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长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命题:长沙市一中高一语文备课组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得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5分)一、 现代文阅读(3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玉琮是一种外方内圆、柱形中空、饰以动物纹样(有兽面纹或鸟纹)的玉器。《周
试题预览
长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命题:长沙市一中高一语文备课组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5分)
一、 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玉琮是一种外方内圆、柱形中空、饰以动物纹样(有兽面纹或鸟纹)的玉器。《周礼•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郑玄注中又说,“礼神者必像其类,壁圆象天,琮八方象地”,可能在古代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礼器。根据一些学者特别是张光直的研究,认为认为“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便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因为它的形制象征了天与地,并且刻有种种协助神秘力量的动物图案,又由玉这种据说可以通神的质料制成。根据人类学家的推测,古代人的联想是按照相似性的原则进行的,玉琮是玉所制,本身十分圣洁,它的外部被雕成方形,与古人心目中的大地相同,而它的内部是圆形,与古人心目中的天穹相似,它的中间是空的,能够象征天地上下的相通,所以可以在祭祀时供奉天地,拥有沟通天地、接引神鬼的神秘力量。。
如果这一推测不错,那么,中国很早就有了“天圆地方”、上下四方的空间概念。很巧的是,近年,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的45号墓又发现了墓葬中用蚌壳摆成的龙虎图案。过去,很多学者认为,中国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象征四方的说法起源不会太早,但是近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漆箱盖面上,所绘的北斗龙虎二十八宿天文图的面世已经动摇了这种看法,而濮阳西水坡的蚌壳龙虎则进一步把这种天象的认识提早到了上古时代。我们知道,在古代四方与四季是互相配合的,特别是一龙一虎,分别象征东、西两方,而且引申为古代最为关注的春、秋两季,如果这个以蚌壳堆成的龙虎图案真的就是青龙、白虎,它象征的真的就是东、西两方,那么,古代中国的四方四神所蕴含的空间和时间观念,就要提早到相当早的时代了。
更巧的是,1987年,安徽含山凌家滩第四号墓又出土了一组玉龟玉版,上面刻有很富有神秘意味的指向四方及八方的、外方内圆的图案。据测定,凌家滩第四号墓距今在四千五百年左右,而玉龟版正好在墓底中央,“估计原来是放置在墓主胸部”,显然意义十分重要。据相当多的学者研究,它与后来的栻、镜类相似,象征四极八方,包含了古代的空间和时间的思想,有的学者认为它就是《史记》的《龟策列传》中的灵龟信仰,有的学者相信它就是没有文字之前中国人表示“方位”与“数理”的工具。有的学者甚至于相信,这是夏代或更早的“律历制度”,是“表示四时历法的原始八卦图”。无论如何,应该相信这是一个富有神秘意味的发现,它很可能与古代的“巫术”有关。古代的“巫”字即两个“工”字以直角交叉重叠,“工”即古代的“矩”,原始的“巫”即操“矩”测天地者,与古“巫”字字形最近者为“癸”,“癸”(揆)有度量之义,与古“巫”者职能最近者为“史”,“史”字也是手持一“中”“中”可能是笔。对于天地宇宙的四极八方的把握,可能在早期就是“巫术”的中心。近来,考古学家又注意到了“八角星纹”。汤家岗遗址出土的白陶盘外底有八角星纹,岳阳坟山堡皂市下层文化遗址出土过八角形镂孔垫座,齐家文化铜镜、吴县澄湖良渚文化贯耳壶、殷商妇好墓的器物都有八角星纹,似乎“寄寓着方位或天地等有关的东方文化观念”,这更让人相信,比我们过去知道的要早得多,中国人已经有了天圆地方、大地有四极八方、四方有神祇作为象征的空间观念。
节选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中第一节:《重构上古思想世界:传统文献、现代理论以及考古发现》(复旦大学出版社)
1.根据原文内容,以下关于玉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玉琮从形状上来说外方内圆、柱形中空、并且上面有动物纹样,有有兽面纹或者鸟纹,为玉所制。
B.《周礼礼•大宗伯》认为“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郑玄注也在另一著作中提出类似观点“礼神者必像其类,壁圆象天,琮八方象地”。
C.以张光直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玉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同时也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
D.人类学家推测,古代人的联想是按照相似性的原则进行的。玉琮的材质、形状都有某种象征性联想,因而可以在祭祀时供奉天地,有其神秘力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漆箱盖面上所绘的北斗龙虎二十八宿天文图的面世使“中国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象征四方的说法起源不会太早”的观点有所动摇。
B.仰韶文化遗址的45号墓发现的墓葬中用蚌壳摆成的龙虎图案,证实了古代中国的四方四神所蕴含的空间和时间观念,产生于相当早的时代。
C.仰韶文化遗址的45号墓发现的墓葬中用蚌壳摆成的龙虎图案,很有可能是青龙和白虎,并且象征着东、西两个方位。
D.在古代四方与四季是相互配合的,特别是一龙一虎,分别象征东、西两方,并且引申为古代最为关注的春、秋两季。
3.以下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玉琮、用蚌壳摆成的龙虎图案以及玉龟玉版这三个考古学上的发现,有其共同的特征,它们都可以推测中国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特定的空间观念。
B.玉龟玉版,上面刻有指向四方及八方的、外方内圆的图案,有学者认为,它象征四极八方,包含了古代的空间和时间观念。很可能与古代的“巫术”有关。
C.八角星纹的发现不是特例,多处考古发现中都有八角星纹,这一发现,使得“中国很早就有天圆地方、大地有四极八方、四方有神祇作为象征的空间观念”这一观点更让人信服。
D.与古“巫” 字字形最近者为“癸”,“癸”(揆)有度量之义;与古“巫”者职能最近者为“史”,“史”字也是手持一“中”,“中”可能是笔。由此可知三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
(二)文学类作品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十五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亲情和爱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得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彷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老们和他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忧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验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结尾的“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的结语,照应了开篇提出的“文化为什么重要”的命题,水到渠成,呼应自然。
B.“交换了一组密码”中的“密码”,指的是中年儿女们懂得父辈的心情,以后会更多地亲近和关心他们,以温情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
C.文中说到自己陪父亲听过好几次《四郎探母》,是因为剧情跌宕起伏,很好看,通过听戏,可以加深与父辈们的情谊。
D.与其说《四郎探母》是一个戏剧,不如说是一个文化符号,作者感动于文化的内涵与力量,感动于美的顿悟。
E.文章描述了远离祖国大陆的老兵的生活,揭示了他们处境悲惨的状况和荒谬的社会根源。
5.作者从一出戏说起,阐述“文化为什么重要”的问题,请分条概括作者所阐释的理由。(6分)
                                                                                             
                                                                                             
                                                                                             
6.龙应台曾说文学的一种功能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你通过《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一文能看见哪些感动?(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 %,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报纸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01版)
材料二:
今天是第 19 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 450 周年。每逢这个日子, 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 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 11 本,法国的 8.4 本,日本的8.5 本,美国的 7 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国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有专家表示,手机、 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 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2014年4月25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B.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的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C.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侧重于数据的分析与情况介绍;材料二和材料三侧重于评论,读者从中能获取到的具体信息较少。
D.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2项是(5分)
A.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
B.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C.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征了媒体的立场倾向。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这说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
E.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9.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2分)
阅读下面《荆轲刺秦王》中节选的几段文字,完成问题。(6分)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0.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足下,谦辞,旧时交际用语,可译为“您”,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称足下。
B.长者,今义指年长之人,古义是指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
C.戮没,杀戮和没收。文中指秦王对樊於期的父母宗族,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
D.偏袒,文中指袒露一只臂膀。现代汉语指偏护一方,保护一方不受伤害。古今意义不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问题的分析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了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B.燕太子一句“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婉转含蓄。荆轲在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C.荆轲推心置腹,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的荆轲形象跃然纸上。
D.节选部分叙述了荆轲行刺缘起和准备信物的内容,通过荆轲与燕太子、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侠士荆轲和武将樊将军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6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①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②,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③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绐(dài):欺骗。②刈(yì):砍倒(敌方)旗子。③辟易:退避。这里指惊吓后退。④舣(yǐ)船:停泊船只,使船靠岸。
1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B.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C.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D.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
B.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项羽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充分表现出多愁善感的性格。“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C.项羽认为“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灭亡就在面前,他不客观查找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可见其性格的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
D.为了表现项羽的性格特点,作者从多角度进行刻画,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表现;既写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更集中抓住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分)
译文: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3分)
译文:                                                                           
(3)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4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7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②。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到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诗中的“山”为君山。②行杯:谓传杯饮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就其风格而论,意气豪放,境界宏大,既描写了楼高湖阔的美丽景致,也表达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酣畅心情。
B.第二联对仗工整,不但上下句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而且内容也相互照应。这两句是全诗诗眼所在,写得生动活泼,精彩传神。
C.第三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诗句想象奇特,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D.尾联写诗人醉后的情景,楼上凉风习习,衣袖翩翩,诗人感到了阵阵凉意,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人生不遇的感伤情怀。
16.诗歌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赏析。(3分)
                                                                                             
                                                                                             
                                                                                             
17.诗歌没有一句描写楼高,却处处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试作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广东省培正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段考试题语文』  下一个『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