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八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六单元测试一、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怒而飞       志怪者也    子固非鱼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虽有嘉肴      选贤与能    女有归       教学相长    不独亲其亲     一食或尽粟一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执策而临之
试题预览
第六单元测试
一、基础知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怒而飞         
志怪者也    
子固非鱼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虽有嘉肴        
选贤与能    
女有归         
教学相长    
不独亲其亲       
一食或尽粟一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执策而临之   
长夜沾湿何由彻     
系向牛头充炭直
【答案】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记载 本来 迁徙 虽然 同“举”,选举 女子出嫁 促进 以……为亲 吃完 犹,尚且 面对 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同“值”,价钱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有通假字,如“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直”同“值”,价钱。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 下面句中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择其善者而从之    B. 弗食,不知其旨也
C. 其此之谓乎    D. 弗学,不知其善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项的“其”解释为:这,这个。ABD三项的“其”都解释为:指示代词,他(它)的。故选C。
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虽有嘉肴(即使)    B. 不知其善也(代指“道理”)
C. 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    D. 然后能自强也(句末语气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虽有嘉肴的“虽”在这里应解释为:虽然。BCD三项都正确。故选A。
4.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大道之行也(大道理)    B. 选贤与能(同“举”)
C. 讲信修睦(培养)    D. 是谓大同(指理想社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中“大道”在这里应解释为: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BCD三项都正确。故选A。
5.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盗窃乱贼而不作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 故外户而不闭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 是谓大同                   是鱼之乐也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的“作”分别解释为:发生/写;B项的“故”分别解释为:所以/原来;C.项的“是”都解释为:这;D.项的“道”分别解释为:说,告诉/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故选C。
6. 下列各句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 策之不以其道    B. 不足为外人道也
C. 虽有至道    D. 说不清,道不明
【答案】BD
【解析】试题分析:A项的“道”解释为:正确的方法;B项的“道”解释为:说,告诉;C项的“道”解释为:道理;D项的“道”解释为:说。故选BD。
7. 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 执策而临之
C.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 骈死于槽枥之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例句中“之”解释为:是语气助词,没有任何含义。A项“之”解释为:助词,的;B项“之”解释为:代词,指马;C项“之”解释为:助词,的;D项“之”解释为:是语气助词,没有任何含义。故选D。
8. 下列对《卖炭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 “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 “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 “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BC三项理解正确。D项,“牛困人饥日已高”说的是此时经过劳作,牛疲劳,人饥饿,太阳当空(正午),表现出卖炭翁的辛劳。七个字就间接的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故选D。
9. 指出下面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____)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____)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____)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____)
【答案】    (1). (1)对偶    (2). (2)夸张    (3). (3)比喻    (4). (4)借代
 
二、文言文阅读
(一)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食之不能尽其材           
(2)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策之不以其道
11. 用“/”为下面的句子标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12. 第①段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千里马的最终遭遇;第③段画横线部分刻画了“食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特点。
13. 全文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0. (1)同“饲”,喂 (2)等同,一样 (3)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1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2.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 妄无知    
13. 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食”是通假字。“策”在这里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的意思。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点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注意把握题干中放入关键词“千里马的最终遭遇”,结合第一段分析,故应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划线句通过三个排比句,写出了饲马者的虚妄无知。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食马者“不知马”有眼不识千里马。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主旨的理解。结合本文中的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统治者分析。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5. 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写在下面,并解释。
(1)________同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同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简单地描述一下。50字左右。
【答案】14.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15.     (1). (1)“与”    (2). “举”    (3). 推举    (4). (2)“矜”    (5). “鳏”    (6). 老而无妻    
16. 开放性试题,不作统一答案。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译句中的“与(推举)、信(诚信)”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个别句子还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通假字的把握,首先要找出通假字,按照固定的格式写出,并解释。
16.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中可知,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从“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可知,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从“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中可知,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
【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1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人不学,不知道          (2)弗食,不知其旨也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19. 【甲】、【乙】、【丙】论述的重点各有侧重,请概括各段论述的重点。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举例说明选文运用的两种论证方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7. (1)明白道理 (2)味美    
18. (1)因此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2)善于学习的人,(教他的)老师(通常)比较安闲,但(取得的)效果是双倍的,(而这些成果)又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    
19.     (1). 教学为先。    (2). 教学相长。    (3). 进学之道。    
20.     (1). (1)比喻论证: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2). (2)对比论证: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知道”在这里是“明白道理”的意思。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是故”是 “因此”的意思,“逸”是“安闲”的意思。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首先概况段落的主要意思,然后在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即可。把握关键句子。例如:第一段中“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故应为:教学为先。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其作用分别是: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6.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法的作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例如: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是比喻论证。
 (四)
曾子易箦①
曾子寝疾②,病。乐正子春③坐于床下,曾元、曾申④坐于足,童子隅⑤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⑥!大夫之箦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⑧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选自《礼记•檀弓上》)
【注释】①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学生。箦(zé):床席。②寝疾:卧病在床。③乐正子春:乐正,公室乐官。子春,曾参的弟子。④曾元、曾申:曾参的儿子。⑤隅:墙角。⑥睆(huǎn):光滑。⑦大夫之箦:古代社会等级森严,不同等级的人所用的器物、车马、衣饰,所居的建筑物都有不同的形制、装饰、色彩、质料。若有违反,即是违背了礼。大夫之箦,是大夫这一等级才能享用的竹席。曾参不是大夫,是不能用的。⑧季孙:鲁国大夫,当时执掌国政。
2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童子隅坐而执烛          (2)我未之能易也
2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何求哉?
(2)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
23. 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0字以内)
24. 根据原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请敬易之”一句中的“请”“敬”都是敬辞,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B. “反席未安而没”一句中的“没”是“去世”的意思。
C. 本文反映了曾子对礼法制度的重视和认真。
D. 全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曾子的形象,真切生动,栩栩如生。
【答案】21. (1)拿着 (2)更换    
22. (1)我还要求什么呢? (2)我能够坚守正礼而死,这就足够了。    
23. 曾子临终前不顾病危把大夫用的席子撤换了下来。    24. D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①童仆坐在角落拿着蜡烛。执:拿;②曾子听见这话。闻:听到;③一定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易:更换;④把他送回席子,还没躺好就死了。反:同“返”。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正”“毙”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表达通顺。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曾子是一个视守礼法甚于生命的人,他没有做过大夫,无意中用了大夫专用的席子。假如他死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那就是“非礼”了,哪怕是处于弥留之际,也依然命令儿子给他更换席子,刚换完,他就无憾而终了。文中曾子的形象惟妙惟肖,他以身护礼,言行一致的学者的风度得以充分的表现。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之处即可。本文主要运用了语言和动作刻画曾子的形象,真切生动,栩栩如生。
参考译文:
曾子躺在床上,病危。曾子的弟子子春坐在床旁边,曾元、曾申坐在床脚下,童仆坐在角落拿着蜡烛。 童仆说:“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啊!”子春说:“住嘴!”曾子听见这话,惊惧地说:“啊!”(童仆又)说:“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啊!”曾子说:“是的。那是季孙送的,我没有啊。(曾)元,(扶我)起来换竹席。”曾元说:“您的病非常严重啊,不能移动(您的身体啊)。(如果)幸运地到了早晨, 一定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曾子说:“你爱我不如他(童仆)。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小人爱人以无原则迁就。我还有什么苛求啊?我能得到(封建礼教的)正道而死去,也就足够了。”(曾元)扶着抬起(他的身体)然后更换竹席,把他送回席子,还没躺好就死了。
(五)
蚹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①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注释】①卬(áng):高举着头。②踬(zhì)仆:跌倒。
2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人或怜之                    
(2)苟能行 
(3)又不艾                     
(4)亦以病矣
26. 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以厚其室    B. 为去其负
C. 日思高其位    D. 大其禄
27. 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案】25. (1)有的人 (2)如果 (3)停止,悔改   (4)疲惫    26. B    
27. 讽刺了当时官吏好贪财货、向上爬的社会现象。
【解析】
25.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或”:有的人。“病”:疲惫。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6. 试题分析:A项,句意为: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厚,形容词作动词,填满,增加;B项,句意为: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负,动词作名词,负担;C项,句意为: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高,形容词作动词,提高;D项,句意为:加大自己的俸禄。大,形容词作动词,加大。故选B。
2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寓言现象的认识。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全文大意,根据“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深刻地讽刺了那些贪得无厌的贪官污吏,指出它们实际上跟小虫一样愚蠢,结果必然自取灭亡。
三、作文
28. 【漫画评论】这幅漫画的创作是从哪则熟语中获得启发的?它批评了现实中的什么现象?请你对这种现象进行评论。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评论字数在40字左右。
 
【答案】拣个芝麻,丢个西瓜。因小失大。评价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做此首先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行回答,才能有放;同时题目要求往对内有一定示性。这样,比较析有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此外还要仔细观图容,注意到图画细节,图画中物手拿颗芝麻,身后有一个瓜,再注意文字:经济益、保小大,由此根题目分。此外注字数要求。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9. 世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渴望得到的事物?也许有人渴望得到理解、爱护、温暖,也许有人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台电脑……
请以“渴望得到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字数不得少于600字。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
【答案】渴望得到自由
什么是自由?鸟儿飞翔在蓝天,鱼儿嬉戏于碧水,没有拘束,没有压抑,这就是自由。 而自由,真是我最渴望而最得不到的东西。
小时候,我还没上幼儿园,那时候可真是我度过的最快乐的时光——我可以无忧无虑的玩,像只小鸟,永不疲倦,有大把的时间供我挥霍,时间宝贵,我却丝毫不知节制。
直到小学,我玩的时间渐渐变少,爸爸妈妈每天都要对我说:“你要好好读书,不要辜负我们的期望,要考出个好成绩,考上好学校,给我们增光,不要浪费我们给你交学费的钱。。。。。。一字一句,本是轻如鸿毛的话,在我眼中却重若泰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在爸爸妈妈的恐吓威胁下,我胆战心惊的度过了六年,小学毕业了,我本该松口气的,却没想到因为我没有考上好的初中,爸爸妈妈训斥了我一个暑假,整整一个暑假,我都活在爸爸对我恨铁不成钢的骂声、妈妈苦口婆心的劝导声中,我想躲,可是怎么也躲不开,一个痛苦的暑假就这么过去了。
上了初中,相比于小学而言,压力更大了,当看见比我小几岁的弟弟和表妹快活的玩的时候,我却只能被关在家里,对着手上的英语、历史、政治等科目的书发呆。
有时候,我真的很羡慕比我小几岁的弟弟妹妹,他们是无忧无虑的小鸟,而我却是被困在笼中孤独的金丝雀,无时不刻向往着蓝天。
耳边时常传来妈妈的唠叨声、爸爸的怒吼声以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苦口婆心的劝导声,令我心烦,父母的讲法规则和大大小小的补习班更是令我完全失去了自由。
我不明白,难道分数就代表了一切?难道我的出生就是为了给父母争一点所谓的面子吗?难道我的自由竟比不上试卷上红红的数字和勾勾叉叉?难道分数高的人就是天才,分数低的人就是蠢才吗?
我很想回到小时候,再去重温童年的快乐;再去感受一下久违的自由。
我,渴望得到自由。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点睛】弄清“渴望”一词的含义,是审题的第一步骤,什么叫“渴望”呢?含义有三:一是指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二是与“愿望”“目标”“理想”等相同,从含义的丰富性可以看出,这道题是开放型命题,可以选动词性的词语填写,写一种行为,也可以选名词性的词语填写,写一种理想,一种愿望。 (122.240.198.23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上一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题』  下一个『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