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尊重孩子的智慧成果 ——作文辅导手记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手机版


                                          窦爱君 

今年春天,一位教理科的同事告诉我,她的读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不爱写作文;日记呢,过去老师要求写、要检查的时候,她就勉强写,现在老师不要求、不检查了,她就不写了。家长催催她,她就支差应付写几句。 

我教了多年高中语文,对小学生的作文情况不大了解,但很想借此机会了解一番,于是请这位同事把孩子过去的日记拿来给我看。结果我发现,孩子四五年级时写的日记(母亲认为是勉强写的),其实写得已不错了,称得上是孩子的智慧成果了,倒是家长的批改、评语,把孩子的成绩一笔抹杀了。比如从《给二姑的一封信》、《我的李老师》两则日记里就可见一斑(原文及家长批改稿附后)。 

我弄明白了问题出在哪里,就约了时间,请家长带孩子来到我办公室,我和母女俩谈了近一个小时,我主要表达了三个意思: 

1. 孩子不愿写日记的根源不在学生,而在家长。以《给二姑的一封信》为例,由于家长的滥改,这封信已不再是孩子的信,而成了家长的信。如此越俎代庖,否定了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剥夺了孩子自由表达的权利。以《我的李老师》为例,家长虽没有像上一篇那样在文中做很多具体的修改,但文后的评价,极为残酷,极不公正,是对文章的全盘否定,严重挫伤了孩子写日记的自信心。 

2. 家长不要以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尤其不要轻易否定孩子。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方式、语言体系,“言为心声”,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好了。只有自由表达了,才会摆脱对家长的依赖感,才会消除畏惧或厌烦心理,才会在不断的表达中自我修正、自我提高。 

3. 我告诉孩子:阿姨是看着你长大的,知道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从你的这么多日记里,我更相信这一点了,所以你一定要有自信。写日记呢,其实就是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得化作一篇篇的文字,那是很简单的事,你一旦养成了写的习惯,就会尝到写的甜头,就不会觉得写日记是一种负担,是老师家长强加的任务了。你甚至会觉得它已成了你生活的、生命的一部分,写日记、写文章是你生活的需要、生命的需要,因为日记帮你记录着生命的痕迹,张扬着你的个性,提升着你的智慧,赋予你生命更大的价值。——当然,这些话你也许不大好理解,但你可以先记住,以后慢慢会懂的。 

谈话中间,母女俩频频点头称是。 

几天以后,家长反馈来的消息是:孩子每天都在认真地写日记。家长说,一方面自己的眼光变了,发现孩子的日记写得就是好;另一方面,由于恢复了自信,孩子也确实比以前写得好了。 

家长不断把孩子新写的日记、作文拿给我看,我看到家长基本不作修改了,评语也都是表扬鼓励性的,给的分数往往是120分、150分。我呢,也在家长的提醒下,写上几句表示欣赏和鼓励的评语。家长告诉我,孩子对我的评语极为看中,时不时翻出来看看。 

两个月后,她报考了本市最好的中学,当时报考者三千名左右,录取名额仅一百多个,她却考上了。家长告诉我,考试只有两门:数学和语文。数学满分是60分,她考了35分;语文满分是40分,她考了32分,可见语文的作文为她提分不少。 

开学后,家长说,孩子班里那么多学生,但她的作文很受老师关注,好几次都被当做范文读。 

前几天,家长高兴地告诉我,孩子说,将来想当作家。 

——我想,孩子将来当不当作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尝到了写文章的甜头,这会使她受益终生。 

虽然和那女孩只进行了不足一小时的谈话,但通过家长的不断反馈,我了解着这个孩子的进步,这一切也使我的虚荣心获得了不小的满足,于是感慨:我们当老师的,如果能多遇到些这样“可教”的学生,该有多少成就感、幸福感呢? 

这个例子再次提醒我们: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智慧成果。惟有如此,才能焕发孩子们巨大的写作的、学习的热情,产生最佳的效果。这一点,应该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 

我把上面的“辅导手记”寄给钱梦龙先生,得到了肯定: 

“辅导手记”已读,很高兴。当然,你写的是“手记”,行文比较随意,但观点十分鲜明。可见你对学生作文的理解和我完全一致,可谓不谋而合。如今的语文教师大多“匠气”太重,文学素养不高,在作文指导上的表现尤为明显;有的则为考试所束缚,明知其非,也不得不“入乡随俗”。当前作文教学问题甚多,大率由此。 

我在两篇文章中发表了与你相同的观点,可以参看:《导读的艺术》318页、《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145页。 

钱梦龙先生在《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318页《〈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序》一文中,有这样两处阐述: 

“我们的不少学生已经不满足于那种刻板的作文训练程式,已经不想再编织那些千篇一律的故事来应付老师的考查,他们正在试图用手中的笔去写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我’。” 

“中学的作文教学历来效率不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我们的青少年在生活中大多生龙活虎,敢说敢笑,三五个人在一起,叽叽喳喳,嘻嘻哈哈,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但为什么一到作文课上,立即换了一个人似的,有的愁眉苦脸,有的唉声叹气?他们的笑声哪里去了?那些说不完的话哪里去了?他们生龙活虎的劲儿哪里去了?我常常这样想:也许正是我们自以为设计得很‘完美’的作文训练,恰恰窒息了青少年的灵性,迫使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活泼的语言,去学着说那些他们不会说、不爱说因而也说不好的话。从他们平时写出的那些干巴巴的、千篇一律的作文看,我只能做如是想。” 

我深有同感。 

案例中提到的那位家长,之所以在辅导孩子作文方面曾“帮倒忙”,正是因为她也像我们一些语文老师那样,把“自以为设计得很‘完美’的作文训练”强加给了孩子,险些“窒息了青少年的灵性,迫使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活泼的语言”。 

钱先生在《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版)145页《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一文中,也有这样两处阐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文学创作上的不少术语,如‘主题’、‘题材’、‘技巧’之类,被不知不觉引进了中学作文教学的课堂。语文老师套用这些术语来指导来指导学生的作文,就有意无意地把学生作文同文学创作混淆了起来,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切实际的要求,‘主题明,表达巧’就是一例。” 

“‘主题’是什么?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者的世界观、政治立场和思想情感在作品中的集中体现。‘提炼主题’、‘深化主题’等等,本是对文学创作的要求,以此规范学生的作文练习,势必要求学生写的每一篇作文都必须有一个明确而且具有道德训诫意义的主题。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已经被学生作文中的大量事实所证实。……主题是‘明’了,表达也‘巧’了,但‘矫情’和‘匠气’也出来了。” 

案例中的那位家长,在孩子《我的李老师》这则日记后面的评语,也明显带着语文老师常有的这种错误倾向,什么“事迹”“情节”“典型”,分明是在套用某些文学术语来指导学生作文,结果也在无形中培养着学生的“匠气”。 

日记中,学生交代了老师入院前对同学们的一条一条的叮咛,然后写到:“可当我们问她医院地址时,她却说还没选好。其实谁都知道,她后天就要动手术了。他这么做是为了不让我们花着钱、耽误着时间去看她,由此可以看出老师身在医院心在教室啊。”这两句话里有问有答有学生心理活动,语言简洁而朴实,把“师爱生,生念师”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我们的家长却要求孩子把后一句删掉,改为“老师不想让同学们为她分心”——于是原汁原味完全消失了。 

当学生用真诚朴实的语言写了这篇日记后,家长的评价却是:“事迹不典型、不具体。情节不动人。应学会用生动的语言、好的写作手法、典型的事例来反映出师爱生,生念师的感人之处。”我似乎看到了一把大斧,砍向了一棵幼苗,挥动斧子的人喃喃着:“你为什么不长成大树?既然你不是大树,我就要砍掉你!砍了你,下次给我长出大树!”——多么残酷啊,可怜的孩子!如此下去,“写作文”这个本不复杂、颇有乐趣的学习活动、智慧活动,逐渐变成了一座虎山,让孩子们望而却步。 

附 

其一 

四年级时的一则日记 

(学生原稿) 

给二姑的一封信 

二姑: 

您好!我们已经两个月没见面了,您最近的身体好吧!工作顺利吗?我们都好。 

对了,我还有两条“特大喜讯”要告诉您,第一,我在三年级投的《参观万方立交桥》的稿子获奖了,还被编入《中小学生快速作文佳作赏析》一书。这奖可来之不易呀!以前,我们投了好几篇都没选上,这篇作文是我费了好大功夫才写成的。 

第二,爸爸买了一套新房,这房子的面积可大了,足足有一百零三平方。爸爸现在正忙着装修,装修完了一买家具,估计到春节前后就可以搬进去。到那时,您可以来看看这个新的家。 

二姑,您能回信告诉我家乡的喜讯和变化吗? 

敬祝 

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您的侄女 ⅩⅩ 

1999年11月14日 

(家长批改稿) 

给二姑的一封信 

二姑: 

您好!我们已经两个月没见面了,您最近的身体好吧!工作顺利吗?我们(这里的一切)都好。(请不要挂念) 

对了(二姑),我还有两条“特大喜讯”要告诉您(呢),(:)(另起行)第一,我在三年级投的《参观万方立交桥》的稿子获奖了,还被编入《中小学生快速作文佳作赏析》一书(中)。这奖可来之不易呀!以前,我们(删“们”)投了好几篇都没选上,这篇作文是我费了好大功夫才写成的。(这次成功使我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平时多看书,多积累,多写多练,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来。) 

第二,爸爸买了一套新房,这房子的面积可大了,足足有一百零三平方。爸爸现在正忙着装修,装修完了一买家具,估计到春节前后就可以搬进去。到那时,您可以(“以”改为“要”)来看看(我们)这个新的(删“的”)家。(吆!) 

二姑,您能回信告诉我家乡的喜讯和变化吗?(本段全删) 

(二姑,今天,我们暂且就聊到这儿,以后抽空我还会给您去信的。再见吧,我的好二姑!) 

敬祝 

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您的(删“您的”)侄女 ⅩⅩ 

1999年11月14日 

其二 

五年级时的一则日记 

(学生原稿) 

我的李老师 

我的班主任,是一名老教师,姓李。她虽然相貌平凡,却哺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高才生。他虽然不名扬全国,却默默无闻为我们奉献着她的一切,她就像一支蜡烛为了给我们带来光明,牺牲了自己。她平时上课好,就连生病时也不耽误我们的学习。 

上一学期时,李老师体检时检查到了她腹部有一个肿瘤,可她竟然没告诉我们,还坚持上完了一学期课。后来,他儿子硬让她去动手术。在最后的话别中,她告诉我们,她又找了一个好老师来替她教我们,又嘱咐那些捣乱的学生要听话;班长要配合老师的工作;学习要努力……可当我们问她医院地址时,她却说还没选好。其实谁都知道,她后天就要动手术了。他这么做是为了不让我们花着钱、耽误着时间去看她,由此可以看出老师身在医院心在教室啊。老师这么地关心、爱护我们,难道我们不应该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她吗?在此,我一定让老师放心,不ɡū负她的希望。 

现在,虽然离教师节还远,但我还要深情地对老师说一句:老师,您辛苦啦! 

(家长批改稿) 

我的李老师(“李老师”改为“班主任”) 

我的班主任,是一名老教师,姓李。她虽然相貌平凡,却哺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高才生。他虽然不名扬全国,却默默无闻为我们奉献着她的一切,她就像一支蜡烛为了给我们带来光明,牺牲了自己(青春年华)。她平时上课好,就连生病时也不耽误我们的学习。(最后一句删) 

上一学期时,李老师体检时检查到了她腹部有一个肿瘤,可她竟然没告诉我们,还坚持上完了一学期课。后来,他儿子硬让她去动手术。在最后的话别中,她告诉我们,她又找了一个好老师来替她教我们,又嘱咐那些捣乱的学生要听话;班长要配合老师的工作;学习要努力……可当我们问她医院地址时,她却说还没选好。其实谁都知道,她后天就要动手术了。他这么做是为了不让我们花着钱、耽误着时间去看她,由此可以看出老师身在医院心在教室啊。(将“她后天就要动手术……啊”改为“老师不想让同学们为她分心”)老师这么地关心、爱护我们,难道我们不应该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她吗?在此,我一定让老师放心,不ɡū(辜)负她的希望。 

现在,虽然离教师节还远,但我还要深情地对老师说一句:老师,您辛苦啦!(祝老师早日康复。) 

(文后家长批语) 

80分。 

事迹不典型、不具体。情节不动人。应学会用生动的语言、好的写作手法、典型的事例来反映出师爱生,生念师的感人之处。 

2001.2.23

                                               k12
相关链接:作文指导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