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市华美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广东省普宁市华美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高二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莫把汉学当国学慕朵生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汉学是
试题预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 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自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明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选自《学习时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C.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中的
   方位和价值。
D.汉学和国学都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的学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阐述对汉学研究的误区及种种不良现象,进而立起汉学当热但不可取代国学的观点。   
B.文章以否定为立论的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把汉学当国学的问题。
  C.文章把汉学的发展历史与当前的“汉学热”进行对比,揭示了汉学即西学的本质。
   D.文章结尾呼吁国人弘扬国学,勇担复兴国学的重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动和思想的活跃,迫使国人希望
   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
史,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
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汉学定能成为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
快速地复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 文字,完成4~6题。
白  发        冯骥才
人生入秋,便开始被友人指着脑袋说:呀,你怎么也有白发了?听罢偶尔笑答一句:因为头发里的色素都跑到稿纸上去了。就这样,嘻嘻哈哈、糊里糊涂地翻过了生命的山脊,开始渐渐下坡来。或者再努力,往上登一登。
对镜看白发,有时也会认真起来:这白发中的第一根是何时出现的?为了什么?思绪往往会超越时空,一下子回到了少年时那次同母亲聊天,母亲背窗而坐,窗子敞开着,微风无声地轻轻掀动母亲的头发。忽见母亲的一根头发被吹立起来,在夕照里竟然银亮银亮,是根白发!这根细细的白发在风里柔弱摇曳,却不肯倒下,好似对我召唤。我第一次看见母亲的白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母亲也会老,这是多可怕的事啊!我禁不住过去扑在母亲怀里。母亲不知出了什么事,问我。她用力想托我起来,我却紧紧抱住母亲,好似生怕她离去。事后,我一直没有告诉母亲这究竟为了什么。最浓烈的感情难以表达出来,最脆弱的感情只能珍藏在自己心里。如今,母亲已是满头白发。但初见她白发的感受却深刻难忘。那种人生感叹,那种凄然,那种无可奈何,正像我们无法把地上的落叶抛回树枝上去。
当妻子把一小酒盅染发剂和一枝扁头油画笔拿到我面前,叫我帮她染发时,我心里一动,怎么,我们这一代生命的森林也开始落叶了?我瞥一眼她的头发,笑道:不过两三根白头发,也要这样小题大做?可是待我用手指撩开她的头发,我惊讶了,在这黑黑的头发里怎么会埋藏这么多的白发!我竟如此粗心大意,至今才发现才看到。也正是由于这样多的白发,才迫使她动用这遮掩青春衰退的颜色,可是她明明一头乌黑而清香的秀发呀,究竟怎样一根根悄悄变白的?是在我不停歇的忙忙碌碌,侃侃而谈中,还是在我不舍昼夜的埋头写作中?是那些年在大地震后寄人篱下的茹苦含辛的生活所致?还是为了我那次重病内心焦虑而催白的? 
黑发如同绿草,白发犹如枯草;黑发像绿草那样散发着生命诱人的气息,白发却像枯草那样晃动着刺目、凄凉的,枯竭的颜色。我怎样做才能还给她一如当年那一头美丽的黑发? 一次,我把剩下的染发剂交给她,请她也给我的头发染染。这一染,居然年轻许多!谁说时光难返,谁说青春难再。就这样我也加入了用染发剂追回岁月的行列。谁知染发是件愈来愈艰难的事情。开始时精心细染,不肯漏掉一根。但事情忙起来,没有闲暇染发,只好任由它花白,染又麻烦,不染难看,渐而成了负担。
这日,邻家一位老者来访。这位老者阅历深、博学,又健朗,鹤发童颜,很有神采。他进屋,正坐在阳光里。一个画面令我震惊,他不单头发通白,连胡须眉毛也一概全白,在强光的照耀下,蓬松柔和,光亮透明,宛如银丝,真是美极了!我禁不住说,将来我也修炼出您这一头漂亮潇洒的白发就好了,现在的我,染和不染,成了两难。老者听了,朗声大笑,然后对我说:小老弟,你挺明白的人,怎么在白发面前糊涂了?孩童有稚嫩的美,青年有健旺的美,你有中年成熟的美,我有老来恬淡自如的美。这就像大自然的四季,春天葱茏,夏天繁盛,秋天斑斓,冬天纯净。各有各的美感,谁也不必羡慕谁,更不能模仿谁,模仿必累,勉强更累。人的事,生而尽其动,死而尽其静,听其自然。 
我听罢,顿觉地阔天宽,心情快活。摆一摆脑袋,头上花发来回一晃,宛如摇动一片秋光中的芦花。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 本文语言含蓄, 却富有诗情画意和哲理, 文雅又不失诙谐幽默, 高超的语言技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B. 人生入秋,“我”也有白发了。 由此,“我”联想到了母亲的白发,感慨于妻子的白发,启发于老者的白发。 
C.文章写我第一次看见母亲的白发的情景,主要运用细节描写,虽寥寥数语, 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情感。
D.作者起初将白发比作“落叶”、“枯草”, 文末却比作“芦花”, 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5. 文章以“白发”为题,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6. 文章写到了母亲的白发,妻子的白发,老者的白发,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给你怎样的生命感悟?请结合作品进行概括。(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 》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不过,除去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排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B.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C.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D.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     )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D.“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E.三则新闻的报道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9.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 ,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5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泌字宗源,歙州歙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时言事者众,诏阁门,非涉侥望乃许受之。由是言路稍壅。泌抗疏陈其不可,且言:“边鄙有事民政未乂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苟诘而拒之四聪之明将有所蔽庶颙颙之情得以上达。” 淳化二年,久旱,复上言时政得失。王禹偁上言:“请自今庶官候谒宰相,并须朝罢于政事堂,枢密使预坐接见,将以杜私请。”泌上言曰:“伏睹明诏,不许宰相、枢密使见宾客,是疑大臣以私也。今陛下囊括宇宙,总揽英豪,朝廷无巧言之士,方面无姑息之臣,奈何疑执政,为衰世之事乎?王禹偁昧于大体,妄有陈述。”太宗览奏,即追还前诏。会修正殿,颇施采绘,泌复上疏驳之。亟命代以丹垩,且嘉其忠荩。一日,得对便殿,太宗称其任直敢言,泌奏曰:“陛下从谏如流,故臣得以竭诚,昔唐季孟昌图者,朝疏谏而夕去位。”太宗动色久之。时,群臣升殿言事者,既可其奏,得专达于有司,颇容巧 妄。泌请自今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金谷送三司。从之。太宗孜孜为治,每御长春殿视事罢,复即崇政殿临决,日旰未进御膳。泌言:“请自今长春罢政,既膳后御便坐。”不报。真宗初,边人屡寇。泌上疏曰:“敌所嗜者禽色,所贪者财利,余无他智计。先朝平晋之后,若不举兵临之,但与财帛,则幽蓟不日纳土矣。察此,乃知其情古犹今也、汉祖、明皇所用之计,正可以饵其心矣。”近制,文武官告老皆迁秩。泌言:“请自今七十以上求退者,许致仕;因疾及历任犯赃者,听从便。”诏可。徙知福州,代还,民怀其爱,刻石以纪去思。大中祥符五年,疾革,服道士服端坐死,年六十三。
                                         (选自《宋史•谢泌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边鄙有事/民政未乂/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苟诘而拒之/四聪之明/将有所蔽/庶颙颙之情/得以上达
B.边鄙有事民/政未乂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苟诘而拒之/四聪之明/将有所蔽/庶颙颙之情/得以上达
  C.边鄙有事民/政未乂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苟诘而拒之/四聪之明将/有所蔽/庶颙颙之情/得以上达
  D.边鄙有事/民政未乂/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苟诘而拒之/四聪之明将/有所蔽/庶颙颙之情/得以上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淳化”是帝王年号,帝王年号是我国古代一种重 要的纪年方法,始于秦汉。
  B.“谒”有“请求”“进见”“陈述”等意思,“候谒”指等候拜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C.“伏”本指“面向下、背朝上俯卧着的体态”,文中用以表示臣下对君王的敬畏的敬辞。
  D.“迁秩”指“官员晋级”,其中,“秩”是“根据功过确定官员俸禄、评定官员品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泌精通军政,颇有主见。面对边境战事,谢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敌人发动战争的本质动机,
并劝示皇帝要效仿汉祖、明皇等帝王处理边境事务的计策。
  B.谢泌心性细致,受帝赏识。谢泌不仅对国家大事颇为关心,而且对皇帝的饮食起居等琐事也
挺关注,他曾建议皇帝减轻工作强度,得到了皇帝认可与赏识。
C.谢泌敢于直言,善于说理。针对朝政中的某些现象,谢泌敢于直言心中的想法;同时他经常
借助历史中的人、事进行说理,进而增强自己言论的说服力。
  D.谢泌理政有方,深得民心。谢泌曾任地方官员,在地方理政的时候,他深受民众的爱戴;任
期结束的时候,民众以刻石立碑的形式记录并感念他的恩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陛下从谏如流,故臣得以竭诚,昔唐季孟昌图者,朝疏谏而夕去位。(5分)
  译文: 
  ②太宗孜孜为治,每御长春殿视事罢,复即崇政殿临决,日旰未进御膳。(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雪夜感旧①       陆游
江月亭前桦烛香②,龙门阁③上驮声长。乱山古驿经三折④,小市孤城宿两当⑤。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注]①本诗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陆游73岁,闲居江阴。②[江月亭]在今四川广元。[桦烛]以桦树皮为烛。③[龙门阁]在今广元县北。④[三折]即三折铺,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至梁山(今重庆梁平县)道中。⑤[两当]今甘肃两当县。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江月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B. 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岁月,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
C. 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再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
D. 尾联写到绿沉枪和金色铠甲,意在比喻诗人的从军生涯,如今只能委身尘埃,诗人借此表达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
E. 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暗中呼应首句。
15. 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信”一词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过渡句是:“             ,             。”
(2)有的干部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的一句名言“                   ,                   ”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反驳。
(3)李白《蜀道难》中关涉“五丁开山”的故事的诗句是:“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就在两年前,韩国总统朴槿惠还在说有关自己的前助手“幕后干政”的报道是无中生有,纯属谣言,但如今“闺蜜干政”事件却被坐实。
②与大多数因惨淡经营而倒闭的民营书店不同,这家书店较早引入了资本运作,为其在全国扩张市场助力,但此举也让它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③美国总统竞选终于落幕,地产大亨特朗普让全世界大跌眼镜,他以美国新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理念成功击败了原有体制和精英主义的代表希拉里。
④俄罗斯总统专机在途经瑞士领空时,曾遭到该国三架战机的包围拦截,并在几分钟内被抵近跟踪,场面云谲波诡,险象环生。
⑤有媒体称,印度对中国阻止其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指责显得目光如炬,这只会给世界留下情绪化且缺乏战略眼光的负面印象。
⑥关闭核电站必然要遗留大量核废料,既要关闭核电站,又不愿把核废料存放在自己的家园,这个死结使得德国反核能运动进退维谷。
A.②④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本届互联网大会首次向社会发布了15项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互联网科技新成果,真正体现了创新改变未来,是真正的“互联网之光”。
B.戏曲进校园将为学生们架起连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自觉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获得思想涵养,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向善向上。
C.神舟十一号回收着陆亮点明显,除首次使用大型降落伞外,还将缓冲技术应用于返回舱的着陆系统来提升宇航员返回地面时的乘坐舒适度。
D.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荣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而获奖的理由是因为他“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出版社有意请杨绛出席其作品研讨会,她谢绝说:“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B.电视连续剧《保密局的枪声》中,刘啸尘买了戏票请阿纪一起去看,阿纪说:“我是喜欢评弹的,您既然赏光,我就只好去了。”
C.王医生送病人小张出院,告别时王医生说:“看到你恢复得这么好我很高兴,以后欢迎你常来。”
D.某广播电台的广告:戴××牌领带,使您的仪容更潇洒。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真正的贵族精神,①                      。一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②                       。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担当起国家的责任。③                       。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21.下面是某公益慈善项目“废旧衣物回收再利用”流程图,请把此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对于中国人而言,很多人认为,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背景、学历、资源、机遇、经验;而当下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知识、创新、实干、个性、理想。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请从传统与当下奋斗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谈谈 你的理解与看法。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 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7-18上学期高二月考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C(A.“汉学是中外学者……学问”中“中外学者”有误。由原文“汉学是外国……学问”可知,不包括中国学者。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于文无据,“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的不是“国学研究”,而是“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D.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2、C(“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浙江省诸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语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