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高二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应县一中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2017.10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人: 一、阅读《阿房宫赋》的三段话,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8分)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
试题预览
    应  县  一  中  高  二  年  级  期  中  考  试
           语  文  试  题       2017.10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
一、阅读《阿房宫赋》的三段话,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8分)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句中的“之”与“取之尽锱铢”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多于在庾之粟粒            B.杳不知其所之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2.下列对句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B.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  露天的谷仓。
C.戍卒叫,函谷举         举:  攻占。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矩:  火把。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句3分,共12分。)
(1)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2)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3)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4)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二、阅读朱光潜《咬文嚼字》 ,完成下列习题。(共16分)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 、“杨柳万条烟” 、“烟光凝而暮山紫” 、“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 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 ,“王嫱、西施”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 ,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 ;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 ,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 “杀青” 。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 ,我们所谓“滥调”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 ,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 ,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常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 。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胜举,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你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4、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 月轮是直指的意义,轮外月晕、晕外霞光是联想的意义。
B.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妙处需要联想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重庆市南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个『内蒙古包头三十三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