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高三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武威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三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新文人画”的概念首先在新,新旧文人划分的主要标准是时间分段。在中国文化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
试题预览
武威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 三 语 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新文人画”的概念首先在新,新旧文人划分的主要标准是时间分段。在中国文化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开端的依据。因此,当时那些新文化的倡导者、建设者,都应列为新文化人。此后凡拥护并积极参与新文化建设的知识分子也都应属于新文化人之列。这些人当中的画家之作品即是新文人画。如果把古代的文人之画称为文人画,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接受过新思想、新文化洗礼但又继承了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画家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丰子恺、黄宾虹、潘天寿、石鲁、李苦禅、钱松岩、李可染、陆俨少等都应被看作新文人画的代表。
    新文人的产生是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期,站在世界文化和人类命运的高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新文人中最早提出改革中国画的是康有为,1917年他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急矣”,并主张“复古为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以《美术革命》为题,主张“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的窠臼。”显然,康、陈的主张是基于大的文化背景来思考中国画的发展方向的。1919年,蔡元培曾特别指出:“彼西方美术家能采用我人之长,我人独不能采用西人之长乎?故甚望学中国画者,亦须采西洋画布景实写之佳,描写石膏物象及田野风景……今吾辈学画,当用研究科学之方法贯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经心之习,革除工匠派拘守成见之讥,用科学方法以入美术。”较之康、陈从文化的层面指明中国画革新之必要,蔡元培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指出了中国画革新的途径。
    此后的徐悲鸿、林风眠无不受其思想的影响,他们不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吸收西方绘画艺术之长,对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并且通过表现内容的变革,为中国画注入了时代精神和人文主义内涵。如“愚公移山”这一来自《列子》的寓言所凸显的人格尊严和进取意识,与中国文人画含蓄幽婉的隐逸境界大相径庭,却与西方人文精神旁通。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这一题材本身,即已表明他拥有20世纪人文主义者的眼光,在表现形式也借鉴西洋画解剖和明暗法,通过塑造人物健康体魄恰当地揭示了寓言蕴涵的人文精神。林风眠长期被其反对者和极左势力贬斥为形式主义者,其实他在自身苦心经营的艺术语言中,真切地表达了历经磨难而不失终极追问的人文情怀,尤其他早年积极响应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召唤,创作了《摸索》《痛苦》《人道》《十字街头》等颂扬人文先驱、揭露社会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的巨幅油画。在暮年寓居香江时期,他又重拾早年油画主题,创作了彩墨画《痛苦》《噩梦》《耶酥》等具有鲜明反思意识和人文精神的作品。
半个世纪过去了,大师的理想仍然停留在理想之中。文化大革命对文化和文人的摧残使得中国画面临一次灭顶之灾,改革开放使中国画又面临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两个方面的冲击,各种文艺思潮的涌入和绘画市场的诱惑进一步加深了绘画界的浮躁、急功近利等混乱状态。中国画未来该如何发展,值得深思。                                (选自《文艺评论》2012第8期)
1.下列与 “新文人画”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拥护并积极参与新文化建设的知识分子中的画家之作品即是新文人      画。
   B.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接受过新思想、新文化洗礼但又继承了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画家   的画就是新文人画。
   C. 新文人是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期产生的,一些新文人站在世界文化和人类命运的高度对传   统绘画进行了反思。
   D.“新文人画”的作者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吸收西方绘画艺术之长,主张“合中西而为画学   新纪元”、“用科学方法以入美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康有为主张“复古为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是基于大的文化背景来思考中国画       的发展方向的。
   B. 蔡元培曾主张“以美育代宗教”,林风眠积极响应,创作了颂扬人文先驱、揭露社会黑暗、   反映民生疾苦的巨幅油画。
   C. 陈独秀主张“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画自己的画”,同时他也认为要从文化的层面指明中   国画革新的必要。
   D. 徐悲鸿、林风眠不仅对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并且通过表现内容的变革,为中    国画注入了时代精神和人文主义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中国绘画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人画开端的依据。其后的徐悲鸿、林风眠等等是   新文人画的代表。
   B. 徐悲鸿创作的《愚公移山》表明,这幅画作不仅借鉴了西洋画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揭   示了寓言蕴涵的人文精神。
   C. 和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含蓄幽婉的隐逸理念相比,新文人画作者拥有20世纪人文主义者的   眼光和变革、创新理念以及人格尊严和进取意识。
   D. 林风眠创作的彩墨画《痛苦》《噩梦》《耶酥》等,真切地表达了历经磨难而不失终极追问  的人文情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一 7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硃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②,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
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注释】①脱粟:糙米饭。②纠擿(zhí):举发纠正。 
4.下列词语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懋卿恚甚                 恚:气愤
B.趣执之,无使得遁             趣:赶快、赶紧 
C.墨者多自免去            墨:古代刑法之一,在脸上刺字后涂上墨
D.素疾大户兼并            疾:憎恶、痛恨 
5.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3分)
①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②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 
③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            ④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⑤为摧豪强,抚穷弱                        ⑥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    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    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    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    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 也(5分)
    译文:                                                                    。 
  (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5分)
译文: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少 年 游
 蒋捷①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宜兴竹山。
8.请对上阕前两句描写的意象作简要分析。(5分)
                                                                      。
9.结合全词,概括作者“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的原因。(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山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周《逍遥游》)
   (2) 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卜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25分)
  卖蚯蚓的人    
汪曾祺
我每天到玉渊潭散步。玉渊潭有很多钓鱼的人。钓鱼旺季常可以碰见一个卖蚯蚓的人。
他慢慢蹬着一辆旧自行车,有时扶着车慢慢走。走一截,扬声吆唤:蚯蚓来——
有的钓鱼的就从水边走上堤岸,向他买。来买的掏出一毛钱,他就从一个原来装油漆的小铁桶里,用手抓出三十来条,放在一块旧报纸里,交过去。有人只买五分钱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几条。
“添几条就添几条,一个这东西!”蚯蚓这东西,泥里咕叽,原也难一条一条数得清,用北京话说,“大概其”就得了。
这人长得很敦实,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宽厚,看起来是不会头疼脑热、感冒伤风的。衣服都是宽宽大大的,褪了色,而且带着泥渍,但都还整齐。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只有他剃了头,刮了脸,才看到本来的肤色。新剃的头皮雪白,下边一张红脸,看起来就像一件旧铜器在盐酸水里刷洗一通,刚刚拿出来一样。
天天见面,熟了,我们碰到了总要点点头,招呼招呼,寒暄两句。有时他在钓鱼人多的岸上把车子停下来,我们就说会子话。我问他一天能卖多少钱。
“一毛钱三十条,能卖多少一块数来钱,两块,闹好了能卖四块钱。” 
“不少!”    
“凑合吧。”
“您一直就卖蚯蚓?”
“不是!我原来在建筑工地上当壮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几块,不够花的。”
我算了算,连退休金加卖蚯蚓的钱,有百十块钱,断定他一定爱喝两盅。我把手圈成一个酒杯形,问:“喝两盅?”
“不喝。烟酒不动!”
那他一个月的钱一个人花不完,大概还会贴补儿女一点。
“我原先也不是卖蚯蚓的。我是挖药材的。后来药材公司不收购,才改了干这个。”他指给我看,“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
“您怎么会认药材的?是家传?是学的?”
“不是家传。有个街坊,他挖药材,我跟着他,用用心,就学会了。这北京城,饿不死人,你只要肯动弹,肯学!”
我在玉渊潭散步,经常遇见的还有两位,一位姓乌,一位姓莫。乌先生在大学当讲师,莫先生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乌先生听我和卖蚯蚓的闲谈,问我:
“你为什么对这样的人有兴趣?从价值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属于低级价值。”
莫先生不同意乌先生的意见:“不能这样说。他的存在就是他的价值,你不能否认他的存在。”
“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填充物。”
“就算是填充物,‘填充’就说明他存在的意义。你不能否认他也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哪怕是极不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需要维持生态平衡一样,社会也需要有生态平衡。从某种意义说,这种人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需要的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呼啸着前进的、身上带电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历史的遗留物。这样的人生活在现在,和生活在汉代没有什么区别,——他长得就像一个汉俑。”
我不得不承认,他对这个卖蚯蚓人的描绘是很准确且生动的。
乌先生接着说:“他就像一具石磨。从出土的明器看,汉代石磨和现在没什么不同。现在已经是原子时代一一”
莫先生抢过话来,说:“原子时代也容许有汉代石蘑,石磨可以磨豆浆,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浆!”
他们争执不下,转过来问我什么看法。
我说:“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对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包括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和这个汉俑一样的卖蚯蚓的人。这样的人在北京还不少。他们的成分大概可以说是城市贫民。捡破烂的、捞鱼虫的……我对他们都有兴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们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们的话说,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你们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个卖蚯蚓的粗壮的老人,骑着车,吆喝着‘蚯蚓——蚯蚓来!’不是一个丑的形象。——当然,我还觉得他是个善良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 
 (选自《汪曾祺全集•小说卷》,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说明卖蚯蚓的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   饱经风霜但是身体强健。
   B.四十几块的退休金加上卖蚯蚓的钱,卖蚯蚓的人每月有百十块钱的收入,他自己花不完,   每月都会贴补儿女一点。
   C. 乌先生认为卖蚯蚓的人“长得就像一个汉俑”,这个比喻形神兼备,既写出人的外貌特征,   又评价了他存在的价值。
   D.“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这句话表    明卖蚯蚓的人既用心又会赚钱。
   E. 这篇文章平铺直叙,情节比较简单,波澜不大;主要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个    性鲜明,生活气息浓郁。
(2)文中卖蚯蚓的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
(3)简析“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句话的含意。(6分)
                                                                      。
(4)乌先生和莫先生对话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8分)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生梦不醒,红楼解味人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懋斋诗钞》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做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望者。一般说来,在某一学界成为望者又著作等身的人,同辈或后学者常常只有仰视和尊敬的份儿,很少会有人出言不逊,但周汝昌是个例外。在红学界,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他的一生,可谓毁誉参半。周汝昌曾有诗云:“小童何以知途向,瞎马盲人旅亦难。”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周汝昌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研究红学,常常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虽然   令人耳目一新,却也招致很多异议。
   B.在周汝昌看来,“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别开来,不能   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C.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的《红楼梦新证》这部书,使周汝昌成了学界“红   人”,也使得他在政治运动中被关进“牛棚”下放。
   D.周汝昌研究“红学”深受“大拿”的影响,如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系“沉湖而死”的观   点,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E.从早年的《红楼梦新证》到晚年的探佚学,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不顺利,他的“红学”   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一直饱受争议。
(2)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为《红楼梦》的研究做出了哪些贡献。(6分)
                                                                      。
(3)简析“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这句话的作用。(6分)
                                                                      。
(4)周汝昌在“红学”研究上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借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这部小说刚刚在网上连载,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网友赞不绝口,好评如潮。接着,出    版人、制片人、编剧,纷至沓来。一夜之间,他红遍了大江南北。
B. 最近的两场热身赛,加盟青岛队的美国篮球巨星麦蒂展现出的实力不容分说,这让球迷    对他在中国的职业前景充满期待。
C. 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    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D.中伊两国石油公司领导人正式签署了100亿美元的石油进出口合同,双方都表示,无论    国际形势怎样变化,都将信守这一君子协定。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巨龙”号潜海成功,对于完善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认     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B. 美联社报道说,2500多名专家历时6年撰写的这份获得了一致通过的气候变化评估报     告,对全球升温后果作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科学阐述。
 C. 据媒体报道,中国将在2014年左右实现月球软着陆探测自动巡视勘查,这为中国深空 探测的发展奠定进一步的技术基础。
 D.乱收费的存在,既有认识不到位、经济利益驱动的原因,也有教育体制不健全、教育资     源配置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监督检查不严等原因造成的。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现在和朋友漫步着的灞河长堤,依旧是那道老堤,但却已经“面目全非”了。
         ,         ,         ;         ,         ;         。
①河边原来的沙滩,也是奇花异草连片相间
②水边长着密不透风的野生苇子,有水鸟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凫游
③河堤内外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
④栅栏围护的木板小桥通到水边
⑤其中不乏颇为稀罕的品种
⑥这儿已经被改造被装点成公园了
A.⑥①④②③⑤     B.③②⑤①④⑥   C.②①③⑤④⑥     D.⑥③⑤①④②
16.下面是关于“名人故里之争”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 要求紧扣主题,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字。(5分)
在文化遗产开发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和不良现象包括:打着传承名人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表面看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是    ①        ,名人故里之争对于中华遗产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已然将文化遗产商品化。兴建假文物,对文化遗产进行不恰当的商业利用和运营,过度的商业炒作和破坏性开发,       ②        ;盲目举办祭拜活动,缺乏严肃性,造成传统文化内涵被严重扭曲。一些地方肆意炒作负面文化现象、历史人物和文艺形象,产生了                  
       ③     ,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所写句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  示例相同。(6分)
 阅读季羡林的文章,好像是在古老大宅里翘首倾听长者诉说沧桑的往事;
                 ,                                            ;
                 ,                                            。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位牧师奉派到新教区,他发现前任牧师种了数百株郁金香,然而附近学校上学的学童走过花园,见花便摘。一天早上他站在花园里,有个上学的学童问他:“我可以摘一朵花吗?”牧师问:“你要哪一朵?”那孩子选了开得最美的一朵郁金香。牧师接着说:“这朵花是你的。要是把它留在这里,它过多大会儿也不会谢。现在采摘,只能活数小时。你把它怎么样?”孩子想了一会儿说:“我要把花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
当天下午,有十多个孩子都在这里选择他们的花,每个人都同意把他的花留在园里,免得过早凋谢。那年春天,牧师送出了整个花园的花,但一朵花都没有糟蹋,还结交了大批朋友。
全面理解材料,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江西省上高二中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个『湖北省稳派教育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