资源,弥合地区间阅读资源的不平衡显得更加
重要。如果丧失了阅读的习惯,我们哀悼的将不仅是实体书店的消亡,而是一个崇
尚诗书礼乐的民族失去精神家园后的迷惘。
    (摘编自吕洪《网络营销改变阅读习惯?》2014年5月《人民日报》)
材料三:
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和雕刻时光咖啡店同步运营,联手互动。书店以经营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图书为主,兼及音像制品、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每年经常性、有选择地举办诸如讲座、新书发布、研讨、展览等各类营销活动百余场。
    (摘编自三联书店官网)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较2015年略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比图书阅读率增长速度快。
B.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但图书阅读率却增长缓慢。
C.自2008年以来,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稳步增长,手机阅读接触率持续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
D.自2008年以来,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稳步增长,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连续八年上升。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最终导致实体书店 走向困境。
B.书店不仅购买商品的价值,还承载了一些关于文化、知识、品位的社会价值和故事、人生、回忆的情感价值。
C.一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书店陆续关张,由此看出,个性化、特色化并非实体书店生存之根本,实体书店的第一要务是要寻求政策扶持。
D.实体书店的消亡往往意味着一个崇尚诗书礼乐的民族失去精神家园,这是一种精神的迷惘。
E.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店,而是一个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文化场所。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才能使实体书店逐渐走出困境。(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題共4小題,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沫。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 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B.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C.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D.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讳:隐讳,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讳名,是古人对身份显赫的人或自己的尊长不能直称其名,避称其名。
B.《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后来有补充注释《春秋》的书,称为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C.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一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鲁原名尹洙,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帅鲁。这是因为他们都知道他既有才能,又有“忠义之节”。
    B.师鲁为官许多年,可是仕途坎坷,曾因为范仲淹的事仗义执言而被贬官。尽管如此,他却能勤政爱民,在潞州任职时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
    C.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并且提出了很多军事备战主张,但都未能执行。
    D.师鲁生病,抬到南阳求医,病好了,看 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疼爱的表情,和宾客谈话,最终不涉及他的私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上西平•送陈舍人
吴泳①
    跨征鞍,横战槊,上襄州②,便匹马、蹴踏高秋。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
    凤雏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阅人物、渺渺如沤。棋头已动,也须高着③局心筹。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
    【注】①吴泳:字叔永,南宋潼川人,关心国事,正直敢言,不避权贵。襄州:襄阳,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当时处在宋金对峙的前线。③高着:高明的招数。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两句各用“征”、“战”分别形容“鞍”和“槊”,营造了十分强烈的战斗气氛,“便匹马、蹴踏高秋”,实写了陈舍人驰骋疆场的飒爽英姿。
B.“芙蓉”二句,进一步说明陈舍人赴襄州上任及作者鼓励他的原因就是敌人骚扰,边塞吃紧。“塞云”是不会愁的,此处运用拟人的手法。
C.下片对四位历史人物,前两人直写名字,后两人以遗迹指代,笔法错杂多变,抒发了作者对他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
D.“渺渺如沤”,比喻新颖生动。言外之意:历史人物已成为过去,象水泡一样地消逝了,现在就要靠你大显身手了。
E.“棋头”一句,遥接上片“芙蓉未折”二句,是说既是战争已开始,那就要有高明的招数,去对付敌人,使之不得乱动。
1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       ,       ”解释了学生不一定要比不上老师以及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更贤德的原因。
(2)《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吃穿用度都比别人差,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       ,       。”
(3)李白在《蜀道难》用夸张的手法,写行人仿佛能触摸到星辰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人们通过网络可随时与世界连接,电子阅读的便捷,使人不免产生忧虑:还有多少人会钟情于纸质阅读呢?那神圣的文学阅读,是否会成为好景不再的明日黄花?
②月光下,山墙那边传来一阵笛声,只听它时而低回婉转,时而穿云裂石,众人都听得痴了,就连墙上映着的竹影也仿佛听懂似的轻轻摇曳着。
③年轻画家毅然赴藏,深入藏民之中,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创作《西藏组画》时不蔓不枝,将西藏题材绘画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④100多年前的10月10日,是一个风雨如磐的时刻,革命的浪潮以风卷残云之势,摧毁了早已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从而终结了满清贵族对中国长达260多年的统治。
⑤地处中国西南的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誊,其巍峨磅礴,重峦叠嶂,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真是巧夺天工。
⑥这些审美趣味化为文化基因,汇聚到历史长河里,孕育了辉煌独特、山高水长的中华文明史。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野外探险具有极大的风险,仅有“人定胜天”和“大无畏”的精神显然不够,还要有专业的安全保障和对自然规律的充分认知为基础。
B.各级党组织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态度,转变基层干部作风,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C.二孩政策在全面放开后,“能不能生二孩”“该不该生二孩”“生二孩后怎么办”之类的话题一直被民众热烈讨论。
D.人大代表提议,我国应加快铁路投资体系改革,修改《铁路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填补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空白。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在访谈中,这位艺术大师提到了自己的母亲,他动情地说:“家慈经常告诫我和弟弟妹妹们,做人要清清白白。”
    B.老王生病,小李买了些东西去看望,老王说:“怎么还买东西啊?受之有愧,却之不恭,我只好笑纳了。”
    C.他在征稿启事中接着写道:“恳请小区居民帮助我们,为办好《小区直通车》尽一点绵薄之力。”
    D.小张刚到外地工作,有一天接到了父亲的电话,小张对同事说:“先父要我多向工作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请多多指教。”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工匠精神指的是一种精雕细琢的制作意识:制作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而这种制作意识的反面,①    。当然,②    ,坚守工匠精神的业主也不例外,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但它是盈利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③    。
21.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卢梭的墓志铭是:“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请在下列人物中任选两人为其写一则墓志铭。(每处不超过20字,5分)
蔺相如   高尔基   屈原    鲁迅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希望自己能扩大眼界,只有这样,才能见识丰富,人生才会有更高的境界;也有人认为眼界高了,什么都看不上,但什么也做不了,带来了个人的痛苦。
    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选项原文是“在文化商业化浪潮的助推下”,而非文化商业化浪潮直接造成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B选项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并且缺乏当前的限制;C选项,原文是“名人恶搞事件,各类选秀、真人秀的强力圈粉都是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
2.答案B 解析:一系列具体危害是在第三段阐述的。
3.答案B 解析:逻辑关系颠倒,文化泛娱乐化使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受到侵蚀。
4.答案C 解析:全文既有对故乡炊烟的逃离,又有对故乡炊烟的思念和牵挂。 
5.参考答案,拟人手法的运用(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故乡传统农耕生活必然会逝去,最终被占据绝对优势的富裕、先进、现代化的生活取代。(3分)这句话蕴含作者对这种变化既欣慰、期望,又充满伤感、留恋的矛盾复杂情感。(1分)
6.参考答案:不矛盾,(1分)炊烟原本是故乡特有的景致,但故乡生活的艰辛、贫穷使得作者产生了逃离贫穷的家乡、以知识改变命运、追求富足的生活的念头,并付之行动。(2分)而故乡的炊烟又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原点,是家和温暖的隐喻,没有炊烟也就没有了家、根和温暖。(2分)这样写都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1分)
7.答案C 解析:持续超过应为有高有低。
8.答案B、E 解析:A有些人将实体书店的困境归结为阅读习惯的改变,认为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让纸质图书越来越失去市场。是有些人的观点。C第一要务说法牵强附会。D、如果丧失了阅读的习惯,一个崇尚诗书礼乐的民族就会陷入失去精神家园后的迷惘。(B3分,E2分)
9.①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实体书店的扶持力度,让其更好地发挥培养阅读的功能。②实体书店要在困境中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北京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  下一个『河南省濮阳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