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模四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模四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八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四考试试卷八年级语文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解剖(pāo)粗犷(kuàng)熨帖(wéi)  毛坯(pī)B.皱缬(xié)嗜好(shì)飓风(jù)  踱步(duó)C.窈窕(tiáo) 揩净(jiē)豁免(huò) 挑剔(tì)D.手相(xiāng)羸马(léi)畸形(jī)  遏止(è)
试题预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四考试试卷
八年级语文
1.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剖(pāo)   粗犷(kuàng)   熨帖(wéi)  毛坯(pī)
B. 皱缬(xié)   嗜好(shì )    飓风(jù)   踱步(duó)
C. 窈窕(tiáo) 揩净( jiē)      豁免(huò)   挑剔(tì)
D. 手相(xiāng) 羸马(léi)     畸形( jī)    遏止(è)
【答案】B
 
2. 下列成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顷刻      差强人义      明眸善昧     沾花惹草
B. 瞥过      顾影自恋      一以贯之     丑态必露
C. 蹒跚      物极必反      钟鸣鼎食     震耳欲聋
D. 扼守      当人不让      魂牵梦索     受益非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C项正确,其他书写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A:差强人义——差强人意,明眸善昧——明眸善睐,沾花惹草——拈花惹草。B:顾影自恋 ——顾影自怜,丑态必露——丑态毕露。D:当人不让——当仁不让,魂牵梦索——魂牵梦萦,受益非浅——受益匪浅。 
3.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湖南电视台的娱乐节目办得栩栩如生,显示出编导很有水平。
B. 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C. 一个民族要想腾飞、发展,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D. 绿茵场上,足球健儿精神矍铄,斗志昂扬,精湛的球技倾倒了数万球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理解与辨析能力。A项“栩栩如生”的意思为“雕刻或绘画特别逼真”。B项中“处心积虑” 形容蓄谋已久。含贬义。D项“精神矍铄”的意思指老人有精神,老而强健,不失风采,三项用在此处都不符合语境。故选C。
考点: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不管天气十分炎热,大家还是坚持锻炼身体。
B. 不努力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C. 经过这次外出调查,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D. 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外、在生活中学语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D项没有语病。其他各项语病如下:A项关联词使用错误,“不管”改为“尽管”。B项句式杂糅,去掉“是可想而知的”。C项成分残缺,去掉“经过”。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 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中空缺处,正确的一项是(       )
在人生的旅途中,能拥有那来至四面八方的种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      ;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      ;可以直对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     ;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辩,也可以只是      。 
①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②走了火的雷霆霹雳 ③悄无声息的暗示眼神 ④不停的絮絮叨叨
A. ②④①③    B. ①②③④    C. ③②①④    D. ①③④②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根据文段的提示可以看出,第一个空相对的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不难看出答案是②;根据此规律第二空应是与“寥寥的片言只语”相对,答案是④;第三空相对的是“相知的友人”,答案是①;第四个空答案是③,故选A。
6. 右边是某名著的插图,请认真观察,完成下面的填空。
插图出自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中的《_________》。本书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情节事件(含插图中表现的内容)塑造了画面中的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 这一侠义英雄的形象。

 
【答案】    (1). 《三国演义》    (2). 倒拔垂杨柳    (3). 大闹野猪林等    (4). 见义勇为,嫉恶如仇,力大无穷,爱憎分明,仗义疏财,慷慨大方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本题考查对《水浒传》的阅读理解。

7. 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画,完成两个问题。
              
①幅图表现了什么主题? 
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答案】(1)孝、尊老、幸福、和谐等(2)要点:画面内容完整,有情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主题的理解。它不仅考查学生对画面的理解能力,而且也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时要注意画面上有哪些内容,答题时不要遗漏了内容。本题注意围绕“孝”的主题来回答,注意语言要生动,语句要通顺。
8. 颜真卿书法笔力圆厚,气势雄浑;柳公权书法笔意瘦挺,体势劲媚;《张猛龙碑》笔画厚重,点、捺运笔利落、刚硬;《兰亭集序》笔画灵动,运笔既飘忽又有力。下面四幅书法作品中,属于“颜体”的是(       ) 
 
【答案】B
 
        
9. 古诗文积累与运用
①《论语》中阐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④李清照《声声慢》中连用了七对叠字,将一种愁苦难堪之情,自胸腹中喷薄而出的句子是:寻寻觅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⑥无情最是台城柳,_____________________。(韦庄《台城》)
⑦采得百花成蜜后,_____________________。(罗隐《蜂》)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金缕衣》)
⑨王维《使至塞上》中写景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学而不思则罔,    (2). 思而不学则殆。    (3). ②瀚海阑干百丈冰    (4). ③ 黑云翻墨未遮山    (5). ④冷冷清清,    (6). 凄凄惨惨戚戚    (7). ⑤夕阳无限好    (8). ⑥依旧烟笼十里堤    (9). ⑦为谁辛苦为谁甜    (10). ⑧花开堪折直须折    (11). ⑨大漠孤烟直,    (12). 长河落日圆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罔,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温暖心窝的话语(包利民)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上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10. 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
11. 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12. 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
13. 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何作用。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14. 在你的求学生涯中,一定有几位恩师的言行和事迹,给你留下了难忘而深刻的印象,选取一例,把它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不超过80字)
【答案】10. 王老师不满意我的作文,把它撕掉了;林老师则以王老师的口吻给我写了肯定勉励的话。    
11. 三次“濡湿”所包含的感情不相同;第一次“濡湿”体现“我”因被老师肯定认同而喜悦、高兴的心情;第二次“濡湿”体现“我”对孩子们的留恋(或离开孩子们二感到内疚);第三次“濡湿”体现“我”在知道真相后的震撼,感激    
12.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话语的美好和温暖,表达出“我”永远回味,永远为之感动的心理。(或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温暖人的话语,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永久的回味    
13. 这一段的作用是揭开事情真相,突出林老师的师德和爱心,也解开前文的悬念,回应前文的伏笔;林老师用巧妙的方式来维护学生尊严和勉励学生进步,她是一位善良、智慧、教育有方、理解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成长的好老师。    
14. 有具体事例和真情实感即可。
【解析】
10.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想文章内容,根据第③段“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和结尾部分林老师对真相的介绍,可知两位老师的做法。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11.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想上下文,第一次“濡湿”的上文是老师在我作文本上的评语使我感动;第二次“濡湿”的上文写自己班里的孩子们写的信;第三次“濡湿”的上文写了林老师告诉我当年“撕作文”事件的真相。
12.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如使用了,就先指出修辞手法的名称,分析写出了什么内容,有什么表达效果。该句把温暖心窝的话比作永不凋零的花朵,是比喻,“不凋零”表现这些话语影响之大,带给我的温暖让我难忘。
13.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写法及其作用的能力。第⑨段交代了当年“撕作文”事件的真相,既照应了前文内容,也写出了林老师这样做的原因,表现了林老师善良、理解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
14. 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片段练习。要求通过言行和事迹塑造人物形象。可以选择自己熟悉和喜爱的老师,抓住老师的主要特点,通过典型事例来介绍老师,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与热爱。同时注意语句要通顺,按照字数要求来写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沙 之 聚 
(张抗抗)
①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
②血红的夕阳隐去后,天空纯金一样烁亮。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泉汩汩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城。
③也许是最初的创造只是出于一声无意的游戏。千古寂寞,朔风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砾,然后又把白灼的细沙重新捍成一座山岩——当鸣沙山成为鸣沙山之时,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汉子,壮硕的胸膛上刻着重重深邃而峻峭的线条。绵延的山脊如一道锋利的刀刃,挎于腰间、举过头顶。曾有过千姿百态的想象,可是没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坚实如此刚硬如此有棱有角如此轮廓分明。那沙子是如何一粒粒汇拢堆积聚合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呢?我读不懂鸣沙山。
④脱去鞋袜,光脚走上沙丘。沙极细且柔软,有一种温热的暖意,从脚跟缓缓浮起。沿着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顶如地平线在远天呼唤。沙中的脚窝很深,却不必担心会陷落,沙窝似有弹性,席梦思般地托着,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着即兴而随意的舞蹈,在自已的身后扔下一长串荡逸的脚印……
⑤忽然恍悟,沙山原来还很温柔。
⑥沙山的温情别有一种表达方式。它从来没有外衣没有包装,没有树林没有青苔,只有金沙连着银沙,一无遮拦地铺陈开去,裸露的身体无需任何一点覆盖,从从容容地展示着它优美的体态和曲线。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冷峻中含有几分柔韧,野性中尚有几分羞怯,从春到冬,永远敞着胸怀,呵护着来往西域的路人。
⑦我惊异我惶惑。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
⑧夕阳已完全沉落。月亮从磊漠尽头悄悄升起,沉浸在月色之中的沙山,如海上漂流的冰峰,烟笼雾绕,白璧无瑕。回望沙峰之顶,沙坡笔陡如削,四壁悬空。山上还有用木头和竹片做成的滑板,人坐在上面,可以从沙坡上溜溜地滑下来,如同离弦之箭,只要几秒钟的时间就滑到了山下。只见每个游客滑到山脚,都削下一层沙子。
⑨人,生性也许是喜欢玩沙的吧,那是一个童年的游戏,也是成年后对于放纵的渴望。于是伙伴们都索性纵身跃入沙海……
⑩前来膜拜沙山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要从沙山上带走些许沙子,带到山下,带回他来的那个地方。可是,这鸣沙山它一日日依然如故,巍然耸立,每日里流失的沙子,为什么竟没有使它低矮下去呢?我仍然读不懂鸣沙山。
(11)有人说,当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游人留在鸣沙山上那行行凌乱的脚印,就会消逝得无踪无影。鸣沙山重又恢复了原状——杳无人迹的雪峰、缎子般的金沙滩。
(12)是月牙泉的神女,在黑夜里辛劳而奇巧的创作吗?也许是来去无踪的风。是风之手,在人们歇息之时,抚平了沙山的每一道印迹,又将沙子驱赶到它们原来的位置,将它们重新凝聚、整合、磨砺。每日每日,风都在这样不知疲倦地完成它手中不配的雕塑。所以鸣沙山每天都是新的。而当人们发现风儿揉捏了修复了再造了沙山时,风,已飘然而去。
(13)于是我再次仰视再次攀登鸣沙山。在这西域的吉祥宝地,风,已成为聚合物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来去随缘,挥洒自如,从不刻意而为,却能移山搬山,还能潇洒地在沙山上拨响它的琴弦。
(14)沙之聚,有自由的风之手。那么人心呢?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
15. 依据③到⑥节的内容,简要概括第⑦节 “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的原因。
16. 综观全文,概括出文章所写“神奇的鸣沙山”的三个“神奇”之处。
17. 作者三次写到读不懂鸣沙山,综观全文,感悟作者最终读懂了鸣沙山的什么?
18.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主旨。
19. 文章最后写道:“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请你结合现实谈谈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风”来凝聚人心。(不超过60个字)
【答案】15. 原因是鸣沙山既有“西北汉子”坚实、刚硬、有棱、有角的阳刚之美,也具有女性般的柔软、优美、坦率的温柔。或原因是鸣沙山既有“西北汉子”雄伟威武,同时也具有女性般的温柔。    
16. ①一座由一粒粒沙子聚成汇拢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坚实如此刚硬如此有棱有角如此轮廓分明。②原本应是荒凉的沙山,却表现出柔软、优美、坦率的温柔。③鸣沙山虽不断受损,它竟没有低矮下去,却一日日依然如故,巍然耸立。(或①它坚实刚硬,雄伟威武。②它温柔羞怯、温情脉脉。③它屡屡受损,却依然巍峨)    
17. 是风的力量塑造了鸣沙山,并使它保持着原状。(意对即可)    
18. 作者借写沙之聚写人心之聚,揭示了沙之聚需要风,人心之聚需要一种精神力量。    
19. 观点清楚,言之有理,有据就得分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原因是鸣沙山既有“西北汉子”雄伟威武,同时也具有女性般的温柔。    
16.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我们在解答主观题时应充分利用文本,或直接选用原文语词,或以原文中的词或句子为基础进行改写,或综合连缀文中的词或句子,总之能用原文中的语词来回答问题的就不要“杜撰”,这样保险系数较大。从相应段落中概括出鸣沙山的三个“神奇”之处即可。
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概括即可。作者懂得了是风的力量塑造了鸣沙山,并使它保持着原状。
18. 本题考查对选文主旨的把握。回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意思,其次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展开。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作者借写沙之聚写人心之聚,揭示了沙之聚需要风,人心之聚需要一种精神力量。   
19. 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论述合理即可。
古诗文阅读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20. 解释下列横线上的词。
①佁然不动 (_______________)     ②不可名状  (_______________)
③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     ④悉皆怪石  (_______________)
21.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22. 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23. 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答案】20.     (1). (1)愣住的样子    (2). (2)说出    (3). (3)悲伤    (4). (4)全部,都    
21. ①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22. 甲文:侧面(间接)描写清澈透明  乙文:正面(直接)描写  水流湍急    
23. 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解析】甲文选自:《柳河东全集》 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
乙文选自:《四部丛刊》 作者:元结 年代:唐
甲文译文: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文译文:
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
20.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佁然:愣住的样子。
21.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22.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甲文侧面描写清澈透明,乙文正面描写水流湍急。
23. 本题考查不同文段的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两篇文段的内容及体会作者情感,然后按题目要求进行异同分析。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两篇文章的共同点都是借景抒情,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明即可。
诗歌鉴赏
【甲】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4. 甲、乙两首诗都写了荷花,但写法上各有不同,请指出。
25. 宋朝杨万里的这两首小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24. 《小池》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25.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24. 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写作手法的赏析。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小池》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25. 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对其中的名句自选角度进行赏析。要求准确把握诗歌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综合性学习
26.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于2015年10月29日闭幕,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北京101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下一个『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2017一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