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八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科10月份质量联合检测卷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20分)1.看拼音写汉字。(4分)(1)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ruì不可当。(2)1901年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ān发了诺贝尔奖。(3)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qiáo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4)有的人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j
试题预览
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科10月份质量联合检测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20分)
1.看拼音写汉字。(4分)
(1)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ruì      不可当。
(2)1901 年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bān       发了诺贝尔奖。
(3)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qiáo      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4)有的人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jīn    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2.古诗文名句默写。(5分)
(1)馨香盈怀袖,    ▲   。(《古诗十九首》)
(2)    ▲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沉鳞竞跃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4)王绩的《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 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        ,       ▲       。
3.名著阅读(5分)。
(1)美国著名记           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作者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3分)。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2)《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 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这场军事政变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文中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指的是              (1分)。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后,中共派                去谈判(1分)
4.综合性学习:新闻(6分)
【知媒体】某中学校报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对全校师生开展了“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知莫言获奖”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
媒体 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
报纸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比例 12.7% 1.6% 30.5% 56.2%
⑴ 根据表格内容,请将该问卷调查的结论补充完整:从新闻的获知途径上来看,       。(2分)
【话标题】莫言获奖后,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 莫言获奖的相关消息,如《谁给了莫言奖金?》、《莫言悟到了诺奖密码》、《诺奖颁奖礼10日举行   莫言启程赴瑞典领诺奖》、《莫言作品遭抢凸显诺奖效应   过度消费折射社会心态》。
⑵ 请根据上面新闻标题,探究新闻标题的特点:   (答出一点即可)(2分)
【用新闻】学校校报主编向校报指导教师提供了三个出报方案,请结合新闻相关知识,仿照对方案一、三的分析,对方案二进行分析。(2分)
方案一:立即出报,转载《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媒体上的消息。
方案分析:及时、迅速,但时间短促,但难以做到深刻全面。
方案二:不着急出报,先收集各大媒体的相关报道,然后做一期“莫言获奖”的专题,进行综合报道。         
方案分析:                           
方案三:采访本校的老师、同学,根据采访内容做一期“身边人看莫言获奖”的专题报道。         
方案分析:能结合身边实际,可读性增强,但缺乏权威性和推广价值。
二、现代文阅读(14分+8分)
(一)回望先生(13分)
     先生姓杨,名家树。乃维扬乡下农人子弟。先生发硬,平头,白发如繁星。先生不过四十有六。先生戴眼镜,镜片上不下十个圈,像是漫画人物。吾辈看书离一尺,先生看书离一寸,基本就紧贴书本。先生害近视害得苦。
     先生清贫,常年穿师娘的粗布工作服。工作服上斑斑点点,是洗不掉的红墨水。先生嗜酒,竟日面色酡红,喜凑人前说话,是一种难闻的老白干味道。先生嗜烟,抽八分钱一包的“经济”。 先生嗜茶,喝粗枝大叶的苦茶。
     先生上课,未得进门先清嗓子——嗯哼嗯哼——班上霎时肃静——先生是老虎。一杯浓茶一卷书,乃先生两件行头。
     先生说书,抑扬顿挫摇头晃脑,操浓重的苏北口音;先生喝茶,犬口饮,咭嘟咭嘟,又常径自端了空杯出门,回头接着说书。
      吾辈习以为常。
先生不讲究.常当众牌鼻涕,左一边,右一边,诱你有声。说得累了,先生竞能坐到前排空桌之上,叉腿晃脚。忽一日竞忘记扣扣儿,害女生低头,男生坏笑。先生不知缘由,怒气冲冲,问谁在捣乱?有谁就叫了:老师你的炉门开了!先生很窘。先生深知吾辈古文功底薄弱决心恶补。先生五时起身六时到 校,抄写一黑板“之乎者也”,数月不间断。七时未到,先生即立于门前挽臂掐表。但凡迟到,必遭先生臭骂,陇恍然戚戚然,骇骇如过街老鼠,待先生骂够,大手一挥,一干人方得鱼贯而入,已是灰头土脸。
先生见我似可造就便紧盯不放。课堂提问无人举手先生必瞄准于我,提将而出,令我当众出丑。先生又另设小灶,课业之外增古文若干,嘱我课外研读;又令写抒情记叙议论说明四类文体共计八篇,余苦不堪言。
诚不敢恨先生。但此后竟与先生若即若离,避之唯恐不及。作业收齐,差人先行打探。若先生不在,即飞奔入室,放下作业,又飞奔而出。仿佛十万火急!
高考第一日中午从考场上下来,学校送来饭食。然我头痛欲裂咽食不下,先生心急如焚。次日即安排我进到考场附近同学家中午餐小憩。如此.我竟成了学校文科班唯一一名被录取的本科生,也是自母校创办以来第一名文科生。去学校看红榜.见着先生我喊先生,先生就笑,我也笑,我却不曾谢先生辛苦,我没有负先生。那年我十七。自此远走他乡与先生未有联络。
岁月雌陀,半生虚掷.偶然想念先生。心切切向往之,又觉相见无颜。先生为农人子弟.最懂辛勤耕作而后收获;我是先生催开的花,却未得修成正果。拖至前年春上,惊闻先生因中风已于数年前逝去,当下如晴天霹雳,悔恨莫及。见师娘,师娘亦不怪我,温厚平常。旋捧出先生相片予我;闲未看先生,先生看我。我知道先生是怨了我的,但眼中仍似有期待。我不知该如何做,方能弥补我的错。
先生博学,先生厚道,先生请指点学生一二。我往俗里去想,又终究悲哀起来:先生如今已不嗜酒不抽烟,不食人间苦茶。
哎,先生!
回望先生,一如明月无语。先生要我自悟!    
5.文章用自描手法把“先生”写得个性鲜明,请结合全文,按要求填空。(4分)
特点 事          件
先生清贫 ①________                                                   
先生不讲究 说得累了,先生竟能坐到前排空桌之上,叉腿晃脚
②________ 先生五时起身六时到校,抄写一黑板“之乎者也”,数月不间断
先生严厉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高考第一日中午从考场上下来,学校送来饭食,然我头痛欲裂咽食不下,先生心急如焚
6.赏析文章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先生发硬,平头,白发如繁星。先生不过四十有六。先生戴眼镜,镜片上不下十个圈,像是漫画人物。
7.本文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8.文章有几处细节写了“先生”的“俗”“土”甚至不雅,你认为这些细节写进文章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合适?为什么?(3分)
(二)古诗文如何回归(8分)
【新闻事件】
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说道: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专家观点】
语文特级教师邓虹:用诗歌来传承文化,培育下一代,能更好地让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对于世界上优秀的民族来说,总是要用诗歌教学为他们的民族、人民打下精神的底子。每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经典中,诗歌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语文教学怎么能离得了它呢,我们民族怎么能离开古典诗歌呢?
安徽文学院院长、安徽作家协会副主席潘小平: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资源,在急遽变化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文化的指引。中国是人口大国,不能让西方来定义我们。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中文系老师仲冬梅:现在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普遍下降,中文系的学生也不例外。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我们对自身的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学院教师徐云知:文化具有传承性、标识性的文化,是土生土长优胜劣汰的结果。如今不止语文课本中有古诗词元素,央视倡导“家风”、“文字书写”,地方电视台诸如“中华好诗词”大赛等都旨在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
【网上声音】
网民A:教材可“瘦身”,古诗非“赘肉”。给学生“减负”值得肯定,但“删掉古诗”难免有矫枉过正、舍本逐末之嫌。
网友“海阔天空023”: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身为中国人,如果不愿意了解自己的历史,不掌握古代经典,不能较为娴熟地运用母语,确实可悲。
网友“孙仲”:习近平总书记只强调课本中不能没有古典诗词,并未明确应该有多少,这一点很关键。各地教材编写者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时,一定要慎重、灵活、实事求是,而不能简单理解,甚至是盲目迎合。
时评人姜伯静:不能再来一个新的“矫枉过正”,而不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一股脑地把古诗文加进来。我们希望语文课本的编纂者能够真正认识到古诗文的意义和作用,科学合理地分配课文篇目比例,科学合理地教学,循序渐进。
【链接材料】
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对外透露,由北师大文学院老师编写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大幅提高了古诗文所占比例。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
9.根据【专家观点】简要概括强调古诗文在语文学习中的回归的原因。(2分)
10.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2分)
A. 语文特级教师邓虹认为世界优秀的民族只有用诗歌教学才能为他们的民族、人民打下精神的底子。
B. 网民A认为教材在改革中考虑到给学生“减负”,“删减古诗”是完全值得肯定的方式。
C. 现在学生古文阅读能力普遍下降与古代经典诗词从课本中去掉并无明显关系。
D. 如今不止语文课本,许多电视栏目都在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如央视的“文字书写”、地方电视 “中华好诗词”等。
11.请结合文本,就链接材料中的举措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古诗文阅读(14分+4分)
(一)【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黄州。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1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遂至承天寺  (      )  积水空明(       ) 欲以此驰骋当世(    ) 余告之故(      )   
14. 翻译下列句 子。(4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5.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二)白云寺(4分)
                                 宋•许 宏
                      踏破苔痕一径斑,白云飞处见青山。
                  不知浮世尘中客,几个能知物外闲。
16.诗歌第一句体现了白云寺怎样的环境特点?(2分)
17.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四、写作。(40分)
18.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因为遇对了一个人、一样物品或经历了某件事,受其影响,自身产生了或大或小的改变。母亲的支持使朱德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一棵紫藤萝改变了宗璞对人生的看法;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最终让鲁迅做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
请将题目“            改变了我”补写完整,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3.字数不少于600字。
 
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科10月份质量联合检测卷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17分)
1.(4分)锐   颁    翘    襟
2.(5分)
(1)路远莫致之
(2)老骥伏枥
(3)夕日欲颓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5分)
(1)(3分)斯诺  (1分)    B   (2分)
(2)(2分)西安事变      周恩来
4.(6分)
(1)(2分)例一: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知新闻的主要途径。     
例二:新兴媒体已经全面压倒传统媒体。  
例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经全面压倒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
例四:传统媒体已经被新兴媒体超越。   
例五: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已不再是人们获知新闻的主要媒体。
(2)(2分)①吸引读者;②提示内容,使读者在阅读之前对内容有一定的了解;③评价内容,表达报纸的立场及态度
(3)(2分)能查阅、参考各种资料,做到深刻、全面(或“详实”“权威”),但相对延迟,滞后。
二、现代文阅读(14分+8分)
5.(4分)①常年穿师娘的粗布工作服。工作服上斑斑点点,是洗不掉的红墨水;
②先 生博学或先生执着;
③七时未到,先生即立于门前挽臂掐表。但凡迟到,必遭先生臭骂;
④先生厚道或先生善良
6.(4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先生的自发比作“繁星”(1分),与下文的“先生不过四十有六”形成对比(1分),突出了先生的操劳(2分);把戴着深度近视艰镜的先生比作“漫画人物”,贴切幽默,突出了先生的外貌典型特征(1分)。
7.(3分)结构上:呼应文题,总结全文(1分)。内容上:深化主旨,表现了“光生”虽去,精神永存,还在“无语”地教诲“我”、鼓舞“我”(1分),表达了“我”对“先生”的深情赞美和怀念之情(1分)。
8.(3分)合适。因为这样的细节描写体现了“先生”真实的一面,是客观的描写,而不足有意贬低:“先生”不是完人,有缺点不必避讳,这样的写法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让人物鲜活起来。回忆性文章就是要以“真”为基础——真貌、真话、真行、真心。(重点在体现“先生”的“真”,意思表达相近即可;如学生答“欲扬先抑”亦可)   
9.(2分)①古诗文是民族文化的经典,用诗歌来传承文化,能更好地让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②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我们对自身、对我们的民族有一个清楚的认识;③在急遽变化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文化的指引,而古诗文是中国文化的标识。(答出2点即可)
10.(2分)D
11.(4分)举措是值得肯定的,古诗文是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经典,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应该把它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而不是去削弱。北京市 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编写组注意到了当前语文教育中的“去中国化”现象,并积极响应了习总书记的号召。古诗文回归是社会心声,但不能盲目,不能只是 为了回归而回归,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科学合理地分配课文篇目比例,科学合理地教学,循序渐进。
三、现代文阅读(14分+4分)
12. (2分)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3.(4分)于是,就      想到        缘故,原因       凭借
14.(4分)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15.(4分)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分析】从“谪”知苏轼此时被贬官,而从“然终不遇”可知陈季常“不遇”即没做过官;结合两段文字苏轼是通过“赏景”“访友”排遣被贬的失意,从“光、黄间隐人也”可知其是通过 “隐居”来排遣“不遇”之情。
16. (2分)诗歌第一句体现了白云寺环境的幽静。
17.(2分)例1:作者看到白云寺幽静的环境,自由飞翔的白云,表达了愿做一位不知人世的尘中客的悠闲、恬静。
例2:“飞”,生动形象地写出白云飘飞,自由自在的状态,“闲”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适、悠闲,表达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与喜爱,以及超凡脱俗的情感。
四、作文(40分)基准分32分 (113.220.13.2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四区初中部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