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蛙的劝告(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肖保全 提起笔,顿感一种滞重、生涩。 我想,这是我久不动笔的缘故,也是我近少读书的缘故。 我觉得自己就是庄子笔下的那只井蛙。 我曾经只熟悉自己那一方井水。 也曾经试着跳出那狭窄的井栏,到河里游一游,偶尔也给人讲讲在河里游时看到的景色,自觉很风光,很满足,就在那河里呆下去,呆下去……那河就成了那一方井了。 其实,人就是那只井蛙:在井里,天地太小;在河里,天地太小;在江里,天地太小;在海里,天地一样太小。 你只有不停地游、游、游,才能觉出天之大、地之阔,宇宙之博大,心灵才能充满灵性,充满愉悦,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读书既然与行路同,就与游水同。行路、游水、读书,一样是为了开阔眼界,充实自己,净化心灵。读书,就是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游历。在书中,你可以看到山、看到水、看到不一样的天。而且,你可以看到过去,看到现在,还可以看到未来。 游历,就要游览山川名胜,奇景秀色。读书,也要博览古今经典、文史哲学、天文地理。大约这一点,普通人都懂得。但中学生就不同了。学生家长给学生的读书规定了条条框框,规定了“正书”与“闲书”:课本、练习、试题之类的为“正书”,其余的,小说、散文、诗歌,如此种种,均为“闲书”。 这就如同给那些蛙们划定了游历的范围:考官考的那井水、那方湖。无论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多博大,都不要越雷池半步。一切都为了考试,一切都为了升学。 这是学生家长们的一片苦心,大家能理解,也可以体谅。但学生在如此的圈圈框框里游历、学习、读书不是一年两年了,也不是一届两届了,效果又如何呢? 翻开一年年的《高考年报》、《试卷分析》,对考生“语言感知能力差”、“阅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临场应变能力”的评价年年都有,而许多考生的成绩也着实不够理想。 这固然与如今高考试题中存在的僵化的思维模式、僵硬的客观标准、强制的统一规范分不开。许多专家也说:“我肯定不会考及格……”。大家都在呼吁:要把教育从繁琐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消除高考暴露出来的弊端,解除教育面临的危机。 但是,作为应试者的广大中学生,还有他们的家长,能否反思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呢?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以不变应万变”。 高考的内容不就是那井水、那方湖吗?而那井水、湖水里,阅读与写作又占了相当大的份量。据教育部《1999年考试说明》,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与写作要分别占到1、2、4的份量。我们为什么不在阅读、写作上下大的力气、大的功夫呢?更何况“正书”一般是过了7月就没有多大用了,而“闲书”则可能是一辈子都有用的。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教大家的是学习的方法、知识点。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开阔我们的眼界。通过阅读,熟悉各种文体,熟悉各种文学作品,熟悉各种文化思想、文学思潮,熟悉时下的社会热点、焦点,为写作积累素材。许多方面的材料、文章,你阅读了,就同未接触过不同,你心里就有底了,理解起来、写作起来就顺畅多了。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无论如何理解不了、写不出来的。 游了黄山,才知黄山松之奇;游了华山,才知华山山之险;游了长江、黄河,才知水是向东流的;而游了恒河、尼罗河,才知水也可以是向南流、向北流的。 你阅读或者关注过教育教学方法和作文教学的改革,1年的高考作文就好作多了;而1年的高考作文与环境保护有关;1年的高考作文与社会风气有关,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关,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有关;1年的高考作文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有关;1990年的高考作文与如何看待阴暗面、一分为二看问题有关。而到了1998年,高考作文与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关。如果我们在考前已经阅读过、熟悉了有关的材料、文章,熟悉了争论、讨论的情况,明白了相关的主题、观点,理解起来、写作起来会如何?无疑会轻松得多,顺畅得多。而这类材料、文章,在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又比比皆是,就看你读不读,关心不关心。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了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觉得它是费时不见效的工作。要切实重视起阅读来,扩大阅读面,增大阅读量,厚积薄发,有备无患才是上策、良策。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阅读也是如此。 跳出那狭窄的井栏,游向河、游向江、游向大海吧。 这是一个刚刚跳出井栏 作者邮箱: xbq1891@163.com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