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七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语文科试卷说明:1.全卷共8页,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2.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一、1.根据课文默写占诗文。(1)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试题预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七年级语文科试卷
说明:
1.全卷共8页,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
2.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一、
1. 根据课文默写占诗文。
(1)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4)刘禹锡《秋词》中赞美秋景胜春光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李商隐《夜雨寄北》。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回乐烽前沙似雪    (2). 不知何处吹芦管    (3). 风正一帆悬    (4). 静以修身    (5). 自古逢秋悲寂寥    (6). 我言秋日胜春朝    (7). 君问归期未有期    (8). 巴山夜雨涨秋池    (9). 何当共剪西窗烛    (10). 却话巴山夜雨时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妄下断语,yuān wàng(______)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2)我想那piāo miǎo(______)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3)他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jīng yì qiú jīng(______)。
(4)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hài rén tīng wén(______)了。
【答案】    (1). (1)冤枉     (2). (2)缥缈    (3). (3)精益求精    (4). (4)骇人听闻
【解析】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缥缈”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3.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B. 为把“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王书记灵机一动,亲自到特困户李大爷家走访。
C.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D. 他总是担心2020年没办法实现小康社会,真是杞人忧天。
【答案】B
【解析】B项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灵机一动”形容灵敏机智,一下子想出了办法,与表意不符。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低头族”是指在社交场合不关注身边的人,跟人聊天时老忍不住看手机,这类人往往因长时间低头而患上某些疾病。(在“看手机”后加上“的人”)
B. 潮安区金石镇2017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11月28日在大寨中学举行,来自全区近600名左右的社会各届人士参加了此次活动。(删去“近”或“左右”)
C. “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也引发强烈共鸣。(将“强烈反响”和“强烈共鸣”互换位置)
D. 我区中小学开展人人争当“最美少年”,提升学生精神品质。(“‘最美少年”’后面应该加上“的活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项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应把 “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国内也引发强烈共鸣”互换位置。
点睛: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错误。(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
5.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欣赏是一种学习,一种感悟,一种特别人收获。欣赏一个浅浅的微笑,会让你忘却生活的无奈与愁苦;欣赏一处小小的风景,会让你体会心灵的静谧与安宁;____,____。
【答案】    (1). 欣赏一缕红红的晚霞    (2). 会让你感悟自然的绚丽与美好
【解析】试题分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欣赏一处小小的风景,会让你体会心灵的静谧与安宁”。句式结构为“欣赏一个……会让你……”。内容要与前几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二、阅读
(一)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由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缀行甚远(______)    (2)顾野有麦场(______)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______)
7.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8. 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 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一一御狼一一惧狼一一杀狼。
C. “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答案】6.     (1). 连接、紧跟    (2). 看,视      (3). 多少    
7. (1)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2)一只狼在积薪中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攻击他的后边。    8. D
【解析】
6.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几何”:多少。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缀“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7. 试题分析: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并”“如故”“隧“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洞”的名词动用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8. 试题分析:D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A不能先让步;B应“惧狼”后才“御狼”;C没有“怜悯”。
翻译: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二)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适:嫁。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昼夜苦学/才须学也    B. 日昃始食/意与日去
C. 五年未尝解衣就寝/废寝食者    D. 辄以水沃面/投以骨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既 长 知 其 世 家 感 泣 辞 母 去 之 南 都 入 学 舍
11. 范仲淹的身世、家境怎样?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9. B    10. 既 长 /知 其 世 家 /感 泣 辞 母 /去 之 南 都 入 学 舍    
11. (1)身世凄凉。如“二岁而孤”;(2)家境贫寒。如“母贫无靠”。
【解析】
9. 试题分析:B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B每天/岁月;A读书(学习),C睡觉,D用。
10.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此题要注意把几件事从中间划开。
11. 试题分析:。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范仲淹的身世可从凄凉的角度考虑作答。家境可从贫寒的角度作答。要分别结合原文的“二岁而孤”和“母贫无靠”来分析。
【参考译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辞别母亲,离开家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不分昼夜地刻苦读书。五年中,他竟然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夜里有时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冷水洗脸。范仲淹常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直到太阳偏西才开始吃饭。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要旨,又慷慨地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对自己说:“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以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③我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④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12.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干涸(______)    (2)坍塌(______)       (3)不毛之地(______)
13.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②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C. 第③段中“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卧”字生动地写出了羊群懒散、毫无生气的样子,侧面突出环境的恶劣。
D. 第④段作者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14. 文章中划线句子“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及寓意?
【答案】12.     (1). 干枯,没有水    (2).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3). 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脊的土地    13. D    
14. 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喝到了水后对牧羊人的感激赞美之情,寓意:寄寓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
【解析】
12. 试题分析:理解词义有几种方法,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看图理解字义;运用形声字的特点理解字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义;看实物理解字义。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当然也是考查学生的平时积累。注意“不毛之地”的“毛”是“庄稼”之意。
13. 试题分析:D“第④段作者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理解不正确。此段没有语言描写。
 
点睛:本题考查赏析文中精彩语句的能力。赏析词语时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但在鉴赏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
(四)
扁担的一生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虏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慨,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入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扃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⑩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巳背道而驰,却让入肃然起敬。
    (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
15.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扁担经历的变化 父亲心理的变化
笔直的扁担 _________
________ 感情深厚
落寞的扁担 选择离开


16. 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17.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8. “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     (1). 爱不释手    (2). 渐弯的扁担(或:弯了的扁担)    
16.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扁担人格化,把扁担当成了与自己家庭命运相关的一员,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作者对扁担的无限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作者了对父亲、对家庭的热爱之情,第三人称的使用,使文章的叙述更加亲切自然。    
17. 表达了对大伯不能与时俱进,还固守着旧有的生活方式,希望能用一根扁担扛起生活重担精神的钦佩与惋惜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农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感到无奈,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深怀敬意。    
18. 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扁担是父亲的命运与精神的反映;扁担有着不屈的精神,她挑起过生活的重担,创造过富足安逸,也有着英雄暮年的孤寂衰老;扁担的一生也反映了人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扁担也是落后生活方式的代表。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补齐句子的能力.根据第一段中的“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 脊梁, 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 盼.“可知,此处应填第二句话,因为这句话紧承第一段最后一句.从第四段开始写了父亲那根扁担的一生,所以此处应填第一句话。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四段中的“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 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可得笔直的扁担.根据第六段中的“离开 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可得落寞的扁担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称的理解与掌握.扁担本是无情之物, 应用“它“, 但这里用“她 “,这是拟人手法,把扁担人格化,表现了作者对扁担的深情厚意。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揣摩作者感情.这句话所写为我大伯的经历.他也曾短暂离开农 村,但最终又回来了,他是落寞的,同时他又是坚持的,对村庄的坚持,我对大 伯的这种精神深怀敬意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抒发的感情。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中意象的理解与掌握.根据文本中的记叙可知,扁担首 先是农具,担负着农民家庭生活的重担,同时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 村庄的历史和期盼.扁担与农民和村庄的命运紧密相联.据此分析可作答。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人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克服自己的胆怯和懦弱,具有敢闯敢拼的精神。去拼搏,你或许会成功,不去拼搏,你一定会失败。只有敢于拼搏、勇往直前的人,才能领略山顶上美好风光,才能把握成功的机会……
请以“敢于____”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2)有真情实感,叙事要清楚,写人要抓住特点;
(3)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和人名。
【答案】敢于承担责任
小舟之所以能够横渡大江,是因为它有载人送客的责任;蒲公英之所以能够漫天飞翔,是因为它有传播未来的责任;蜗牛是所以能够坚持上爬,是因为他有对自己永不言弃的责任。而如今,社会中有些人却逃避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赡养父母,逃税甚至开车撞人后逃之夭夭。这些事不断发生在我们周围,这种不负责任的情况早已不容忽视。我们必须是正视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
责任是沉重的,背负起这两个字并不轻松,也许这便是有些人不想承担责任的重要原因吧!可是,责任又是高尚的,它能促使人成长,成功 毫无疑问责任是不能逃避或推让的。只有勇于承担,你的人生才会坦坦荡荡,问心无愧!
也许有人会说,不是我不想负责任,只是过程很麻烦。开车撞人后如果不跑,被人家骂一顿之后还要赔上大笔的医药费,何苦呢?是的,责任有时候就意味着麻烦,在这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麻烦是人们避之不及的,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仔细想想,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凭着一份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热爱,将心比心,麻烦将不再是麻烦,而责任中,也包含着一颗真心。
20世纪初,一位叫弗兰克的人经过艰难的努力,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不幸的是一次突如其来的抢劫,导致了他银行的倒闭。因为他破产了,储户失去了存款。若是我们应该会置之不理!可是,弗兰克却说: 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责任,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 他用自己的一份努力和心血,诠释了责任的真正意义,诠释了一份因为爱而负责的一份心甘情愿。
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的存在是上帝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有的人不能通过考验,于是他选择了逃避;有的人成功的通过了考验,戴上了桂冠。逃避的人和成功的人,终将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失,但这两类人在后人的心中仍以各自的不耻或高尚生存者。愿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能勇敢的承担责任,将责任之心带到成长之路上,让人生散发出金子般耀眼的光芒!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标题“敢于____”。半命题作文,关键是填好关键性词语,有什么样的生活,对什么样的生活熟悉就填什么。我们人生收获了很多很多的感情、经历、感悟、经验、教训等等。要写自己收获最大的一个方面,不能面面俱到。只有写自己的人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要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才能有生活,有东西可写。如可填“创新”“尝试”“担当”“面对”“放弃”“放手做事”“承担责任”等。这道作文题还有一个关键性短语,即“敢于”,要把“敢于”一面写出来。题目难度不大,但对审题有一定的要求,如果要想写得出彩并不容易。
点睛:半命题作文,就是限定一半的内容,留出一半的内容由学生填写的作文形式。由于它处在“命”与“非命”、“限制”与“非限制”之间,考生对题目还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所以考生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还相当大。对于考生来说,这种命题形式比全命题作文的灵活度要大得多,从本质上说它只限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组织、结构的自由留给了考生。想要写好此类作文,关键是要拟一个完整、恰当的题目。在拟题时,首先必须进行选材上的思考,然后根据所选材料再去拟定一个完整、恰当的题目。此后的构思写作同命题作文就没有什么两样了。
附加题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唐僧在马上见了,心中欢喜道:“阿弥陀佛!西方真是福地!那公公路也走不上来,逼法的还念经哩。”八戒道:“师父,你且莫要夸奖,那个是祸的根哩。”唐僧道:“怎么是祸根?”八戒道:“师兄打杀他的女儿,又打杀他的婆子,这个正是他的老儿寻将来了。我们若撞在他的怀里啊,师父,你便偿命,该个死罪;把老猪为从,问个充军;沙僧喝令,问个摆站。那师兄使个遁法走了,却不苦了我们三个顶缸?”
行者听见道:“这个呆根,这等胡说,可不唬了师父?等老孙再去看看。”他把棍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怪物,叫声:“老官儿,往那里去?怎么又走路,又念经?”那妖精错认了定盘星,把孙大圣也当做个等闲的,遂答道:“长老啊,我老汉祖居此地,一生好善斋僧,看经念佛。命里无儿,止生得一个小女,招了个女婿,今早送饭下田,想是遭逢虎口。老妻先来找寻,也不见回去,全然不知下落,老汉特来寻看。果然是伤残他命,也没奈何,将他骸骨收拾回去,安葬茔中。”行者笑道:“我是个做虎的祖宗,你怎么袖子里笼了个鬼儿来哄我?你瞒了诸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是个妖精。”那妖精唬得顿口无言。行者掣出棒来,自忖道:“若要不打他,显得他倒弄个风儿;若要打他,又怕师父念那话儿咒语。”又思量道:“不打杀他,他一时间抄空儿把师父捞了去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北京市海淀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下一个『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