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中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 专题8: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师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北京四中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 专题8: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师版(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真题回顾]例1.(2017•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窗子以外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
试题预览
[真题回顾]
例1. (2017•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
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 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
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 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
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 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
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审题立意】B项,“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不对,原文中结尾说“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答案】B
5.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审题立意】本题主要抓住“窗子”的本意和比喻义,如窗子既是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窗子又是指隔绝自己生活与他人世界的象征。
理解词语的含义,主要包括基本义、比喻义和语境义。把握词语的基本义要从分析词语的来源、词类、结构入手,对概念的理解,要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如本题“窗子”可以指有形的各种窗子、无形的窗子、心灵之窗等。
【参考答案】①有形的各种窗子;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③理想照进现实的窗口;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6.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参考答案】①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②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与心灵深处的交流;③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
例2. (2017•全国新课标卷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是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的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次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僻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晃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晕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也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们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家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微笑。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对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要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锁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常加油,难免会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双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解题思路】B项错误主要有两处。其一,是“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之说,未能充分理解文中“金鱼”这一形象的内涵。文中写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晃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晕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突出了金鱼的美丽。在作者看来,这些美丽的金鱼,是店主与顾客之间的润滑剂——有这些美丽尤物的调剂,双方的强硬就被软化为柔和,双方一味在乎物质利益的心思就会收敛,双方会各自礼让;于是买卖关系超越了纯粹的物质层面,超越了矛盾的阶段,融入了人情的内容,进入了融合、双赢的状态。其二,说顾客们“平日的斤斤计较”,既于文无据,也与文中所描述的牧民善良、友好、淳朴的品格特征不符。
【答案】B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解题思路】分析文中含蓄句的含意,既要注意本句的形式和具体内容,也要把本句放回语境去考查。本句是一个兼有推测和反问语气的句子,在原文第⒃段。第⒃段先说干裁缝“太麻烦”,说自己曾“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随后转念一想:“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但作者之所以能有如此转念,又与下文的“马蹄袖”事件相关。基于这样的前后语境,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就前文而言,这句话是说:要好好谋生,干什么大概都会是辛苦麻烦的,这与干裁缝没什么区别。就后文而言,这句话是说:我并不会舍弃裁缝这一营生,因为我已经对这一行当产生了感情,感受到了它的意义。
【参考答案】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受到它独特的意义。
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解题思路】毫无疑问,本文的语言确乎充满生活气息。但应如何去对“语言中充满生活气息”作出具体分析呢?应从本文语言的形式特征和内涵特征两大角度去解析。
【参考答案】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考情报告]
2015-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体裁 考查内容 考查角度 命题特点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中国
散文 林徽因《窗子以外》 ①分析文章内容,鉴赏艺术特色;②理解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③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①命题思想:紧扣考纲,尊重全国卷命题习惯;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即《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种能力。②选材上, 2017年全国卷三套试卷只有一套卷考查小说,其余两套考查散文,这是选材上的一大突破。③散文考查侧重点除了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外,还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赏析,如对文中重要词语、重要句子的意义的理解;对行文结构的分析,如段落的写作意图;对思想感情的评价;等等。④题目设置上,打破了以往的惯例,由原来的一道5选2的分析概括类客观选择题,三道问答式主观题变为一道4选1的分析概括类客观选择题,两道问答式主观题。分值由25分降为14分。题目设问方式比较直接具体——紧扣文本,设置情境,要求结合文意或联系文本来阐述。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 中国
散文 李娟
《我们的裁缝店》
①分析文章内容,鉴赏艺术特色;②理解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③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考点一 结构作用分析题
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
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
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线索不明的文本,往往直接考查思路。理清思路,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只要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结语段分辨清楚,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所以,首先要对文章的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划分,然后再对内容进行概括。
二、分析局部句段(开头、中间、结尾)的结构作用
结构上,不同位置、类型的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往往不同。
(1)开头句段的作用
①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②引起下文。有一些文章开头虽不直接点题,但能引起下文。或连续发问,发人深省,引发读者兴趣;或埋下伏笔,暗示下文呼应;或设置线索,暗示下文贯通;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③奠定基调。有的文章开头就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饱满的特点,比如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感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④正反铺垫。有的文章要写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道理,但开头不直接写这些内容,而先去写别人、别的事或别的道理,这样就从正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了烘托、陪衬。这种方法叫作铺垫。无论是正面铺垫还是反面铺垫,其作用都是调动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反面铺垫又叫对比。
(2)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照应结尾;转换(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折);也有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3)结尾句段的作用
①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②结尾句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③结尾句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另外,注意:(1)插入段的作用: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2)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考点二 内容要点概括题
一、概括段(层)意
概括段(层)意最基本的方法是划分层次,提取或概括关键信息,为此需要逐句逐层地细读。
对于几个段落的文意概括,既要注意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段落的意思有机结合;如果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能忽略前者;如果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
概括、归纳文意有以下三种常用的方法:
(1)摘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尾或中间。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
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
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二、概括主旨(主题、中心思想)
概括、把握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概括、把握主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解读题目法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4)因文而异法
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考点三 句子丰富含意体会题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这是一个重要考点。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对这几类句子含意的理解、体会,是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基础。
一、抓住位置,体会结构句
所谓结构句,是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对于这类句子,主要是通过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含意的。理解总结句、总领句的含意,需要分别对上文与下文的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理解过渡句的含意,需要对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照应句应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二、由表及里,体会含蓄句
含蓄句指的就是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涵某些深层意义,或含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一定的哲理的、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通常这类语句的理解需要三个层面:第一层“句表意”,第二层“句内意”,第三层“句外意”。高考考查重点一般放在第三层上。在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把握文章主旨,合理联系。一般说来含蓄句是围绕文章主旨来表意的。把握了主旨之后,我们再从“句表意”出发,联系语言环境,结合“句内意”,适当地展开联想和引申,就可以理解得差不多了。
三、还原本意,体会修辞句
修辞句是指运用了修辞的句子。比喻、夸张、拟人、反语、排比、对偶是常用的修辞手法。理解这样的句子,要针对其所使用的修辞,结合语境探求其本义。比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理解这类句子,第一步先要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也就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如比喻,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象征,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只有探本穷源,才算是从根本上理解掌握了实质性的内容。
四、立足整体,体会主旨句
主旨句即“文眼句”,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理解、体会时,既要把握本句的字面意思,联系该句所处的语境,更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概括主旨,结合主旨,特别注意作者蕴涵其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的把握。
考点四 表达技巧赏析题
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意蕴丰厚的文章。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因此,散文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掌握散文表达技巧时必须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
一、掌握《考试说明》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
《考试说明》规定了以下九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含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这九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如下:
(1)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2)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4)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对偶: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比照鲜明。
(6)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8)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9)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二、掌握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
1.“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2.考查表现手法立足于常见常用的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下:
(1)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2)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北京四中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 专题7: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学生版』  下一个『2005-2017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词义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