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复习检测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复习检测题(高一必修三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三专题复习检测题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中国古代山水诗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毛志成  当今画家们用国画手法创作的山水画,仍不乏传薪者。而诗人写的山水诗,即以专门写山水、写自然风光为主要情趣的诗,却日见其少,近于绝迹。连作家写的小说、散文,其中涉
试题预览
第三专题 复习检测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国古代山水诗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毛志成
  当今画家们用国画手法创作的山水画,仍不乏传薪者。而诗人写的山水诗,即以专门写山水、写自然风光为主要情趣的诗,却日见其少,近于绝迹。连作家写的小说、散文,其中涉及的情景也主要是写人,写事,乃至写建筑的景观,而涉及自然风光(尤其是山水风光)的文字则少之又少,很多读者看到写自然风光的段落,也往往略过不读,因为感觉与“故事”没什么太大关系。   
  殊不知,古代中国曾是写山、写水、写自然风光的大国,而且天下无双。从某种意义上说,倘若没有涉及过山水的吟咏和创作,一个文人就很难称其为“文人”。中国古代的大诗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写过赞美山水的名篇、名句。    
  中国古代诗人写的山水诗,那种将山与水视为浑然一体、相互共融且又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特别是将视觉感受升华为考究的精美辞章,这在外国是罕见的。李白诗中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陆游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词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袁枚诗中的“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等等,均为脍炙人口的咏山水名句,而其中最能显示“中国特色”之处,就是写山同样关注水,写水同样关注山。中国古代所说的“诗情画意”,山水情、山水意占的比重太大了。    
  外国也有写山写水的诗,但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专门以“山水诗”命名的门类。其中的原因,很值得研究。外国(尤其是西方)诗人对山的审视,大都是对孤立而巨大的岩体的观察和感触,而且大都属于“三维审美序列”,视线所及脱不出山的长、宽、高的范围。而中国诗人对山的审美,首先关注的是山体 上繁衍的生命物种,如花草、树木、鸟兽、昆虫等等。也就是说,中国诗人关注的不是孤立的山峰、山巅,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山的生态圈,这样的审美,光是立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去感受山的长、宽、高是不成的,必须要长时间地“游”才行,这就叫“四维审美序列”。    
  总之,中国诗人眼中的山是有生命的山,是有活力的山,是被人用文化浸润的山。   
  中国古代诗人笔下的水,显示出这样一种感触:它是一切生命之母,也是人类文明的襁褓。《诗经》开篇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将河、洲、鸠、君子、淑女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也是将自然景观和人文品位有机结合,这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中国诗人对山水诗的独特贡献,大概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属于农业文明有关,人们对山对水都有一份独特的感情。在我看来,要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山水诗也应算是其一,而且到了应当拯救的时候。今天的中国诗人、文人中,还有多少人会写、愿写、善写山水诗?太少了,现在喜欢游山玩水的大有人在,但绝大多数只是为了满足消费和娱乐快感,对山水本身的感悟很浅很淡,乃至根本想不到去感悟山水。须知,爱山爱水是人类一种高品位的感情。
  1.下列不属于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山水诗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理由的一项是(  )
  A.当今诗人专门写的以山水、自然风光为主要情趣的诗,越来越少,近于绝迹。
  B.古代中国出现了很多写山水自然风光的大诗人,出现了很多名篇、名句,天下无双。
  C.中国古代的山水诗,体现出浑然一体、相互共融且又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
  D.中国诗人眼中的山水都是有生命的,都是与人类文化、人类文明密不可分的。
  2.下面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山水诗中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咏山水名句,往往将山水融为一体,这可以说最能显示“中国特色”之处。
  B.西方诗人对山的审视大都属于“三维审美序列”,他们大都是对孤立而巨大的岩体的观察和感触,视线所及离不开山的长、宽、高的范围。
  C.中国古代诗人对山的审美,属于“四维审美序列”,他们不局限于一点,会从多个地点去感受山的长、宽、高,从而写出自己的独特感悟。
  D.由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属于农业文明,所以人们对山水有了一份独特的感情。这就是中国古代诗人对山水诗的独特贡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一段写当今画家和当今小说、散文的事例,是为了强调中国古代山水诗是一种该拯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B.古代诗人如果没吟咏和创作过山水诗,是很难称其为“文人”的,这说明了古代山水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C.《诗经》中的《关雎》就是将自然景观和人文品位有机结合的佳作,体现出古代诗人笔下的水是“生命与文明的载体”这一特点。
  D.现在很多人喜欢游山玩水只是为了满足消费和娱乐快感,而缺少了对山水的深刻感悟,体现了作者对山水诗发展前景的担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谢谔,字昌国,临江军新喻人。幼敏慧,日记千言,为文立成。绍兴二十七年,中进士第,调峡州夷陵县主簿,未上,抚之乐安多盗,监司檄谔摄尉,条二十策,大要使其徒相纠而以信赏随之,群盗果解散。
  改吉州录事参军。囚死者旧瘗以秸,往往暴骨。谔白郡,取船官弃材以棺敛之。郡民陈氏僮窃其箧以逃,有匿之者。陈于官,词过其实,反为匿僮者所诬。帅龚茂良怒,欲坐以罪,谔为书白茂良,陈氏获免,茂良亦以是知之。
  岁大祲,饥民万余求廪,官吏罔措。谔植五色旗,分部给粜,顷刻而定。知袁州分宜县。县积负于郡数十万,岁常赋外,又征缗钱二万余,谔乃疏其弊于诸监司,请免之。以母忧去。寻丁父忧,服阕,除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迁国子监簿,寻擢监察御史。奏减袁州分宜、秀州华亭月椿钱。
  谔里居时,创义役法,编为一书, 至是上之。诏行其法于诸路,民以为便。
  迁侍御史,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讲。讲《尚书》,言于上曰:“《书》,治道之本,故观经者当以《书》为本。”上曰:“朕最喜伊尹、傅说所学,得事君之道。”谔曰:“伊、傅固然,非成汤、武丁信用之,亦安能致治!”因论及边事,上有乘机会之谕,谔曰:“机会虽不可失,举事亦不可轻。”上尝问曰:“闻卿与郭雍游,雍学问甚好,岂曾见程颐乎?”谔奏:“雍父忠孝尝事颐,雍盖得其传于父。”上遂封雍为颐正先生。
  光宗登极,献十箴,又论二节三近:所当节者曰宴饮,曰妄费;所当近者曰执政大臣,曰旧学名儒,曰经筵列职。除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请祠,以焕章阁直学士知泉州,又辞,提举太平兴国宫而归。绍熙五年,卒,年七十四,赠通议大夫。
  谔为文仿欧阳修、曾巩。初居县南之竹坡,名其燕坐曰艮斋,人称艮斋先生。周必大荐士,及谔姓名,孝宗曰:“是谓艮斋者耶?朕见其《圣学渊源》五卷而得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监司檄谔摄尉 摄:代理
  B.谔白郡,取船官弃材以棺敛之 白:报告
  C.寻丁父忧,服阕 寻:寻找
  D.亦安能致治 致:达到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谢谔“为民谋利”的一组是(  )(3分)
  ①日记千言,为文立成 ②大要使其徒相纠而以信赏随之 ③取船官弃材以棺敛之 ④谔乃疏其弊于诸监司,请免之 ⑤谔植五色旗,分部给粜 ⑥机会虽不可失,举事亦不可轻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谢谔是临江军新喻人。曾在绍兴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后因抚州的乐安县多强盗,监察部门发公文让他去处理,谢谔想办法让盗贼解体逃散了。
  B.谢谔在为监察御史期间,对地方在正常的赋税之外再征收缗钱很有意见,于是,他到各个部门去陈述意见,请求免除。最终这种赋税得以减免。
  C.谢谔在家的时候,曾经创立义役法,编成一部书,献给皇帝后,皇帝推行了这个法律。后来,他又给皇帝献《十箴》,提出了“二节”“三近”的建议。
  D.谢谔从小就很聪明,且文思敏捷。写文章喜欢效仿欧阳修、曾巩。因他日常起居处起名叫艮斋,人称艮斋先生。他的才学为宋孝宗知晓。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帅龚茂良怒,欲坐以罪,谔为书白茂良,陈氏获免,茂良亦以是知之。(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尝问曰:“闻卿与郭雍游,雍学问甚好,岂曾见程颐乎?”谔奏:“雍父忠孝尝事颐,雍盖得其传于父。”(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南柯子
〔宋〕吴 潜
  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扬柳系春风。  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秋千庭院小帘栊,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
  8.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一下。(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这两句中的词眼各是哪个字?有何表达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士贰其行。士也罔极,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3)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东西方文化造就的艺术大师赵无极
  早晨阅读新闻,赵无极2013年4月9日在瑞士病逝的消息映入眼帘,令人扼腕叹息。这位享誉国际画坛的法籍华裔抽象派大师终于没有挺住多年阿尔兹海默病的折磨,在93岁的高龄乘鹤西去!永远地离开了他那难以割舍的画室,那个让他的艺术天赋得以纵横翱翔的地方。
  法新社刚刚发表的消息称他是“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大师”,而法国著名诗人克罗德•华则高度赞扬,“赵无极的画是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杰出代表”,他认为赵无极的成功是对那些“认为不同文化是对立的,东西方文化从根本上不能相容”的说法最有力的反证。
  的确,数十年来,赵无极以“西方油画形式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在《赵无极自传》一书中,他写道:“我每日黎明即起,进入画室。面对前一日开始的画幅,在不肯乖乖顺从我意志的色彩和空间挥笔。在与绘画日复一日的争斗中,我得到莫大的快乐,尽管也曾气馁和疲倦。我的绘画以表现我的内心感受为宗旨,合乎我作为艺术家的责任与意识。”
  在赵无极一生的作品中,他就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在艺术的天地里探索,孜孜以求。记者在巴黎曾有幸多次参观赵先生的画作展,深深为其作品的感染力所震撼。尽管我是个绘画艺术的门外汉,但在他那些融合了东西文化元素的作品前,还是不由自主地被那深厚的艺术力量所感染。诚如艺术批评家所评论的那样,赵无极的画作色彩变化多端、笔触遒劲有力,富有韵律感及光感。人们尤为感叹的是,赵无极在法国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但其创作风格居然没有“纯粹的法国化”,依然将东方文化执着地体现在其西方绘画艺术中。赵无极成熟期的作品实现了由对西方抽象艺术的追求到中国传统回归这条主线,但绝非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基于在哲学与美学审视下的回归。赵无极的画作为西方民众开启了一扇透彻地了解东方文化的艺术之窗。
  由于他的艺术成就,赵无极被聘为法兰西画廊终身画家、巴黎国立装饰艺术高等学校教授,并曾获得法国骑士荣誉勋章。他的艺术足迹踏遍世界,曾在世界各地举办过160多次个人画展。钟爱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对赵无极的作品有着高度的评价。美籍华人、享誉世界的著名建筑设计家贝聿铭先生谈到赵无极的作品时骄傲地指出,“绝非夸辞,我敢说赵无极乃当今欧洲艺坛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赵无极1921年2月13日生于中国北平。自幼在家庭的艺术熏陶下,赵无极对绘画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14岁时,他进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接受系统的绘画学习。在杭州期间,他受到林风眠的教诲与指导,学到了敢于创新、追求艺术自由境界的精神,为其后来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8年,他为“镀金”来到世界艺术之都法国巴黎。未曾想,这个最初只为短暂深造的“艺术之旅”使他与法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造就其艺术成就的广袤舞台。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赵无极因个人画展的成功在巴黎画坛崭露头角。法兰西的艺术气息不断感染影响着这位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战后欧洲画坛重新复苏的气氛与艺术家的个人发展不谋而合,使他在嗣后几十年的艺术创作中不断创新和完善形成“赵氏风格”。其众多融汇了东西方文化的力作让即便是挑剔的法国人也了解和接受了他的艺术,进而承认了他在法国乃至世界画坛的地位。
  如今,赵无极是中国海外最具身价的画家之一,不久前在香港苏富比20世纪艺术拍卖场上,他的一幅画作以1600万港币起拍,最终以3200万港币成交,成为拍卖场上的最大看点。
  赵无极走了,但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为中西方人民树立起一座艺术交融的丰碑,也为中、法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搭建了一座桥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享年93岁的法籍华裔抽象派大师由于多年的阿尔兹海默病的折磨,最终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画室,离开了那个让他的艺术天赋得以纵横翱翔的瑞士。
  B.法国很多人都“认为不同文化是对立的,东西方文化从根本上不能相容”的,法国著名诗人克罗德•华以赵无极的例 子证明了这一说法的错误。
  C.赵无极的绘画以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为宗旨。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他曾经气馁和疲倦过,但也得到了快乐,这是作为艺术家 的责任和追求。
  D.由于赵无极曾在世界各地举办过160多次个人画展,他的作品得到过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高度评价,因此,他获得了法国骑士荣誉勋章。
  E.文章从赵无极的生平、艺术创作的活动以及一些人物的评价为内容,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一个东西方文化造就的艺术大师的艺术追求。
  (2)文章题目为“东西方文化造就的艺术大师赵无极”,那么文章中是如何体现“造就”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一下结尾一段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本,探究赵无极为什么能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当今欧洲艺坛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抓住其中的两点即可)(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仅仅因为担心考试成绩会给孩子们造成心理压力就一刀切地取消考试,是因噎废食之举。 
  B.不只是语焉不详,金螳螂披露实际控制人被调查一事甚至出现内容互相矛盾和掐架的情况。
  C.在郁郁葱葱的森林氧吧悠闲地烧烤、聊天、喝小酒,在激情之余觅得一处休闲地,可尽情享受这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下里巴人生活。
  D.王家宝小的时候,耳边经常响起 父亲的吆喝声,他耳濡目染,十分喜爱,父亲也倾囊相授。
  1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尽管目前针对居民自建屋顶花园的奖惩政策尚属缺席,但仍有愈来愈多的居民愿意为自家的居所“铺上绿装”。
  B.为防止极个别的执法人员和执法机关利用这一善 意的司法解释实施打击报复,要提高执法机关的执法水平,严格执法,加强监督。
  C.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使得全国各地掀起了打“老虎”,拍“苍蝇”等群众拍手叫好的整风运动,展现了全国上下反对“四风”问题的勇气和决心。
  D.纵观王林、唐雨、张宝胜等这些“大师”们的成名之路,他们既有自我神秘化的个人包装,也有普通大众的盲目追捧。
  1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临时工”这个词汇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似乎不用解释,相顾一笑,皆在不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个被践踏的角色,一个被遗忘的群体
  ②稍加总结,临时工多集中在城管等重要部门,多集中在问题岗位
  ③更多时候,这不再是一个工种,更像是一个角色——代罪羔羊
  ④“临时工”最大的价值,就是让问责移花接木,不了了之
  ⑤据可靠消息,大有以“实习生”取代“临时工”的征兆
  ⑥反正是“临时”的,岗位是临时的,责任也是临时的,那些问责,自然也是临时的
  A.③①②⑥⑤④  B.③⑥④②①⑤
  C.⑤④⑥③②①  D.⑤⑥①③②④
  15.结合下面的新闻材料,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5分)
  近日有媒体报道,马鞍山一所中学的英语课上,老师询问哪些学生曾经出国旅游过,竟然有一半左右的孩子举手。面对如此庞大的曾出国群体,那些未曾出国的孩子及其家长百味杂陈,有家长感到担忧,担心孩子会为此感到自卑,还有家长则表示无妨,如果没有能力行万里路,不妨先读万卷书。对此,身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意思连贯,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一致。(6分)
示例:不是一切歌声,都只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
   不是一切花朵,都只美丽自己,而不装点春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北京东四大街有位老人叫张广义,60年始终如一地坚持修理小小的钢笔,他10多平方米的“广义修笔铺”,也因此成为京城唯一也是最后一家修笔的店铺。 
  张广义修笔有个习惯 ,每次修完,他总不厌其烦地叮嘱顾客:钢笔用完了要戴上笔帽,就不会老摔坏了;想字迹再细一点,就把笔尖角度侧一下……那认真劲就像他自己说的:“行业虽小,可我把它当个事儿。” 
  如今,张广义已有83岁高龄。他最担心的是:如果有一天自己干不动了,这满北京城用钢笔的人怎么办?他说:“我这一辈子就为这支笔活着。只要有人需要我修钢笔,我就坚持做下去,就是我最大的精神安慰。” 
  读了上面的材料后,你有何感触?请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举当今事例是为了反证,不属于直接原因。) 2.D(强加因果。原文是“大概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属于农业文明有关,人们对山对水都有一份独特的感情”。) 3.B(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从某种意义上说”。) 4.C(寻:不久。) 5.D(①写文思敏捷;②用智谋解决盗匪 问题;⑥劝告皇帝做事要稳妥。) 6.B(这一行为在“袁州分宜县”期间;“最终这种赋税得以减免”,原文中没提到。) 7.(1)守帅龚茂良愤怒,打算判他的罪,谢谔写信告知龚茂良,陈氏得以免罪,龚茂良也因此而了解谢谔。(2)皇上曾经问他说:“听说你和郭雍交友往来,郭雍的学问很好,难道曾经见过程颐吗?”谢谔上奏:“郭雍的父亲郭忠孝曾经侍奉程颐,郭雍可能是得到他父亲的传授。” 8.词人通过描写春光中的各种景物,表达了一位妙龄女子的惜春之情,也表达了对光阴、青春的眷恋。 9.“绊”“拈”。这两个字都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喜鹊绊住下落的游丝,蜜蜂拈住了落到半空中的花蕊,表达出连喜鹊、蜜蜂都想将春天留住,从而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春天的不舍之情。 10.(1)女也不爽/二三其德(2)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3)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11.(1)C、E(A.让他的艺术天赋得以纵横翱翔的地方是法国。B.“法国很多人都认为”原文无依据,实际上,中外都有一些人这样认识。D.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是“由于他的艺术成就,赵无极被聘为法兰西画廊终身画家、巴黎国立装饰艺术高等学校教授,并曾获得法国骑士荣誉勋章”。)(2)东方文化影响:①家庭的艺术熏陶,赵无极对绘画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②进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接受系统的绘画学习;③他受到林风眠的教诲与指导,学到了敢于创新、追求艺术自由境界的精神。西方文化影响:①法兰西的艺术气息不断感染影响着这位中国艺术家的创作;②战后欧洲画坛重新复苏的气氛与艺术家的个人发展不谋而合。(3)内容上,一方面写出人们对赵无极去世的哀悼之情;一方面写出赵无极的作品艺术魅力,给中外绘画艺术的融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他的作品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方面写出他的作品给中、法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提供了可能,为艺术作品推向世界提供了可能。结构上,这段文字总结全文,高度评价了赵无极的艺术成就和对艺术创作的贡献,能很好地引发我们对这位艺术大师的崇敬、敬仰之情,从而很好地深化了文章的中心。(4)原因包括兴趣、吸收借鉴、创新、坚持追求、传统回归、艺术间的融合等。示例:①兴趣。赵无极从小就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促使他不断深入接受系统的绘画学习。兴趣是他取得艺术成就的基础。其实,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要想获得成功,都是需要兴趣做基础的。只有有兴趣了,才会让自己深入其中,不断钻研下去。②创新。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赵无极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已经认识到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并在几十年的创作中,不断创新,使得他的作品没有“纯粹的法国化”,依然将东方文化执着地体现在其西方绘画艺术中。在现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创新更是成了社会进步的最有利的推手,新鲜事物的不断出现,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12.C(A.因噎废食:原意是,因为有人吃饭噎死了,就想让天下人都不吃饭。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B.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C.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使用不正确。D.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13.B(A.搭配不当,“政策”不能说“缺席”,将“缺席”改成“缺位”; C.滥用介词造成句子没有主语,去掉“使得”;D.缺少谓语,在“成名之路”后加上“就会发现”。) 14.B.(③紧呈上文“不用解释,皆在不言中”;⑥承接“代罪羔羊”,具体解说;④“临时工”的价值,承接上句;②小结“临时工”出现的部门;①进一步阐释“临时工”的特殊;⑤写未来趋势。) 15.示例1: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树立“孩子没出国与落伍毫无关系”的观点,发挥好正确的教育引导作用,切莫误导孩子。示例2:学习知识需要借鉴、交流,但这绝不等同于把出国“镀金”当作唯一路径,更不能认为不出国就“落伍”,把出国当作追求“名位”与“身价”的台阶。否则,很容易助长出国求学的攀比之风,很容易给一些学生带来心理困惑与压力,也会给一些家庭带来一种难以应对的实际困难。示例3:对于孩子出国一事无可厚非,但成为评价孩子是否“落伍”的观点不敢苟同。孩子是否“落伍”可以从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自理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来评价,单纯用孩子没出过国就“落伍”来将孩子归类,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还会助长攀比的不良风气。 16.示例:不是一切火焰,都只燃烧自己,而不照亮别人;不是一切星星,都只指示黑暗,而不报告曙光。 17.略。参考201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谢谔字昌国,临江军新喻人。小时候就聪明,每天写上千字,做文章立即可成。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考试及第,调任峡州夷陵县主簿,还没有到任,因抚州 的乐安县多强盗,监察部门发公文让谢谔代理县尉,制定二十条方策,大概要点是让他们的徒党互相检举而用必然兑现的赏赐跟在后面,群盗果然解体逃散。
  改任吉州录事参军。关押而死的犯人过去用草席埋葬,常常使白骨暴露。谢谔报告州里,拿公家造船厂扔掉的木材 做棺木收殓他们。郡襄百姓陈氏家僮偷了箱子逃跑,有藏匿他的人。陈氏报告到官府,言过其实,反而被藏匿家僮的人诬陷。守帅龚茂良愤怒,打算判他的罪,谢谔写信告知龚茂良,陈氏得以免罪,龚茂良也因此而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一 必修三 单元练习


上一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练习题』  下一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同步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