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高二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大庆铁人中学高一学年上学期月考考试语文试题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互联网+”已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随着智能手机和
试题预览
大庆铁人中学高一学年上学期月考考试
语文试题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  150  分,答题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互联网+”已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随着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给传统村落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互联网+村落文化”模式将是有效、可行和必行的新途径。 
建立基于虚拟收藏社区的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构建“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为了实现文化资源的供应和村民的需求有效对接的目标,必须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立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通过网络调查、大数据抓取等手段分析公众的文化需求,将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中的虚拟藏品打造成有吸引力的数字文化产品,在虚拟交往过程中传递传统文化精髓,延续文明的火种。虚拟藏品主要是指传统村落中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复本,具体包括村落古建筑、生活器物、家谱文书、宗教器物以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采用3D激光扫描技术,逼真再现藏品的色泽等形态特征,通过移动互联网生动展示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将虚拟展示和线上交易相结合,从而帮助村民实现居家就业。
    建立基于虚拟家族社群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平台,构建“互联网+家谱文化”新模式。家谱是以父系家族世系为中心,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的文献,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在中国漫长的宗族社会历史中,家谱不仅是维系家族稳定的重要档案,也是村落原住民文化基因的图谱序列。为了方便村民收集和利用家谱文献,建议运用“互联网+”思维将家谱文献数字化,建立基于虚拟家族社群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平台。
历史上,乡贤曾长期充当乡村意见领袖角色,村民经常向乡贤们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乡贤能激活和发挥乡贤文化“黏合剂”功能,提高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基于虚拟家族社群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平台,新乡贤和村民可以对自己的家谱进行展示、晒家规和家风、设立家族文化论坛等,家族成员之间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各种形式展开互动。通过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实现虚拟家族社群的运营。
    建立基于用户创造内容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构建“互联网+村落旅游”新模式。应为每一个传统村落设计一个符合本村实际情况的手机APP应用。手机APP的服务对象分为两类:一是本村村民,二是游客。在这个APP中,可专设一块产品推荐区,村民在这里推荐自产农产品并进行售卖,这个推荐会链接到微店中,并通过微信二维码便捷地传播和分享。
对于游客来说,APP展现出的是一个智慧乡村。同时,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购买村民自产农产品,预约农家乐,等等;游客也可以通过APP尽情享受“数字旅游”“智慧旅游”者的便捷快乐。
(摘编自刘灿姣《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须用好“互联网+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村落文化建设中曾经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在“互联网+村落文化”模式中将得到解决。
B.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建立,将能够使村民的需求和文化资源的供应实现有效对接。
C.把传统村落中具备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变为数字文化产品,就可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传递。
D.以父系家族世系为中心的家谱,不仅是一种文献和历史图籍,更牢固维系着中国家族的稳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论述了“互联网+村落文化”模式出现的相关政治背景及技术方面的支持。
B.文章从公共文化服务、家谱文化、村落旅游三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互联网+村落文化”模式。
C.文中写到与村民有关的家谱文书、宗教器物等内容,意在强调我国农村文化遗产种类丰富。
D.在阐述构建“互联网+村落旅游”新模式时,文章从村民和旅客的角度论述了手机APP具有的巨大功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3D激光扫描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将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产,进行虚拟展示和线上交易,帮助村民实现居家就业。
B.作为乡村的领袖人物,新乡贤在“互联网+ ”时代下,能够充分发挥乡贤文化的“黏合剂”功能。
C.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平台,使村民通过展示家谱、设立文化论坛等形式实现家族成员间的互动成为可能。
D.为传统村落设计手机APP应用,建立村民和游客之间的紧密联系,是构建“互联网+村落旅游”的一种手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秋风袅袅秋虫鸣
             张 强
    秋天是虫的季节。蝉在林中“知了,知了”不停地叫着,仿佛已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田野未收割的豆地里,蝈蝈也伏在豆棵下“吱吱,吱吱”聒噪着,和树上的蝉声相应和。夜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蛐蛐、油蛉、纺织娘躲在一个角落里忘我地弹唱,时而独奏,时而合唱,直到月已西斜,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
     蝉从五月末由黑暗的地下爬出,开始羽化为成虫,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写道:“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可见六月就已经可以听到蝉声了。“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整个夏季都是蝉的,它们不知疲倦,伴随着一路攀升的气温,把一个夏天吵得沸沸扬扬,这盛大的阵势一直要持续到秋初。
    古时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立秋的三候为“寒蝉鸣”,这时的蝉已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宋代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层秋雨一层凉,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 “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郎士元 《送别》)一声凄切的蝉鸣曾触发了多少人的千古愁思,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家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
    秋夜中叫得最欢快最忘我的莫过于蟋蟀,月华如水,洒在庭院中、窗台下,洒在枕边,洒在滴露的梦里。“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些从《诗经》 中走来,唧唧吟唱的秋虫,此时就蹲在檐下的月影里,或者躲在墙缝里,趴在草丛中,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空庭疏雨后,四壁乱蛩鸣。”“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看,秋夜漫漫,陪伴人打发这寂寥时光的不只是一盏昏黄的灯, 还有蛐蛐缠缠绵绵的歌吟。
    秋夜,纺织娘“轧织,轧织”“织、织、织啊,织、织、织啊”的叫声一点儿也不比蟋蟀逊色。和蟋蟀不同的是,纺织娘似乎很少躲到村庄的屋檐下,野外的草丛才是它们最宽广最自由的舞台。纺织娘古称“络纬”,《诗正义》中“络纬鸣,懒妇惊”是说纺织娘叫起来的时候,懒惰的妇人突然开始吃惊,原来她意识到秋天到了,冬天也就不远了,还没准备好过冬的棉衣,她怎能不惊呢?其实猛然吃惊的何止懒妇,李白《长相思》中写道:“长相思, 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霜降三候为“蛰虫咸俯”,俯,蛰伏也。过了霜降,秋虫的吟唱渐渐稀疏,这时古人认为秋虫都蛰伏了,实则不然,即使养在笼中,置于炉旁,蟋蟀、蝈蝈、纺织娘也只能勉强活过春节。虫的寿命使然,非人力所能逮也。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
我庆幸和小虫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吧,它们还醒着,还用村庄朴实的方言唱着大地的歌,生命不息,大地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爱。
B.人们常以寒蝉来表现身世之痛、家国之思或离别之苦,这体现了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C.古人认为蟋蟀、蝈蝈、纺织娘到霜降后都蛰伏了,作者不认同这种说法,作者认为这时的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条理清楚,行文自然流畅,极富文化意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表现出作者对秋虫的赞美。
5.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6.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全文概括。(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
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
材料三: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还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
B.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
C.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
D.《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重要。
B.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生命力。
C.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也就是要亲近群众。
D.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表明现在很多人愿意了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
E.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9.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B.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C.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D.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第一”即状元。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称为状元,二甲称为榜眼,三甲称为探花。
B.“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C.“朔”是农历每月的初一。农历每月的十五为“望”,农历每月的十六为“既望”,《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既望”即为此意。“晦”则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如果是正常退休则称为“致仕”。在古代,“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可提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守仁有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就有才华和风度,很受皇帝器重。他自己也是天资聪敏,在被贬龙场时,开创了“阳明学”,自成一家。
B.王守仁通晓兵法。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他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这一战术与围魏救赵相一致。
C.王守仁刚柔并济。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上疏论救,反遭贬谪;张忠、许泰故纵京兵冒犯,他又宽厚仁慈,最终感化了京兵。
D.王守仁文武兼备。他虽然是一介文士,射箭却能三发三中,赢得京兵一片欢呼,让张忠、许泰对他更加佩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5分)
                                                                                
(2)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雪 夜 感 旧①
陆 游
江月亭前桦烛香②,龙门阁③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④,小市孤城宿两当⑤。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注】①本诗作于1197年,陆游73岁,闲居江阴。②江月亭:在今四川广元。桦烛:用桦树皮做的烛。③龙门阁:在今广元市北。④三折:即三折铺,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至梁山(今属四川)道中。⑤两当:今甘肃两当县。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B. 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岁月,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
C. 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
D. 尾联写到绿沉枪和金锁子甲,意在比喻诗人的从军生涯,如今只能委身尘埃,诗人借此表达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
E. 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
15. 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信”一词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赤壁赋》中,面对永无穷尽的浩瀚长江,苏轼用 “               ,              ”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后来,他又能够排遣忧愁,他认为:清风、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美妙的音乐,眼睛看到了就成为美丽的风景,它们“               ,              ”,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被自己和朋友共同享受。
(2)严羽 《沧浪诗话》 中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杜牧《泊秦淮》堪称范例,以“                 ”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先声夺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秉承人类命运共同性的理念,携手国际社会,相濡以沫,推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②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产品创新与售后服务两不误,才能如釜底游鱼,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③新课程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法。
④年轻人在工作中要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勤学好问,做到“专”与“博”结合,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升。
⑤在央视举办的研讨会上,面对众人褒奖,电视剧导演曹慧生不赞一词,只顾埋头记录大家的意见。
⑥在这个意义上,平凡的工作实在更有价值,作为交警,孟昆玉平凡的工作与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正是一种厝火积薪、防患于未然的工作。
A.①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③⑥   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如今很多网络业务都与用户绑定的联系电话相连,手机成了银行和支付机构验证个人身份和保护个人资金安全的重要手段。
B.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习的各种科目并不是“浪费生命”,而是给学生的未来打下基础,为学生的人生走向提供更多的选择。
C.本市国税局绘制“税源分布示意略图”,解决了税源管理辖区划分细节不清、争议扯皮等问题的发生。
D.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等方面难免会显得千篇一律。
19.下列交际用语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 情景对话:“家父今天八十高寿。”“恭祝令堂福寿安康!” 
B. 请柬用语:大喜之日,略备菲酌,敬请光临。
C. 回函用语:如无特殊情况,本人定会拨冗出席。
D. 接受赠品:本来无功不受禄,但盛情难却,只好敬谢不敏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臭氧是个亦正亦邪的角色,是正还是邪, ①                   :在距地面10~50千米的高空,臭氧能吸收紫外线, ②                      ,是当之无愧的地球卫士;到了距地面10~100米的近地面,臭氧就换了一副面孔, ③                    ,使人头痛、胸闷甚至产生肺气肿等病症。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推断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欢乐颂2》是一部都市女性情感剧,因为它选取了五个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所以还原了当下的社会现实,受到观众的喜爱。编剧通过角色的现实性刻画探讨社会转型期的女性如何寻找人生航向、如何生存与进步等问题。剧中不少台词措辞犀利,直戳现实,必然在各大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这部剧必将最大限度地扩展电视剧在不同传播媒介上的影响范围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①选取了五个女性形象未必完全还原了当下的社会现实。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送东阳马生序》中有言:“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高考以后,准大学生掀起了整容热,整容项目主要集中在五官上,如割双眼皮、隆鼻、改脸型等。去做手术的极少是为“修残补缺”,更多的是为“锦上添花”。面对整容,学生说,整容是为了漂亮,上大学后有一个全新的形象。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大庆铁人中学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 B【解析】A.说法绝对。文中“将是有效、可行和必行的新途径”,并不表示所有问题都会得到解决。C.曲解文意,由文中“将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中……传递……”;另由文中“虚拟藏品主要是指……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复本”可知,“变为数字文化产品”的是“文化遗产数字化复本”,而非“文化遗产”。D.缺少限定语。文中有“在中国漫长的宗族社会历史中”。
2. C【解析】“意在强调……”错误。文章以此为例,是为了说明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中常见的虚拟藏品的构成。
3. B【解析】“作为乡村的领袖人物”偷换概念,文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浙江省诸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语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