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能力训练: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浙江省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能力训练: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
(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专题能力训练十八 传统文化经典(B)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第1~2题。“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二、阅读《论语》
试题预览
专题能力训练十八 传统文化经典(B)
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第1~2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二、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完成第1~2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
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①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②,民无争心……今据③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日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婴论和与同》)
注①献:进言指出。②干:违背。③据:指大夫梁丘据。
1.上面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和晏婴 的思想。
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和”与“同”的差异。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材料一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
材料二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墨子》)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
1.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在“爱”的问题上,孟子主张 爱,墨子主张 爱。(各用一个字概括)
2.结合材料,简析孟子之“爱”与墨子之“爱”的区别。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邹与鲁拱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注①邹与鲁拱:邹国与鲁国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
1.成语 出于上文,与现在常用的意义大不一样了,它在这篇文章中的意思是:
。
2.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对“有司”与“民”关系的理解。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材料一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材料二 子张问曰:“崔子①弑齐君,陈文子②有马十乘③,弃而违④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
注①崔子:齐君的臣子崔柕。②陈文子:与崔柕同朝为官,两者地位相当。③乘:一辆四匹马拉的大车叫一乘。陈文子有马十乘,在当时应算极其富有。④违:避开,离开。
1.材料一体现的是儒家 的精神。
2.面对弑君事件,孔子与陈文子的做法有何不同?你更赞成哪一种做法?为什么?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①。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②穷,小人穷斯滥矣③。”(《论语•卫灵公》)
孟子曰:“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④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⑤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⑥定故也。”(《孟子•尽心上》)
注①兴:起,这里指起身。②固:坚持,安守。③穷斯滥矣:斯,就。滥,泛滥,指胡作非为。④所性:指他的本性。⑤大行:指理想、抱负行于天下。⑥分:本分。
1.选段《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行为有怎样的要求?请简要概括。
2.以上两个选段中,孔子和孟子对于“穷”的看法有何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1)佛肸①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②,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③;不曰白乎,涅而不缁④。吾岂匏瓜⑤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
(2)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论语•公冶长》)
(3)子欲居九夷⑥,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4)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
注①佛肸(bìxī):晋国大夫范氏或中行氏的家臣,中牟城地方官。②畔:叛,谋反。③磷:损伤,这里为变薄。④涅:一种矿物质,可用作颜料染衣服,染黑。缁(zī):黑色。⑤匏瓜:这里指不能食用的苦葫芦。⑥九夷:指商末箕子隐居之地,即朝鲜半岛。
1.面对春秋末期的时代环境和个人处境,孔子对政治先后流露出哪些思想倾向?
2.孔子的这些思想倾向是否矛盾呢?结合材料,简单谈谈你对其思想倾向的认识。
答案:
一、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
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
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他的理想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二、1.“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2.“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的人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三、1.中庸
2.(1)“和”,讲究原则以寻求各方的统一与平衡,如材料所言,国君认为可行之事而实则有不可行的因素,大臣应加以指出,切不可君云亦云,反之亦然。“同”,则是无原则的调和,君云亦云。(2)“和”的结果是达到整体的和谐,使可行的更加完备,而不可行的也能从中汲取积极的因素。“同”的结果,则因异口同声而趋于单调沉闷,给事业带来损害。
四、1.仁 兼
2.(1)孟子之“爱”:由己及人有差等;以血缘为基础,出于天性。(言之成理即可) (2)墨子之“爱”:视人如己无差等;以利益交换为基础,出于功利心。(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材料一 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抱仁爱之心,但谈不上亲爱之情。只有亲爱亲人才能仁爱百姓,只有仁爱百姓才能爱惜万物。
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们的父母的;长大后,没有不知道要敬重他们的兄长的。
材料二 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爱他;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憎恶他;残害别人的人,别人也必然残害他。
五、1.参考答案出尔反尔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2.老百姓对当官的见死不救固然不对,但当老百姓陷入困境时,当官的见死不救也不对。当官不为民做主,要他们干什么呢?只有当官的关心民众的疾苦,才会出现官民和谐的社会状况。
参考译文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六、1.知其不可而为之(或“恪守周礼”或“维护周礼”)
2.孔子:积极参与,尽到自己的责任。陈文子:洁身自好,远离污浊之地。
评析示例1:赞同孔子的做法。世道混乱,如果人人都洁身自好,明哲保身,那世间事务谁来承担,社会进步谁来推进。孔子的做法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值得肯定。陈文子的做法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躲避责任的表现。
评析示例2:赞同陈文子的做法。面对这样混乱的社会,仅凭个人能力已经无法改变。从材料一中也可看到,孔子的做法并没有任何效果。与其徒劳无功,不如远离不守礼道之人,保持自己清高的品质。
七、1.孔子认为君子应当用乐观的态度对待困境,在穷困时仍应当坚守道义。
2.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君子即使处境艰难也应当保持自己的本性。君子依自己的本性做事,不为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原则,在困境中仍应坚守道义。
参考译文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孟子说:“站立在天下的中央,安定普天下的百姓,君子对此感到快乐。但他的本性不在这方面。君子的本性,即使他的理想完全实现了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增加,即使窘困隐居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减少,这是由于本分已经确定的缘故。”
八、1.参考答案①积极入世,为人所用;②若道不行,避居海外;③修道立德,坚守节操。
解析从(1)可看出孔子积极入世,相信自己,只要有机会就去施展抱负。从(2)可看出孔子主张在不为人用时就洁身自好。从(3)(4)可看出孔子主张立身修德。
2.参考答案①孔子的这些思想倾向并不矛盾。②孔子对政治的主要思想倾向是积极入世,渴望为人所用。虽说乱邦不入,但是要能为人所用,他坚信自己能坚守君子之道,涅而不缁。③孔子隐居海外的想法,不是主要的。只是在实在不得已、大道不行的情况下,思考自己向何处去的问题。他亦坚信自己即使被迫乘桴浮于海,亦不失为君子,修道立德,不忘君子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④孔子最终没有去隐居海外,说明他最终也没有走到实在无路可走的地步,虽说思想一直未能实现,但是自比芝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弃执着。
解析注意阅读材料,全面理解。孔子说话讲究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样的话,不要离开具体语境去思考问题。这样一想,就会发现孔子谈自己的主张不是一次性谈完的,而是在特定情况下谈自己一方面的主张。综合起来看,并不矛盾。
参考译文(1)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
(2)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
(3)孔子想要住在偏远的地方,有人说:“那里很简陋,怎么办呢?”孔子说:“有德行的人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4)遇不遇到贤明的君主,是时运的事;贤还是不贤,是才能的事。君子学识渊博深谋远虑而时运不济的人多了,何止是我呢。兰花生长在冷清偏远的山谷之中,却不因缺少他人的观赏而停止开放、播散芬芳。品德高尚的人修身立人,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己高尚的品节。 (122.240.198.23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
浙江省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能力训练:小说阅读(B)
』  下一个『
浙江省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能力训练:名篇名句默写(A)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