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权威、地位和自我实现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手机版 | ||||
中国教育报 2002-10-23 赫鸿雁 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使传统的教师伦理地位发生动摇,现代教师必须适应这一新的要求,确立教师伦理道德的基本地位。 在当代中国教育伦理体系的构建中,现代教师面临三大伦理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民主化进程中的教育权威问题;市场经济中的教师地位问题;多元文化中教师的自我实现问题。 1.民主化进程中教育权威的失序,使得教师伦理权威的构成基础发生变化,教师教育权威的重建有赖于一种民主化的教育伦理精神和结构的形成。 中国几千年形成了一个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以“大学之道”为纲领,以万世师表孔子为“至圣”,以私塾教育和科举取士为途径,以“四书五经”为真理的教育权威体系。这是一种严重排斥教育民主的教育权威体系。随着民主化进程的进一步展开,当前中国教育权威处于一种转型时期的失序状态。概括地说,它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传统式的教育权威失效。儒家思想和儒家式的教育模式在当今社会失去了教育权威的作用;其二,现实的教育权威失范。尤其是经历了左的错误思想的长期禁锢后,教育权威在一种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处境下面临着“同一性”力量丧失的危机;其三,理想的教育权威失落。在教育领域和教育生活中“一切向钱看”、“重利轻义”、“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做法和思想开始抬头,甚至用“商品的教育权威”代替“理想的教育权威”。 2.传统的教师伦理地位发生动摇。现代教师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确立教师伦理道德的基本地位。 其一,市场经济社会对教师“人伦”的新要求。“伦”在传统社会形态中,是一种以“身份”为核心的客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伦),在师生关系中,传统的教育伦理强调的是教师天然的教育权威位置,师生关系被归结为一种不平等的伦常等级。而在市场经济社会,“伦”是由人们相互之间自愿缔结的“契约”来决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是一种平等的人际互动活动。 其二,市场经济社会对“师道”的新要求。在市场经济社会,教师的“道”是以教师职责为核心确立起来的行为规范和道义信念,它并非源自某种不可动摇的神圣根源,而是随着社会历史背景的改变而变化的。 其三,市场经济社会对“师德”的新要求。传统社会中,“师德”的位置往往定位在教师履行其职责时的奉献,而忽略了教师履行其职责时的应“得”。市场经济社会要求人们恢复“利得”的正当性。师德不仅要体现教师美德行为的“义得”,还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美德行为的“利得”。 3.在传统向现代的文化转换中,教师面临多元文化的困扰,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有赖于教师崇高的文化使命感、开放的文化视野以及对新时代教师职责的解读。 在一个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时代,在传统与现代化的交汇处,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文化转换的大背景下,教师的自我实现绝不仅仅是一个个人本位的自我实现问题,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本位的责任、义务、文化和使命问题。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