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2分)1.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小学而大遗(丢弃) 金就砺则利(金子) 不耻相师(以……为耻)B.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其曲中规(中间) 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C.用心一也(因为) 而闻者彰(清楚)
试题预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学而大遗(丢弃) 金就砺则利(金子) 不耻相师(以……为耻)
B.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其曲中规(中间) 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
C.用心一也(因为) 而闻者彰(清楚) 假舟楫者(凭借、利用)
D.无长无少(无论) 师不必贤于弟子(不需要) 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2.对下列句式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省略句)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定语后置句)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手。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人非生而知之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下圣人也远矣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或师焉,或不焉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从而师之 ④非能水也
⑤是故圣益圣 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⑦其曲中规 ⑧而耻学于师
A.①③/②⑥/④⑤/⑦⑧ B.①④/②⑥/③⑧/②⑦
C.①③/②⑥/④⑧/⑤⑦ D.①④/②⑥/③⑤/⑦⑧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其中的《劝学》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应持态度。
B.韩愈字退之,号昌黎,唐朝文学家、思想家,新乐府运动倡导者,有《昌黎先生集》。
C.在《劝学》第三段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强调坚持的重要性,并与“蟹”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加说理的分量。
D.食指,原名郭路生,中国现代诗人。《相信未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文革结束后一代青年直面现实、憧憬未来的坚定信念,它在人们的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6.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B.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D.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
钱理群
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是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
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强调经典的阅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对现在的读书状态有两个忧虑: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网络阅读有它的优越性,我称之为“短平快”。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时代,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取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当然有很大的意义。但 网络阅读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深度,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平庸化;另一个是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乏个体性、个人性的阅读,容易趋向潮流,容易倾向于时髦、被时髦所裹挟,这就需要经典阅读。经典阅读的最大特点是深度阅读,而且是个性化、个人化的阅读。
比如我曾经说过,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他作品里有那种有韵味、那种浓烈的而又千回万转的情感,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朗读来 触动你的心灵,通过朗读来进入情境,来捕捉感觉,产生感悟。这样的阅读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的一个最好的通道。而我所强调的是情境、感觉、感悟,就是中国文 化的特征。如果说西方经典主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那么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仅是古代的文化,也包括鲁迅的文化,不能完全靠分析,而要靠感悟、情 境、感觉,甚至直觉,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一般人可能比较习惯用分析的方式进入经典,现在可以换一个方式——不是拒绝分析,必然会分析,但更 多的,至少在开始时必须强调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中国传统教育是这样的,启蒙的时候读《论语》,不 是讲《论语》,而是读、背。通过读,获得感觉,通过背,体验那些东西。读了、背了,进入到你的生命里,然后分析,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提示我们这是 进入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经典作品得一点一点地看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世界,这告诉我们经典的阅读需要深度阅读,而深度阅读就是文本细读,通过文本 细读达到对经典作品的一个深度了解。这涉及到经典阅读的特点,我认为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非常个人 化、非常个性化。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
我强调“发挥”,也就是说阅读经典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要有我们的理解及发挥。最好的经典的意义都是原创者和阅读者、研究者共同创造的,任何经典都是这样,所 以有一个过程。从经典变成学说,如儒家从《论语》《孟子》变成儒家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解经者,解释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有新的创造的,所以出现了 像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家,他们是接着孔子往下讲,对孔子思想包括孔子文本通过主动的、细腻的阅读有新的解释、新的发挥、新的创造,最后成为儒学。儒学就 是孔子他们所开创的,被后来的阅读者、研究者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一个学说。
(选自《人民政协报》)
7.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典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方法,是进入作品的方式,它是进入经典作品艺术世界的途径。
B.经典阅读是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的阅读,读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达到深度阅读。
C.经典阅读在今天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现在的人们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
D.经典阅读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再创造的阅读。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短平快”的网络阅读,作者肯定了它存在的意义,同时又指出它存在着两大问题,所以需要强调深度阅读。
B.阅读经典作品,需要分析,但不能完全靠分析,必须重视对作品的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C.不同的经典作品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发挥与不同的创造。
D.儒家学说的开创、发展过程,证明了经典是怎样成为学说的过程,它是由原创者、研究者和解经者共同完成的。
9.作者认为进入经典的主要方式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5分)
礼物
王宝国
乔处长七十七岁的老母亲从乡下来了。由于工作原因,乔处长经常在外面应酬吃饭,一天下来,难得有与母亲说话的机会。这天晚上,乔处长很晚才回来,一推门发现母亲一个人坐在客厅里。
妈,您还没睡呢。乔处长一脸惊讶。
母亲说:天这么晚了,我放心不下呀。
齐处长一听笑了:妈,我自己都习惯了。再说晚一点也没有关系,有车送呢。
母亲沉默了一会,叫着齐处长的乳名说,大水,能不能求你个事。
妈,您看您,有啥事尽管说。
“就是,能不能给我捎几条餐巾回来,我看那些餐巾挺好看的。”
“这好办,”齐处长说:“您要是喜欢,每次吃饭我都捎一条回来。
果真,不管在外应酬到多晚,齐处长都不忘给母亲捎一条餐巾回来。看到餐巾上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母亲都会喜滋滋地抚摸一阵子,可看完了又忍不住轻轻叹一口气。
母亲本来是住一段时间就要走的,后来又改了主意说不走了,等过了年再走。
过了年很快到了母亲的生日,齐处长决定好好庆祝一下。母亲提议把小水和三水也一起叫来,一家人团团圆圆吃顿饭。为了给母亲过个热闹的生日,齐处长早就订好了酒店。母亲说,难得凑得这么齐,还是在家吃才有团圆的味道。于是就又退掉了。
生日这天,小水和三水开着车早早来了。母亲也早早去了厨房忙活。大水媳妇不让,母亲非要亲自下厨。到了午饭时候,三个儿子纷纷拿出给母亲买的礼物。齐处长准备的是一对玉镯子,说夏天戴着清心静气,最适合养生。小水给母亲的礼物是一套唐装。不过,不是国内买的,而是去印尼考察时从雅加达捎回来的。三水干脆给母亲准备了一个万元现金的大红包,说喜欢啥就买点啥。
母亲说,你们有这份孝心就行。说完,母亲就走进厨房,端出三碗鸡蛋打卤面。三兄弟见了面面相觑。母亲说,我记得你们小时候最喜欢吃打卤面了,可那时家里穷,哪有肉呢,只能放一点青菜。今天可是真正的打卤面,放了油菜、牛肉末,荷包蛋,还淋了香油。尝尝,是不是跟原来一个味?
三兄弟看着母亲笑吟吟的脸,就端起碗吃了起来,果真十分筋道。
是不是吃饱了?母亲问。
“饱了,”二水说:“只是,这生日宴也太寒酸了。”三水接过话说,“就是,现在又不是没有条件。”
母亲没有搭腔,而是拿过从乡下带来的那只蓝底黄花的旧包袱说,我还给你们哥仨准备了礼物呢。
三兄弟一听笑了,都觉得母亲挺新鲜,这又不是他们过生日。
母亲打开包袱,里面是一个红布包裹,打开包裹,三个人一下子愣住了。母亲给他们的礼物竟然是三沓鞋垫。齐处长见了差点叫出声:那些鞋垫都是用他带回的餐巾缝制的。
母亲把鞋垫送到三个儿子手里说,你们兄弟都很争气,大水是处长,小水是局长,三水是公司老总。乡亲们都说是我教育得好。可是,每当看到电视上那么多当了官的不好好走路跌了跟头,我便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母亲好像终于了却了一桩大事,第二天就执意坐长途车回了乡下的老家。
以后,应酬的饭桌上少了齐处长的影子,连配给他的小车也不坐了。齐处长因此成了同事眼中的另类,都说他这么做不近人情。作为最年轻的中层,又是名牌大学毕业,前途是摆在那里的。再说,那些饭局又不花自己一分钱,既干了工作,又拓展了人脉,何乐而不为呢。
两年后,局长因财务问题被双规。就在人们纷纷猜测新局长人选时,齐处长被组织上破格提拔为局长,主持全面工作。局里那些人对此一头雾水,都说他这是憨人有憨福。
齐局长听后淡淡一笑。他下意识里踩了踩脚下,母亲纳得鞋底温厚绵软,一股看不见的暖流直沁心脾……
(摘自2014年《中国小小说欣赏》,有删节)
10.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的开头写“母亲没睡”,说明母亲深知儿子在外腐败,为儿子担心,塑造了母亲的形象,同时引起下文。
B.小说讲究伏笔和照应,文中前面交代“要餐巾”这一情节是伏笔,后面有“纳鞋垫”这一情节是照应。
C.母亲过生日前要要齐处长把兄弟叫来,一家团员,说明母亲和儿子们交流很少,母亲孤独寂寞,隐含的批评子女对老人的疏忽。
D.三个儿子在母亲的生日时分别准备了不同的礼物,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十分贵重,插入这一情节的目的是让后面“母亲给儿子们鞋垫”这一情节的出现更加合理。
E.文章中后面交代齐处长不再应酬,不再作配给自己的轿车,最后得到破格的提升,这说明要想在官场有所作为就必须不近人情、断绝人脉。
11.文章画线的句子中母亲又高兴有叹息,请简要分析原因。(4分)
12.文章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请结合全文谈谈文章结尾的作用。(6分)
三、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①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②,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③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手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曩者:从前,衫。②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③嘿:同“默”。
13.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目:瞪视
B.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 称:合适
C.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去:前往
D.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过:拜访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勾践玩博戏,鲁勾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1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4分)
(2)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3分)
(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7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得直白,但是因为是承接上句而来,应接自然,并无平淡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
B.“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相对应。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自然和谐,构成一幅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少孤”已经是人生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了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对未来的预测,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E.全诗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感人,情真意切。
17.诗歌尾联中的“泪”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默写与读书积累(10分)
18.默写与读书积累(10分)
(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故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4)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5)师者,             。(韩愈《师说》)
(6)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7)福贵,是             (作者)作品《活着》的男主人公,本是地主家少爷,因好色好赌,输尽家产,气死父亲,此后一家人沦为佃户,正当他准备改过自新时,又被国民党捉去当了壮丁。战争结束后,福贵被释放回家,却发现女儿             (姓名)因病变成了哑巴。
四、语言表达与运用(16分)
19.请从春节联欢晚会的“世间同春”对联集锦中,挑出适合山东与山西以及广东与广西的语句,并依次分别组成上下联,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水泽源流江河湖海     ②金银铜铁铬镍铅锌 
 ③泰山日  壶口烟  天地奇观   ④孔子仁  关公义  人文典范 
⑤南海风清  讲述春天故事      ⑥漓江水碧  飘来三姐新歌 
⑦琼海独具大手笔  五指擎天     ⑧石林自有高材生  群峰拔地
 A.③④⑧⑦    B.④③⑤⑥    C.①②⑦⑧     D.②①⑥⑤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有人说,食指是中国当代新诗第一人;有人说,食指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更有人不乏敬仰地把诗人食指称为一代诗魂。
B.舒婷常常以女性的直觉通过展示骚动的灵魂来映照客观世界,在朦胧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既有深刻的哲理,又富有思辨力量。
C.《断章》只有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道理的深刻。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的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D.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21.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张老师一生默默地耕耘在幼儿园,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儿童。 
B.“两会”召开后,全国上下激浊扬清,形成了弘扬正气的政治局面。
C.他虽然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的峥嵘岁月,但出狱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 
D.王旭请我们吃一顿饭就花去1000元,真可谓大方之家呀。
22.根据第一专题《相信未来》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仿写一节诗歌,要求与原文的感情基调一致。(4分)
23.古人写过不少劝学诗和惜时诗,韩愈的“劝学诗”就很有名:“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短短二十个字,讲了很多读书的道理。请你再写出有关劝学或惜时的诗一首。(3分)
五、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同学们,你们带着青春的激情,斑斓的梦想,和着青春的节拍步入高中的殿堂,开启了自己新的征程,在这段征程中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滋养生命,提升境界呢?有人说需要自我的学习和思考,有人说需要求师问道,有人说需要阅读经典,养得深根,都会枝繁叶茂。那么你认为他们会给我们的成长,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生命带来什么呢?
据此请你写一篇文章,要求选择《劝学》《师说》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论证方法,论点要鲜明,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答案
1.C
2.B
3.D
4.B
5.A
6.C
7.C。本题考查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C项,“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错,原文是说“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8.C。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原文为“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
9.(1)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2)分析(每点2分,共4分)
10.选BD。A.“母亲深知儿子在外腐败”不准确,文中只是说“经常在外面应酬吃饭”;C.“隐含地批评子女对老人的疏忽”文章中没有依据;E.“必须不近人情、断绝人脉”无中生有。
11.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语句含意的题目,语句运用的是动作和心理描写,要透过这些动作和心理看到母亲的想法。
答案:①母亲见到儿子拿回自己让拿的餐巾,表明儿子孝顺,同时自己可以做鞋垫而高兴;②见到儿子还天天到饭店,又有犯错误的可能而叹息。(每点2分,共4分)
12.解析: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结尾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结构主要从照应的角度回答,照应上文和标题,内容主要从情感、人物形象和主旨的方面考虑。
答案:①小说结尾写到“纳的鞋底温厚绵软”,照应上文的情节和文章的标题“礼物”;②“一股看不见的暖流直沁心脾”表达了齐局长对母亲的感激之情;③结尾通过儿子的感受和儿子升迁的结果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高大;④有这个结果是因为母亲的教子有方,发人深思,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每点2分,答对3点6分)
13.C(去,离开)
14.C(“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的应是他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15.①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威吓了他。”(报、固、目、摄各1分,共4分)
②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煣的工艺把它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符合圆规(中,以为各1分,大意1分)
③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作《师说》来赠送他。(嘉、贻各1分,大意1分)
16.C D (C应该为感叹自己;D“委婉含蓄”错,应该为“直率明白”)
17.(1)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的悲情;
(2)送别友人之悲伤。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难舍的悲情。
(3)感叹自己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
(4)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之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了因为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18.(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怅寥廓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4)金就砺则利则志明而行无过矣
(5)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7)余华凤霞/徐凤霞
19.B
20.A(B结构混乱,第二分句偷换主语,应加上“她的诗歌”;C语序不当,应为“深刻的道理”;D句式杂糅采用……说法或以……说法为准)
21.B (A风华正茂:风采、才华;茂:旺盛。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对象用错C峥嵘岁月:不平凡,不寻常。形容不平凡的年月D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B激浊扬清:冲去;浊:脏水;清:清水。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
22.当我的红玫瑰凋零为满城的风絮,当我的风铃散作飘零的浮萍,我仍然固执地用残枯的花瓣,在伤逝的季节写下:相信未来。
23.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②惜时的诗,譬如大书法家颜真卿写过一首《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③陶渊明也写过一首劝人珍惜时间的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翻译】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
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
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
荆轲漫游邯郸,鲁句践跟荆轲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
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上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以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在游历过的诸侯各国,他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
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于是即刻起身,急忙出去了。太子送到门口,告诫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田光弯腰驼背地走着去见荆卿,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燕国、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荆轲说:“谨领教。”
24.一类文(48分)
1)两种或两种以上论证方法
2)自我学习、求师问道,研读经典中选择两个或者三个,两者之间,三者之间有联系[来源:Zxxk.Com]
二类文(43分)
1)两种或两种以上论证方法
2)自我学习、求师问道,研读经典中选择两个或者三个
三类文(40分)
1)两种或两种以上论证方法
2)从自我学习、求师问道,研读经典中选择一个[来源:][来源:Z_xx_k.Com]
四类文(36分)
一种论证方法 (42.49.19.22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