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 专题11:文言文阅读 学生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北京四中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 专题11:文言文阅读 学生版(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真题回顾]例1.(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
试题预览
[真题回顾]
例1.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朝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正确断句的能力。断句的前提是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本题虽然断点很多(9-11处),但其中大部分断点(本题四项有7处)是一致的,考生先要排除这些断点相同之处,再对比断点不一致的地方。本题断点不一致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此处关键要理解“入贡”一词。“入贡”是指向朝廷进献财物土产,“高丽入贡”就是高丽国向朝廷进献财物土产,“使者”是前来办理入贡事项的人,所以不存在“入贡使者”的说法。故C、D两项“高丽入贡使者”的断法是错误的。另一处是“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这一处如何断要参考后文“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一句,许翰跟宰相说的其实是一件事,即孙傅跟苏轼的观点一样,所以要断成“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由此判断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审题立意】此题主要考查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主要涉及科举考试、古代官署名、帝王庙号和对君主儿子的称呼。古代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为“太子”,其余的称皇子、殿下,有的封王。所以D选项中“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误。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杀二宦者”说法错,文中是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意思是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不是杀宦官。另外,送的首级还包括“十数死囚”的。A的对应信息是“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B的对应信息是“上章乞复祖宗法度”“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D的对应信息是“谥曰忠定”“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朝廷”。 
【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再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使词达句顺。第(1)句关键词:“帝”译为动词“称帝”;“苟”译为“如果”;“死”是为动用法,“为……而死”。第(2)句关键词:前一个“之”代“太子”;“面”是名词作状语,“当面”;“庶或”译为“或许”;“万一”译为“可能”;“济”译为“成功”。
【参考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当时,蔡翛是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尽快有所改变,否则一定失败。蔡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孙傅)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入朝进贡,高丽使者经过的地方,官府征调民夫建造船只,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上书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却对中国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和苏轼的一样,上奏把他贬谪到蕲州。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观点虽然偶然与苏轼的相同,本意也没有别的,是依凭职责议论时事,可是责罚他就错了,许翰也被免去官职。靖康元年,孙傅被征召为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上奏折请求恢复祖宗的法律制度,钦宗问他为什么,孙傅说:“祖宗的法律对百姓有好处,熙、丰年间的法律对国家有好处,崇、观年间的法律对奸恶的人有好处。”当时的人称他的话是名言。十一月,被授予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迎着箭雨飞石防御。金兵分四路呼喊着进攻,宋军失败后退,掉到护龙河里,河里填满尸体,城门也急忙关闭。这一天,金兵最终攻进城里。第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让孙傅辅佐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钦宗二十天没有回来,孙傅多次写信请求金国送还钦宗。等到废除钦宗另立皇帝的檄文到来,孙傅大声恸哭说:“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金人前来索要太上皇、皇后、各位王爷、嫔妃、公主,孙傅留下太子不让前去。密谋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杀掉,同时杀了十几个死刑犯,拿着这些人的脑袋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都城里的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太子带兵讨伐平定叛乱,杀了作乱的人来献给你们。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五天,没有愿意承担藏匿太子这件事的人。孙傅说:“我是太子傅,应当和太子同生共死。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于是跟随太子出城。守门的金兵说:“金人想得到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与呢?”孙傅说:“我是宋的大臣,并且是太子傅,应该跟太子一起死。”这天晚上,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带他们离开。第二年二月,死在北廷。绍兴年间,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赠谥号为忠定。
例2.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断句要依据前后文的句意与基本的语法结构。首先“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中“他的地方达到夜不闭户”显然是不符合曾公亮管辖郑州的句意,所以排除C与D两项。A与B两项中,关键是“移书”(发文书),按其句意,应是“移书诘盗”,如果是“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物”为名词作“亡”的宾语,“移书”也是名词,如果有一个连词连接“物”与“移书”也成立。所以,选B项。
【答案】B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不是单指“朝廷中的”。
【答案】C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错,据原文“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可知,并没有“派使者偕同”。
【答案】C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计分点:锡,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计分点: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推举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耕种农田,常常担心镜湖水泛滥。曾公亮建立斗门,将湖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受益。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大门。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东西,发布文书追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没有窝藏盗贼,恐怕是随从之人偷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知朝廷台阁的典章宪制,首相韩琦常常向他咨询。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立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盗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论处。曾公亮说:“这是禁物,盗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坚持争论,于是就交付给有关部门讨论,依照劫取禁物的法令,盗贼得以不死。契丹派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派人把旨意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召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立刻前来赴宴。熙宁三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起任判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不久以太傅辞官。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皇帝临丧悼哭,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法纪,遵守规矩;但天性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皇帝偏向王安石,暗中替子孙谋划,凡是改革各事,都听从王安石,而表面上装作不同意。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参与谋划,在皇上面前几乎没有异议,于是皇帝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例3.(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解题指导】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本句大意是:(谢弘微)童年时代精神端庄谨慎,时机适当才开口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很有名气,见到他后认为他很不平凡,对谢思说:“这孩子内心廉正机敏,将成为优秀人材,有这样一个儿子也就足够了”。接着通过找一些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最后反复诵读、推断即可。
【答案】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解题指导】B项“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
【答案】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收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解题指导】B项,住在乌衣巷的不是谢弘微而是谢混。
【答案】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答案】(1)谢弘微生性谨严端方,举止必定遵循礼度,侍奉继父的亲族,恭敬小心,超过常人。(循,顺着、合乎;事,侍奉;党,亲族、家人;过,超过)
(2)而谢曜则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曜在言谈中涉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题岔开。(臧否,褒贬;以,用;乱,打乱)
【参考译文】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继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説:“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翟、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他的妻子晋陵公主便把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谢弘微调任通直郎。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因为谢混在前一朝代获罪,东乡君节义可嘉,高祖允许她回归谢氏。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凡是来看东乡君回归的人,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生性谨严端方,举止必定遵循礼度,侍奉继父的亲族,恭敬小心,超过常人。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宜都王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道着称,除服后超过一年,仍旧素食不变。谢弘微的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他多时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侍奉兄长如同侍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代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坏话,而谢曜则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曜在言谈中涉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题岔开。元嘉九年,东乡君薨,留下资财非常多,园宅十余所,奴仆尚有数百人,而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以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二岁。谢弘微死,皇上十分痛惜,派二卫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葬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

[考情报告]
2015-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体裁 考查内容 考查角度 命题特点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人物
传记 《宋史•孙傅传》 ①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进行断句;②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③归纳、分析概括内容和观点态度;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①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八篇中两篇选自《明史》,一篇选自《后汉书》,四篇选自《宋史》,一篇选自《北史》。②选文难度不大,突出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核心考查目的;选文表现的都是人物的正面形象,都是从国家、民族的角度突出人物恪尽职守、坚持正义、正直守节、不畏权贵、公私分明等高尚的精神品质。③命题上,不仅考查对文言文的认读理解能力,考查对其内容的理解概括、分析评价的能力,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断句的能力,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④题型固定,一直是三个四选一的客观单选题,一个主观的翻译题,共19分;题目区分度相对比较好,设误点清晰,不为难考生。⑤翻译题重在考查实虚词、活用现象、特殊用法、特殊句式、固定结构,以及直译的能力。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人物
传记 《北史•来护儿传》 ①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进行断句;②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③归纳、分析概括内容和观点态度;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人物
传记 《宋史•曾公亮传》 ①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进行断句;②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③归纳、分析概括内容和观点态度;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人物
传记 《明史•陈登云传》 ①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进行断句;②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③归纳、分析概括内容和观点态度;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 人物
传记 《明史•傅珪传》 ①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进行断句;②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③归纳、分析概括内容和观点态度;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人物
传记 《宋书•谢弘微传》 ①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进行断句;②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③归纳、分析概括内容和观点态度;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人物
传记 《后汉书•赵憙传》 ①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进行断句;②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③归纳、分析概括内容和观点态度;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 人物
传记 《宋史•许将列传》 ①对文中画波浪线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北京四中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 专题11:文言文阅读 教师版』  下一个『北京四中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 专题12:古代诗歌鉴赏 教师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