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手机版 | ||||
中国教育报 2002-10-23 记者 李建平 每个学习小组桌上都放着水面高度不同的4个同样大小标着刻度的杯子。 教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相等吗? 学生(观察后):不相等。教师: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学生: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分成相同的高度。 教师:那怎样能使它们的高度相同呢?相同的高度又是多少?请你们用自己的方法把答案告诉老师。 学生用各自的方法分完并记下时间,再进行汇报交流。 学生1:我们小组把水多的杯子倒出一些到少的杯子里,直到每个杯子里的水面高度相同,刚好是4厘米。 学生2:我们小组把4个杯子里的水全部倒在一个杯子里,高度一共有16厘米,然后每个杯子分同样多,结果每个杯子的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 学生3:我们小组不用把水倒在一起,我们先将杯子里的水加起来,高度是16厘米,再除以4,算出每个杯子可分得4厘米。我们再把水高6厘米的杯子里的水倒2厘米到水高2厘米的杯子里,把水高5厘米的杯子倒出1厘米到水高3厘米的杯子里,一下子就分完了。 教师:那我们来看哪种方法比较简单? 比较每种所用的时间,发现学生2、学生3的操作方法比较简单。教师:谁能用算式把第二和第三种方法表示出来?学生踊跃发言,教师板书:(6+3+5+2)÷4。 这是福建东山县实验小学陈辉玉老师上的一节数学课。这节课,教师不把现成的答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搬搬弄弄”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发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使生活问题数学化。 课改:引发一场教学革命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还时有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已。 上课铃一响,老师拿出的不是课本和粉笔,而是各种小礼物、小玩具,还有五颜六色的图片和模型,老师不断地提问题,学生们跳着、喊着、抢着回答问题,没有抢答上的学生则抗议:“我还没有回答呢!”这种教学场面,不要说教师们感到新鲜,就连许多课程专家也是头一回见。 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上课开始,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谈:“家里有书架吗?请有书架的同学互相介绍家里的书架是怎样的。”交谈过后,老师把一幅画着一个三层小书架的挂图贴在黑板上。老师说:“我想请同学们当设计师,如果这个小书架给你的爸爸、妈妈和你三个人用,每人用一层,你准备怎么摆设你们家里的书?”在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中展开讨论,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 当学习《生活标志》时,教师把一些标志贴在教室四周,如出口标志、安全梯、消防、公共电话、问讯处、垃圾桶、节水标志、易碎标志及一些商业标志,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含义,然后,教师让学生画自己知道的生活标志、商品标志,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标志。当学习《我国的重要铁路干线》时,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在地上画上长长的铁路线,然后让学生“乘”火车去旅行。在进行法律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将学生带到学校的“模拟法庭”。在学习《菜园里》时,教室的四周摆满了新鲜蔬菜,让孩子们一一辨认。历史课教师让学生制作陶坯、活字印刷、编写家庭史、社区史、表演历史故事。教师们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想、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我们高兴地看到,过去一味由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开始“裂变”,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不再单纯传授知识,解答疑虑,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而是“学”的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对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来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在一堂课后采访了一些教师,他们说:“新课程的理念带给教师的变化是巨大的。这是一种新的实践与探索,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过去上课以听为主,现在不同了,学生要动、要想、要做、要摸、要数……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这种符合儿童天性的学习使儿童对学习变得兴奋不已,他们在每项活动中都表现得十分出色,并由此带来极高的学习效率。”一位教师说:“在课堂上我从来没有过如此激动,多年来我一直探索的如何提高课堂兴趣,今天终于成功了,学生真的挣脱了分数的桎梏,他们真正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有了对学习的理解和需求,他们不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他们学会了思考。” 课改:打响素质教育攻坚战 世纪之交,我国基础教育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序幕。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更深的领域。 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介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本次课程改革,从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和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出发,借鉴世界各国和地区课程改革的经验,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加强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这门课程在我国新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课程,它将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次课程改革,突出思想品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科学教育、环境教育、艺术教育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以及通用技术、职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农村中学课程内容努力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基本达到国家课程要求的同时,设置农业技术教育课程,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的培训获得“双证”的模式,城市中学开设适宜的职业技术课程。 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强调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活动。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合法地位。与此同时,课程标准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中小学教材改革也有了重大突破,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的传统做法,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编写体例、呈现方式都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些改革举措,都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最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评价改革:直逼课改核心环节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评价的功能和技术都有了根本性的变革。新课程强调,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的功能不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内容也更全面了,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不仅有书面作业,还有行为观察、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比如,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测试卷、探究活动的报告、小论文、小制作、小标本、查阅的文献资料、收集的图片和照片、剪报、获奖证书等,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 课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新课程如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春日,走进了学生的生活。记者在实验区采访,最大的感受是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了,与学生说话时腰弯下来了,一些中小学课堂开始出现喜人的变化,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正在悄悄地被“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教师不再居高临下,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在这种氛围下,许多教师反映他们“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被难住”。有的教师甚至说自己在课堂上就像“实话实说的节目主持人”。 在一堂生物课上,同学们在讨论中提出:“无花果和菠萝是果实还是种子?”完全出乎老师的预料,老师当即“卡了壳”。但是,老师和学生一致约定,都去查找更多的线索,下次上课时看谁能够获得更可靠的答案。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知识的权威地位。以前,教师回答不出学生提的问题,觉得很没面子。如今,他们不再把自己当作无所不知的传授者,碰到不会的问题,教师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研究。”如果教师说错了,就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师生关系的转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提问题,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学生和教师的接触都非常密切,可以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 现在,教师已不习惯课堂上鸦雀无声,他们从不指责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插嘴,常鼓励学生:“谁想到什么?”、“谁灵感来了?”、“不用举手就可以说。”课堂上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教师反而会鼓励学生:“就应该这样,有多种看法,才会有相互启发。”教师讲课过程中,学生可以不举手申请而直接站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合适的同学交换意见,在发言时,如果需要演示,可以随时到黑板上板书,也可以使用投影仪。这看似小小的变化,其实却是一个质的飞跃。 收获远不止这些,学生在与教师合作互动的教学中,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伙伴合作。这一切,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为现实。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对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这里蕴藏着一个观念上的改变。透过这种民主的、充满个性的、思维活跃而快乐的课堂,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学校文化正在向我们走来。 【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一次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的课程改革,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必修课的模式;引入了地方课程,初步改变了国家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行体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这套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明显地凸现出来。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为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于1999年5月启动了第八次课程改革。 【扫描】课程改革“改”什么? ■功能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实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评价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备忘录】本期关键词 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全面推广阶段。 1996年7月至1997年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6所大学及中央教科所的课程专家,对1993年秋在全国施行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总计调查了全国9个省、市的16000名中小学生、2000名校长、教师和社会各界的有关人士,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 1998年以来,教育部组织教育理论工作者进行广泛的国际比较研究,了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和策略,在现状调查研究、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明确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起草工作。 2000年初,教育部组织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的申报、评审和立项工作,确立了课程改革的项目共9类78项。与此同时,着手义务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的研制及教材的编写工作。 2001年5月,教育部邀请了近90位中科院院士、科学家、文史学家、特级教师对18科课程标准进行审议,在反复修改的基础上,经教育部党组讨论同意,18科课程标准于2001年9月进入实验区试用,经审查通过的20个学科49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首次进入实验区试用。与此同时,关于课程管理政策、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1年6月,通过广泛的讨论和反复修改,经教育部党组审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 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新课程实验教材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试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第二阶段,即试点实验阶段。为使课程改革实验区工作顺利推进,教育部于2001年12月和2002年5月,分别组织力量对实验区的工作进行跟踪调查,以发现、研究解决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2002年秋季,进一步扩大实验范围,启动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工作,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入实验阶段。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至15%,近千万中小学生使用新教材。2002年暑期,全国近百万名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教研员参加了新课程培训。 2001年5月,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工作全面启动。2002年拟形成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与管理制度,完成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起草工作。2003年开始组织新高中课程的实验与推广工作,计划于2005年正式颁布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文件。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于2001年正式颁布,教育部对幼儿园教育的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拟用3年左右的时间全面落实《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至此,在我国逐步形成面向21世纪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