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札记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备课资料 手机版


                   文/郭 瑾

 

  《项脊轩志》一文中有些问题,教参不曾提供参考或语焉不详。为此,笔者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搜集整理的一些材料附录于此,仅供参考。

  一、关于项脊轩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意思:其一,言书斋很小,如人的项脊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二、关于写作时间

  从文中“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句可以看出,本文是作者写于不同时期而连缀成文的。前四段应是作者19岁时所作。因为作者8岁丧母,母丧16年娶妻魏氏,时年24岁(《先妣事略》)。后记有人认为是十三年后补写的,因为文中有“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的说法。其实不然。其一,十三年后,正是作者“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印修葺南阁子”之时。文中接着说:“然余自后多在外,不常居。”由此可知,附记不是修葺阁子后立即补写的。其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两年时间,亭亭如盖是不可能的。

 那么,附记究竟作于何时呢?

 作者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推知,附记当作于35岁迁居之前。可能是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因而补写的。妻死之后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亭亭如盖”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三、关于“借书满架”

 人教版《教师指导用书》将“借书满架”译为“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项脊轩中的满架图书,果真都是借来的吗?

 根据课文有关内容,特别是从祖母临轩勉慰之语,可推知归有光为世代书香门第,虽家道中落但不至小孙无书可读,可见教本对“借”的解释不妥。

 那么,“借”字如何解释呢?句中“借”古籍排为“藉”,课本排印为“借”,是推行简化字后相应改动的。“藉”,《辞海》《中华大字典》均释为“荐”。“荐”就是“陈列”,照此解释,全句可理解为“陈列的书堆满了书架”。另外,中华书局出版的《震川先生文集》和朱东润主编的《历代文学作品选》都作“积书满架”讲,积者,存也,室内存书摆满书架。

 四、关于“又北向”

 课本把“北向”注释为“窗户朝北。向,窗户”,这是错误的,并且和“前辟四窗”的“前”解释相矛盾。“向”的本意是“朝北的窗户”,如“塞向墐户”(《诗经·国风·豳》)。“向”字又引申为“朝向”义,“又北向”的“向”就是“朝向”的意思。“北向”训为“门朝北开。向,动词,朝向”。原来项脊轩只有朝北开的门,没有窗户。正因为如此,下文才说“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否则,朝北既然有了窗户,为何还要开四个窗户呢?项脊轩“室仅方丈”啊。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