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二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北京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请根据要求,完成1-7题。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草菅(jiān)人命虚与委蛇(shé)重创(chuàng)皈(guī)依B.色厉内荏(rěn)诲(huì)人不倦羞赧(nǎn)应(yīng)届C.厉兵秣(mò)马佶(jié)屈聱牙纶(guān)巾酩酊(dīng)D.
试题预览
北京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请根据要求,完成1-7题。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草菅(jiān)人命      虚与委蛇(shé)     重创(chuàng)    皈(guī)依
B. 色厉内荏(rěn)       诲(huì)人不倦     羞赧(nǎn)       应(yīng)届
C. 厉兵秣(mò)马        佶(jié)屈聱牙     纶(guān)巾      酩酊(dīng)
D. 铩(shā)羽而归       三缄(jiǎn)其口    笑靥(yàn)       跌宕(dàng)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读音。考生应结合汉字的字形、字义以及造字法来辨析。A项,“虚与委蛇”的“蛇”应读yí;“虚与委蛇”的意思是“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委蛇”,随便应顺。“重创”的“创”应读chuāng;“重创”的意思是使受到重大伤亡、损害,“创”是多音字,读chuàng,意思是“开始,开始做”,读chuāng的时候,意思是“伤,损害”。C项,“佶屈聱牙”的“佶”应读jí;“佶屈聱牙”意思是“形容文字艰涩生僻、拗口难懂”,“佶屈”,曲折,不顺畅。“酩酊”的“酊”应读dǐng,“酩酊”的意思是指醉得迷迷糊糊的。D项,“三缄其口”的“缄”应读jiān;“三缄其口”意思是“形容说话谨慎,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缄”意思是“封”。“笑靥”的“靥”应读yè;“笑靥”意思是“微笑时颊部露出来的酒窝儿”。
2. 下列加点字的写法全都错误的一组是
A. 金碧辉煌    汉青留名    熟暗    辐射
B. 息息相关    饮鸠止渴    赝品    缀学
C. 趋之若骜    鼓惑人心    恶梦    流蔽
D. 老骥伏历    毁誉参半    追溯    防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字的写法全都错误的一组”,这是考查汉字的字形,考生应结合汉字的字音和字义来辨析。C项,“趋之若骛”的“骛”应为“鹜”;“趋之若鹜”的本意是指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鹜”指野鸭子。“鼓惑人心”的“鼓”应为“蛊”,“蛊惑人心”的意思是“毒害、迷惑人心,指用欺骗引诱等手段迷惑人,混淆人的思想”。“恶梦”的“恶”应为“噩”,“噩梦”意思是“引起极度不安或惊恐不已的梦”。“流蔽”的“蔽”应为“弊”;“流弊”的意思是“某事引起的坏作用,也指相沿下来的弊端”。A项,“汉青留名”的“汉”应为“汗”;“汗青”是指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再刮去青皮,便于书写,避免虫蛀,故称汗青。“熟暗”的“暗”应为“谙”,“熟谙”意思是“熟悉,清楚地了解”,“谙”,熟悉,精通。B项,“饮鸠止渴”的“鸠”应为“鸩”;“饮鸩止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缀学”的“缀”应为“辍”,“辍”意思是“停止”,“缀”意思是“点缀,装饰”。D项,“老骥伏历”的“历”应为“枥”,“枥”,马槽,养马的地方。“防碍”的“防”应为“妨”,“妨”意思是“阻碍,伤害”。
3. 下列成语中加点词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A. 踌躇满志  踌躇:得意的样子
B. 莘莘学子  莘莘:年轻的样子
C. 久假不归  假:请假
D. 春意阑珊  阑珊:浓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成语中加点词的含义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词语的意思。考生应结合平时的识记来辨析。B项,“莘莘学子”的意思是“众多的学生”,“莘莘”意思是“众多的样子”。C项,“久假不归”的意思是“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假”意思是“借”。D项,“春意阑珊”意思是“春天就要过去了”,“阑珊”意思是“将尽,将衰”。
4.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其中,内篇是庄子的作品。
B. 《陈情表》原题作《陈情事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时,他写下了这篇表文。
C.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他在临川做过县令,被称为“临川令”或“陶令”。他的诗文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
D. 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他是“初唐四杰”之首。《滕王阁序》是他的代表作,这是一篇骈文,多用典故,辞藻华丽,音韵和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陶渊明……他在临川做过县令,被称为‘临川令’……”有误;应是做“彭泽令”,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5. 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错误的一项是
A.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劝:奋勉
B.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C. 曷不委心任去留                 委心:随心
D. 宇文新州之懿范                 懿范:美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错误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考生应结合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联系课内所学来解答。D项,“懿范”解释为“美好”有误;从语境来看,“宇文新州之懿范”,“懿范”是两个词,选项只是解释了“懿”的意思,而忽略了“范”的意思,“懿范”意思是“美好的风范”。
6. 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之:之二虫又何知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 而:抟扶摇羊角而上者    泉涓涓而始流
C. 且:彼且奚适也          穷且益坚
D. 焉:置杯焉则胶          复驾言兮焉求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结合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析。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A项,“之二虫又何知”,“之”,指示代词,此、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欲何之”应为“欲之何”,“之”是动词,去、到。C项,“彼且奚适也”,“且”,副词,将要;“穷且益坚”,表转折,然而。D项,“置杯焉则胶”,“焉”,兼词,于之;“复驾言兮焉求”,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应为“求焉”,意思是“追求什么呢”,“焉”是疑问代词,什么。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比如“之”,在句中的位置不同,“之二虫又何知”,“之”处于句首,与“二虫”共为句子的主语,意思是“这两个虫子”,“之”是指示代词,这;“欲何之”,这是一个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应为“欲之何”,“之”后跟了宾语,故“之”是动词,解释为“去,到”
7. 关于下列特殊句式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    B. 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
C. 恨晨光之熹微——定语后置    D. 奉晨昏于万里——状语后置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特殊句式的判断,错误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特殊句式。首先应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和被动句,其中倒装句又包括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然后要根据每种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C项,“恨晨光之熹微”,这不是定语后置句,这句话的意思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此处的“之”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而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是宾语前置句,属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应为“复疑奚”;B项,“今臣亡国贱俘”,这是判断句,意思是“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D项,“奉晨昏于万里”,这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于”是标志,应为“于万里奉晨昏”。
(二)名篇名句默写。
8. (1)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2)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3)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阁序》)
(4)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5)__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
(6)我决起而飞,___________,时则不至。(《逍遥游》)
(7)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____________。(《陈情表》)
(8)______________,气息奄奄。(《陈情表》)
【答案】    (1). (1)悟已往之不谏    (2). (2)眄庭柯以怡颜    (3). (3)潦水尽而寒潭清    (4). (4)落霞与孤鹜齐飞    (5). (5)鹏之徙于南冥也    (6). (6)抢榆枋而止    (7). (7)不矜名节    (8). (8)但以刘日薄西山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悟”“谏”“眄”“柯”“怡”“潦”“鹜”“徙”“冥”“榆枋”“矜”等。
三、名著检测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共10分。
9. ____________在父亲去世后扛起家庭的全部重担,赡养母亲,供弟弟读书。为了弟弟____________的婚事,他扛上沉重的债务,并将土窑让给了弟弟,自己全家借居在别人家。为了三个儿女,他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对家人强烈的责任感支撑着他走过了苦难的日子。
【答案】    (1). 孙玉厚    (2). 孙玉亭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识记能力。首先阅读所给的内容,根据所提供的故事情节来辨析人物,从所给材料来看,这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内容,“在父亲去世后扛起家庭的全部重担,赡养母亲,供弟弟读书”“为了弟弟的婚事,他扛上沉重的债务,并将土窑让给了弟弟,自己全家借居在别人家”“为了三个儿女,他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对家人强烈的责任感支撑着他走过了苦难的日子”,这里给出三个关键信息,“供弟弟读书”“把土窑让给弟弟”“为了三个儿女”,根据这些内容即可得知,这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孙玉厚,他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最大的弱点就是老实无能,最大的优点就是勤劳、忠厚、硬正。他年轻时也曾有过魄力和豪情,比如他也曾闯过山西柳林,比如把弟弟孙玉亭送去上学读书,希望能为孙家培养出一个人物等等。但是他最大的成就不在这些事情上,他最大的成就在于他“培养”出了孙少安、孙少平和孙兰香三个优秀的子女。明确了这些,第二空也就可以填出来了,应是孙玉亭。
10. 孙少平不甘心在村里生活一辈子,像众乡亲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消耗自己的青春和激情,所以他勇敢地走出了_____村,走到_______县、黄原地区,走到_________市,在战胜苦难的征程中一步步走向开放。
【答案】    (1). 双水    (2). 原西    (3). 铜城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识记能力。首先阅读所给的内容,根据所提供的人物来回顾他的人生历程,从所给材料来看,“孙少平不甘心在村里生活一辈子,像众乡亲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消耗自己的青春和激情,所以他勇敢地走出了……村,走到……县、黄原地区,走到……市,在战胜苦难的征程中一步步走向开放”,这是考查学生对书中有关孙少平人生经历的把握。孙少平是一个陕北农家的一个穷小子,他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离开双水村来到原西县城念高中,到黄原地区打工,在铜城挖煤。根据他的人生经历进行概括即可。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依据语境,完成填空。  
 “我在千什么?”一种自责的情绪. 突然涌上悲痛的心头。
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自己负担着党委托的任务!不!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痛苦;更没有权利逗留。她咬紧嘴唇,向旁边流动的人群扫了一眼,勉强整理了一下淋湿的头巾,低声地,但却非常有力地对华为说:
 “走吧,不进城了。”
她接过行李卷,挥了挥手,叫华为快走。可是自己却站着不动,她再一次抬起头来,凝望着雨雾蒙蒙的城楼……
她终于离开了人群,默默地朝华为走过的方向走去,赶上了他。她的脚步,不断踏进泥泞,一路上激起的水花、泥浆,溅满了鞋袜,她却一点也不知道。这时,她正全力控制着满怀悲愤,要把永世难忘的痛苦,深深地埋进心底。渐渐地,向前凝视的目光,终于代替了未曾涌流的泪水。她深藏在心头的仇恨,比泪水更多,比痛苦更深。
上面的文段选自小说《___________》。语段中的“她”指的是:__________。结合原作品来看,语段中的她“凝望城楼”是因为______________。品读画线句,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出“她”的品格: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红岩    (2). 江姐(江雪琴)    (3). 丈夫的头颅在城楼示众    (4). 坚毅刚强,    (5). 顾全大局(要从两个方面写词语)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所考的内容比较杂,既考查小说的名称、情节,也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首先根据语段的内容来辨明出处,可以根据材料中“党”“华为”等关键词和人物“凝望城楼”的行为来辨明出处,这应是《红岩》中的片段,文中的“她”就是书中的主人公“江雪琴”,即“江姐”。江姐之所以“凝望城楼”,因为她的丈夫彭咏梧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正在悲伤的时候,她想到“自己负担着党委托的任务!不!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痛苦;更没有权利逗留”,这表现出人物坚毅刚强又顾全大局的品格。
四、本大题共8道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部分科学家对气候变暖论提出挑战,认为:迄今为止全球气候已有十多年未呈变暖趋势了,符合地球气候冷暖周期交替变化的规律,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
但更多科学家认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总体存在变暖趋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该结论证据确凿。
    研究显示,地球系统接受的太阳短波辐射的能量,有90%多进入了海洋。海水比大气的热容量大得多,上层海洋能量储存在增加,一定程度上消化了由于温室气体增加所吸收的热量。除此之外,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会使大气产生年代际波动。2000年以后,PD0转入了负相位,对气温上升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有科学家预计2030年到2035年PD0可能会转入正相位,届时,年代际增暖可能与温室气体增加一起向气候系统施加压力,气候变暖将变得更加猛烈。
    另外,太阳的短波辐射在经过大气之后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其中大部分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返回太空。这就可以解释,从地面到对流层,温度越往上越低。因为,加热大气的能量实际来自地表。然而,通过计算得出,到达地面的热量与真正反射后从大气顶部排出的热量并不相等。事实上,截留的长波辐射是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了。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从大气顶部排出的热量减少,温室效应就加强了,并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因此呈增长趋势。
    近年来,西欧、北美、日本以及我国东北部地区冬季多次发生极端暴风雪天气,这些异常天气与北极地区和全球变暖有密切联系。用大气环流的变异理沦来解释,正常情况下,北极是寒冷的,而中纬度地区则相对温暖,南北存在温差。这个温差的存在,使得西风急流得以维持,而大气的波动会沿着西风急流传递。由于北极变暖非常强烈,温差变小,西风急流也变弱,大气环流南北向运动加大了,冷空气就会更容易自北向南爆发,导致这些地区冷空气异常强烈,出现暴风雪天气。
    此外,根据定量统计,全球陆地和海洋冰川、格陵兰岛的陆地冰原的冰量减少,都是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近期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来自哈佛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在对海平面变化的基线数据重新进行校正后发现,在过去20年中海平面上升加速的情况可能比之前预想的更加严重。这既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力证据,也是气候变暖所产生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直接后果。
    (取材于中国科学报《全球气候变暖遭“误解”?》)
1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科学家们已经对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暖达成共识
B. 海洋的能量存储对全球气候变暖有着重要的影响
C. 全球气候变暖与地球向太空排出的热量减少有关
D. 温室气体的增加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
13.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A. 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呈增长趋势
B. 太平洋年代际震荡转入正相位
C. 部分地区发生极端暴风雪天气
D. 过去二十年中海平面上升加速
【答案】12. A    13. B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释,有误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已经对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暖达成共识”错误;第一段“近年来,部分科学家对气候变暖论提出挑战,认为:迄今为止全球气候已有十多年未呈变暖趋势了,符合地球气候冷暖周期交替变化的规律,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第二段说“但更多科学家认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总体存在变暖趋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该结论证据确凿”,由此可知,并未达成共识。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结果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要关注题干的要求,“不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结果”,然后浏览选项。第四段结尾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因此呈增长趋势”,可见上文是介绍气候变暖的原因,第五段开头说“近年来,西欧、北美、日本以及我国东北部地区冬季多次发生极端暴风雪天气,这些异常天气与北极地区和全球变暖有密切联系”,第六段开头说“此外,根据定量统计,全球陆地和海洋冰川、格陵兰岛的陆地冰原的冰量减少,都是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可知五、六两段主要介绍“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结果。再回过来看题干要求,可以推测凡是出自三四段的应是原因,而不是结果,如B项,“太平洋年代际震荡转入正相位”,这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该选项源自第三段,文中原句是“有科学家预计2030年到2035年PD0可能会转入正相位”。ACD这三项都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结果。
材料二
    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自工业革命以来,大量温室气体排放打破了地球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碳循环自然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研究表明,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人类就会对全球气候失去控制。
    全球气候合作治理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利益相关主体如何协同有效参与,一直制约着治理进程和实效。每一个主权国家既要承担国际减排义务,又要维护本国发展利益,并受到国内法律、政策的制约。基于本国经济发展需求、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型成本考量,多数国家不减反增,呈现出“吉登斯悖论”现象。另外,全球气候治理很大程度上依赖减排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但就技术扩散与转移实效来看,发达国家虽然就技术转让做了大量决定与承诺,但口惠多而实际支持不至。
    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共同担当、积极作为。
    一是强化合作治理共识。全球气候合作治理的最新成果集中体现在近200个国家一致同意通过的《巴黎协定》。确定了各方应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为基础,将世界大部分国家纳入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共同确保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
    二是创新合作治理模式。《巴黎协定》打破了以往不愿减排的行动逻辑,在既定规则前提下,提出了“国家自主决定的贡献”减排机制,允许各国根据各自经济和政治状况自愿做出减排承诺,这种“自下而上”的行动机制有效避免了部分发达国家拒绝执行议定减排目标的情况;制定了“只进不退”的棘齿锁定(rachet)机制,不断增加减排量的行动目标,每5年上调一次;建立了从2023年开始每5年对各国行动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机制,盘点减排进展与长期减排目标的差距。这些治理模式的创新必将加速全球气候合作治理进程。
    三是量化合作治理内容。全球气候治理重心将从宏观机制转向具体的低碳行动和政策。《巴黎协定》一致同意本世纪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设定每年最低1000亿美元的筹资目标。这样到本世纪末,全球气候治理在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协作下,将取得一定成效。
    (取材于李代明的《优化全球气候治理路径》)
14. 根据“材料二”,下列能概括文本核心内容的一项是
A. 全球气候变暖    B. 温室气体排放
C. 《巴黎协定》    D. 全球气候治理
15. 根据“材料二”,下列内容不属于《巴黎协定》本世纪目标的一项是
A. 全球的平均气温升高控制在2℃以内
B. 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C. 尽快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以达到峰值
D. 每年筹资不少于1000亿美元作保障
16. 依据“材料二”,下列关于“吉登斯悖论”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各缔约方能够意识到全球变暖带来的危险并且愿意积极承担国际减排义务。
B. 各缔约方为承担国际减排义务必然要做出违背本国相关法律、政策的决定。
C. 发展中国家就减排技术的运用与转让作出大量口惠而实不至的决定与承诺。
D. 多数国家基于本国利益考量而不顾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答案】14. D    15. C    16. D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材料二’,下列能概括文本核心内容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阅读文本,把握大概内容。第一段先指出气候变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第二段是说全球气候合作治理存在的问题,第三节说全球气候合作治理“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共同担当、积极作为”,第四节“一是强化合作治理共识”,第五节“二是创新合作治理模式”,第六节“三是量化合作治理内容”,由此可知三、四、五、六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都是说全球气候合作治理,第三段和四、五、六三段之间是总分关系,第一和第二段是提出全球气候合作治理的背景,由此可以确定,D项,“全球气候治理”可以概括文本的核心内容。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材料二’,下列内容不属于《巴黎协定》本世纪目标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要关注题干的要求,“不属于”“《巴黎协定》本世纪目标”,本题的答题区域主要在四、五、六三段。C项,“尽快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以达到峰值”错误;文章第六段的表述是“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选项偷换概念。A项,源自第六段,原句是“《巴黎协定》一致同意本世纪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B项,源自第六段,原句是“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D项,源自第六段,原句是“设定每年最低1000亿美元的筹资目标”。
  
材料三
    海岛陆沉,这绝非是耸人听闻。国际气候变化专家组的一份科研报告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海平面已上升了10到25厘米。斐济以北的图瓦卢正因此忐忑不安,束手无策地等待着沉沦的命运。
    像图瓦卢这样面临海水威胁的岛国绝不止一个,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岛国和濒海国家,他们近年来都十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希望能够通过某些手段防范或是应对这一悄然逼近的威胁。因为近年来,正是气候变暖、海面上涨的现实,让这些汪洋中的弹丸之地饱受了海水侵城略地之苦。
    仍以图瓦卢为例,虽然海水上涨速度极慢,但由于地势太低,此间居民仍能切身感受到海水对家园的滋漫侵犯。这些由珊瑚礁形成的海岛近20年来已被海水侵蚀得千疮百孔,海水通过这些孔隙侵蚀上来,使土壤加速盐碱化,粮食和蔬菜现已很难正常生长。此外,因海水升温,环岛珊瑚也会萎缩死亡,从而使海岛失去一道天然防波屏障,风暴海潮一旦袭来,势将凶猛无阻地长驱直入,给岛民造成惨重的损失。
    图瓦卢并非惟一一个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厄运的国家,其他低地岛国,如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和西萨摩亚等国也出现了类似情况。西萨摩亚的居民说,他们已明显地感到海岸正在向他们的家门悄悄逼近。国际气候变化专家组的这份报告证实说,海岸正以每年半米的速度向后退缩,大约已持续了90年之久。人们预测,未来40年内南太平洋海面会再上涨20厘米,到时8万多基里巴斯居民将丧失家园。而在马绍尔群岛的一些地段,上侵的海水已将原本长在岸边的椰子树下的土壤掏空,树干抱着那几乎已全裸的球形根部“站”在海水里,摇摇欲坠。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广西河池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