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木木 电子邮箱: hui124990@sina.com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反复诵读 2.通过咀嚼诗歌的语言,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教这五首诗,可引导学生对它们逐一进行朗读,理解与鉴赏,以达到学一首,理解一首,背一首的目的。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饮酒》 教学过程 一,《饮酒》 1.朗读导入 (1)首先请学生结合注释将这首诗通读一遍,初步了解诗义 (2)然后请学生个别读,教师注意正音反馈 (3)接着请学生听教师范读或者放录音 诗有平声,仄声,缓急轻重与节奏,读得很缓时并不是平板的拖长,也应该注意感情的注入。 2. 理解诗意 (1) 介绍作者及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陶渊明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他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从而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认为:人应归化于自然,不必有意识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自然”哲学的内涵,在他的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 (2) 开头四句 通过自问自答道出了诗人身处人境而能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是由于“心远地自偏”(只要心境矿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从精神上摆脱了环境的干扰。 (3) 后四句 接着说自己采菊东篱,不经意中目遇南山(庐山),时近黄昏在南山生发出来的山气(云雾),飞鸟返回云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尽管诗中明说“欲辨已忘言”,但本诗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 提问:请同学们自己谈一谈陶渊明诗中所说“真意”是什么呢?(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体现了自然的伟大,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之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言下之意,作者对于那种争名逐利的生活态度是持否定态度的,这与诗中作者所描述自己归隐后的悠闲,恬静地欢快心情是一致的。) 3. 赏析,揣摩诗句 提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中“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依然写出了作者悠闲,旷远和平的心境,“见”更能突出目遇南山的不经意,若改为“望”,则变为有意去看南山的意思。 4. 背诵这首诗 板书:《饮酒》 南山(永恒) 意象:山气(美好) 此中有真意(归依自然,顺应自然) 飞鸟(自由) → 否定争名逐利的生活态度,表现归隐后悠闲欢快的心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一. 学生结合注释试读诗歌,初步理解这首诗的大义。) 二. 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著名田园山水诗人,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四十岁赴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一生未入仕,在隐居与旅程中终老。他既自命清高,又不无盛世沉沦之感. 三. 品读诗歌 (1) 师范读或放录音 (2) 品析 这是一首干谒求仕的诗,作者委婉而巧妙的向张丞相(张九龄)表达了不甘山林寂寞,寻求引援的迫切心情。 这首诗以洞庭景物写起,前四句把洞庭秋色描绘得雄浑壮阔,其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成为千古以来咏洞庭的名句。 (提问:“蒸”“撼”两个动词好在哪里?明确:水气蒸腾,笼罩了整个云梦古泽,骇浪滔天,摇动着岳阳古城。撼,摇也,形象生动而有力。“蒸”“撼”这两个动词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激荡,气势磅礴的景象,这正是诗人自负不平的心态写照) 中以“欲济”过渡,暗示自己想做官为朝廷出力而无人引荐。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是诗的主旨所在。“垂钓者”即当朝的执政者,主要是诗中的张丞相,希望能得到他的引荐,在朝为官,不再单单只是羡慕他人。 全诗写得不亢不卑,别具一格,牢骚话以典故出之,既显身份,又为张丞相留有余地。 (3)学生齐读 4 背诵这首诗 板书: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前四句:描写洞庭湖景色(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五、六句:过渡 七、八句:点出主旨(想出仕为官而无人引荐,没有途径)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李白的《行路难》 教学过程:一,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课文通读一遍,初步了解诗 歌的大意。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始终在高样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行路难》是李白遭受馋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乐府题解》云:《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三,分析 1,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联系背景) 明确:因奸佞当道使诗人心情悲愤,忧郁。 2,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照应诗题“行路难”,用比喻的手法,抒写了自己在长安经历仕途风波的深刻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历史典故的作用 诗人借用吕尚垂钓碧溪,后遇文王得到重用及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抒发自己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与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的心愿。 4,诗歌结尾处两句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慨和乐观精神。 5,这首诗歌中的“路”是指什么样的路? 明确:从《乐府解题》可以看出,这首诗中的“路”不仅仅是指狭义的路,而应该是具有更广泛意义的人生之路。 四,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五,当堂背诵 板书: 行路难(其一) 李白(唐)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天山(比喻)——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 准备冲破阻力,施展自己抱负的 直挂云帆济沧海 豪迈气慨河乐观精神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第四课时 一.《观刈麦》 1. 结合注释初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2. 简介作者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极力强调诗文要反映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要发挥诗文的积极社会作用,担当起惩恶劝善的职责,从而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响亮口号。他写了大量进步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他用关切的笔调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贫困和苦难,并为改变他们所受的非人待遇而大胆呼号。《观刈麦》是白居易诗中最早反映农民疾苦的一首诗。诗中对农民的辛勤劳动和苦难生活都作了真实而形象的描绘,并把自己放进去和他们作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深切同情农民,反对残酷的阶级压迫。 3.学生自己分析该诗,老师略加指点。 (1) 主题专一明确。 (2) 叙事(1-10句,写刈麦的情景)与抒情议论(将自己与农民相比,表现对农民的同情与关心)相结合。 (3) 语言通俗易懂 3. 背诵这首诗 板书: 观刈麦 白居易 (1-10句)写刈麦的情景(叙事) 表现对农民的(11-13句)将自己与农民相比 (抒情议论) 关心与同情 (主题专一,语言通俗易懂) 二.学习《渔家傲》 1, 结合注释,学生初读这首词,了解词的大意。 2, 听教师范读或听录音,边听边联想,脑海中浮现相应的画面, 3, 介绍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他在陕西守卫边疆多年。在政治上,他主张革新,为守旧派阻挠。他的词,写边塞生活,苍凉悲壮,慷慨生哀;写羁旅生活,缠绵深致,脍炙人口。 4, 分析 提问: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句诗写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上阕最后一句话写:只见数不清的山峰,形成天然的屏障,一轮在弥漫的烟雾中欲落未落,它的余辉照映着一座城门紧闭的孤城。“长”字显示了环境的阔大,“落”字具有悲凉的意味,而“孤”“闭”字则渲染了军情紧张,戒备森严的氛围,这两句诗写出了塞外悲凉与阔大,豪迈的景致。 板书: 上阕:扣准“异”字,极写秋日边塞的风光景物——荒凉 下阕:写边塞军旅生活和战士久戍不归的思乡之情——悲壮 主旨:表达了作者破敌建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5, 扩展 放《说句心里话》的歌曲,加深对主旨的领会。 三,引导完成课堂练习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