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7年湖南省高考语文真题社科类文本阅读汇编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05-2017年湖南省高考语文真题社科类文本阅读汇编(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5-2017年湖南省高考语文真题社科类文本阅读一览表时间 真题 答案和解析2005年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脑在生命头几个月进程中的发育是生物学上自我构成的最为值得提及的形式之一。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人就来到了一个充满刺激的世界.猛烈的外界刺激潮水般涌入  婴儿的睡一醒周期的时
试题预览
2005-2017年湖南省高考语文真题社科类文本阅读一览表

时间 真题 答案和解析
2005年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脑在生命头几个月进程中的发育是生物学上自我构成的最为值得提及的形式之一。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人就来到了一个充满刺激的世界.猛烈的外界刺激潮水般涌入
  婴儿的睡一醒周期的时间节拍.他的睡一醒行为是受他的大脑神经元结构控制的.新生儿的大脑于是自己生成一个时间程序,让外界感官刺激依照这一时间程序而通过,进免过多的刺激涌入,对新的印象进行整理并在睡眠的相应阶段加以深化。在这里,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具有超常用期与昼夜周期的内源节律共同出力编织睡一醒阶段的模式.随着时间一个月一个月地过击,大脑一天一天地发育,睡一醒行为的内在时间程序也不断变化.这个时问程序以此反映婴儿大脑的不断发育情况。但人类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并非只从诞生时刻才开始.在诞生的这一时刻,自我构成功能已经在发育的道路上走过一大截路了。新生儿的那些令人惊奇的行为便是有力的证明.新生儿生命的寿命还在出生之前若干星期,亦即还在母腹中就已开始了。
  母亲只要觉察到腹中胎儿在动,就每天念两遍童话《国王、老鼠和奶酪》.她大声地念,慢慢地念----从头到尾要3分钟.就这样,到了分娩的那一天,婴儿出生后竟然就知道这个童话!
  新生儿的这种非凡的能耐不难加以证实。在橡皮奶头里装上一个压力传感器,用以记录吮吸动作。然后给婴儿戴上一十耳机,有选择地播放两则童话给他听.两则童话都由婴儿的母亲采念----而且念的速度、声音太小、语调全都一样。这两则童话分别用立体声磁带给录制下来。婴儿吮吸得较通常速度快时,让他听到一则童话:他吮吸得较慢时,让他听到另一则童话。在这种方式下,新生儿能够区分他喜欢听哪一剐童话。两则童话中一别是本原的,另一剐在形式上作了些改动--只是把所有角色的名字都作了改换。新生儿连细微的差别都发现了,在试验进行几分钟后抗找到了他要改变自己吮吸频率的方向----他可以通过改变吮吸频率使耳机传来他想要听的那则童话。他所想要听到的始终是本原童话,亦即他在母腹中常常听到的那则童话。
  上面所描述的方法以多种形式运行,目的在于弄清新生儿对说话声音和语言形式之间差别进行感知的能力到底有多太。如果让婴儿母亲与另一位女人读同一篇故事,小小的婴儿总是喜欢选自己亲生母亲的声音,而不选另一位女人的声音。会两种语言的母亲,她的新生儿能区分她的两种语言,又喜欢从中选择自己还在母腹中时听得最多的那种语言。但是,如果两则童话故事由新生儿的父亲与另一位陌生男子来念,那么,新生儿就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就是说,父亲的声音与另-位男子的声音在新生儿听来是同样陌生的。
  选一检验结果证明了母亲声音对腹中胎儿的强烈影响。只有母亲的声音才能够让腹中胎儿从母腹内的背景噪声中鲜明地听出来,而外界的声音则消逝,听不见。胎儿的听觉器官在孕期的最后3个月完全形成,亦即具备完全的听觉功能。由此可知,还在这一时期,话音模式就已经传入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了。显而易见,母亲的话音特征已留在了胎儿的大脑中----这是大脑留下的第一批记忆痕迹。正是这第一批记忆痕迹使新生儿能够重新识别曾经听到过的话音模式井与其他话音区剐开采。
7下面关于时间程序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问程序是由潮水般涌入新生儿大脑的强烈的外界刺激共同编制而成。
  B时间程序通过大脑对新的印象进行整理井在睡眠的相应阶段加以深化。
  c.恒定的内在时间程序主要表现在新生儿的睡--醒阶段这一固定的模式上。
  D.睡--醒行为的内在时间程序不断变化,并以此反映婴儿大脑的发育情况。
 【答案】D
   解析:本题答案可以第一自然段找出。从文中可以看出“时

间和程序”是不断变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四个选项中能反映这一特征的只有D项。
高考社科类文本阅读考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2)根据文章中提供的信息作出合理推断 。
8不能证明人类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并非只从诞生时刻才开始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A母亲只要觉察到腹中胎儿在动,每天大声念两遍同一则童话,到分娩的那一天,婴儿生下来后就知道这个童话。
  B新生儿通过改变吮吸奶头的速度,对他母亲念的本原童话录音和另一则在形式上作了改动的童话录音进行选择。
  C如果母亲会两种语言.她的新生儿能够区分这两种语言,并喜欢从中选择自己还在母腹中时听得最多的那种语言。
  D无论让胎儿听他父亲还是另一个陌生男子念的童话,新生儿都不知道如何选择,就是说他们的声音是同样陌生的。
【答案】D
解析:题干的要求是让人明确“新生儿生命的寿命还在出生之前若干星期,亦即还在母腹中就已开始了“这个意思。答题区域在第二、三、四自然段,而D项是从父亲的外在的角度来谈,所以不能证明。
科技文出题范围  1.社会科学类:常常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政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等 方面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考古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近年来高考试题特点:  1、选文的新颖性 2、内容的单一性 3、表达的明晰性 4、难度的适中性。

9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在新生儿诞生前就已经在发育的道路上走过一大截路了。
  B新生儿听不见外界的声音,是因为只有母亲的声音才能够对他产生影响。
  C.科学实验结果表明,新生儿具有对说话声音和语言形式差别进行感知的能力。
  D.第一批记忆痕迹使新生儿能识别曾经听过的语音模式并与其他话音区别。
  【答案】B
解析:A项可参考第一自然段倒数第二句,C项可参看第四段第一句,D项可参看第五段最后一句话。而B项来自最后一段第一句话,从“只有母亲的声音才能够让腹中胎儿从母腹内的背景噪声中鲜明地听出来,而外界的声音则‘消逝’,听不见“一句可以看出, B项颠倒了条件关系。
  常见的误区设置:  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10.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人幼年生长期时间程序产生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新生儿的睡眠与清醒昼夜周期是不可能改变的。
  B实验清楚地表明.新生儿生命的寿命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因此我国现行对人寿命长短计算的方式是错误的。
  c实验表明,人类大脑的自我构成功能井非只从诞生时刻才开始,由此可见,人的早期智力开发可以提前到出生前。
  D.胎儿的听觉器官在母亲怀孕的最后三个月完全形成.所以好的胎教模式对人脑自我构成功能的产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答案】C
解析:A项应是“新生儿的睡眠与清醒周期是不断变化的“。可参看第一段。B项“因此我国现行对人寿命长短计算的方式是错误的“这句话属于无中生有,本文根本没有谈论这方面的内容。D项“所以好的胎教模式对人脑自我构成功能的产生起到重要的作用“一句原文也没有此意。
  认真读文,仔细比较,小心求证则是准确解答此题的根本。  首先,快速阅读、准确阅读的能力。对文章总体把握,对作者倾向的把握。这是解题基础。 其次,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能预感某处是关键,是重要信息,并随手作出标记。  第三,咬文嚼字,一个句子顺读、倒读、替换信息都能读明白;一个词语的含义、语境义一读就清楚。 第四,联想想象。思路开阔,能应变,会拐弯,合理合情,有度有据。
2006年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段文字,完成5-8题。
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对一些模式生物如线虫、果蝇的研究表明,基因控制着衰老过程。在果蝇群体中,通过系统地选择晚生育的个体,成功地获得了寿命长的品系,这些果蝇的代谢能力明显提高。此外,有的体内抗氧化酶活力增加,有的对饥饿、干燥、高温的耐受能力提高,但这种寿命的延长是在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且幼虫密度很高、食物受到极大限制的环境条件下选择出来的。也就是说,与延长寿命有关的基因要在这种逆境条件下才会表达,才能发挥其功能。同时,这些抗逆境的能力分属不同的代谢途径,因此衰老有多种机制,延长寿命的途径决不止一种。果蝇研究的结果表明,衰老和寿命是多基因控制的。
线虫是在完成发育以后,主要是在生殖以后开始出现衰老的,与线虫的衰老和寿命有关的基因突变以后可使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这表明生物体存在着与寿命长短相关的单个基因,在果蝇也发现了与寿限有关的基因。
人类有一种早衰综合征,患者儿童期情况很正常,在青春期间生长延缓,以后很快就出现衰老。这种疾病的基因已被克隆,基因编码的1432个氨基酸的序列,同DNA螺旋酶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序列有很高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的相似性又表明这两种蛋白质也许有相似的功能。DNA螺旋酶参与DNA的代谢,因此,推测DNA代谢发生缺陷可能是病人出现早衰的一个因素。这个例子说明,单基因突变可能也是人类衰老的机制之一。
总之,衰老和寿限都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环境因子的作用是随机的,而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能力则是遗传的。与衰老有关的基因或是参与细胞的生存和损伤修复,或是参与对老年性疾病的易感性。因此,可从单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两种研究策略来探究衰老和寿限的遗传机制,提示相关基因的功能,尽可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最近有人说,把人的基因组图谱弄清楚了,人可以活上500岁甚至1200岁。依据无非是上面提到的果蝇和线虫的实验结果,并以此来推算人类的寿限。但这种说法忘记了上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如果人能活到120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此外,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试想一个人如果反应迟钝、生机索然地活上几百岁,那还有什么意思?让人尖减少疾患,健康而长寿地生活,才是遗传学家在21世纪追求的目标。
5.不能说明“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逆境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B.果蝇寿命的延长是以相关基因在一定条件下的表达为前提的。
C.除遗传外,环境因子对生物体的寿命也产生影响。
D.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是由其基因组图谱所决定的。
5.[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辨别文中信息并进行整合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根据文中第四段,“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应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而不是仅由基因组图谱快定的,故D项与文意不合。A、B、C三项
均可从文中找到依据:A项为原文第二句,是首句的解说句;B项据文中“与延长寿命有关的基因要在这种逆境条件下才能表达”可知;C项可从文中第四段内容筛选出相关正确信息。

6.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在逆境条件下成功地在果蝇中选出了寿命长的品系。
B.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动收入低尽然导致其基因的改变。
C.线虫的与寿命有关的基因的突变都可使其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
D.目前还不能断定DNA代谢发生缺陷是导致早衰综合征的因素。
6.[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辨别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项犯了暗换主体的错误,原文是说果蝇寿命的延长是“在受到极大限制的环境条件下选择出来的”,如同物竞天择,而非“科学家们”选择的结果;B项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根据原文,“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C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应为“与线虫的衰老和寿命有关的基因”中的“一些基因突变后可使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

7.“但这种说法忘记了上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所指的一项是
A.果蝇的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
B.果蝇的幼虫密度很高。
C.果蝇的食物受到极大限制。
D.果蝇的寿命受多基因控制。
7.[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文中第四段由这“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得出了“如果人能活到1200岁,那么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的推论。由此可知,这“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当为“果蝇的发育长期停滞于幼虫阶段”。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之所以不能确定单基因突变与人类衰老的关系,是因为只采取单基因遗传研究的策略,而没有把单基因遗传研究与多基因研究结合起来。
B.尽管引起人类早衰综合征的基因已被研究者克隆,但并不表明人们已经找到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基因研究要造福人类,依然任重而道远。
C.既然线虫的某些基因的突变可使其寿命延长,那么人类也只需用基因突变的方式,就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以达到延长自己寿命的目的。
D.从某些生物体到人类,研究者在基因方面作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探索,科学的日新月异使我们相信,在不远的站起来,长生不老不再是神话而是现实。
8.[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项强加因果,文中说,对线虫的研究,“表明生物体存在着与寿命长短相关的单个基因”,同时,由对人类早衰综合症的研究说明“单基因突变可能也是人类衰老的机制之一”;C项所说“人类也只需用基因突变的方式,就能消除寿限的限制因子”,于原文无据,系无中生有;D项,原文说“让人类减少疾患,健康而长寿地生活,才是遗传学家在21世纪追求的目标”,而该项所说“在不远的将来,长生不老不再是神话而是现实”显然夸大其词。

2007年 二、 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近在死海中发现了一种叫嗜盐菌的极小微生物,对它的研究,让科学家们探知了更多有关生物技术和癌症的秘密,也许还有助于解决一个难题:如何让宇航员在太空旅行中免受宇宙射线的伤害。宇宙射线能穿透宇航员的身体,损伤人体细胞中的DNA,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DNA损伤也是生活中地球上的人类患各种癌症的原因之一。
  嗜盐菌似乎是修复DNA损伤的高手。为了解其中的奥秘,马里兰大学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资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人员用辐射轰击法破坏嗜盐菌的DNA,使其分裂成碎片,但穹们在几个小时内就能将所有的染色体“召集”到一起,重新恢复正常功能。嗜盐菌为何能有如此顽强的生存能力?马里兰嗜盐菌研究项目主任乔斯林?迪鲁吉罗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嗜盐菌是在一个原本就不适合生命生存的地方生存和进化的。死海海水的盐浓度是正常海水的5—10倍,多数海洋生命在死海里会很快死亡。高盐浓度导致与辐射类似的后果,使有机体的细胞,特别是细胞中的DNA受损。在这种含盐量极高的极端环境中生存和进化,正是嗜盐菌能够承受辐射和其他恶劣环境的原因。在强烈的紫外线光束的照射下,多数微生物会全部死亡,但80%的嗜盐菌活了下来,且能继续正常生存和繁殖,研究人员还做了一个实验,将含有嗜盐菌细胞的海水置于模拟太空的真空环境里,结果水分很快蒸发,留下的盐分形成了含有微量水分的结晶体,嗜盐菌细胞躲藏在这些像一个个小房子似的盐的晶体里,能避免进一步的干燥缺水,可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半休眠状态。如果盐的晶体有机会重新溶入有水环境中,嗜盐菌细胞会重新活跃起来,修复由于缺水引起的DNA损伤,迅速恢复正常的生存活动。
  嗜盐菌为何能在这一系列实验中存活下来?迪鲁吉罗研究小组和西雅图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用现代基因测试工具观察嗜盐菌细胞DNA受损的全过程,发现嗜盐菌在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和被置于模拟太空的真空环境后,其整套“分子修复工具”都被激活了。所谓“分子修复工具”是一种叫做酶的蛋白质。嗜盐菌里有着一定数量承担修复工作并“随时待命”的酶,当受到致命剂量的辐射照射时,这些“埋伏”着的酶会很快出动,并DNA进行“抢救”,然后其他种类的酶继续其修复工作,并激活产生这些酶的基因。迪鲁吉罗研究小组还发现,在嗜盐菌2400个基因的基因组里包含了好几套独特的DNA修复“工具”。嗜盐菌的这些DNA修复“工具”,有的其他动植物也有,有的则是细菌才有的,还有的是一种叫做archaea太古代微生物(嗜盐菌所属的种类)所特有的,嗜盐菌则拥有所有这些修复“工具”,此外,它还有几种别的物种所没有的新奇的DNA修复“工具”。所有这些DNA修复“工具”,对研究人类的DNA修复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也许能为增强人体修复DNA受损的自然能力开辟新的途径,并将极大地造福于太空旅行的宇航员,因为archaea太古微生物中的许多修复蛋白质为真核细胞(包括你我在内的生命组成形式)中的修复蛋白质非常相似。
 第二大题为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现代文阅读,着重考查考生筛选并提取、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2001年以前,曾经长期选用自然科学类文章,2001年起,《考试说明》规定为“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许多中学语文老师和一些学者对这道题是颇有微辞的,讽为“弯弯绕”“捉迷藏”。记得2002年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民先生也说过这么一个意思,选用自然科学类文章作为阅读考查的形式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其实,像全国卷的“铜奔马正名”“沙尘暴”“全球变暖”以及湖南卷的“藏药”等选文介乎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之间,与考生生活实际是近距离的,文章也流畅自然,语言简练,信息量适度,有较强的文化意味,是收到好评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分省命题许多试卷又都还是选用自然科学类文章。
 
6.依据原文,不属于科学家们所做的嗜盐菌实验的一项
  A.观察嗜盐菌在高盐浓度环境中是否具有承受强辐射的能力  
 B.观察嗜盐菌在其DNA被破坏之后能否重新恢复正常功能
C.观察嗜盐菌细胞在模拟太空的真空环境中是否能继续生存  
D.观察嗜盐菌细胞DNA在受损过程以探索其被恢复的奥秘
     答案A 
【解析】从文中所给的信息看,A项不属于科学家们所做的嗜盐菌实验,应选A项。?

7.下列关于“嗜盐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即使DNA被分裂成为碎片,嗜盐菌的染色体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召集”起来。
  B.因为嗜盐菌原本就是在一个不适合于生命生存的恶劣环境中生存和进化的,所以它具有极强的抗辐射能力。
  
  C.在模拟太空的真空环境里,多数微生物包括部分嗜盐菌会死亡,但绝大部分的嗜盐菌细胞会重新活跃起来。
  D.嗜盐菌是archaea太古微生物中的一种,它的许多修复蛋白质与人体真核细胞中的修复蛋白质非常想似。
  答案C
【解析】文章第二段中说“在强烈的紫外线光束照射下,多数微生物会全部死亡,但80%的嗜盐菌活了下来,且能继续正常生存和繁殖”。而C项则把其表述为“在模拟太空的真空环境里”显然不当,且文中无C项中所表述的信息。?   

8、依据原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迪鲁吉罗研究小组与西雅图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观察嗜盐菌细胞DNA受损的全过程,发现它有好套独特的DNA修复“工具”
B.在嗜盐菌中,“随时待命”以对受损的DNA进行“抢救”的酶,与继续进行修复工作的其他种类的酶,都属于“分子修复工具”。
C.在强烈的紫外线光束照射下,只有80%的嗜盐菌的整套“分子修复工具”被激活,它们会很快出动,对那些受到损伤的DNA进行“抢救”
D.在极端的干燥环境甚至真空环境中,嗜盐菌也能继续生存并正常繁殖,因为其承担修复工作并“随时待命”的酶会修复细胞中的DNA损伤。
     答案:B
【解析】A项以偏赅全,第三段中说迪鲁吉罗研究小组和西雅图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观察嗜盐菌细胞DNA受损的全过程,但只说“迪鲁吉罗研究小组还发现,在嗜盐菌2 400个基因的基因组里包含了好几套独特的DNA修复‘工具’”;B项符合文意,见文章第三段中的表述;C项见原文第三段,表述不当;D项根据原文第二段的表述,在极端的干燥环境甚至真空环境中,嗜盐菌会躲藏在盐分的含有微量水分的结晶体里,可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半休眠状态,当重新溶入有水环境中时,嗜盐菌细胞会重新活跃起来,D项中说“嗜盐菌也能继续生存并正常繁殖”不当。?
 [简要题析]:科学类文章阅读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表达、筛选提取整合文中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等多项能力检测点,但由于选文的关系,有的检测点不大好出题。像2004年湖南卷有两道题实际上都是对文中概念的把握,今年6、7、8小题实际上也都偏在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提取和整合方面。
  信息是事物本身承载和表达的内涵。考查对象主要是文中关键词句和句群所承载的信息;考查形式一般是选非题,常常表现为信息在语意转换传递和分解组合中的是与非、正与误、全与偏的分辨;考查内容包括局部语句、整体语段、事物间的关系、事理的因果关系以及观点结论的表述等。
  要准确地筛选并提取信息,首先应泛读全文,获取一般信息,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和筛选标准找出文中相关信息区间,在精读的基础上,比较题中选项表述的异同,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确认印证。
  试题选项中设置错误选择肢的常见情况有:①以偏概全,②无中生有,③张冠李戴,④偷换概念,⑤答非所问,⑥牵强附会,⑦颠倒相互关系,⑧改变判断性质,⑨背离语境暗示,等等。
[简要题解]
解答这样的题目,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有关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释,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语句等。6题A项是“无中生有”,另外,根据文中信息,嗜盐菌在高盐浓度环境中具有承受强辐射的能力是确定的,无需实验观察。7题C项改变判断性质,根据文中信息,在模拟太空的真空环境里,嗜盐菌细胞只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半休眠状态,只有当嗜盐菌所“躲藏”的盐晶体有机会重新溶入有水环境中,嗜盐菌细胞才会重新活跃起来。将条件前提改为“在强烈的紫外线光束的照射下”才判断正确。8题A项“张冠李戴”了,“迪鲁吉罗研究小组与西雅图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观察嗜盐菌细胞DNA受损的全过程”中的发现是另一发现,“它有好几套独特的DNA修复‘工具’”的发现者只是迪鲁吉罗研究小组;B项判断只要正确理解“所谓‘分子修复工具’是一种叫做酶的蛋白质”一句;C项也是改变了判断性质,全文中“80%”只出现一次,所言是另外一回事;D项中信息点和错误点与7题C项略同(实在是选文限制而找不到信息点了吧?)。6、7、8题的得分依次分别是2.23、1.83、1.55,得分率依次分别为74.3%、61%、51.7%。

9.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高盐浓度导致与辐射类似的后果,在强烈紫外线辐射下嗜盐菌的存活率达80%,因此在高盐浓度海水嗜盐菌的存活率也约为80%。
B.实验证明嗜盐菌在模拟太空的真空环境中仍能继续生存,可见嗜盐菌在完全无水的极端干燥环境中也可存活下来,或处于半体眠状态。
C.如能获取嗜盐菌特有的DNA修复“工具”并将其移植到人体中,那么人类也能在致命的紫外线照射下和极端干燥的真空环境里生存。
D.美国航空航天局之所以愿意资助嗜盐菌的研究项目,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它有助于解决宇航员因受宇宙射线伤害而引发各种疾病的难题。
答案D
【解析】A项后半句“因此在高盐浓度海水中嗜盐菌的存活率也约为80%”,原文无法推断出此结论;B项“完全无水”太绝对;C项推断无依据;D项符合文意。? 
[简要题析]
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推断的考查点是2001年《考试说明》中第一次提出来的,但这些年来出得好的题不多,常常是选项内容与题干有些名不副实。所谓“推断”,即文中没有直接明晰的结论,只能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调动脑中的知识储备,进行合理的推测判断。
  [简要题解]:本题A项推断错误在后果类似不同等于程度类似,B、C两个个错误选项实际上都存在信息失误,基本上无须“推断”,B项的前提条件就不是“完全无水”,C项嗜盐菌本身在模拟真空环境中生存就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躲藏在含有微量水分的盐分晶体内。况且,D项的“推断”很简单,可以不顾其他项的“推断”结果。本题人均分2.22分,得分率为74%,与6小题一起成为整张试卷中得分率最高的题。
 
2008年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为什么我们容易区分上下,但却不容易分辨左右,一位哲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我们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这是区分上下的最为直观方便的参照系。但左右就不同了,左和右并无明显的参照系。小时候,大人教我们:拿筷子的是右手,端碗的是左手。两只手的功能的不对称,帮我们分辨了左右。可见,要区分左右之不同,首先得有赖于某种不对称的基准。
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因而动物不能区分左右。这一设想最初由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如今已有实验证明,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我们的右脑与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2005-2017年湖南省高考语文真题名句默写汇编』  下一个『2005-2017年湖南省高考语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