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7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修辞、仿写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05-2017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修辞、仿写(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5-2017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真题修辞、仿写一览表时间 真题 答案和解析2005年 23.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要求:举出两个带有半字的常用语并对其中蕴含的理趣作简要说明。(4分)半字是一个很普通的字,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半字的巧妙运用,却可以表达出诸多理趣。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意在提醒人们最后的坚持尤为重要
试题预览
2005-2017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真题修辞、仿写一览表
时间 真题 答案和解析
2005年 23.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要求:举出两个带有半字的常用语并对其中蕴含的理趣作简要说明。(4分)
半字是一个很普通的字,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半字的巧妙运用,却可以表达出诸多理趣。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意在提醒人们最后的坚持尤为重要。又如,意在,再如,,意在,以上这些话,借助半字,生动地道出了耐人寻味的生活体验或人生感悟。
23.(4分) 
参考示例: 
(又如,)(1)“妇女顶起半边天”,既表现出社会对妇女作用的赞许,又体现出女同志们的自信自强。(2)“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意为成功往往不是孤立的,离不开配角和他人。 
(再如,)(1)“对孩子藏起一半爱”,表明家长真正懂得爱孩子。(2)“做事有决心等于成功了一半”,则 道出了“意”和“行”的辩证法。 
23.【参考答案】满瓶不响,半瓶晃荡,意在讽刺一知半解的人喜好夸夸其谈
 妇女能顶半边天,意在提醒人们不要忽视妇女的重大作用
【解析】04年考查日常用语尝到甜头之后,05年生活再度重拳出击,不过这次的考查对象由北京日常口语变成了相对更通行一些的全国常用语,但大同小异,仍出一辙,一是对于生活中语言现象的了解和认知,二是基本的语言解释的能力。
【深度解析】没有更多的策略可言,如果说04年的口语解释还可以教大家作为句式仿写题进行处理,那么本题连句式仿写的外壳都可以直接剥去,提出有“半”字的常用语,然后加以解释,只是在解释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生动地道出了耐人寻味的生活体验或人生感悟”这个提示性语言,稍加靠拢即可。
看到了考试大纲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一本属于语言基础知识部分要求的影子。
2006年 22.“小葱拌豆腐”本是老百姓喜爱的一道家常菜,后来衍生出一句家喻户晓的歇后语。不久前,某行政部门征公益广告创意,以一盘“小葱拌豆腐”为主本图案的广告创意,因有积极的比喻意义被采纳了。请你为该“主体图案”配一句恰当、简明的广告语,不少于8字。(3分)
22.【参考答案】 公私分明,清清白白
【解析】“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日常生活中的歇后语移植到广告中,要求根据配图写广告词。许多考生总是受困于新的题目形式,但是我们永远要知道的是,题目形式越新,其考查的内容往往可能越简单,这和同语言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是一个道理。  以后不管碰到如何创新的题目,坚持如下两个原则:一、是否能归为熟悉的基础题型,如果可以,直接按照以前方法进行操作;二、如果不能,多读两遍题目,直接从题目中找提示甚至找答案。如果真能用好这两条原则,几乎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深度解析】题目的重点其实不在于图案的广告创意,很多同学在这一点上思绪万千,而忽略了题目的两个重要提示。一个是“家喻户晓的歇后语”,注意它并没有说出来,就是要求我们在广告词中有所体现;二个是是“行政部门的公益广告”“积极的比喻意义”,那与行政部门相关可能有什么含义呢?再想想“一清二白”的歇后语,参考答案的内容和结构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思路就是这个题目的关键所在。
2007年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7分)
芣 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⑦之。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1分)
【答案】 (1)赋。
本题考查对作品艺术手法的赏析,侧重在知识方面。
    关于“赋”——
①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周礼•注》)  ②挚虞:“赋者,敷陈之称也。”(《文章流别论》)
③刘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
④钟嵘:“直书其事,尽言写物,赋也。”(《诗品》)
⑤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诗集传》)
综上所述,归纳来说:赋,即铺写叙述客观事物以抒发主观思想感情的创作手法。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对话,或议政,或兼而有之。
本题考查诗学知识,将答案锁定为单纯的“赋”,略显苛严。对于上古先民的东西,对于表现复杂的事类,统一认识,恐怕很难。因此,对于《芣苢》的手法,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界定:这是一首以赋为主,兼及起兴的古代民歌。
2008年 20.文章《碧云寺的秋色》结属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20.【答案】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
【深度解析】这类题在近几年北京卷中屡见不鲜。出题规律往往是从原文中择取一个句子让谈谈理解。请注意,这类题名曰谈理解,实际上并非真正让你去自由发挥,特别是当题干中出现“结合上下文”、“结合全段”、“结合全文”这样的字眼时,就更要特别注意。以这道题来说,题目4分,
一般的话,4分意味着两点。其中一部分也是最关键的部分,是从上下文中概括出句子的含义。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概括的功夫。“‘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这个句子之前一部分,作者说了这样一段话:“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再看原句之后,作者说:“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简单概括一下,就是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这就是一点。第二点则在此基础上做一些简要的分析即可。

2009年 21,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4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
【答案】21.(4分)①《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②曹雪芹是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考点】考查句式的选用和变换
【思路分析】此题实际上考查短句→长句,看似简单,实则要注意三个短句除用作母版的那个,其余两个都得调正语序。
22.今年10月1日,北京将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聚会游行,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有市民建议,受阅部队中应有“抢险抗灾部队方阵”和“维和部队方阵”,群众游行队伍中应有“志愿者队伍”和“城市外来务工者队伍”。
  请从上述“方阵”或“队伍”中选择一个,拟写一段现场解说词。
  要求:突出该方阵或队伍的特征,赞誉其风貌;语言简洁得体;不少于100字。(6分)
【答案】22.(6分)(略)
【考点】考查扩展语句和语言的简明、得体。
【思路分析】考生只需要任选一个即可,按照要求,可适当使用修辞手法,以使语言生动。
2010年 【无修辞,附排序】
5.下列依次在①②③处填入的词语和句子,语意和衔接都最恰当的一项是
白莲水库的群山中的一座大型水库。最大的一条渠道通向山脚下是我白莲胡___①  ___着那里的苍生万物。白莲水库的水是绿蓝绿蓝的,_②  _____________,触须沿途四散,____③____着白莲浦方圆几十里的农田。
A. ①滋养 ②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  ③浸润
B. ①养育 ②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③浸渍
C. ①养育 ②流到渠里就一路变成白色游龙 ③浸润
D.①滋养 ②变成白色游龙就一路流到渠里 ③浸渍
【答案】A
解析:第五题则提供了往年高考试卷中不曾有过的新鲜感,它作为将近义词辨析与语意衔接题相结合的一种尝试,当为今后语文基础题的命题提示一种新颖的角度。“滋养”与水有关,而“浸渍”是贬义词,答案不言自明。

2011年 4.作者在文章《祁连雪》的开关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
【解题思路】作用类题要注意从内容和写作手法两方面来回答。
2012年 【无修辞,附艺术手法】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11、【答案】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2013年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5.A
按照专业术语来说,属于动词的自动和他动,A选项“飘”是“花香”的主动动作;BCD选项的“酿”“吹”“关”分别是“生活”、“惆怅”、“春色”的他动动作;
我们做题的时候,只要看出来BCD选项均是拟人的修辞义,而非本义,就可以很容易得出答案。
这道题是新式题型,以往未曾出现过。今年成语题和文学常识题都未出现,特别是成语题,已连续两年未出现,但是综合全国高考卷形式以及考试说明,成语题依然可能再次出现。这道题型属于一种新的尝试,需要看今年的考查结果看今后的趋势,若是区分度比较合理,可能会再次出现。
基础知识题小结:
基础知识整体题型变动较大,这种变动是科学的,这是我们的最基本的论断。科学性主要在于,基础知识考查回归“字(1、5)——词(3)——语(2、4)”的语法范畴,更贴近我们实际的语言运用,成语题和文学常识偏文学类的题型被剔除。因此,高思认为这种变化是具有持续性的,具体的题型变化和转向会在这种科学性的基础上微调,成语题和文学常识题的回归难度比较大,除非出现命题人的大的变动。虽然说题型变动比较大,可难度基本没有什么提升,反而是稳中有降,这也是新题型出现的定律,以难度的降低为补偿,给同学们适应和缓冲的时间。高思认为今年的基础知识得分率会较高,明年难度则一定会适当提升,2014年的高考同学们需要警醒。
2014年 7.“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完成①—③题。
① 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试题答案】①B
② “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明月楼高休独倚
C.一夜飞度镜湖月 D.夜吟应觉月光寒
②A 
③ 《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吟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她所吟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2分)
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宝钗        D.妙玉
③B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试题解析】①“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未涉及月亮。②“秦时明月汉时关”采用了互文手法,  “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也一样运用了这种手法。③原题中有“多病”“葬花”等词,从而确认此才女为林黛玉。
2015年 【附艺术手法】
20.《说起梅花》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手法:以小见大,由我与外国人谈论梅花,上升到民族精神
象征,由梅花象征民族精神
对比、反衬,在于美国人谈到梅花时,用牡丹做对比(或反衬),牡丹又大又美,但是不具有梅花高洁的品性,梅花诗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

结构:承接上文西方人对我名字的好奇,也为下文作者因外国人误解梅花而抒发了对梅花的赞美做铺垫。作者层层递进,引出文章主旨。照应题目。
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梅花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清高孤傲,铁骨冰心等美好品质的赞美。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行文流畅,衔接自然。
【解析】
考察的是赏析文段作用题,所以要从手法,结构,内容三个角度综合考虑作答。题干中的谋篇即文章结构安排,立意是对于文章内容主旨的把握。手法上主要涉及的是表现手法。

2016年 24.文章《白鹿原》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24.①联想。从老腔的强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
②比喻。将老腔的强调比喻为骤雨击拍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③排比。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
④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2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察现代文阅读艺术手法的题目。文中第④段运用了联想、比喻、排比等手法。比喻对事物特征的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语言富有文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审题时要注意“多种手法”“感受”的题目要求。答题时既要答出手法,又要答出相应的感受。而题目明确指出是第四段,给学生减少了阅读范围。虽说是第四段,其实就是一个句子。整个句子中比喻排比的手法很明显,可以结合全段从“沉迷、遐想”中看出联想的手法。

2017年 【2017年无直接考查修辞的题目,附写作手法】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答案】16.B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分析,本题要抓住“鸟雀之声”“思乡”这一关键来分析:A项没有思乡之情;B项借助大雁来表达自己在遥远旅途中产生的思乡之情;C项“两两”写出自己的孤单;D项借助鸟鸣来了解春的消息。所以B项符合题目要求,选B。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有借(触)景抒情、寓(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借典抒情等。借景抒情是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叫“移情入景”。 (122.240.205.4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2005-2017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字音』  下一个『北京四中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 专题9: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教师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