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乐而思中心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乐而思中心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高三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广东省深圳市乐而思中心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古希腊人给人类文明和文化贡献了至少两个堪称伟大的发明:哲学和奥林匹克运动会。前者关乎人类心灵智慧,后者关乎人类身体健康,二者的合题便是古希腊文明和文化之核心精神的高度表达:让高尚的灵魂寓于健壮的体魄
试题预览
广东省深圳市乐而思中心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希腊人给人类文明和文化贡献了至少两个堪称伟大的发明:哲学和奥林匹克运动会。前者关乎人类心灵智慧,后者关乎人类身体健康,二者的合题便是古希腊文明和文化之核心精神的高度表达:让高尚的灵魂寓于健壮的体魄之中。这一伟大贡献让全人类获得了一种关于人类共同体而不仅仅是人类个体之“认识自我”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人类究竟是凭借何种力量不仅长存于“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命世界,而且还能成为这个大千世界卓越的“看护者”“改善者”和“第一责任人”?早在2000多年前的“轴心时代”(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语),诞生在中国、南亚(印度)、耶路撒冷和古希腊的先贤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各自不同却又仿佛遥相呼应的解答:人自(然)一体、天人合一、人类智慧、生命灵性、灵肉超越……人类既生存于自然之中,又超越其外。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独特的,也是普遍的。它既体现了古希腊文明和文化对于人自身理解的卓越智慧,又代表了人类追求卓越人生和美德的共同理想和热情。在古希腊人的文化价值理解中,美德是人生的卓越成就的完美实现,因而,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一种竞技游戏本身便不只关乎身体力量,更关乎文化理想。马拉松,不只是希腊的一个地名,也是奥林匹克运动会最长距离的长跑竞技项目的名称,它是对人类意志和毅力的最高检验。
由此,人们在速度和耐力的背后感受到了意志、尊严、荣耀,所有人都不只看重速度的快慢,更看重坚持和冲刺,最后冲向终点的参与者与最先冲破终点的冠军一样受到尊重和赞扬。耐人寻味的是,今天的马拉松长跑运动似乎早已超出竞技范畴而变成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游戏,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小孩儿、健康者和伤残者、陌生人和熟人都可以自由融入长跑队伍,穿行于城市马路或乡村野径。人们相互鼓励、相互搀扶,一起跑向远方。竞技优胜不再是唯一目的,参与、分享、同乐成为更多参与者和旁观者的“游戏动机”。
事实上,古希腊人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奥林匹克运动会当作一种纯粹的体育竞赛活动。每到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奥林匹克竞技场内外就不单是体育运动员和体育项目的竞技,还有像苏格拉底这样的“智者”和智慧辩难。智者与雅典城邦里的年轻人的智慧辩难虽然一度不被官方认可,苏格拉底本人甚至还因言获罪,但智力游戏与体力游戏早已成为奥林匹克竞技场内外不绝的风景,其背后闪烁的依然是“让高尚的灵魂寓于健壮的体魄之中”的古希腊精神灵光,那无疑是人类早期创建自身文明、弘扬人性教化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之光。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哲学和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古希腊人的发明,它们是古希腊人为人类文明和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意义重大。
B. 哲学关乎人类心灵智慧,奥林匹克运动会关乎人类身体健康,两者各有其局限性,当两者结合起来时便是伟大的。
C. 人类凭借“天人合一”“人类智慧”“生命灵性”“灵肉超越”等多种力量长存于生命世界,同时保护和改善着这个大千世界。
D. 早在2000多年前,中外的先贤们就对人类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清醒的认识,虽然观点不同,却仿佛遥相呼应。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马拉松比赛中,最后冲向终点的参与者所受到的尊重并不比最先冲破终点的冠军少,人们更看重坚持和冲刺。
B. 奥林匹克运动会体现了人类对卓越人生和美德的追求,既是对人自身的独特理解,也代表了人类的普遍追求。
C. 奥林匹克运动会虽以竞技形式呈现,但它关乎的是文化理想,因为古希腊人以实现人生的卓越成就为美德。
D. 现在的马拉松长跑运动,许多不再以竞技优胜为唯一目的,这项竞技项目变成了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游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让高尚的灵魂寓于健壮的体魄之中”是哲学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合题,也是古希腊文明和文化之核心精神。
B. 在古希腊时期,奥林匹克竞技场内是体育运动员进行的体育竞技,场外则是智者们进行的智慧的竞技。
C. 马拉松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最长距离的长跑竞技项目,不仅检验人类的身体力量,更检验人类的意志和毅力。
D. 奥林匹克运动会不是纯粹的体育竞赛,它体现了人类早期创建自身文明、弘扬人性教化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两者各有其局限性”无中生有。从原文“古希腊人给人类文明和文化贡献了至少两个堪称伟大的发明:哲学和奥林匹克运动会”可以看出,“当两者结合起来时便是伟大的”错误。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曲解文意。从原文“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一种竞技游戏本身便不只关乎身体力量,更关乎文化理想”可以看出:“但它关乎的是文化理想”错误。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缩小了范围。从原文“奥林匹克竞技场内外就不单是体育运动员和体育项目的竞技”“智力游戏与体力游戏早已成为奥林匹克竞技场内外不绝的风景”可以看出,竞技场内外都有体育竞技和智慧竞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复 仇
刘 平
矮坨一动不动趴在那块布满青苔的岩石后面,警觉的目光盯着前面不远处那片箭竹林。他肯定那只熊瞎子就在里面,打了几十年猎,矮坨追踪猎物的经验十分丰富。旁边林子里,几只兔子悠闲地啃着青草,松鼠在松枝间跳跃,可因为那只熊瞎子,矮坨对兔子松鼠之类的小动物就不感兴趣了,他手中猎枪的枪口一直瞄着前面那片箭竹林。
“畜生!你的死期到了!”矮坨想,有些兴奋。
矮坨就靠手中的猎枪喝酒吃肉和到山下镇上享乐,那些兔子、野鸡、松鼠之类的小动物对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它们常常鲜血淋漓地被绑上腿挂在猎枪管上,晃晃悠悠变成矮坨的下酒菜或被弄下山换成钱。而那只熊瞎子就不一样了,熊掌、熊胆、皮毛、肉,那是一大堆现大洋。是猎人,就会眼红。
那只狡猾的熊瞎子多年来一直在这片山林里游荡,矮坨和另一个叫坑头的猎人曾经联合起来围剿它,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围剿都失败了。在最后一次围剿中,矮坨瘸了一条腿,那天傍晚他心生一计扮成熊瞎子引诱那家伙,却被坑头开枪打中左腿。
在这片大山里,矮坨和坑头是两个最有经验的猎人,他们常常一起喝酒吃肉交流心得,关系密切得像兄弟。开始,矮坨认定坑头那一枪是故意的,他想独吞那只熊瞎子!可坑头赌咒发誓说自己不是故意的,真的把他当成熊瞎子了。矮坨说:“你哄鬼去吧!”
三个月后的一天上午,坑头独自一人去找那家伙复仇,结果被那家伙咬断了喉管。
坑头的坟就在矮坨身后的林子里,清明那天,矮坨去给坑头烧了一大堆纸钱。矮坨烧纸钱的时候心情很复杂,他不知道坑头那一枪究竟是不是故意的。坑头死了,这件事就成了永远的谜。矮坨心里不想再纠结这个问题,他知道这片山林里少了一个顶尖的猎人,那只熊瞎子就属于他一个人了。一大堆现大洋,他可以在小镇上买房子,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那只熊瞎子大摇大摆地从箭竹林里走出来了。矮坨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到那家伙,它大得像头牛犊,嘴张着,矮坨仿佛闻到了一股血腥气。熊瞎子没有意识到一个黑洞洞的枪口正瞄着它,它悠闲地在那里晃悠,这儿闻闻,那儿看看。“畜生!你的死期到了!”矮坨又想,心里愈发兴奋。
矮坨觉得命中注定该自己发财,他和坑头联手围剿了那么多次都没有成功,而且坑头还把命丢了。今天,熊瞎子却自己往他的枪口走来!矮坨只要一扣扳机,他和坑头的恩怨就彻底烟消云散了。啊,对了!小镇上那个满脸络腮胡的餐馆老板看到熊掌不知道有多高兴呢,嗯,不能轻易卖给他,要狠狠敲他一笔!
那只熊瞎子还在那儿悠闲地玩耍,它把一丛白色的野花拔了起来,闻一闻,又扔了。它似乎又对旁边树干上的一团蘑菇产生了兴趣,伸出一只爪子去拍。就在这时候,矮坨扣动了扳机!
“砰——!”
野兔、野鸡、松鼠们惊得四下逃窜,一股刺鼻的硝烟味儿散开来。可熊瞎子没有倒下,它肚子上淌着血愤怒地朝矮坨冲来。
瘸了一条腿的矮坨还没来得及重新装弹,熊瞎子已愤怒地向他扬起了巴掌。矮坨感到脑袋被猛击了一下。
那一瞬间矮坨还有一点儿意识,他突然想到了坑头,感到后悔不已。熊瞎子扑咬坑头的时候,他其实就在附近,那天他也在悄悄追踪熊瞎子。熊瞎子带伤跑到坑头面前时是他很好的开枪机会,那家伙脑袋的侧面正对着他的枪口。可他没有开枪。那天,只要矮坨开枪,就可以救坑头的命。
“完了!”矮坨绝望地哀鸣,可没有人能够听见。
拍晕矮坨,熊瞎子又一巴掌将地上那杆猎枪拍成两截。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就刻画了矮坨与熊瞎子对峙的惊险场景,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让读者与人物的心一起跳动,起到了扣人心弦的效果。
B. 矮坨和坑头两个经验丰富的猎人原本是一对关系亲密的好朋友,但他们却因为一只熊瞎子闹掰了,因为他们都想独吞那只熊瞎子。
C. 矮坨清明节去给坑头烧纸时不想再纠结坑头那一枪究竟是不是故意的,这一心理描写表明他已经放下了仇恨,原谅了同伴。
D. 小说写了矮坨猎杀熊瞎子失败的故事,小说通过大量的对矮坨的心理描写推进故事情节,在叙述的过程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5. 小说在刻画矮坨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 作者在矮坨生命垂危时插叙他对坑头见死不救的情节,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4. D    5. ①贪得无厌。他一直想独吞熊瞎子,还未打到猎物就想着狠敲餐馆老板。②狭隘多疑。和坑头联合围剿猎物时受伤,一直怀疑是同伴故意加害。③自私冷酷。同伴被熊瞎子扑咬,他就在附近却不施救。    
6. ①加深了小说的悲剧性。坑头被熊瞎子扑咬时,矮坨没有出手相救,而此时他被熊瞎子攻击也无人救援,插叙昭示出一种因果报应,正是矮坨自己害了自己。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矮坨与坑头曾是生活中的兄弟,围猎时的伙伴,但因为利益和怀疑,在熊瞎子扑咬坑头时矮坨冷眼旁观,甚至在之后并没有愧疚和不安,插叙将人性的复杂暴露无遗。③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正当读者为矮坨将被熊瞎子所伤而感到揪心时,忽然宕开一笔写坑头死的真相,插叙揭露了人性的阴暗,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引发读者深思。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小说开篇只是描写了矮坨伏击熊瞎子的场景,并没有“对峙”的“惊险”。 B项,“却因为一只熊瞎子闹掰了,因为他们都想独吞那只熊瞎子”错误。“坑头想独吞熊瞎子”只是矮坨的猜测。C项,矮坨没有放下仇恨和原谅同伴,他不想再纠结只是因为他想到能够独吞熊瞎子,十分兴奋。
5.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在刻画矮坨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回到原文,看小说讲了什么故事,故事中的这个人物都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这篇小说讲的是矮坨去猎杀熊瞎子的故事,他在打猎的过程中一直想着会得到“一大堆现大洋”,甚至想到了狠狠敲餐馆老板一笔。故事中间写到了他的朋友坑头,两人围猎又展现出他狭隘多疑的一面。而小说结尾处对坑头死那天的故事的交代也展现了他的自私冷酷。
6. 试题分析:题干是“作者在矮坨生命垂危时插叙他对坑头见死不救的情节,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细读题干,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题中要求分析插叙的“艺术效果”,那么就应该从这一插叙对主旨表达的作用、对人物塑造的作用、对读者阅读感受的作用等角度去分析。从主旨表达的角度看,矮坨猎杀熊瞎子失败,而插叙让我们明白,原来他是自食恶果,他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通过前文,我们已经知道矮坨是一个贪婪、多疑的人,但是这一插叙让我们知道矮坨还冷酷自私,对朋友竟然见死不救,让人不禁感叹人性的复杂。从读者的阅读感受的角度看,插叙的内容对读者有着强烈冲击,引发读者思索。
点睛:插叙应从实际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变化而乱用插叙,弄巧成拙。插叙的内容,只是和原来的叙述相关但不能相连,相连就成了倒叙。插叙更不是叙述的中心,只是为中心服务的一个片断。而且前后衔接要自然,要界线分明,插叙完了,要回到原来的叙述线索上来,不要脱离原来的叙述线索而发展成另一条线索,更不能节外生枝,成为文章的游离部分。小说中插叙的方法:1、作者直接插进来进行叙述、介绍、说明,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所见所闻所感和亲身经历来进行插叙。2、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自己或旁人的语言(如对话、独白等)来进行插叙。3、通过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进行插叙。插叙的作用及插叙应该注意的问题:恰当地运用插叙的方法,可以补充人物和事件,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小说中插叙的作用:(1)内容上,插叙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衬托和补充的作用,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序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使文章得中心意思更加明确。(2)结构上,更紧凑。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也使行文有张有弛,起伏有致,避免了平铺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陆谷孙的词典人生
单调烦琐、繁重艰辛,还容不得一丝差错,这就是词典编纂。而正是在这个少人喝彩的领域中,陆谷孙先生投入40余年,只做了一件事——与时间赛跑编词典。
陆谷孙1940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余姚。17岁时他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后分配留校。1970年,陆谷孙被“发配”去编词典,之后他参与了《英汉大词典》筹备和编写全过程。编词典的冷板凳太难坐,陆陆续续,最初关在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人,高考、考研、出国,几乎走光。唯有陆谷孙把板凳坐穿,且坐出了滋味。1986年陆谷孙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承诺“一不出国,二不兼课,三不另外写书”,全身心投入,其中甘苦难对人言。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陆谷孙幽默地表示,自己终于得以“痛快地睡了一觉”。1500万字的《英汉大词典》,是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英汉词典,更被列为联合国必备工具书。
考虑到全球兴起“中国热”,陆谷孙又在2000年“自讨苦吃”开始编纂《中华汉英大词典》。陆谷孙说:“编词典就像做厨子,受不了做饭做菜的热气,就不要轻易进词典编纂的厨房。”这种劳心劳力的活,评职称时却不能算作成果,浮躁、逐利者避而远之,他却沉浸其中。没有专业团队,参编人员全部是兼职,直到2015年这部词典才完成。《中华汉英大词典》内容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从中医穴位到阴阳八卦都以英文详尽诠释。学界认为,它深度打通了中英两国文化。
编词典,窥一斑而见全豹,处处可见文化态度和价值观。陆谷孙既是英语痴人,深爱莎士比亚,是外国文学的知音,却也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要求学生热爱母语。他编纂的《中华汉英大词典》“简繁兼顾”,目的是“希望通过英语,让海峡两岸和香港的文化身份慢慢趋同”。他编词典,态度民主、包容并蓄,尽量不用一锤定音式的单一答案,而是把众多实例收录其中,让人深刻感受词语的色彩斑斓。陆谷孙说,语言是大众使用的,编词典没有权威,没有围墙,“编者也是读者和使用者,使用者也是编者”。但他也态度鲜明,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直男癌”等侮辱性词语,他坚决不收。
陆谷孙说,翻译令他想起“抵达”,从一种文字出发,去“抵达”另一种文字的彼岸。陆谷孙的学生说,先生内心深处的治学理想,是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擦去中华传统文化上的灰尘,让它重新发光,映照世界。
一次,接受电视台拍摄,陆谷孙先生淡然拒绝了“泰斗”和“大师”的美誉。他的一生,不当挂名编委白拿稿费,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宁可幽居陋室,琢磨中英互译的美妙。
除了皓首穷经地编纂词典,陆谷孙先生最为享受的身份是“教书匠”。在复旦,陆谷孙是著名的英语系“老神仙”,这不仅指他的学问之深、辈分之高,更指先生的性格风骨。他是一个非常渊博、有趣的人,毫无学究气和词典式的“枯燥”。复旦大学数千名研究生评选“十大杰出教授”,陆谷孙以最高分列居榜首。每逢他上课讲莎士比亚,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如同参与盛会。
当时代很浮躁的时候,先生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知道自己的文化担当与使命。对这样的精神贵族,最好的写照,便是哈姆莱特的“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陆谷孙把编词典比作做厨子,是因为这项工作费时费力,需要下苦功夫;对于这项一般人难以长久坚持的工作,他乐在其中。
B. 陆谷孙淡泊名利,编词典在评职称时不能算成果,他却全身心投入,并且拒绝“泰斗”和“大师”等美誉,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
C. 陆谷孙不仅学养深厚,而且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他虽痴爱英语,但要求学生热爱母语,希望他们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
D. 陆谷孙编纂词典但毫无词典式的“枯燥”,他在教学上非常渊博而又有趣,因此被复旦研究生评选为学校“十大杰出教授”之首。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词典编纂工作枯燥、繁重,且要求十分细致,而陆谷孙一做就是40多年,他把词典编纂当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B. 陆谷孙主持《英汉大词典》的筹备和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很多人离开,而他一直坚守,到1991年大功告成。
C. 陆谷孙编纂《中华汉英大词典》的一个目的是让更多外国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他在编写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文化思想。
D. 陆谷孙在编写《中华汉英大词典》时,主张包容并蓄,尽可能详细地收录实例,但他也坚决拒绝收录网络语言。
E. 陆谷孙编纂词典的态度是开放的,比如他主张“简繁兼顾”,认为编词典“没有围墙”,他编写的词典被认为深度打通了中英文化。
9. 作者在文末用《哈姆莱特》中的名言“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来评价陆谷孙,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案】7. C    8. BD    
9. ①对“身虽囿核桃”的理解:陆谷孙长期全身心投入到词典编纂工作之中,心无旁骛,长达40余年,对于很多人来说,他的世界似乎很狭窄。②对“心为无限王”的理解:陆谷孙热爱词典编纂这份工作,品尝到了潜心研修的乐趣,虽幽居却能感受中英互译的美妙,形成了自己的编纂思想,开拓了精神的无限空间。③这是对陆谷孙先生的高度评价,在浮躁的时代,陆谷孙先生能有这样的精神世界,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曲解文意。“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不是陆谷孙对学生的希望,而是学生对陆谷孙治学理想的概括。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已然与未然,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尤其是一些细节方面的改变更要认真查找与原文的异同,这样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理解、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陆谷孙主持《英汉大词典》的筹备和编写工作”错误,1986年陆谷孙才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前期只是参与。D项,“坚决拒绝收录网络语言”表述不准确,他是“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拒绝收录“侮辱性词语”。
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作者在文末用《哈姆莱特》中的名言“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来评价陆谷孙,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本身的意思。“囿”是“被限制”的意思,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身体虽然被限制在核桃中,心却可以做无穷领域的王。然后回到材料中,联系陆谷孙的事迹进行分析。“核桃”指的就是编纂词典这项工作,陆谷孙40多年只做这一件事,在别人看来他的世界似乎是狭窄的。但他的心却是飞扬的,他热爱这份工作,从工作中有所得。需要注意的是,在联系陆谷孙的事迹进行分析后,还要对此进行进一步评价,挖掘其社会意义。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注字岩夫,临江新喻人。磊落有大志,尤喜言兵。举进士,摄广州番禺令。侬智高围州数月,方舟数百攻城南,势危甚。注自围中出,募海滨壮士,得二千人,乘大舶集上流,因飓风起,纵火焚贼舟,破其众。即日发县门纳援兵,民持牛酒、刍粮相继入,城中人始有生意。自是每战以胜归。蒋偕上其功,擢礼宾副使、广南驻泊都监。贼还据邕管,余靖患其啸诱诸洞,以属注。注挺身入蛮中,施结恩信。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以知邕州居邕数年,阴以利啖广源群蛮,密缮兵甲,乃上疏曰:“交阯①虽奉朝贡,实包祸心,常以蚕食王土为事。今不取,异日必为中国忧。愿驰至京师,面陈方略。”未报,而甲洞申绍泰犯西平,五将被害。谏官论注不法致寇,李师中又劾其沮威嗜利,略智高阉民为奴,发洞丁采黄金无帐籍可考。中使按验颇有实,贬泰州团练副使。近臣有讼注广州功者,起为右监门将军、邠州都监。熙宁初,以礼宾使知宁州。环庆败,列城皆坚壁,注独启关夜宴如平时。时有言“交人挫于占城,众不满万,可取也”。遂以注知桂州。入觐,神宗问攻取之策,对曰:“昔者臣有是言,是时溪洞之兵,一可当十;器甲坚利,亲信之人皆可指呼而使。今两者不如昔,交人生聚教训十五年矣,谓之‘兵不满万’,妄也。”既至桂,种酋皆来谒。注延访山川曲折,老幼安否,均得其欢心,故李乾德②动息必知之。然有献征南策者,辄不听。会沈起以平蛮自任,帝使代注而罢。注归,卒于道,年六十一。
(选自《宋史•萧注传》,有删改)
【注】①交阯:古地名,主要指越南北部。②李乾德:交阯王。
10. 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以知邕州/
B. 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以知邕州/
C. 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以知邕州/
D. 狄青师次宾州/召会/诸将疑注倚贼声势为奸利/欲诛之/注觉/托为游辞/不肯往/贼破/青始闻注前功/以知邕州/
11.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牛酒”指牛和酒,古代用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
B. “朝贡”古时谓藩属国或外国的使臣朝见君主,敬献礼物。
C. “报”指古代臣子用奏章等书面形式向君主陈述对政事的意见。
D. “觐”指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后用来泛指朝见天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注智勇双全。广州被围困数月,他只身逃出,并招募海边二千名勇士,趁着飓风火烧敌军船只,打败敌军,从此每战都得胜而回。
B. 萧注运筹帷幄。他任职邕州期间,一面利诱广源各洞蛮人,一面秘密整治军队和装备,并上奏章陈述攻打交阯的具体方略,请求朝廷除患。
C. 萧注安边有策。他接管邕州事务,对蛮人施行恩惠,结以信义;担任桂州知州,接待酋长,问候老幼,既得其欢心,又暗知边情。
D. 萧注审时度势。他曾经积极主张攻取交阯,认为它会成为忧患,但看到交阯实力日渐强盛,便不再主张征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庆败,列城皆坚壁,注独启关夜宴如平时。
(2)今两者不如昔,交人生聚教训十五年矣,谓之“兵不满万”,妄也。
【答案】10. A    11. C    12. B    
13. (1)环庆路战败,各城都加强巩固壁垒,只有萧注开着城门像平时一样在夜间宴请宾客。
(2)现在这两点都比不上以前,交阯人繁殖人口,积聚物力,教导训诫士兵已经十五年了,说他们“兵不满万”,是没有根据的。
【解析】
10.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首先观察四个选项,通过比较选项可以看出,选项的区别主要在两处。“召会诸将疑注”和“托为游辞不肯往”。第一处,“注”指传主,“疑”是“怀疑”的意思,那么是谁怀疑传主呢?从句意来看,应该是狄青怀疑传主,而非“诸将”,故“疑注”前应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第二处,根据句意来看,传主发现狄青想杀自己,不愿去会见,“托……辞”是“以……为托词”的意思,“托为游辞”语意完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四川省广安、眉山2018届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语文』  下一个『湖北省荆州中学2018届高三第八次周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