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高一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兰州一中高一年级月考试卷语文本试卷共为ⅠⅡ两卷,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共60分)一.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回答后面问题。(共18分)超山的梅花郁达夫①凡到杭州来游的人,因为交通的便利和时间的经济的关系,总只在西湖一带,登山望水,漫游两三日,便买些土产,如竹篮纸伞之类,匆匆回去;以为雅兴已尽,尘土已经涤去,
试题预览
兰州一中高一年级月考试卷
语文
本试卷共为ⅠⅡ两卷,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共6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回答后面问题。(共18分)
超山的梅花
郁达夫
①凡到杭州来游的人,因为交通的便利和时间的经济的关系,总只在西湖一带,登山望水,漫游两三日,便买些土产,如竹篮纸伞之类,匆匆回去;以为雅兴已尽,尘土已经涤去,杭州的山水佳处,都曾享受过了。所以古往今来,一般人只知道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或西湖十景,苏小岳王;而离杭城三五十里稍东偏北的一带山水,现在简直是很少有人去玩,并且也不大有人提起的样子。
②在古代可不同。去今百余年前,杭州人的好游的,总没有一个不留恋西溪,也没有一个不披蓑戴笠去看半山的桃花,超山的香雪的。原因是因为那时候杭州的外埠的交通,所取的路径都是水道。舟入塘栖,两岸就看得到山影;到这里,自去他处的人,渐有离乡去国之感,因而塘栖镇和超山、独山等处,便成了一般旅游之人对杭州的记忆的中心。
③超山是在塘栖镇南,据说高有五十余丈,周二十里,因其山超然出于皋亭、黄鹤之外,故名。所以超山一带的梅林,成千成万;由我们过路的外乡看来,只以为是乡民趣味的高尚,个个都在学林和靖的终身不娶,殊不知实际上他们却是正靠此而养活妻孥的哩!
④超山的梅花,向来是开在立春前后的;梅干极粗极大,枝叉离披四散,五步一丛,十步一坂,每个梅林,总有千株内外,一株的花朵,又有万颗左右;故而开的时候,香气远传十里之外的临平山麓,登高而远望下来,自然自成一个雪海;近年来虽说梅株减少了一点,但我想比到罗浮的仙境,总也只有过之,不会不及。
⑤从杭州到超山去的汽车路上,过临平山后,两旁已经有一处一处的梅林在迎送了,而汇聚得最多,游人所必到的看梅胜地,大抵总在汽车站西面,超山东北麓,报慈寺大明堂(亦称大明寺)前头,梅花丛里有一个周梦坡筑的宋梅亭在那里的周围五六里地的一圈地方。
⑥大明寺前的所谓宋梅,是一棵曲屈苍老,根脚边只剩了两条树皮围拱,中间空心,上面枝干四叉的梅树。因为怕有人折,树外面全部是用一铁线网罩住的。树当然是一株老树,起码也要比我的年纪大一两倍,但究竟是不是宋梅,我却不敢断定。去年秋天,曾在天台山国清寺的伽蓝殿前,看见过一株所谓隋梅;前年冬天,也曾在临平山下安隐寺里看见过一枝所谓唐梅。但所谓隋,所谓唐,所谓宋等等,我想也不过“所谓”而已,究竟如何,还得去问问植物考古的专家才行。
⑦出大明堂,从梅花林里穿过,西面从吴昌硕的坟旁一条石砌路上攀登上去,是上超山顶去的大路了。一路上有许多同梦也似的疏林,一株两株如被遗忘了似的红白梅花,不少的坟园,在招你上山,到了半山的竹林边的真武殿(俗称中圣殿)外,超山之所以为超,就有点感觉得到了;从这里向东西北的三面望去,是汪洋的湖水,曲折的河身,无数的果树,不断的低岗,还有塘的两面的点点的人家;这便算是塘栖一带的水乡全景的鸟瞰。
⑧从中圣殿再沿石级上去,走过黑龙潭,更走二里,就可以到山顶,第一要使你骇一跳的,是没有到上圣殿之先的那一座天然石筑的天门。到了这里,你才晓得超山的奇特,才晓得志上所说的“山有石鱼石笋等,他石多异形, 如人兽状。”诸记载的不虚。实实在在,超山的好处,是在山头一堆石,山下万梅花,至若东瞻大海,南眺钱江,田畴如井,河道如肠,桑麻遍地,云树连天等形容词,则凡在杭州东面的高处,如临平山黄鹤峰上都用得着的,并非是超山独一无二的绝景。
⑨你若到了超山之后,则北去超山七里地外的塘栖镇上,不可不去一到。塘栖镇跨在一条水的两岸,水南属杭州,水北属德清;商市的繁盛,酒家的众多,虽说只是一个小小的镇集,但比起有些县城来,怕还要闹热几分。所以游过超山,不愿在山上吃冷豆腐黄米饭的人,尽可以上塘栖镇上去痛饮大嚼;从山脚下走回汽车路去坐汽车上塘栖,原也很便,但这一段路,总以走走路坐坐船更为合适。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以游踪为线索,把超山的梅花、超山的地理位置和超山的风土人情一一呈现在了
   读者的面前,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B.塘栖地处水乡,耕地不多,因而乡民多种果木以谋生,故而才会有如此多的梅林,并
   非乡民趣味高尚,学林和靖梅妻鹤子的缘故。 
C.文章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以及祖
   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文章先叙述后议论,或虚或实,唤起了你的遐想,引起了你的共鸣,使你也想去超山
   作一次探梅访古的游览。 
E.文章笔触清丽而又饱含深情,语调悠闲而能叙事状物,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然后
   令人掩卷难忘。
2.文章①、②段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文章第四段所用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塘栖镇。(4分)答: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共12分)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①绁:捆绑,束缚。
5.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整首诗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共20分)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平伐其功                伐:夸耀
  B.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C.赵不内                 内:通“纳”,接纳
  D.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娴于辞        得复见将军于此
  B.因谗之        不如因善遇之
  C.信而见疑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遂自投汩罗以死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5分)
译文:                                  
②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5分)
译文:                                
10.文章倒数第二段详细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作答。(4分)   答:                                 
四.古诗文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1.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①桑之落矣,____________。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____________。
②昔我往矣,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__。
④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
⑤榆柳荫后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第Ⅱ卷(共90分)
五.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共30分)
1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氓之蚩蚩(chī)    垝垣(yuán)    媛(yuàn)女    汤汤(shāng)
B.戏谑(xuè)          倩(qiān)影    鹢(yì)首      宛然(wǎn)
C.匪我愆(qiān)期   于嗟(jiē)女兮 帷裳(shāng)   体无咎(jiù)言
D.庇(bì)护           崔嵬(wéi)     周公吐哺(pǔ)  绕树三匝(zā)
1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翻
  样子吧。
B.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
  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C.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D.可见当时嘻戏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经济学家认为,在当前经济回暖的情况下,假如过早地推出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可
  能会让已经取得的成果化为泡影,进而恶化就业形势。
B.在南非世界杯小组赛荷兰队对日本队的比赛中,斯奈德以一记石破天惊的世界波,打
  破了日本的铁桶阵。
C.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街头信笔涂鸦的问题,还需要有关部门尽快制定有关法规。
D.白居易在地方为官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夫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
  从他们那里得到很多创作素材。
1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无与士耽(沉溺、迷恋)          女也不爽(过错)
B.总角之宴(快乐)                言笑晏晏(形容欢乐的样子)
C.夙兴夜寐(早晨)                薇亦作止(不再生长)
D.三岁为妇(多年)                以我贿迁(财物)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怨灵修之浩荡兮                  宁溘死以流亡兮
B.兄弟不知                        及尔偕老
C.偭规矩而改错                    汝岂得自由
D.忧伤以终老                      人生几何
17.下列诗句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断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的行为前后不一致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D.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越过那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前来问候。
18.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19.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焦仲卿忠于爱情的一组是(3分)(    )
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②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③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④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⑤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⑥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A. ①②④⑥    B. ①②③⑥      C. ②③④⑥      D. ②③⑤⑥
20.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补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每处不得超过15字。(每空2分,共6分)
     人生在世,①____________。人,是社会的群居动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自己才能生存,②____________。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要有,③____________,如果缺少了底线,全盘就会崩溃。
六.写作(共60分)
21.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按要求作文。
无题(泰戈尔)
夏天的飞鸟
飞到我的窗前唱歌
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
它们没有什么可唱
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要求:①根据诗意自选角度;②自拟题目,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700字。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CD【C项“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错,文中并不是“处处”都有体现,如“因为怕有人折,树外面全部是用一铁丝网罩住”;D项“先叙述后议论”错,应该是“写景抒情结合”。】
2.运用对比手法。(1分)作者把超山今昔不同的地位进行对比,既是让读者对超山的历史有个全面的了解,(2分)也为下文具体写超山的梅花作了铺垫。(2分)
3. ①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如“一株的花朵,又有万颗左右”,写出了超山的梅花之多;②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自然自成一个雪海”,写出了超山的梅花之白、之多;③使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如“比到罗浮的仙境,总也只有过之,不会不及”,突出了超山的梅花之美。(每点2分)
4. ①在结构上,和前文内容呼应;(2分)②在内容上,是超山的梅花给塘栖镇的人们带来了富庶安定的生活,(1分)意在提醒镇上的人们也应尽心尽力地维护和爱护梅花,揭示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1分)
5. 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淹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比那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结合诗文内容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
6. ①前六句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②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每点3分)
7.B【害:嫉妒】
8.C【表转折,却。A.介词,引出对象,对于、在……方面/介词,在;B.副词,于是/副词,趁机;D.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 连词,表目的。】
9.(1)屈原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侍奉他的/自己的国君,小人离间他们,(他)可以说处境困窘啊。【句子大意2分,“正”“直”“穷”各1分。】
(2)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枯瘦。【句子大意2分,“被”“颜色”“形容”各1分。】
10.对屈原志洁行廉(不肯同流合污,宁死也要保持自己高洁)人格的颂扬之情;对黑暗势力迫害忠良的愤慨之情;对世人得过且过、随波逐流的痛惜与批判之情。【答出三种情感中任一点得2分,共4分。只有表情感基调的词没有具体内容,则该点只得1分。】
11. ①其黄而陨    渐车帷裳    ②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③采之欲遗谁    长路漫浩浩    ④哀民生之多艰    虽九死其犹未悔    ⑤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12.A    13.B    14.B    15.C    16.B    17.C    18.B    19.A
20.示例:①必须有自己的底线__②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__③但底线却不能缺失
21.作文(略)
【参考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于是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小人离间他们,(他)可以说处于困境啊。诚信却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啊。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呢?”怀王最终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扣留怀王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他)。(他)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了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全抱怨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导致怀王)未回;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自己)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而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有一天能觉悟,楚国坏的习俗有一天能改变。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在一篇作品(《离骚》)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于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令尹子兰听说了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马上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又把屈原放逐出去。
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像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这里?”屈原说:“全世界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我)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爱好文学并且凭借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却)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最终被秦国灭国。 (42.49.19.8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辽宁省东港二中、瓦房店高级中学等四校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联考语文试卷』  下一个『河北省黄骅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分班考试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